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 m+ r2 w* Q+ J; N' V$ b4 u2 M; T8 M你有没有发现?自从当父母后,我们的精神时时刻刻都紧绷着。
) j: u4 F4 ?( Y$ ]- d4 I8 a V1 R孩子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总能轻易挑动我们的神经。" ^$ y- A1 g$ q
就在昨晚,女儿睡前写完作业,整理好书包。6 M1 I6 B8 ~0 i
我心中正欣慰女儿最近表现不错,不用我催着、盯着,就能把所有自己的事都做到位。
6 S1 L) K9 T7 z/ D) ^ D没想到女儿却疲惫地说了一句:
/ |5 q C% P6 E( Z3 A; Y C' E“妈,好累啊。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上学、放学、写作业、考试,反反复复。
6 s4 Y$ K) U# P) f! }+ i然后毕了业,找份工作,继续上班、加班……
' d$ }4 V5 K. [5 F5 |& S真不知道学习和活着,有什么意义!”
: l @* P' o3 H' Q; a. h一句话,让我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
! u) o' I1 `- h' t% r" V说实在的,女儿问的这个问题,我虽然能说出一堆大道理,但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嘴。因为我自己内心也常常迷茫。
3 J/ C2 C2 S8 G1 `3 K' B" p+ D1 ~. x只是觉得作为父母,让孩子随大流总是没错的。毕竟很多人都趟过的路,应该会最安稳、最保险。
! R# s: O' Q% T4 [5 G( Z) S2 x但等女儿睡着后,我还是忍不住问了DeepSeek,想知道它会告诉我该如何回答女儿?( S) i7 ?' Z' r: O# ?7 T0 g/ D
它说:* N6 V( ~, |, S. h
1、先堵情绪,再讲道理;
' e0 T/ N; N/ m/ J* Q% ~2、否定感受=否定存在. Z9 I& R1 u% W; C: V x! T
3、别把症状当问题# b* _. J# r) G3 I9 }
嗯,说得都对,但总觉得还少点什么。
' K4 i' {' v% v$ X' ?0 I; L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曾说:
! H# D# A, s p( A% l* B; H* I“当一个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痛苦便成了他的存在方式。”9 h/ c) L8 s4 ~7 N( V4 f
当孩子说出“什么都没有意义”时,不是在矫情,更不需要父母空洞的安慰鼓励和简单粗暴的否定,因为他们只是把“真话”说出了口……5 S& z) v5 R7 G4 y: R- H
: e$ E: K# |, V# n9 X% `* m
3 Q: C1 P2 X; v) E9 N5 b4 } l! r* C, Z
6 D$ d* g. s2 ~7 p- f' \; N q& ]/ f6 y
2 _ U# [7 U+ S% M r. l* o
“我不知道
; N; [( y6 l0 r* O% }8 u0 |! b自己学习和活着是为了什么……” ' K& H3 ^ k1 \
彭凯平教授曾在追踪了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因为社交媒体、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很多孩子都出现了“四无现象”:
- l( c; @- F* b( a# v1、学习无动力、学习无兴趣+ t; U: C/ n% ~* o8 l1 E2 E
只有父母催着、盯着才能不情不愿地去学习,对学科也没有特别的偏好和热情,父母一不注意就溜去玩手机……, E% j& k0 ]+ R: J; M+ ]) c
2、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4 @3 l- D. \% |0 M* I J周末和假期宁可躺在床上刷一天手机,也不愿意出门一次。网上游戏打得飞起,却不愿意在真实世界下一盘棋、打一次球、旅一次游……3 d+ K9 H% G% A2 K
3、社交无能力1 s1 I O+ V4 h: C8 u6 @) {
个个都是i人,身上时时挂着“生人勿近”的牌子,不喜欢和别人互动、交流,甚至拒绝所有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 r, L) o! c$ A2 r# k
4、生命无意义
