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m0 r. z* I ]- o
! N/ c7 B2 u& R- l5 s+ B. N# ^$ K) n1 f! O
62岁的刘师傅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事,其实问题很大”的例子。半年之前,他体检时被查出空腹血糖高达13.8,还伴随着乏力、口渴、夜尿多。
/ w$ l1 m( {9 g/ k' c5 D" V4 h9 V' B' e9 h' O1 c, P; Q
( P z/ d& R _; \
我们不妨先说说这个“13.8”代表什么。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应该在3.9到6.1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就要小心了。
* A: ^1 v L; T5 f8 N6 F血糖达到13.8,说明身体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胰岛素不是分泌不出来,就是分泌了也起不了作用。
; X& }( `- _# |( V3 n9 ~$ n. z# q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血糖高,因为初期几乎没症状。
9 a! Q" P) K, f2 F r- @ w! {& w2 z
2 [1 V4 Y5 t2 N8 P: r( L6 r
2 t U E3 ^7 p$ [, U/ _. v你不会头晕眼花,不会突然晕倒,最多就是口渴、尿多、容易饿,可这又像不像天气热了、多喝了点水?糖尿病就像一个“温水煮青蛙”的陷阱,等你发现问题,可能已经掉进坑里了。
& M5 M* o/ m C刘师傅的转变,并不是因为他多有毅力,而是他“看懂了”血糖的逻辑。他做的四个改变,说起来简单,可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都是踩在医学的“实地”上走出来的路。
6 r, }4 x$ z3 i% y我们拆开来看。
$ x3 _7 H/ w. P第一,他不再“怕糖”,而是学会了“找糖”。
1 w5 B- j h4 [* P& w; L/ s: V3 |, G' p# D z
+ ^& R) t; o1 K @. H
很多人一查出血糖高,第一反应就是:“我以后不能吃糖了。”于是水果不碰,米饭少吃,连胡萝卜都嫌甜。
/ ?% ?8 Y. e( x5 N/ x这其实是个大误区。身体并不怕“糖”,它怕的是“快的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高升糖指数食物”。& S. D$ f5 e% W
这些食物进入肚子后,会让血糖像坐高铁一样飞速飙升,胰岛素一下子跟不上节奏,血糖就控制不住了。刘师傅学会了“挑糖吃”,他主食不再只吃白米饭,而是加了糙米、燕麦、红豆,把一碗饭变成了“慢释放”的组合拳。$ ]2 I/ ~+ R9 B. |- C. K% ?
! s7 L* ~7 L6 |2 T4 `) i# d, P2 M/ e- W5 T& a, d! B
水果他照吃,但只吃低糖的,比如柚子、蓝莓,每次吃前还走两圈,让身体“提前热起来”,这样糖分就不容易堆积。
) Y9 h9 q8 w+ l2 w3 K6 T4 k第二,他不再“管住嘴”,而是“调好钟”。* e# Q9 z: }* F
很多人以为,降血糖就是把饭吃少点,结果不是饿得头晕,就是晚上睡不着。血糖的平稳,跟你“什么时候吃”比“吃多少”更重要。
/ Q! ^+ K, D: H4 o5 o
% Z# l- i7 U. m$ N+ t0 r& {6 `& U* K0 d% }
刘师傅把一天的饮食变成了“三主两辅”:早餐吃得丰盛,有蛋白质,有碳水,有蔬菜;午饭七分饱,晚饭六分饱,睡前再来一点点坚果或者酸奶,防止夜间低血糖反弹。他的作息也跟着调整,早上7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吃饭时间固定。
; Q! b( t7 `1 X6 Y' z就像给身体装了一个定时器,胰岛素的工作时间也变得有规律了,自然效率就高。- u ?2 Q! p% N( c# f' i6 O
第三,他没有“猛运动”,而是“巧活动”。很多人一查出血糖高,就跑去健身房,一练就是两个小时,结果膝盖坏了,腰也闪了,血糖没降反而压力更大。
1 e) l) X' T9 i' g# Z( F2 M4 F q2 T D
" L3 B- W) f6 p+ X0 ?4 m8 e
刘师傅的办法很朴实:每次吃完饭,他准时出去散步30分钟,不快不慢,刚好微微出汗。雨天他就在家走动,上下楼梯,做点家务。
% O2 g) W1 X) J每天总共活动时间加起来两个小时,分散在一天里。你别小看这点动静,它能让血糖在饭后“拐个弯”,不让它一路冲高。
% K4 Q- U8 X3 d. ~% N. h医学研究也证实,饭后轻度运动对降血糖的效果,远远比空腹运动来得好,尤其是对中老年人。2 ]# l* D3 s0 v2 V, J
第四,他做了一个别人最容易忽略的事:管住情绪。你可能想不到,情绪也是血糖的“隐形杀手”。6 ^9 {' y- V" Z3 B, P- a2 e
5 e6 L# \. Z7 P5 {* O+ u. [* R1 U3 G$ M
每次生气、焦虑、紧张,身体都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它的作用之一就是让血糖升高。刘师傅以前脾气急,一点小事就上火。& L' `- d+ L' U
