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5 q8 K. K ?. K
汉宣帝死了以后,太子刘奭即位,就是汉元帝。元帝立王政君为皇后,封其父王禁为阳平侯。王氏一家从此开始显贵起来6 ~+ K8 C, p& ]/ F: i8 w
这时,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身居要位,但他毫无本事。朝中诸事多由太子太傅、前将军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光禄大夫周堪掌握。萧、周二人又是元帝的师傅,格外受到宠信。
# H" C$ o+ S& `1 R萧望之又把楚王刘交的玄孙刘更生和金日弹的侄孙金敞推荐给元帝。他们同心协力辅助圣上,劝他注重文教,减轻百姓的捐税。
" O1 u4 ^# E1 ?0 x$ g史高只做空头大司马,心中十分不满,暗暗结交了两个宦官:一个是中书令弘恭,一个是仆射石显,准备将来对付萧望之等人。2 Z* v$ i/ m3 W$ g; }
石显和弘恭早就想结交外戚,树立私党,现在又有大司马史高参入,更觉胆壮势大。他们秘密商定;赶走萧望之,把大权抓到手里。* H9 b4 m$ S3 `
弘恭和石显见刘更生总劝元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早就怀恨在心。他们趁外地用人之机,向元帝推荐刘更生,把他调离了京城。
, S" e$ O$ r( v+ Z6 k( B萧望之正为此事暗自着急,正想再找个谏官接替刘更生。恰巧,有会稽人郑朋上书元帝,告发史高派人勒索贿赂,外戚许、史两家子弟,依仗权势,横行不法,欺压百姓。2 Z( r+ A" i i; O
汉元帝把郑朋的控告书给光禄大夫周堪看。周堪请元帝让郑朋暂住金马门,等候召见( j/ B' C/ Q2 x. y+ W$ ~
郑朋还想巴结萧望之,并写了一封信,把萧望之比做周公、管仲,表示愿为太子太傅效犬马之劳。萧望之见言词恳切,就热情地接见了他,准备向元帝推荐
: N, U; U. J8 A/ F, k, j* R* Z萧望之回去仔细一想,对郑朋的底细还不清楚,为了慎重起见,就派人查访了一番。不料这一查,才知道郑朋还是个作恶多端的小人。) o/ B8 C; g. P$ g2 F* G8 E) w
郑朋满以为可以一步登天,该交红运了,没想到等了好久,也不见回音。他又去求见萧望之和周堪。可是,都被拒绝了。
6 G2 D9 y+ R" ? v" r郑朋碰了壁,恼羞成怒,立即变换策略,来投靠许、史两家。开始,许、史两家知道这个人曾告发过他们,恨之入骨。可郑朋却捶胸顿足发誓说,当初不明真相,受了萧,周的怂恿,现在愿做狗猪,将功折罪。
$ s( e X. k5 T. u许,史两家见郑朋很是忏悔,便收留下来,还把池引荐给汉元帝。: q) f" @3 Y, S' ? r0 H+ ^
郑朋拜见了元帝,得意洋洋地出来,向许、史两家说,他在元帝面前告发萧望之五个小过,一项大罪。从而博得许、史两家的欢心,把他视为心腹。7 A& [( V0 d5 ]+ l* @9 k3 L9 ?
还有一个小人叫华龙,他先去投靠周堪未成,也站到许、史两家一边。从此,许、史两家把华龙和郑朋联在一起,还把他们介绍给石显和弘恭。
& ^1 F' R2 M# l$ u- j% Q* n8 c石显、弘恭指使郑朋和华龙向元帝上书,告发周堪,萧望之和刘更生,说他们树立私党,排挤许、史两家$ Y# g% {% J: q! ?# L
元帝看了,十分不悦,便责成石显、弘恭前去查问。
8 z5 F D7 w" m萧望之面斥弘恭、石显,道:「外戚占居高位,子弟骄横不法,臣欲匡正国家,不敢阿谀,此外并无歹意。』% e+ s3 _' z3 s$ ?