% d( P4 Z6 G. G( `% d“无聊”“没啥意思”“有啥意义,有啥用”“我就这样了”是他们的口头禅。
) K ^' k7 ]" T8 n: \这个说法让我想起有一次上课,和学生们探讨起学习的意义。5 M: V; M# H! @4 j; `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十分意外:
7 X' B. k! I1 w( a; O$ D) T( q) n“我学习就是应付差事,纯粹是为了我爸我妈高兴。”
" u3 t9 I4 F: ^$ n W# }( C“我现在上兴趣班就是放松,因为我其他的时间,全被我妈排满了。”
! W6 ^0 U( M, x2 T. f6 _“学习好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学习不好也可能挣大钱,所以我觉得我爸妈口中好好学习就能找到好工作,只是他们想当然的想法。”
5 h! j% J$ w, C& p1 m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曾说过:
7 C: K6 l ~0 n8 u' u3 D0 g) {“无意义感的本质,是存在价值的迷失。”
. P" K! d7 r `$ ^当父母无法用更高的认知,更强大的内心,更科学的指导给孩子兜底时,就只能依赖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去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
* Z: M! R3 n T' w- f- S% F, {这一点同为父母,特别能理解。' A3 `2 m' @, G% v) W
父母们的试错成本太大,当眼前的路看不清时,最稳妥的方式,就是走自己走过,或别人走过的路。* z1 E. a z2 z; K3 Y4 _4 w, }
这种想法本没有错,但这种教育方式,很难适应现在的孩子。/ g; y& R0 B! M. J; g, }
自媒体博主@李娜写文分析最近的“王石代言总裁燕窝,王祖贤开针灸馆,吴彦祖开英语网课”大佬转赛道现象时,提到了《乡土中国》这本书。
9 _. s/ } p) x; H) {她认为在很多人的传统思维中,还是会受到几千年农耕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认为人到了五六十岁,就应该“歇下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 f: `6 Z) i, u, I6 k+ k. K所以,我们如今要对抗的,不是某个人,某种观念,而是几千年形成的集体潜意识。, e' }( ]1 w1 R- M% y* Z
这个道理放在养育中也是同样。
9 @1 @' P4 {7 i; e陈默教授就曾犀利指出:" f/ j, j2 Q! J; \' R
“现在的孩子,很不功利。
. k, J; n/ W8 e# D3 f; o: `你说学习是为了有好文凭,将来过好日子,可以买房买车。- s' [# c8 r0 o. m1 e
他告诉你,自己不需要房,也不需要车,只要躺平不太累就行。
8 s! v" _3 J' p你给他说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去扫大街,他给你来一句,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扫大街也挺好,至少没有那么累。”
4 _7 N4 ~4 {* g* _( u) @: f@南风窗也曾发文说,文科消亡,已经在全世界形成了一股浪潮;
9 B9 A* _0 n8 N9 S自媒体人@九边更是调侃,未来工作的尽头,很可能是灵活就业……
, w2 @/ h6 f y. X不是我们孩子活得无意义感,而是他们正在经历一个巨变的时代。
* y Q* ~# t5 O4 b现在的时代,学历已逐渐祛魅,父母继续用自己当年的思想“只要拼命学习,就能博到好的出路”去激励现在的孩子,反而会引起他们更多的质疑。) b) S' ^( T5 s
当质疑找不到答案,就容易陷入无意义的绝望。
8 o# g4 R% ]# E( v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对抗学习,而是我们不能用自己旧有的思维,却对现在的孩子赋予过去的学习的意义。
' {" f5 k" y( y5 a7 q7 B2 _所以你看,我们做父母的,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如何顺应时代,去进化自己的养育方式。
3 G4 z% C# A9 r6 m) N+ n# a2 Z' x" M% t; L6 ? S4 ?: V2 j( a5 K9 p$ k
8 s7 l% I6 R. n! N( u( q6 X
# O x0 O8 w8 x x3 `6 ]
% E4 U X* q5 j4 |" r, X