后来他学会了深呼吸、冥想、听轻音乐,遇事先缓两秒。他说:“我以前觉得这些是‘小资玩意’,现在才知道,是救命的工具。. b+ l! }; E# P ^0 ]7 B; \0 k
他家的血糖仪记录显示,每次他情绪平稳的一天,晚上的血糖都特别漂亮。2 P3 e! l2 h- C. g O& H
这四个习惯,看起来简单,其实每一个背后都藏着深刻的生理机制。它们不是“克服”糖尿病,而是“配合”身体的节奏,帮它恢复平衡。
& a# T% m* j% \, X n" M; Z. e: L. b+ _6 H% n, l7 `
. g1 Y6 v" n' P$ |7 s7 |- S
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 F6 n; u; Z) f+ I$ i; r2 k. C很多人会问:“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这样降下来?”答案是:不一定。
- o' j; b) x8 N1 w+ q但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糖尿病不是“一个样子”的病,它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个体反应。, r: m! v1 g8 I& e
有的人胰岛还残存功能,有的人已经严重受损。有的人血糖波动大,有的人控制得很稳但时不时反弹。
! E9 n, V; m0 ^* F; x/ Z, d% [) o, w9 T6 P5 v% F% q
' Y' b" z: A9 `; u6 S科学管理糖尿病,最怕的就是“一刀切”,最需要的就是“个性化”。
5 F$ a( h! D+ j8 W7 \( E5 ~在这一点上,刘师傅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鉴。他没有盲目模仿别人,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反应调整策略。
i. g4 Q" w7 j还有一点必须提醒:糖尿病没有“彻底治愈”这回事。
+ x0 k6 {' G( P& w4 m* m* b7 ?/ A, v如果你看到有文章说“吃这个三天血糖正常”,那基本都是虚假宣传。我们能做的,是让血糖稳定在健康范围内,让身体不再被高糖“烧坏”,让并发症延后或者根本不来。/ P$ V+ d; h3 h
2 y, y8 ?2 S8 v- V( U, @( ]0 `
& M5 X$ N5 c+ X* v# C- w- U
这已经是非常值得追求的目标了。/ I5 S! P' X6 f: g- y
我们说说两个误区,避免你走弯路。* J, P3 V9 u- l% m) a
第一,高血糖≠糖尿病。短期内的血糖升高,可能是饮食、压力、药物等多种因素诱发的,不代表你就是糖尿病患者。
# u f4 H* U3 V9 I' u$ ?但如果连续多次空腹血糖超过7.0,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11.1,那就该引起重视,尽快做进一步的检查。! v1 o$ x; j, `
. q! Q% g( w" A/ `9 A" C1 u2 |0 z* y( I4 T! u" D
第二,控制血糖≠只关注血糖。
) p- j) O9 f. \6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疾病”,它影响的不只是血糖,还有血脂、血压、体重、肝功能、肾功能。全面管理才是关键。
: P" d' X( [# z你不能光顾着把血糖压下来,却忽略了三高共存的风险。
2 T4 K: x( Y1 K G& F$ |5 l5 r4 E糖尿病这个词,听着平常,但它背后的复杂性,远超你的想象。它不是“吃多了糖”的病,而是身体“用不好糖”的病。
6 D* k6 B) M2 u6 e1 c3 u7 u
8 z9 ?* ~' E5 @( Y# J" X7 \" b
" ?1 p) S$ L! T! u/ U8 A0 z你要做的,不是远离糖,而是学会跟它和平相处。* j; z, E& R1 \
刘师傅的成功,不是因为他做得多惊天动地,而是他愿意用心去“读懂身体”,用行动去“回应数据”。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健康管理。
% H& z) S& [3 l5 m& V你也可以,不需要激烈,不需要极端,只要从今天起,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半年之后的你,也可能惊讶于自己的进步。1 N" g+ Q2 s2 R
参考文献:( y7 L, \$ s4 b. Y* q/ m# |2 v b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 g* o( N7 t' U/ b- j[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j3 o$ ~/ V$ d$ W5 z+ D[3]刘建平,张晓雯.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与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4):22-24.+ N- V) R! I) U5 U# m5 M(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