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晨报 ' `- `, X6 d5 {% @( ~
9 }& e, X2 M. E; O& X3 f; n1 B# \- P( V+ _) _# W
. F9 x# {* e8 Q8 K望龙门曾经重峦叠嶂、密密匝匝的吊脚楼。1 G9 H7 }5 g+ f, }) P
0 T i" v! e6 q# \. Z# Z
8 N& d2 [3 d; M/ W u! [8 p& G6 B9 |# B; }. a+ @. N
1952年望龙门缆车可回收的金属车票
`7 |+ Y$ k" K, }. q. F5 x3 a# |# p9 o8 m5 W) D/ _6 M9 N4 l
7 Q; W% S- u/ t! ?( ~- e
/ z. G& \# g; h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缆车站斜对面,二府衙70号,杨闇公故居。7 `2 o9 [1 z1 }9 z- [9 O
$ d, E; V8 B5 t% j; N
* v1 a! A, g l: f3 H7 p
& q0 A8 ^) s4 s% ^: a7 C& D8 `当年望龙门缆车与趸船相连,下船乘缆车、下车坐轮渡,十分方便。1 B |0 P9 c2 {9 |2 i8 h5 ^# d
6 L7 j/ b! f1 S' g& d" ?; n
$ ]- Y7 O" H4 u9 v3 K
$ H: H: [3 z8 V) r; B
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双龙拱卫”,此照片拍于1948年秋。! b" ~1 l6 M3 L5 {3 ^+ n
6 A4 q9 d. y3 d4 w3 _9 {* X
重庆城“九开八闭十七门”,很多人都知晓,史书可证、地舆图有载记,铁板钉钉毋庸置疑。然而,也有人说少算了个望龙门,重庆城本该“九开九闭十八门”。/ _7 S. X7 \' H, Y
/ n2 z$ ~ n0 k5 a+ a" [
其实自明洪武年间,重庆指挥使戴鼎于640年前承继先秦张仪、蜀汉李严、南宋彭大雅三次筑城,将城廓按九宫八卦之象构筑重庆城,从而造就蜚声遐迩的九开八闭十七门。随着岁月流逝、城市发展,现而今除通远门、东水门局部保存相对完好外,其余的城门已经消亡数十乃至上百载。; X0 @9 D' V* I5 h0 R+ O& k1 }) ?0 s
4 \% \* w6 z0 _( x' @$ Z; e
由此可见,望龙门在十七门里无论是开门或闭门都是没有其席位的,然而望龙门在重庆乃至更宽阔时空地域又名声远播,这是咋回事呢?6 c7 W7 a8 v4 ~2 a$ C
. G6 J! X9 J F' s [
1
1 T+ |9 g2 _, R# c7 I" z7 s
4 I! r, o3 x1 q" J5 ?3 z, O重庆长江南岸段一侧,顺着江流主泾有一条巨大的龙形礁石,逶迤数公里,上溯至海棠溪盐店湾、下伸至玄坛庙野猫溪,鬼斧神工、天造地设,将位于濒临“江口村”江中礁石隆起最高处劈开,有仅供一条木船进出的天然豁口,内有一泓宽阔静谧的泊船水面,古人称之为“浩”,从而形成良港、渡口,在以水为路的年代,迅速催生了“江口村”的兴旺繁荣。5 J, W" S# A. h8 c
" X" }; P7 x1 }0 |; `$ |8 ?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初春,苏氏三父子从陆路离眉山、经阆中、走剑阁、过阳平、出汉中、奔汴京赶考。次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双双获进士及第,正在喜庆中等待朝廷重用,四月得知母丧家书,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匆匆赶回眉山举办丧事和守孝。嘉祐四年(1059年)秋,苏轼、苏辙守孝期满,又获京师信函催促,于是再次离家自嘉州启程,走水路乘船东下赶赴汴京。
+ \4 c/ ?( e+ H" O: b* g9 @& s C3 ^) p) e# L