弘恭、石显立即向元帝禀报,故意顛倒黑白地道:『萧望之、周堪和刘更生欺蒙圣上,毁谤大臣,离间皇亲,专擅权势,为臣不忠,应交与廷尉查问。元帝答了一个可字。; M8 H) |+ a, U0 ^
石显、弘恭传出命令,把萧望之等三人下了监狱( V7 O2 i1 X7 ?% i. i
翌日,元帝有事要同周堪、刘更生商议,命弘恭、石显召他们来。弘恭、石显奏道:【他们已被关在牢中。元帝惊问道:「何人敢把他们关在牢里?』「陛下不是下了命令,把他们交给廷尉吗?』
& }0 V) D( d6 @元帝这才明白『廷尉』的含义,随即说道:『不是命廷尉去问问他们吗?为何把他们下了监狱?要立刻释放!』
8 ^6 E0 ^% \5 X0 h: K4 J; l弘恭、石显见势不妙,一口气跑到大司马府中,秘密同史高商量了一番。
0 A( f9 J: ~5 z8 k' X C史高亲自面奏元帝:『陛下即位不久,臣民尚不晓天子的威德。太傅、少傅刚刚下狱,又要复官,岂不被人议论还是将他们免官,才不至于出尔反尔。元帝觉得言之有理,便答应了。郑朋因此受赏,升任黄门郎3 h( n$ z) b+ ?' H% A
初元二年,陇西先后发生两次地震,伤亡很重。元帝十分惊惶他认为赶走了老师,触怒了上天。于是便封萧望之为关内侯,又召周堪和刘更生回来,想拜他们为谏大夫。
4 t `! Y* K3 s5 U弘恭、石显慌了,连忙奏禀元帝:【周堪、刘更生已削为平民,要再重用,反显皇上的错处来。』元帝不作声4 L% K$ e1 Y5 W8 D
弘恭、石显无法再拦挡,只得说要想用周堪、刘更生,也只可任为中郎,不应升为谏大夫。元帝又为所蒙,命周、刘为中郎。. I% r) b0 U% P3 V9 z Y
一次,元帝记起萧望之博通经术,想拜他为丞元相。弘恭、石显闻知,坐卧不宁。就是许,史二家,也为此日夜不安,于是,他们便密谋,致死萧望之,
! L5 ?6 F' y1 u4 c他们这一密谋,被刘更生探知。他托人上书元帝,揭露弘恭、石显等人企图设计害死萧望之的罪行。
4 ?5 G) K$ T( Q" p8 A7 B- F弘恭、石显得知后,料定是刘更生出的主意,便请皇上追究上书人。结果上书人经不住威胁,只好如实招来,刘更生又一次被罚做平民。* j% ]# H$ @" `
萧望之怕受株连,令其子萧伋上书元帝,诉说前次无辜遭黜,应求申雪。元帝令群臣会议,群臣阿附权势,纷纷指责萧望之不知自省,反教子上书讼冤,失大臣体统,应当论罪,捕他下狱。! R7 ?" m/ V; s& B: _- r
元帝见群臣谴责萧望之,也疑心他有罪,沉思片刻,说道:『太傅性刚,怎肯就捕?』弘恭、石显从旁应声道:『太傅无甚大罪,他未必能自杀?』于是元帝准奏,令人前去召萧望之。- Q' e; {+ h8 M! w- k) \( W
弘恭、石显借此作威,派出大队车骑、武士,把萧望之府第层层围住。
% c# y0 H, Y4 @: L萧望之一时没了主意,问自己的门生朱云该怎么办。朱云非常注重名节,便劝老师不如自尽。$ Q5 p& D, |4 B! Y/ t; o ]
萧望之仰天长叹:【我曾做过将相,现已六十余岁,再下狱受辱,有何面见人!”』说完,就喝了毒药自杀了。& i& P/ p: {, }: U
元帝正要吃饭,一听萧望之自杀,大为悔恨;『朕已料到他不肯到监狱里去,果然杀了朕的良师,可惜可恨!』他推开酒食,哭泣起来。
3 k( n6 f/ N) x3 w8 F: ~; |0 q9 o( L( N' @元帝把弘恭、石显召来,责他们逼死萧望之。两人佯作惊慌,免冠叩头。元帝又发慈悲,不忍加罪,只是喝斥一顿罢了。( \; i" G# g5 \$ X; u: O