* h+ d7 r3 z) G& p& d1 ~
3 t" n7 N9 n" Q, t, k无意义感的孩子
* K, a9 x$ g c9 A" X# S, O( q _背后都经历过阻止、干涉、否定
8 s: j% T2 w1 N, x# i* M2 r有句话说,所有无意义感的背后,都是一种无力感。
" g$ Y4 K* o" _5 I(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塑造,比学校和社会更大。
5 D* H7 H$ l% F5 F9 e8 i一个在学校和社会中活得无意义感的孩子,很可能曾在家庭中经历过失望、打击、否定、干涉……
) ]9 J7 D R4 A0 }' p2 u7 w@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曾记录过被访者陆雨的故事:
, T6 d( h0 V3 i% L1 E陆雨的童年,是一部典型的中式“否定史”。
3 G2 _; M, X% V) f' v父亲是老师,她是家中长女,小时候的她,无论做什么,都换不回父母的肯定和表扬,反而只要有一点做不好,就会被父母轮番批评。 F ?, D& @$ ]( m
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整个童年时期,羞愧和讨好,成为了陆雨唯一的保护色。
) X; v# v) G$ a她努力学习,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她喜欢学文科,却依然硬着头皮报了理科。$ R$ E( D' _/ D" N
她说:
/ p |1 l9 x8 v, j" q4 B* X9 [“我封闭自己的感官,成了一个为了努力而努力的工具人。”0 E: S# o5 _* A7 E5 u. Y
后来的陆雨,如父亲所愿,从小县城过关斩将,成为了高新科技公司的中层。
, o9 o( t) Z1 I; _% _* y( {# M/ V( q可表面看似风光无限的她,却在人到中年,养育子女后,越来越丧失了人生的意义感,长久地陷入了自我无感的困境:
6 b/ L7 J5 Y/ I做什么都不觉得满意,很少自我关爱,忽视情感需求,经常陷入悔恨过去、担忧未来的焦虑中。$ F* e5 l5 x& O1 x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负面偏差”,指的是在人的潜意识中,为了对抗潜在的风险,会更关注于批评,更在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f) C/ Q; D. |( ~* I4 p
换句话说,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相比于父母的表扬、肯定、鼓励,孩子可能更容易受到那些来自父母的阻止、否定、干涉、打击的影响。
D6 |$ P# C6 M# i) z! ?# q而这些来源于负面偏差所形成的情绪干扰,在持续地叠加后,会对孩子的情绪和认知形成极为负面的影响。% m' r$ M! x: e7 |+ g2 r
这一点在现实的养育中其实很常见。
9 C/ d3 T2 H; X+ B. _就像我自己,每当我问女儿对妈妈有什么想说的话时,她永远都是那句:
1 d% [3 w2 ]8 h“希望妈妈不要总是批评我,而是可以多鼓励我、多表扬我。”9 Q/ O# @" O) t* q1 X4 U, {
以前每次听到她这样说,我都是既无语又委屈。5 L, P3 t/ I# W* d
但后来学习了很多相关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特征后,才渐渐懂得:: n: [% r. V9 E
你说了99句鼓励、肯定、表扬孩子的话,但孩子可能会记住的,可能反而是那1句否定、打击、指责的话。
6 X9 N; |$ U! D1 ^4 P+ i8 q, Q不是孩子不感恩、太记仇,而是在真实的养育中,很多父母会持续、隐形地一直说这些负面的话。
" a; z9 E) ~! z当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负面反馈多了,长久的积累下,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 G8 K5 H4 \1 w, K) b+ \( W, d1、向外攻击父母,用叛逆的方式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v* ]0 J6 T; O: q
2、向内攻击自己,怀疑自己,变得消极,无意义感。
$ t) @% c1 D$ x: B4 F1 y1 j
$ q$ G7 Y& G2 Z& v" e, [ f3 s: Y
" L2 w! d- q( y4 Y5 V' k& q2 T h, {/ B! N2 r" e) q3 ~
