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浙江舟山沈家门渔港。人群中忽然出现一个外国人,只见他迅速登上一艘渡船,朝普陀山方向疾驰驶去。那么,这个神秘的外国人是谁?他去普陀山干什么?# D9 q8 y; A# g
原来,他是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以科学顾问的身份被派遣到中国,对中国进行全面考察。此次,他带领几名助手乘船前往普陀山。
7 ^% w3 H/ B$ _ M$ z
3 N& h7 x+ u, Z( D6 I
! U6 |6 E" D4 f- O* D6 a9 H恩斯特·柏石曼
! C1 S, }% _4 E/ z" @8 Z+ Y一路上,柏石曼用相机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100多年前普陀山风光让他惊叹不已。他所拍摄的普陀山寺庙和人文景观,有的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因此,他留下的这些老照片十分珍贵,成为研究普陀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像资料。
1 F8 E) E; ~* `( M1 z8 G笔者挑选其中一部分,分享给大家(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进行了清晰度修复和适度上色)。- X4 z: V$ K7 a' A* [6 r/ N' V
5 r M( W' P7 t' N5 Q
6 u! I3 |3 K; I
1908年,舟山沈家门渔港里,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渔船。在这里,柏石曼一行人登上渡船朝普陀山驶去。一百多年前,从沈家门坐船去普陀山要两小时。# N* T6 O5 O7 p, X) g- z& c
在舟山的众多岛屿中,普陀山的知名度排第一。让柏石曼没想到的是,一路上见到了很多让他惊叹的奇观。
5 B" x' S0 m. f \# x9 i2 H+ ?. W- n% ^; P' P1 p! o
1 [: t8 q1 U) l+ s' w( q; o: M
很快,渡船就抵达了普陀山。柏石曼一行人上岸后,看到码头附近的山头上,矗立着一座灯塔。灯塔下面有几栋房子,四周有围墙。这座古老的灯塔现在不知是否还在?
% ^* }# H$ o. W4 X% c7 z
8 n6 E4 [; V+ m" r6 N6 M" k: r" a7 W
柏石曼在码头附近,发现了一座寺庙,殿宇和围墙都很新,应该是刚建成没多久。不过,柏石曼并没有在照片上标注这是普陀山的哪座寺庙。" A$ }9 k7 \5 U9 }5 W$ K( B
2 p& m. [) D) E& ]# j8 Q- I4 J
4 h! N3 B/ d# ?& H7 W在这座寺庙的后院,堆放着很多树枝。柏石曼看到在一面墙上有四个大字“妙庄严路”。妙庄严路,是从码头步行前往普济寺的一条香路。照片中,柏石曼的助手叉着腰站在房子后面。* P; n% F# \7 i
7 r0 {" a, {& g0 U+ y
# U6 Z- b/ s2 d6 d" N9 H在普陀山考察途中,大路旁矗立着三块指引方向的路碑。上面写着“金粟巷”、“兜率院”、“鹤鸣禅院”,为上山的香客指明前行的道路。
/ ?# F$ O' I: X0 n一路上,柏石曼遇到了不少僧人,有几个还试图向他化缘。其他的僧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
6 Y. y+ ], ~9 T( E- K+ e' @1 P0 Z9 T& \6 n% U) p9 a3 q) [7 z
8 s6 }! P* |4 F. C( B) f0 ]* m* U柏石曼一行人站在山上举目四望,远处海天一色,海面上的岛屿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照片中左侧山坡上有一座寺庙。普陀山主要是三大寺组成,普济寺、法雨寺、 慧济寺。
) |& K" _+ Y: A9 {& o3 y& q7 W) P) o* }/ z; Z) s4 g& U
$ A J( x- r$ z
普陀山位于东海之滨,集山海之美于一身,山上遍布寺庙。普陀的山海之美,充满了禅意和灵性。3 _7 H5 u8 _7 S" `8 j
2 `6 c) E. H* m1 A" B+ V. o
+ c4 t+ a( V7 `1 Q5 L* [. Q: r m U柏石曼来到位于普陀山东南的梅檀岭海边,这里被称为“紫竹林”。他站在高处拍下这张照片,紫竹林主要景点有"不肯去观音院"、潮音洞等,山海风光旖旎。
* `! w8 ^2 Y2 s5 Z d1 P- J: y" p! g" f; S. ]
$ S$ E! ]+ w: A
1908年,普陀山有优良的海港,这里风平浪静,一些渔船停泊在海港里。远处,海天一色。山岩上能看到有一些寺庙建筑。
# x/ `0 x) R; |; {# v" h
% V; T6 X2 j. _4 {. _3 M6 R! M/ J- S- o7 m! g- K' ^7 L/ r
柏石曼一行人来到普陀山法雨寺前,法雨寺古朴清幽。横跨在“日莲池”上的这座石拱桥叫“海会桥”,此桥是进入法雨寺的正路,石桥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桥栏杆上有精美的石刻。. R" y5 ?- e5 ^4 @. K, f7 p. T( ~
7 A$ J; W( G: ^( T( ?& C8 `; r# r
( T1 h$ M& [% G y" X' L1 k7 s法雨寺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内殿宇众多,主要有观音殿、玉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方丈殿等。照片中位于正中间的是玉佛殿。寺院里没什么游客,静悄悄的。6 y, ~/ J$ _& _0 q: q" p2 H
