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3 I% x$ n- d: y( X9 M* U 很多老年人觉得,年纪大了,就应该早点休息,七点钟吃完饭,八点上床,九点入睡,有些甚至不到八点就已经进入深睡。
" z1 M+ G0 v) X8 F( U9 E$ z: n0 b7 Z+ O; D$ u( F d9 {; x
; L* P9 x, r3 Z7 }
家人看着也没觉得有啥问题,觉得作息规律就是健康。' @7 R3 W' D& h _4 W& Y
但有经验的医生看得更细,他们不只看一个人睡得早不早,更在意早睡后睡得稳不稳、醒得频不频、凌晨会不会反复醒。
2 ?/ [$ v8 k7 Z1 c1 }, ]真正有问题的,不是“早睡”这件事本身,而是“睡得太早,醒得太早,接着再也睡不着”的这种状态。
7 u0 w* T a4 J+ j7 ?0 |很多老人失眠其实不是入睡难,而是凌晨三四点自然醒,一直睁眼等天亮。身体还想继续休息,但生物钟已经乱了。
2 x z! m0 @! w* M这种过早入睡的模式,很容易打破褪黑素的自然分泌节律。褪黑素是大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起调节睡眠和昼夜节律的作用。* Q0 R6 [% D. k% u& @. l
1 H6 W& W5 g4 l" k% b( B& b8 z; I
; d5 G, q6 R' Y$ A# _: z! V& X/ `正常情况下,它在晚上8点之后开始分泌,到晚上10点到凌晨2点达到高峰,帮助身体进入深睡阶段。
. m1 [ W4 n/ F0 V0 ]如果老人7点多就上床,不是跟着自然节律,而是人为拉早了节拍,褪黑素尚未完全释放,睡眠的质量就会变浅。+ r. i6 e$ p! h6 k c6 U
医学研究也发现,褪黑素的提前释放,常常造成早期觉醒与日间疲乏。也就是说,睡得越早,可能醒得越早,而且醒后无恢复感。
- O B3 H1 k$ U, b0 |1 A2 m s长期处在这种生物钟错位状态下,老人会越来越疲倦、注意力差、记忆力下降,甚至诱发焦虑状态。& C! \' x; v/ @& F
还有个被忽视的问题是:早睡的人往往吃晚饭也早。很多老人六点前就吃了最后一顿饭,接下来十几个小时再无摄入。; l x! K( W5 }/ ?) I0 d/ ]3 v$ q* L
5 ], V1 I6 q# E4 Y3 w4 h# B
/ `* W: F6 Y& k+ g到了半夜两三点,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水平会同步下降,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L u, T y O; l
尤其是有糖尿病史、血糖波动大、吃降糖药的人群,半夜低血糖是非常真实的风险。
) Q$ @ Z& n) S9 B; A: K有的人是被低血糖惊醒的,自己却没意识到,只说“半夜出虚汗”“心慌醒”“睡不踏实”,其实身体正在悄悄补偿。
" N( e( x7 D) d5 q9 V还有一部分人,夜里醒来后口干、头晕、起夜频繁,也和长时间空腹有关系。这不是简单的“老了睡不着”,而是节律错了、代谢也被带乱了。# N6 S. q- H) n
长期睡得过早还容易让日间活动时间压缩。早睡早起的人,往往白天开始得也早,早上六点之前起床,但很多功能性活动无法跟上,* y1 \% q' D0 w+ t2 i7 C' R0 C8 \
9 p8 F3 R: G3 j. f2 P- V
2 w! R, `6 H/ ?! n* ]3 r! o- L V& ]比如晨练、公园活动、社区就诊都没开门,他们只能坐在家里“等时间”,这会进一步影响情绪状态。
: p0 D; {6 p7 J" o5 B5 @有研究指出,65岁以上的老人,如果日间活动少于6小时,抑郁风险比正常日间活动者高出2.2倍。2 P7 P; d( e5 N+ l
睡得太早不仅是睡眠问题,还会导致社会节奏的脱节、情绪参与度下降,久了就不想动、不想说话、兴趣退缩,这是一种慢性行为萎缩的过程,后续带来的是认知功能下降。, _7 r* {; \1 a8 A* C6 q" T8 ]
从生理层面看,过早上床还有一个潜在危害,那就是“床上醒着的时间太长”。床应该是用来睡觉的,而不是躺着发呆、看手机、打瞌睡。
. V1 F' N! Z- \如果上床时间太早,又睡不着,就容易形成“床上清醒-焦虑”的负面联结,久而久之会发展为睡眠焦虑症。- X1 ^6 `8 ?6 j i* w
! [1 t. m r; @1 ~2 b, v# h, D9 |
( t5 e! `4 C7 M% s医生在干预时,并不强调早睡,而是强调“规律入睡时间”,最好稳定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不早于9点半。/ j0 u) |( ?# j& i" X4 q
这样才能让生物钟、褪黑素分泌、胃肠节律、胰岛功能都在最适合的区间工作。9 ^; e, Q& Z1 s1 r0 {8 h& P
还有一类老人是“强迫早睡”,白天不累,但因为习惯、家人安排,或者觉得年纪大了不该晚睡,就勉强自己关灯闭眼。! J! X9 _, i: C; p1 Q) t# B
这种“伪疲劳性早睡”往往会带来睡眠质量下降。睡眠其实是一种自发过程,身体要累了才想休息,盲目安排入睡时间,只会带来入睡困难、浅睡、梦多、醒后不适。
2 G. k) K! c/ ?真正有恢复力的睡眠不是看几点开始,而是看能不能睡满自然周期。 e1 p3 C$ R: l# | p* g) k
# q, h% y0 `0 n7 `2 r- b+ j8 {0 B0 t `6 `, p
如果硬把睡眠往前移,就会提前中断REM期(快速眼动期),这段时间正是身体完成神经整合、情绪恢复、记忆重构的关键阶段。 o- a. E) Y0 J/ W& _, D! V% {5 f
