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3·15|从公区减配到房产证“消失”,买房绕不开的八大雷区,购房人怎么办?

[复制链接]
查看9260 | 回复0 | 2025-3-14 11: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经记者:包晶晶 每经编辑:陈梦妤
# n7 j9 G" A( }- o  L8 s1 Y  d7 A
# A! z; S8 J! o) h: M楼市从深度调整逐步走向“止跌回稳”,房价博弈之外,一场关于“品质与信任”的暗战正在蔓延。" q& d" [: Y( B$ \

( X" }6 a% [, s: s4 E( S过去一年,《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的房产纠纷案例中,大多指向“货不对板”——从公区减配、电梯降级到材料以次充好,开发商的“成本腾挪术”不断升级,而捆绑销售、虚假宣传等违规手段更是屡禁不止。当“交付”成为底线,购房者不得不面对更隐蔽的品质缩水与合同陷阱。
0 x* N, i4 }  ?$ b4 b4 ?  E6 Z' V
1 @  s3 C) A6 j3 T值此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我们梳理过去一年典型案例,结合政策趋势与法律框架,提炼出买房“八大雷区”。2 \" w2 \1 V2 v9 w
- ?( g% H- t& v
公区减配
& d- p7 k8 ~8 s  @2 l/ B
4 e1 L; m; W: A# U) t( e8 X9 a. f* ^# f- N/ M# E

* S+ F' `3 C8 ^: a6 f) F开发商“高配”宣传、“低配”交付已成行业顽疾。通过定制化样板间、豪华售楼处等营造高端氛围,但实际交付时“断崖式减配”。! ~5 h% p/ ^4 _% a7 R
3 v. d! M4 R& q& ^! t7 e
以上海某新建楼盘为例,大堂、电梯间、楼道等公共区域装修降档,屋内原本合同明确配备的独立新风系统,被换成了带新风功能的空调;业主预看房时发现多处地砖破裂,有些户型厨房不通热水。/ H  O6 S' `$ ^. f
% [; ]9 r8 C! T3 I& q
不仅如此,不大的小区有一片公共绿地被划归为某一楼住户所有。
5 {; ~3 P0 ]! H
) g+ r5 S. Y2 U% g4 E" S# k, s开发商对公区的规划和宣传,当初实实在在影响了购房决策,而现实中迷你小字注明“非交付标准”“以实际为准”即可逃避责任,业主只能吃哑巴亏吗?
% z4 y2 X5 H8 E$ _/ q+ J) U/ D  ^4 m' C1 f; [, \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区属于业主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商如果减配,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虽然直接拿着宣传材料去起诉大概率会败诉,但是业主们可以尽量收集当初线上线下的宣传资料,如样板间、沙盘、楼书等的照片和视频,与销售人员的沟通记录、开发商的宣传视频等,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查处违法虚假宣传。”( `7 L1 {/ s' Q# Y4 N: O: Y
! F$ o5 ~$ g" ]3 Z3 r
“如果相关部门不及时履职,可以提起相关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督促其履职。如果相关行政机关对此进行了认定和处罚,可以此为证据,视情况提起民事诉讼进行索赔。此外,业主们还可以充分运用政府信息公开,对该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与开发商协商谈判,争取化干戈为玉帛。”王玉臣说。  }. e4 g6 d6 L; j: |

7 Y% ~7 }+ Q3 s外立面“变脸”
( j( D1 N# |. [0 V: X* p! V
: Y9 ?$ Q( u4 x+ m% T2 ~
$ }2 p2 O+ {  U$ T- y* A3 }" U1 I8 b4 t* t1 E
开盘时宣传“铝板外墙”“玻璃幕墙”“现代设计”,交付时却大面积改用廉价涂料或真石漆,导致建筑质感骤降,令业主头疼不已。$ w. z4 F. ~, h