& y* e. `& }, N! `$ S" \9 M t
4 M2 P: x5 p& T# r- d7 S% f' q这是位于普陀山法雨寺入口处的“二龙戏珠”照壁,照壁中心是圆形二龙戏珠砖雕。不过,照壁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87年,在其原址建起了一座新的九龙壁。
; u( {! `" r8 e
/ n( D& Z d2 d$ ]" v* J ]: k$ d0 F) z6 l- ]3 Q" X
柏石曼只能在法雨寺的天王殿前,拍下这座大殿的雄姿。天王殿是法雨寺第一重大殿,殿内供奉着弥勒。据说,法雨寺里过去有一尊玉制的观音,形象惟妙惟肖,后来就见不到了。, b9 u* ~7 M1 g3 Q
' B3 {! Q, y/ U* Q, y4 F' B% a! X: w" t2 I ]
柏石曼来到玉佛殿前,看到一名僧人站在月台上。在大殿前的石头栏杆上,晒着僧人们的被褥。玉佛殿是法雨寺的第二进大殿。) u( O3 A' s% J2 x3 m; P
9 B7 o$ M( e# h( `6 L2 k( L, Y( M$ W; ~8 F- H
这是普陀山上的普济寺,普济寺是普陀山第一大寺,又名“前寺”。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后世进行了扩建,规模宏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K [) k. o% `' {! m1 S
6 y ^$ V9 P6 m. b
1 ]: N, @$ g9 ]+ `2 V O在普济寺前的海印池上有三座著名的桥:瑶池桥、平桥、永寿桥。照片中这座单孔拱桥中就是永寿桥,建成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石桥望柱上有40个石狮子。- s# P0 t+ H* l, G! r x7 Q
: H3 ?: M) a% x% i; c, z" d
4 C1 w# Q1 i# K) b* ~/ ~ d
这是普陀山普济寺的正山门,让柏石曼感到奇怪的是,大门常年紧闭很少会打开,只能从旁边的侧门进入寺内。这里面有一个与乾隆有关的故事。" y* K6 N |0 N! Y4 z0 U
- _% k3 Q/ R6 z
; j) D; v, y' c这是位于海印池上的平桥,桥上有座八角亭子叫“定香亭”。与卸碑亭、普济寺古刹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据说是从前供皇上走的。
1 z8 ?0 ~( K0 M/ t- R! M柏石曼原本是想住在普济寺的,但是发生了一些状况,于是一行人前往法雨寺。
0 N+ ~1 w, @# u/ \6 I- @, g1 Q( }: d
( [3 C, {, O2 {1 U5 E E+ C% o柏石曼来到普陀山太子岛,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座古老的石塔“太子塔”。太子塔也叫多宝塔,始建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是普陀山目前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筑物。
/ c* m) W+ m R- h0 f! y& M1 v7 E7 [" a
! p E- U* d8 P" u! f2 E" I柏石曼一行人离开太子岛后,前往佛顶山参观考察。这是一条曲折的小路,两旁长满了杂草。佛顶山,又名又名白华顶,是普陀山的主山。不上佛顶山,等于没到过普陀山。' ~ P# z( ^# g) L
; _# Z. j- s/ q: a* G. E" l' R; s8 C" z% ? h8 s z
在佛顶山上,柏石曼看见山头上建有一座白色的灯塔,在漆黑的夜晚为大海上的航船指引方向。柏石曼的助手站在灯塔前,显得很渺小。* y1 Q2 G- q% G' K% S: e
0 a: q# ^& q9 C+ [
( ~; v* _* L1 q( A* L, O+ k4 `) s柏石曼一行人在佛顶寺附近,看到两名僧人正坐在路边聊天。他们以“苦行”为修行手段,千里迢迢来到普陀山修行。0 L: l8 Y8 H% u. j9 }( m
5 g) |0 n5 L0 n
; D2 ]0 M' D1 b2 V3 a) }% Y
柏石曼来到了慧济寺附近,该寺始建于明代,与普济寺,法雨寺鼎立,称为普陀山三大寺。在寺庙院墙外的一块石壁上,刻着“澄波浴曙”四个大字。
* g* E M% S- a6 C+ W
E+ s& ^/ p- \
5 y/ h& H( B" d6 w& K% l) c在慧济寺院内,柏石曼看到两个僧人正在晾晒衣服。寺内殿宇众多,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 l- C7 W5 O- |7 w: T! u' K
( Z2 ^ ~+ F, n9 K! |) p9 l3 N; Q" Z; Z' p1 |
柏石曼一行人离开慧济寺,在山上看到一座僧人的墓地,看上去规格很高。墓前的石栏上雕刻哟哟“幻化空身”四字。至此,柏石曼在普陀上的考察行程告一段落。1 P- a% {/ K% U3 g: q' T
结束语:1908年,柏石曼在“海天佛国”普陀山的所见所闻,令他称奇。尤其是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柏石曼留下的这些照片,成为了研究普陀山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像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