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神舟二十号乘组顺利和神舟十九号乘组任务交接之后,眼下大家最关注的事情,就成了等到神舟十九号的三名航天员成功返回地球。
. U( ]+ M3 X( q9 Y但我们都知道,航天器在返回太空时,最危险的地方莫过于经历黑障区的失联阶段。( j% p: [8 s: t y! j9 H
可就在大伙儿为航天员们捏一把汗的时候,央视就发消息称,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
: h, g8 Y7 G ^% S, y" J7 S8 R0 \9 w% Y3 {* M0 z+ c; [9 V
, i7 T w# A1 v( ~& m2 J' L: g5 @创纪录的硬核表现$ M1 C' f" F G' u
9 p( x1 m: { K6 ?& U
2024年10月发射升空后,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驻留了超过170天,完成了大量任务。& f `+ S) b3 Y4 _" D3 x
2025年4月27日,他们与新上天的神舟二十号乘组——陈冬、陈中瑞、王杰,在太空举行了交接仪式,正式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C7 Q4 W% Q4 A& m* t7 m
( Z; J" V7 l `# X. \' t
" H7 \$ w# D% J6 x
1 N1 k/ T8 g& I; c+ M! {8 {2 c0 y在神舟二十号乘组接过任务接力棒之后,他们会继续在太空驻留大约六个月的时间。* ]5 q4 v& G/ W7 _! I% v
* e9 A: S/ F; U3 O: H( ?期间乘组人员将有条不紊地开展诸如防护装置加装工作,以及包括 59 项科学实验等在内的各项任务。
8 Z7 s; M$ d8 m) W5 H" J而神十九乘组,则准备踏上回家的旅程。
6 K& K- l8 A3 u- P3 U( m. d) `6 B- v4 d. J! g; d
# F( x( g4 g+ V i a7 X7 n
: D( T# k5 I) t: j/ U: U9 J神舟十九号乘组在太空的高效运转的,不仅仅是任务完成得漂亮,他们还创下了多项世界纪录,让人看了直呼“中国航天牛!”8 K+ }+ H7 V2 t; f9 e6 ]
其中最吸睛的当属他们于 2024 年 12 月所创造的壮举 —— 单次出舱时长达到了 9 小时,成功刷新了太空出舱时长。( y4 R, l- p i# ]7 l3 @% [
! K' j0 ^8 B' r, W! }因为这次出舱并不是简单的“散步”,他们要安装防护装置、检查设备、加固扶手,为空间站的长期运行铺路。
" @6 m2 Q, C2 U7 v$ ?- {, C9 [' \0 ~: B
' u" n# B1 @ H6 V
9 ^; l' I2 |( a/ ]
而他们能撑住这么长时间,全靠中国自主研发的舱外航天服。1 n h2 `6 [) ] g4 M$ |( x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航天服总计被使用了 15 次,其中单件航天服的使用次数最高达到了 17 次,即便历经如此频繁的使用,这些航天服的性能依旧保持着稳定的状态。
+ A" I& w M* ]* \* p, x- l2 Q
5 X8 _1 Y9 b* X2 \& E; y
, J* B* f$ G7 f7 \这是什么概念?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航天服使用次数和耐久性都远远比不上。中国航天技术不仅先进,还特别靠谱!
7 J( |$ G/ |% N) n2 v; j3 y1 y& {7 }! r* [- @
而蔡旭哲在任务中更是先后实现了五次出舱,凭借这样的成绩,他成为了中国出舱次数居首的航天员,被赞誉为 “太空行走第一人” 也实至名归。
7 g2 m- m9 }! T
+ k" c* B+ }; J7 p% U( [: M+ G9 B
除了顺利完成各项舱外任务之外,乘组人员还成功开展并完成了 80 余项科学实验。
4 E- V' r3 k, v: P9 P& W这些成果不仅为空间站运行提供支持,还为未来月球基地和火星探测积累了宝贵数据。
3 m, B% G- |$ W% ]4 g* g d& t! R* P/ [7 x' W; x
不过天上的任务完成了,并不能算是“圆满完成所有任务”,神舟十九号乘组还要安全落地,这事儿才算是圆满。+ L( g% M' l- T9 e
4 b7 Z) P: P! n7 L( O0 M. t
% _! u7 n+ o* D+ x1 q
50分钟回家路
9 u8 ~! d' I1 j
1 W0 g4 J2 {1 U. H虽然返回地球对神舟飞船来说已是常态化操作,但每一次都得确保万无一失。' s& h& z) G/ U! z
神舟十九号将采用“五圈快速返回”方案,从脱离空间站到落地东风着陆场,只需50分钟。
0 {6 @1 M6 f' b- a7 Z8 l* |; H# Q
这一路航天员要经历几个关键阶段:分离撤离、返回制动、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
' d; B i6 f# i& ~% Z+ e& o2 [. F( B# Z- O$ b8 F
' y" I, C7 [1 g! g5 U) C8 u
其中最惊险的莫过于进入大气层时的“黑障区”,在这里飞船会以每秒近8公里的速度冲进大气层,外壳温度飙升到近3000摄氏度,周围空气电离形成等离子体鞘套,屏蔽电磁波,导致飞船与地面短暂失联。
/ F$ x# C4 h b- _过去这段“失联”让人揪心,但现在,中国早已破解了黑障区跟踪难题,雷达和光学设备齐上阵,稳稳锁定飞船轨迹,彻底告别失联困扰。1 m, A a5 t9 y% T+ a+ {5 Z( s% h
* o6 b7 C% u) ^& \6 y+ E6 Q
$ a; Z9 b3 Y1 W7 _穿过黑障区后,飞船就会继续减速。到了10公里高度,1200平方米的巨型降落伞依次展开,把飞船速度从“高铁”降到“慢跑”。+ v& @, z+ t* b: d/ o. o
. Y/ W3 V7 d c
最后1米时,反推发动机点火缓冲,确保航天员安全落地。+ M `* K2 Y" Y R# S* f1 h' q
. T$ }- z+ @" I8 t8 ?5 G0 ?