元帝传诏萧望之儿子萧伋嗣爵关内侯。升周堪为光禄勋,并使周堪的弟子张猛为给事中(官名)。
) V$ ]/ m% P# z; m- l萧望之自杀后不久,弘恭也病死了。元帝命石显代替弘恭做了中书令。石显掌握了大权,更加飞扬跋扈起来。5 Q8 F- D4 P4 _/ d1 G% ~
元帝十分宠信石显,周堪无法接近。而石显又常在圣上面前毁谤周堪。周堪忧忿成疾,不久也含恨死
! M. k( X& {4 @! x- n周堪死后,张猛失去了师援,越觉孤危。石显趁机诬陷张猛,并传诏逮捕。
+ g# h0 y# G2 c) V1 \9 i张猛不肯受辱,竟在宫车门前,拔剑自刎。' }* u3 J+ ?5 p$ ?8 [& S& V+ O
刘更生闻知周堪、张猛死亡,倍增伤感,特仿楚屈原《离骚经》体,写了『疾谗救危及世颂』八篇,聊寄悲怀;庆幸自己命不该绝,未被害死。* ^$ c6 [) c* ? ]; X6 \- f/ w
再说永光六年,元帝得了一场重病,现已痊愈,心情非常高兴,带着后宫妃女,到长杨宫校猎,文武百官一律从行。5 E/ o$ _* O3 |. y1 V/ \1 w& d
到了长杨宫猎场,元帝在场外高坐,左有傅昭仪(比皇后差一级),右有冯婕妤(妃嫔的称号),外有六宫美人,文官远远站立,武官多去射猎。
4 X. ]9 G8 R- o约莫有三五时辰,捕得许多飞禽走兽,来到御前报功。元帝大为高兴,传谕嘉奖。4 L |( g( B" Z7 T! z
到了午后,元帝余兴未尽,又来到虎圈前面,观看斗兽。傳昭仪和冯婕好紧紧跟随。
1 }8 R# w# f8 H3 \3 j* e4 ?" [4 R. O那虎圈中各种野兽,本应互相离隔,一经汇集,因种类不同,立刻咆哮、跳跃,互相厮咬
7 Q, G# j; O* o4 ?5 C, x忽有一个野熊,跃出虎圈,竟向御座前奔来
; o# x2 n7 k4 P野熊把两爪攀住槛栏,想纵身跳出。吓得御座旁边的妃嫔魂魄飞扬,争相逃命。尤为傅昭仪飞动金莲跑在最前。( R$ i V* g) _; d6 W
有冯婕好并不慌忙,反而挺身向前,站在熊前。元帝不觉大惊,正要喊她奔避,武士赶来,把熊刺死
: V! H- j) {' k2 F* j" z* \5 V0 g元帝见冯婕好面不改色,不解地问:『猛兽前来,人皆惊避,你为何向前立住?』冯婕好回答:『猛兽见人便止,妾恐熊来到御座侵犯陛下,所以情愿拚死挡熊,免得陛下受惊。元帝听了赞叹不已。
# B" P- {- W2 j0 i0 g. F( n6 T回到后宫,元帝就拜冯婕妤为昭仪,封婕妤的儿子刘兴为信都王。此时,傅昭仪不免惭愧,由惭愧而产生忌妒。/ L, n Y# Q0 ^- v
石显见冯昭仪得宠,其父冯奉世父子又并列公卿,便想乘机献谀,准备把冯奉世的次子冯逡提升为侍中(官名)。
# F( H2 ` a( U M4 j偏偏冯逡不识时务」不但不感激,反当着元帝的面,痛斥石显专权误国。元帝听不进去,认为是中伤石显,把冯逡降为郎官。
/ W, W8 _/ R8 g6 `2 ^4 Y. J石显闻知,暗自得意。从此,也同冯氏结下了冤仇,由阿谀、推荐,变为憎恨、排挤。
& q! e$ c! }9 t* T! y7 c当时有个郎官,叫京房。他精通经学,不满石显专横,时刻想向元帝进言,除去邪党。7 |8 f: O' M5 I+ d: S$ D
一天,元帝召见京房谈论经学。京房乘机问:周朝的幽厉两王,陛下可知他危亡的原因吗?』『任用奸佞,所以危亡。』[为何重用奸佞?「他误视奸佞为贤人。' T7 Y: I$ E: ~$ p
京房又问起齐桓公和秦二世为何危乱,元帝仍答是重用奸佞的结果。京房见元帝还不醒悟,便直接问:「现今为何危乱?』元帝沉吟片刻,说:『朕知道了,』