一旦被切断,白天就容易情绪起伏、反应迟缓、记忆力下降。
1 W6 e, k3 A7 q1 k. g不同人的作息节律不一样,但65岁后的老年人,身体节律确实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前移。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老化,但不代表必须配合得那么极端。; U. s$ M' O7 c" ], C1 t- H, d
节律前移只是倾向,不是强制。老人要做的,不是跟着这个倾向无限提前入睡,而是稍作调整,让睡眠节奏稳定在合理区间。. ? Z% S3 a% o+ c2 P6 g
医生普遍建议的最佳入睡时间是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不早于9点半,不晚于11点半。1 c0 }! @, f1 A) J9 L0 {" g
/ A0 b" J" x2 t6 w( I1 p
) N* y9 T5 |, Y e这个时间段褪黑素分泌活跃,血压逐渐下降,心率减慢,大脑开始准备进入休整模式,能自然过渡到深睡阶段。
1 z& E5 C6 q2 B1 V5 F* }. E入睡时间晚一些,并不意味着睡眠质量会差,只要保持规律、入睡顺畅、睡后不频繁醒就好。
8 j1 {4 W: C% F) i9 c5 B4 z" }/ W& [有研究追踪比利时72位老人三年睡眠记录后发现,那些固定在10:30左右入睡的人,睡眠结构最稳定,起夜次数最少,第二天精神状态也更好。
& Y7 u6 f% P6 F" r) J9 @$ O+ e" ?! y而那些睡得过早的,虽然总睡眠时间看起来更长,但深睡时间更短,清醒期更长,总体恢复指数偏低。
( B/ h! O0 x: M/ y9 w7 C这个结果打破了“老人必须早睡”的传统观点,也提示一个问题:入睡时间过早,其实会把睡眠资源分散掉,反而不如规律入睡来得有效。
p- r# h5 y% V* z, }6 F# c0 ~) X* E, K/ Z
- O! Q; H1 W5 H* F# Y0 \% T还有些家庭为了“让老人早点休息”,晚上不开灯、不开电视,制造“必须早点睡觉”的氛围。其实这种外部干预只会让老人的节律更被动。3 }$ N( [8 S5 `, N
睡眠是要配合自然、环境、情绪、身体节奏综合调整的,不是关了灯就能睡着。
; V' ?/ u# b: O8 S6 c+ K" k" U2 W3 l3 c$ x如果白天没有足够活动量,睡前没有过渡状态,只是单纯提前上床,这种“机械入睡”多数没效果,甚至会增加对床的排斥感。- L" R) }: L$ t
真正该做的是提高白天的活动参与度,晚饭后适当活动一小时,8点后开始做睡前放松,如泡脚、看书、听轻音乐等,在心理和生理上共同进入睡眠准备状态。
- T: i! b. B+ _; R8 |节律问题还牵扯到药物代谢。很多老年人吃着各种慢病药,抗高血压、降糖、降脂、镇静助眠……而这些药物的代谢半衰期、排泄速度、与睡眠节律高度相关。
; H3 r: C% O, D7 g6 o7 o+ k0 y. Q! X% `1 W( `
; m5 p+ M O& L( ^3 f( y如果过早入睡,胃肠蠕动还没完全恢复平稳,药物吸收受阻;如果凌晨醒来过早,代谢周期被提前打断,血药浓度波动也会加大。
/ N- a: L* v5 A$ G% ]尤其是使用苯二氮䓬类安眠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的人,更要稳定作息,否则药物效果会变得不稳定。这部分人的入睡时间、服药时间、进食时间需要协同调整,否则药效表现很可能失真。! r. J0 S, G2 @) j( O' A
那问题来了,假设一个老人已经形成了多年的早睡习惯,每晚八点半前一定要上床,但又常常凌晨三点多醒来睡不着,这种情况下还能强行往后延迟吗?这是否会打乱原有的节律?
M B$ I: S6 c/ B这个问题要分两步处理。第一步,不要直接延后入睡时间,而是先延后上床时间。- u- _0 W) D! A6 |& m( y
如果老人八点半上床,却十点才睡着,那应该慢慢调整为九点半上床,让清醒期在床外完成。每三到五天延后15分钟,直到上床时间与入睡时间重合。
* Y+ U0 j* {: `0 u' Y: C$ X7 P( Y( X+ n: M; J
- S- f" v# N0 [/ D9 ~; E- }
第二步,增加日间活动量,尤其是午后时段适度锻炼,比如散步、打太极、做柔韧训练等,帮助积累足够睡眠驱动力。( M& ]6 d1 X# b" R. m" q% }5 L
再结合睡前规律化习惯,如固定时间泡脚、放松、阅读等,在心理上建立“睡眠准备”信号。
) c! F7 n6 u5 T m" }( {通过这两步配合,可以在不打乱节律的前提下,逐步把睡眠结构调整回来,减少凌晨觉醒,延长深睡期。睡得对,比睡得早更重要。
- P1 L, h8 X) I5 z: g老年人也值得拥有高质量的夜晚,而不是仅仅用“早睡”来安慰自己。/ G! r, k7 Z; a5 N' Z8 M5 k+ A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 F* V% C9 `' I& c: V. G参考资料
! r6 u) K- A1 i# x) s/ j& O: ?9 ]0 P" n" ~$ C
[1]吴艳艳,王如梦,白艳君,等.午休和夜间睡眠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5):2689-2695.. ~( ~/ d3 v2 o6 X, m
* v+ D h7 t7 T8 o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