途经“渝州”,兄弟俩惊见江流主泾南岸段,雄踞着酷似两条巨大卧波蛟龙,深深被这妙不可言的胜迹吸引,于是令船夫小心驾船从两“龙头”相对形成的豁口处进“浩”。泊船登岸信步游览,见这个濒临长江边叫“江口村”的小村落,群山相依、秀水环绕、涧瀑如画、僧舍清雅、田土丰茂、乐业安居、柴门书声、市井繁华、民风淳朴、待客友善,甚是喜欢。7 X M1 a' p1 h' ]( A2 ]' d
: y, g1 K0 t! Y( Q$ w苏轼知识丰厚又曾游历多地,世间叫“江口”的地方实在见得太多,这地名波澜不惊太过寻常,于是视地形物貌改“江口村”为“龙门浩”,并以独具特色的行草一挥而就。尽管贤绅耆老拱手致谢,但对这个20岁刚出头、有进士头衔的年轻人并不是太上心在意。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中试科考(三年京察)入三等优绩,得宰执、主考欧阳修赏识,授大理评事,耆老们听闻后才慌了手脚,正式把“江口村”更名为“龙门浩”,将苏轼题字请出镌刻在“浩梁”高岸大石拱桥侧。$ A P, X6 S1 T* r# ~1 u, ~3 h1 y8 V
# k' y: z/ Y' T$ P
“龙门浩”得名至今已近千载,而“江口村”则从此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1 e! N+ q6 w* L& t" Q& i4 H% {
- _* c! j3 d; I
自此历朝历代江岸边、龙身礁石上不乏诗书宦名人关于“龙门”“双龙拱卫”“龙门皓月”的勒石和名句。龙门浩的先人们曾把面江右边雄强威猛的龙头称为“雄龙”,将左边端庄秀雅的龙头称为“雌龙”,将浩梁上的大石拱桥称为“苏桥”和“东坡桥”。
' _! \4 W4 y" d7 ~% Q1 x4 P) q; Y. z6 }/ r+ H% S K
2
+ L9 M9 X# O) N. @6 H7 L# b
: y2 C0 p+ [% L# ?% I抗战期间,力主故宫文物“南迁西进避敌”的决策者、执行人——故宫博物院院长、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指挥辗转,随国府迁渝将近万箱国宝安全运抵重庆,分别存放在渝中区打铜街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南岸王家沱吉利洋行、龙门浩一侧安达森洋行,把故宫博物院临时院部、又称驻渝总办事处设在南岸海棠溪柏子桥(现在轻轨10号线海棠溪站附近)。在此期间,马衡通过史证考查、实地凭吊,留下《龙门浩响亮》诗一首:“东坡取名龙门浩,不愧文豪眼界高,天赐胜迹贯古今,谁不叹服此景妙。”& X( z1 F/ \$ [' ^+ P* {
1 Z3 ~* i! ~( _6 m: R3 q5 N清末,大约1898年~1902年,万盛籍商人刘子如为报效让其发家致富的重庆父老乡亲便于认路识街,于是专门雇人精心测绘设计制作,木板雕刻151.5cm×85.5cm《增广重庆地舆全图》,除九开八闭十七门,其中也标注了望龙门,由此证明望龙门很有些年了。& G5 \4 Q" x# r# F# c4 t c
: [4 A- z0 D* [" H2 ?; A F# U7 T
据考,望龙门的由来完全是民意,一两百年前的重庆完全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没有工业噪声和污染,江中行驶的是人工划桨搬梢、江岸纤夫拉纤的木船,空气洁净,能见度极好。* Y5 y0 u# y' v$ u- P3 ~. C
}! O- m. W4 z. T1 D: `4 s; T" U9 K' A
在东水门与太平门两开门之间是闭门太安门,太安门侧有一处叫“黄桷岩”的高崖,正是观看气势恢宏、险峻无比,声若万马奔腾、江涛拍击礁石,木船挣脱激流漩涡,惊心动魄破浪进“龙门”、入“浩梁”的最佳处。无以数计的人喜欢伫立高崖欣赏这精彩场景,路人常问你们伸长脖颈望啥子,答曰“望龙门”,久而久之这“太安门”和滨江高崖“黄桷岩”逐渐被人们淡化遗忘,而这既无城楼、又无城门能望见“龙门”之处的望龙门,竟然声名远扬被叫出了名。望龙门不愧风水宝地,白象遥对青狮,背靠“金碧流香”、面江“龙门皓月”。
$ G2 ?; u# k) t/ ^