7 z! z( B# {) B* \京房退了出来,满以为元帝能有所悟,驱逐石显等人。; S5 ?- J5 ~5 s/ Y( v
哪知元帝对石显毫无触动,反把京房派到魏郡任太守。京房自知是石显出的主意,深怀忧惧,只得离开京城前去赴任。
# g" R' w# `' W0 r( N- R5 g京房到任才一个多月,便被逮入狱。不久,以诽谤政治,欺骗诸侯等罪名,把他斩首示众。0 p1 P J' p7 G" ^% g/ v+ ~
还有一个御史中丞叫陈咸,刚直敢言。他与槐里令朱云气谊相投,结为好友。朱云是萧望之的门生,两人见面总是诋斥石显等人。/ b5 e; C2 u% ^* t0 ]4 Z% g
可巧,石显的党羽,尚书令五鹿充宗开会讲经,仗着阉党的权势,无人敢抗。
* z+ B& p1 d0 w- y: D1 V& q# B惟独朱云大胆走了进去,与五鹿充宗互相争辩。惊得众人目瞪口呆。最后驳得五鹿充宗哑口无言,垂头丧气地退了下去。& Z; {2 O y& ?( H) n1 L
从此,朱云在京城名气大震,连元帝也有所闻,还特意召见了他,拜为博士,出任杜陵令,辗转调充槐里令。
* ~$ W. z i8 N' ?) @丞相韦玄成等对石显阿谀奉迎,朱云很看不惯,于是便上书弹劾他怯懦无能,不胜任相位。
9 P g$ S) @: w5 [$ p$ z, y1 `区区县令怎能扳倒当朝宰相?岂不是螳臂挡车。韦玄成知道后,暗恨朱云,从此结下了仇恨。
5 g, |- g& n# I有一次,朱云杀了一个罪犯,有人告发他妄杀无辜,元帝问韦玄成该怎么办,韦玄成正恨朱云,便趁机诽谤朱云残暴,无有善心。凑巧,陈咸站在旁听得此言,十分惊惶。
: n. i( y# |5 x' y' f* a8 \陈咸回家急忙写了一封密信,通知朱云。
) g/ h( ?2 H5 c朱云接到信后,十分惊慌,复信让陈咸帮助。陈咸替朱云拟了奏章寄去,叫朱云重抄一遍,送给御史中丞查办。
: s1 }: |) x9 T: D朱云的奏章偏偏被五鹿充宗看见,为报前日被驳的羞辱,当即告知石显,批交丞相处治。7 @" H7 G) I- a; G( G
陈咸见计划不成,又通告朱云。朱云逃入都门,与陈咸面商救急的计策。
. W" ?. k" K- Z/ o8 {, a丞相韦玄成派人查讯朱云,不见下落,差人打探,知朱云在陈咸家中,当下弹劾陈咸泄密,窝藏罪犯,应一并捉拿) L5 G. \/ n2 G, B0 A
元帝准奏,命廷尉拘捕二人。朱云、陈咸无处奔避,全被拿住,入狱拷讯。
J8 k. p, x' v9 `8 m$ T陈咸被打得死去活来,仍不肯招供。忽有狱卒来报,说有医生前来查看。+ N- M- N/ B) m3 f# \( W9 U* M$ P2 q
陈咸抬头一看,并不是医生,而是好友朱博。朱博佯装看病,趁狱卒取茶水之机,问明犯罪的情由。
3 B: p9 c$ G; `0 `$ d4 R朱博是杜陵人,慷慨好义,当下与陈咸珍重告别。即移名改姓,潜至廷尉府中,为陈咸作证。廷尉不信,打他数百鞭,朱博咬定前词,大声呼冤,
' F, C0 {/ B0 f) P9 i o恰好这时,韦玄成得了一场重病,放宽了陈咸的案,免去死刑。朱云也得以出狱,削职为民
7 ~4 h, ?3 ^- s2 ^! f6 Z* g R- H汉元帝即位以来,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宦官专权,无人过问百姓疾苦,水灾、旱灾连年不断,饿死人的惨事屡屡出现。) E* u) N7 F4 p. n6 z: b) j