' i0 f4 u* @3 A( Y
黑障区跟踪的硬核突破
7 R" H' H, H: `3 ]8 Z! n' z9 |4 E/ u0 Q8 @! W% t& N
事实上黑障区曾是航天返回的大难题,高温电离气体干扰通信,飞船轨迹难以捕捉,稍有偏差就可能偏离落点。
; d# O, H3 e8 M+ k( |- s4 Y但中国在神舟十五号任务中就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官方宣布已实现黑障区稳定跟踪。
( O; r" @7 W m% y! z( l) V如今神舟十九号返回时,这项技术将再次派上用场,确保飞船全程“尽在掌握”。
6 d. ~8 P: E# u( M6 i* y- ^/ T/ S2 I' d. G) p; ~6 d
9 Q5 l- d: N" L( y- G/ U% W
4 o# V7 U3 \6 ~2 t
具体怎么做到的?中国采用了“雷达+光学”双管齐下的策略。! x: K3 t7 K1 p; A" K* r w
雷达方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树里测控区的“戈壁天眼”升级三次,运算速度快到毫秒级,速度测量误差仅0.02米/秒,精准捕捉飞船从100公里到10公里的动态轨迹。
4 X9 r) }4 ^5 W+ U
, h& o1 m. q, r而光学设备则负责辅助拍摄,针对东风着陆场的风沙环境还做了防护优化,确保落点影像清晰。# W+ Z$ u+ n) p$ ]$ S
! B3 x; J8 [+ G |- Z7 I; N7 m# v; C
- t! L" G& @: r0 Z/ u
这些设备就像接力赛的“最后一棒”,为飞船精准导航,落点预报精确到厘米级。' ^! A1 d* E1 l6 K2 F
而我们的搜救保障也毫不含糊,东风着陆场组织了多次全系统演练,地面分队模拟开舱、抬送航天员,空中分队五架直升机精准降落,10分钟内建立通信链路,把现场画面传回北京指挥中心。/ F; d1 B4 D! H' P+ c5 S( T2 R
: o0 G5 j: \5 x$ q7 |
着陆场13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没有网络信号,搜救队就会靠便携式衛通设备,在戈壁滩上架起“信息天路”,语音、图像实时传输,保障指挥调度畅通无阻。
+ K2 g0 ^( _; j) n) X' ?* R* d7 c9 `* e
0 P5 t h2 A! |- @% R0 C其实神舟十九号任务的成功,是中国航天技术飞跃的缩影。
( o. _, M! a( y( P8 C% Q
x* @) z* j. ]2 l放眼未来,中国空间站将长期运行,月球基地、火星探测的计划也在稳步推进。0 p3 p) [# t g/ t/ e( [0 _
中国航天,正以自信的步伐,迈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 ~+ {- g( H# ^3 _' D0 [' [( I信息来源:% u7 h1 Z/ B. V3 S7 k
光明网《迎接神十九乘组回家!着陆场各项准备就绪》! r; `& s* o' I, l- a
网线天津《祝贺!我国载人飞船黑障区跟踪测量取得重大突破》' \5 @! Y: T0 N5 k
中国新闻网《太空“出差”超150天,神十九乘组将于“五一”前后返回地球》! U2 J& }1 e7 A2 X0 m/ i
央视新闻《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7个小时干了点啥?》
, H5 n' i7 O/ ?: T. \ c千龙网《神十九乘组展开新一轮空间科学实验》4 {8 ~5 y4 [% H' ?' N
7 {9 d% c6 \2 a
' j+ n6 e& D& ^ \# E( o6 d9 F( d$ q' i' i# F9 p. z. F
& T y f; r& k9 t& d7 P
) N7 \9 ]2 L8 q* l
( z" z1 B* Z" x4 G4 G
' x* `( Z6 j0 s
9 v6 @) {0 ^: {4 ?3 E- ?* W( Z; H# ~! s
+ {- C1 J1 C% o. o3 o- ]
& S# ]% z5 Y9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