( s# t8 [! S, O0 y' o, J, |/ ?“要立即提起相关违法查处。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可能存在两个违法点,一是违规建设,二是虚假宣传。”王玉臣建议。
5 ?0 j! G+ p) m. H8 P( e( X" @' I! u/ i: D/ i9 X5 C! N
他表示:“退一步讲,即使开发商办理了规划变更手续,也未必是合法的。比如在销售后变更规划,业主有权发表意见。变更规划并不是交个审批、给业主发个通知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流程,开发商应当提前告知,相关部门在审批时也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业主有权利提出自己的异议,同时还可以核实开发商变更规划的程序是否合法。”5 C+ T  Y: J# _: }3 ^$ l" ?  ~0 s

) E; e% e# B, o7 a9 q- r9 [重要设施“狸猫换太子”
' b! u3 r. v' s0 Q1 G" O1 D: a4 S( G+ k9 |6 _- G0 D; s

% j( ~: S0 ?* b: t/ @% P% X1 h7 u* ?1 k
近年来,全国多个楼盘出现过“狸猫换太子”做法,如口头承诺三菱电梯、某摩天大楼同款电梯,但合同只写明“三菱或同等品牌电梯”,实际安装“上海三菱”电梯。业主曾质问:“招标在前、售房在后,合同中的‘同等’究竟指向价格、品牌价值还是质量?”, g' B7 n3 L. Z

3 e# Y9 n0 Y1 |# l/ B! K! J& a“购房时可以要求开发商在合同中明确电梯品牌、型号及‘同等品牌’的具体标准,并注明违约责任(如差价赔偿)。但在实践中,通常开发商是不会同意的,所以购房时要做好相关取证。”
5 k4 R- h$ o  `, ~; v4 K
' A% P4 A/ w4 S$ x7 \+ n( @王玉臣表示:“对于模棱两可的表述,可以和开发商进行核实,并对核实过程予以证据固定(如录音录像或保存沟通记录)。但这种方式也不能完全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还需要相关立法的完善和相关执法部门的严格监管。”! H7 [) V/ |  |% G1 N' I
3 g+ `1 }. d7 z1 I$ v0 N; t3 J# R
强行交付2 q1 ?0 P% U8 Z  Q4 f4 W) n
- o# x  z7 M/ Y6 K8 k- x! ?8 O  V
: c* s$ J) R+ F+ f4 `2 r9 x6 m3 P
# r) u* ]- @- P8 A+ q0 n# `& Y) i
近年来,房屋质量问题“预警”、精装变“惊装”时常发生,尽管项目能够通过竣工验收,但点状质量问题仍难以避免,如慢性渗漏水,设计不合理导致隐患等。不少业主往往会采用抵制预看房等方式,试图令开发商重视相关问题。
! Z8 A" t; j# G& _& R1 M  Y: u2 k( D1 @! {; j6 v, J
但据每经记者观察,开发商通常以“保修期内免费维修”推卸系统性整改责任,购房者往往在收房后陷入“修了坏、坏了修”的恶性循环。# M4 Z( d  j" p$ w" }- S9 L
9 B, S& D4 K8 C4 F* N. R
如果开发商强行交付,业主能拒绝收房吗?如何合理合法拒收?
& W9 p' {* @2 K1 D  c
' Z0 B* `5 t+ R9 F- B“如果开发商强行交付,但房屋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或根本没有达到交房条件,业主可以视情况拒绝收房。在拒绝收房时,业主需要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告知开发商,并要求开发商在合理期限内进行整改,在此期间产生的物业费应当由开发商承担。如果已经收了房,但由于开发商的原因导致无法入住,物业费也是需要缴纳的,不过可以要求开发商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w+ p$ R0 [3 w- R6 l+ D

) I" ^! O7 R2 e$ C王玉臣提醒:“可尝试多条腿走路,先沟通协商,如果无法解决问题,再采取申请相关行政部门履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方式。”* P4 G" C3 U& |! r& ?
& M, Y0 `+ W! T( p' n4 h
环评不达标
' y3 C$ `) b: Z0 D# r6 B8 ]; j* G, @) i- U) N