8 z/ z/ \" ]$ r& p3 q
" ~0 v9 C4 I& ^% D' K如何改善孩子的无意义感? " h" H( ]1 }, }: S* R. L. {5 I0 [8 @: g
写到这里时,我原本好奇,想继续追问DeepSeek“如何帮助孩子改善他们的无意义感”时,它给我的依旧是那些大道理。0 Q+ @* \2 b. x4 I8 P! K
放下了快速寻求答案的捷径后,我静下心,随手翻了翻手边的几本书。/ I6 p( j, Q) F6 H! }
在《当下的力量》中,找到了确定的答案:" y! s D& x: L. C' _+ i+ E: w
1、从“思考者”转变为“观察者”
6 a Z" X0 z2 g# B! H! }书中说,我们的大脑中,会被我们的喜好、判断、分析控制,让我们去担忧“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3 y/ j8 n, O ]+ `
一旦我们认同大脑赋予我们的思维,就会陷入“时间陷阱”——认同过去,并且持续地、强迫性地投射到未来。6 c7 s Y8 r6 q& Q5 s
比如总想着把我们的成功经验强加给孩子,或者总打着“为了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让孩子无条件听从我们的要求。
5 c, f8 M3 s/ T- J# y: v但过去的答案,不一定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未来的情况,也不一定如我们所预料,更无法由我们掌控。$ s1 T% F/ X: M( B6 [
所以,当我们的大脑中出现对孩子的评判、要求、期待时,最好的状态,是不要去思考这些评判、要求、期待该如何实现。
- _& r4 q( l; U& |而是应该以更高维的“观察者”的身份,去察觉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 Q" K6 C. N1 |8 p$ V0 n* l2、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当下,允许孩子在当下慢慢做成一件件小事2 `$ B. s0 D6 U9 d: G. }; b
华大基因CEO尹烨曾笑谈: {' t z- f. p7 l5 ]/ O4 o
“鸡叫天亮,鸡不叫天也亮。不着急、不生气,别太把你控制不了的事情当回事。”7 z* q& B! S* |
深有同感。6 A% |- J+ f D# m+ S
从教10多年,见过太多的学生,大概率来说,那些未来优秀的孩子,普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v( J) { x8 K$ i, L3 O3 S父母和他们自己,都只专注于当下。
" Y S' g- D2 a* K3 g! e当把精力集中在当下时,他们无需背负过去,也无需忧虑未来。
' N \9 {! T0 O3 b6 @5 v& `* i当下出现的任何事,要么接受,要么应对。
; i* W. Y$ g* q% r* f+ v无需关注当下这件事的结果,只需关注当下去做的这个过程。
3 {3 Q/ M. h7 [" K" f$ s; L自媒体@徐慢慢心理话也曾分析说,当孩子出现无意义感这种现象时,其实是你孩子的脑神经系统,正在经历一场宕机革命。# C, P8 X( i/ n! e
孩子本该经历的大脑正常奖励系统是:
4 p" o* w$ E( J5 Q主动做成了一件事——大脑分泌让他快乐的多巴胺——激发孩子更想做这件事的意愿;
, l$ g' j4 R: b+ y' B但无意义感的孩子经历的却是:
) q6 k2 d# C6 y被动完成了一件事——依赖的是强迫自己去做的肾上腺素——触发孩子的倦怠机制。' `7 t1 I6 S+ G7 A8 l
所以你看,改善孩子的无意义感,其实非常简单:8 Z: @' o: P* c* y
父母的人生经历,无需重复践行在孩子身上;5 l' _7 A4 Q1 |, {. k W+ ?
父母和孩子一起,只专注当下发生的改变,不被过去束缚,也不被未来绑架;- `2 _: s" [+ M( U# ~1 m
当关注点只在当下时,父母就可以以观察者的身份,去陪伴孩子,让他们自发地完成、做好一件件小事。
: R$ U! y9 F% D' f& I当当下积累的成就和自信感多了,当经历的真实和经验足够了,当不用背负父母的期望,可以慢慢在成长中发现自己的热爱后……
5 T4 L5 p& O: L3 {孩子便能无需父母干涉,自己找到自己的意义感。
! o8 t$ u) B4 ~' h' t- a9 G说到底,想要孩子发生变化,父母先要做出改变。
3 B1 n. d! u" i+ r/ z真正为孩子负责的父母,不是天生完美的父母,而是终身通过学习,在持续成长自我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