2 b, Z9 [6 e/ i R+ i4 L: J早年,望龙门长江边“过河船”,对应“龙门浩”老码头和下浩门朝街两个义渡口,生意甚是红火,极大地方便了开埠时的洋行、商家,同时助推了白象街的商事兴旺。1930年10月4日,那时上山无公路,过江无轮渡,刘湘在龙门浩后山“涂山寺”举办弭战安民、祈祷和平的“西南和平大法会”,众官员在刘湘率领下就是从望龙门乘木船渡江到下浩,步行上山在法会开幕会上致辞。 F) j7 m$ H/ @6 |
4 d: D5 k4 r* ]$ w
3# V; q/ o4 S. o2 c
* Z$ z9 Y. C3 X
1938年5月,为适应抗战需要,望龙门至“龙门浩”蒸汽轮渡开通,与渡江柏木船并存。那时居住在“龙门浩”的高官显贵、文化名人多,趸船、轮渡上邂逅稀松寻常。这年年底冯玉祥刚到重庆,应中国第一所创办在“龙门浩”彭家湾的“亚伟速记学校”校长唐亚伟之邀,顺便去下浩视察战时办学情况。
* t' j7 u: P! t+ {$ G8 F T e: }( v G& p3 _9 \: L7 Z9 s* W9 Q
来到望龙门江边,曾在黄河乘坐过“羊皮茷子”的“布衣将军”,执意不肯坐轮渡过江,坚持乘人工划桨搬梢的柏木船,体验乘风破浪从江流主泾过激流、闯漩涡进“龙口”的惊险刺激。在下浩,冯将军看得仔细、听得认真,感慨这真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应请留下脍炙人口的《下浩兴旺诗》:“双龙拱卫世难觅,古迹新貌处处景,世外桃源在那里,八方汇聚下浩兴。”
* e! R# K5 z+ v9 f
; P$ n( A, W6 Q5 Z" C9 D当年望龙门,滨江是繁忙的客货运输码头,上街口与文化商贸繁荣的白象街紧邻。1917年落成,中国西部首个拥有电梯的聚兴诚银行,就坐落在望龙门缆车站斜对面,抗战时曾被征用作国府外交部办公地。望龙门缆车站对面的“二府衙”70号,是杨闇公家私宅,1926年前后,这里曾是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和四川省委办公地。4 f2 R& j! H" u+ B; d
! G: W6 z. n& w" v3 w. f3 I
诗词书法大家,北平大学原校长、声誉卓著的“饮河诗社”发起人之一沈尹默就住在“二府衙”旁的“太华楼”。春明涂山寺祭奠禹王涂后、夏暑老君洞道观填词作赋、秋高真武山览胜亭极目远眺、冬寒于右任于庄围炉论格律,每每“饮河诗社”雅集去南岸,都是在望龙门过“龙门浩”轮渡趸船上会齐,社友们才结伴登山。) x' K( r. N+ q
9 ]! `! O2 D5 |4 d5 Q& g: T% N3 x% K
在新闻前辈牛翁(杨钟岫)上清寺广电局家书房,他听说我是下浩人,特别向我回顾了他在《新民报》供职时,邀约结伴陈大章、张恨水、吴祖光、黄苗子、丁聪等在望龙门乘轮渡过“龙门浩”,到下浩门朝街、望耳楼、董家桥三交界处吃大江活鱼。那时人年轻脚劲好,一点不觉得爬坡上坎劳累,一次吃鱼后还乘兴登上“莲花石”,站在亭子山“揽胜亭”鸟瞰山城两江交汇、百舸争流。
/ Z9 V/ v& A1 C; t0 C$ z. [
0 ^5 w) v) S/ j' ?5 @) k2 L" O抗战期间,重庆一下涌进数十万人,房屋十分紧张,市井流言“谋事不如娶妻易、租屋更比求职难”。当年日本法西斯对重庆主城渝中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轰炸,成千上万人伤亡,数以万计的房屋被摧毁成断垣残壁,平民受房荒困扰、苦不堪言。1940年—1941年,美国红十字会及时伸出援手,紧急筹资在望龙门滨江坡地赶建十余栋砖木结构小青瓦平房,总数逾百间。
9 ]; Z1 _8 r+ Q4 G& U7 _( o! E; X+ Z! `1 D
由中国著名土木桥梁设计师茅以升设计,高差46.9米、长度178米的“望龙门鱼腹式缆车”1944年7月动工,1945年4月建成,在运行48年后的1993年停运。据悉,望龙门缆车在停运30多年后,在大众一再要求重生的舆情下,顺应民意的修缮方案已经专家团队评审通过,不久将以观光缆车的新姿重现望龙门,服务本市和国内外游客。
7 \( X! c! m! m' c2 G! F6 M
' U, E: V" R6 G% `8 h# o(张川耀 作者系原现代工人报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