0 R2 }+ J' V( p1 B
7 B# |* I) \9 W( x+ p! {2 ?0 Q% W因地块环评不达标而导致的纠纷,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果购房人购房后才发现相关情况,诉讼和协商,哪一种才是合适的方式?
+ d0 ]3 Q3 h% @7 ]4 b) m
* w* |: C5 q$ k2 t# h王玉臣分析:“如果开发商或相关责任主体特别有担当,主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签协议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沟通过程不顺利,可以视情况采取相关法律手段。当然,可以采取边打边谈的方式,最终达到维护业主正当权益的目的。”
/ o: o, I1 A! B  h
4 x$ I* M8 |- T. {, @# |“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在发现污染问题后,要立即向相关部门提出污染问题查处诉求,尽快推进专业机构检测(如甲醛、重金属超标),并保存检测报告。”+ a! l- b2 V* ~& A8 e
# y$ y: y* u- E9 z3 A
房产证“消失”
! y! w8 f, N4 ]1 z- H( F8 p' T# Q5 ^4 x7 Z; O: D4 x# L. \
/ B. `* R! H$ }! k( B& \
  E0 a' ^) q* K2 [. [) E! v
自己全款买的房子,被开发商抵押给银行了,导致房产证办不了。此类情况在“保交楼”项目中更让业主担忧。虽然交房后可以居住,但是相关的落户、子女上学等家庭的正常需求受到严重影响。( L6 z9 D$ S9 H+ M. A: \, Q

9 W3 q; b' J, E王玉臣建议:“首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主张解除合同。如果开发商资金能力极差,可以提起对开发商延期办证违约金之诉,作为施压方式。”0 X3 D2 q+ T% t7 z* i4 n
+ M1 V+ Z( ]6 S% q
“这种情况下,业主可以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核实开发商其他违法违规情况,并提起相关违法查处,以此获取更多筹码。在此基础上,与开发商展开协商和谈判,要求开发商在一定期限内解押、办证,并将谈判结果落实到相关协议中。”! J5 m! A2 [7 ^, I
3 j0 n2 X0 n; [$ M" B. d
捆绑销售- w% j, W; h% A5 R! n1 z( f

7 V% ]7 ^8 T2 V, ]/ K4 ^+ h  v9 d; t+ f: y. w; V
2 Z6 |1 u7 I3 f3 N- ?- S
随着市场回暖,部分城市的“红盘”往往会出现捆绑销售车位、装修等的“潜规则”,对于购房人而言,妥协可能被默认为接受潜规则。若后期发现捆绑产品质价不符,追责难度也非常大。那么在付钱之前,业主应该怎么选择?
. b2 N3 B" ^3 W) b5 p) T  S. ]3 C
王玉臣建议,最好不购买此类捆绑销售楼盘。“但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可以在取证的基础上,对这种销售方式举报投诉,要求住建部门依法处理。其次,务必注意谨慎签字,一旦签字,会大大增加维权难度。”* y1 y/ G3 b* y! m; U

8 {. q" X5 ~0 r7 i: I# j# J配套靠“画饼”
: w8 V/ X# f1 R
  ?" J2 F3 D  Z: [0 x. q
8 _- i" [! h$ Y0 a
, a' R! p- f4 K+ y. ]买房人进入售楼处,最容易被各类夸大宣传蒙蔽双眼。常见情况包括:虚构名校分校签约;宣称地铁商圈规划,实则无政府批文;将市政公园、天然河道等包装为“私家景观”,而开发商往往以“宣传仅供参考”字样逃避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的责任。4 N- a  M$ N/ G

& Z; Y; n5 v) {0 [9 r2 t; Y8 u2 R王玉臣提醒:“首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区划分、招生政策每年都可能会有变动。各学校招生细则各不同,有的学校学位实行排名制,根据业主是否有户籍、是否有房、买房或租房时间等信息,按照优先顺序录取。业主买房晚或者二手房,排名靠后,子女未必能顺利入学。”# T* H& o& @8 A5 o( x. y2 X
& z( X$ U  M1 \0 a
“其次,关于地理位置和发展前景,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提供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向规划部门进行核实。最后,关于配套宣传,可以通过小区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附图去核实,如果没有纳入规划,将来几乎也不可能实现。”9 {3 S, j4 C' x' D# M% i; A4 X7 D: A# ^
  R* p# z1 H1 `
每日经济新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