豪门、贵族、地主和富商不顾人民死活,大肆兼并土地,不断激起广大农民的反抗。& F/ T9 W' ?0 T# ^2 M
南方的珠崖郡,早已发生了叛变。朝廷因路途遥远,无力征讨,只得把这个郡放弃。0 q" d1 ~! r2 S1 {' x$ w
陇西羌人也不服汉朝统治,后来朝廷派右将军冯奉世再次出兵,才算把羌人征服。
* b; { O" j! g+ g- g" F西边的郅支单于(匈奴王)逐渐强盛起来。他见汉朝拥护呼韩邪,不肯助己,心下不满,于是派使者来长安,要求汉朝把他儿子送回,其态度十分强硬,弄得元帝不知所措。
6 ]2 ~1 Q+ N, ^' B) p k元帝召集众臣商议,决定派卫司马谷吉为使者,把郅支单于的儿子送回匈奴的都城坚昆。
) z+ y, T' E' D' B有的大臣担心这样做危险,恐怕郅支单于有变。然而,谷吉却宁愿冒杀头之危,决意前往。# w/ ~' a. e/ w; f$ U. f' g
谷吉率领随从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把郅支单于的儿子送到坚昆。& [7 I1 ]3 }: o
郅支单子不但不感激,反认为以儿子做抵押不光彩,恼羞成怒,把谷吉和随从都杀了。) r) o9 z, q1 A2 L/ d f- |; Y4 w$ T
后来,郅支单于引兵西往康居,康居王很敬重郅支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郅支单于也把自己的女儿嫁予康居王。两人互为翁婿。6 I" G; \: D/ E I1 ~& \, s
康居王借着郅支单于的威名和兵力,恐吓邻近地方,就连比他强大的乌孙也不放在眼里。
7 s4 `8 t( m3 B0 e郅支单于和康居王合兵,进攻乌孙,一直打到赤谷城,把乌孙的牲口也掠到康居。乌孙不敢追赶,连西半部五千里的地方都无人敢居。
, D9 {2 K7 R) O; }9 H$ [郅支单于恃胜生骄,蔑视康居王,凌虐康居王女儿。康居王女儿不肯服气,惹动郅支单于怒意,竟拔刀将她砍死。5 Z. x' d- W$ F( I
郅支单于又强迫当地百姓,用两年的时间,为他在都赖水滨筑了一座郅支城,也叫单于城。! v/ ]6 S( u% D. p, x- \
从此,大宛和其它地方都得给郅支单于进贡、纳税。
& ?0 R1 X+ l0 q) k7 c! x汉朝三次派使者索还谷吉的尸骸,郅支单于不但不给,反将汉使留住,佯求西域都护,自言僻居困境,情愿遣子入侍,归附大汉。其实是设词相诳,意在等候援兵。
+ @- ~( o, }! y, D( X2 V" p这时,乌垒城是由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将陈汤镇守。一天,陈汤对甘延寿说:『郅支单于十分猖狂,我们应当把屯田的将士召集起来,联合乌孙的兵马,除掉郅支单于。』甘延寿非常同意。
% ]$ u$ r. R8 |& o; a事后,甘延寿又踌躇起来;没有圣旨,怎敢贸然出兵。他正要上书元帝,突然病倒,把攻打郅支单于的事也就耽搁下来。
2 I; L4 T/ `7 T$ I0 u- F: r陈汤趁甘延寿害病之机,瞒着他征调了在西域屯田的汉兵和当地的人马,共四万多人,准备进发。
& i7 F2 [, [6 r9 d8 i2 ^甘延寿病愈,见大军已调整完毕,只得同意。他一面上书请罪,一面分兵两路向到支单于进军。
; B- P$ u9 h) ` ]汉军到了康居,在离郅支单于六十里处扎营下寨。访闻康居贵人屠墨与郅支单于不和,乃歃血为盟。屠墨遣从子开牟,主动给汉军带路。3 C4 g5 V" K, a& C* m
可巧郅支单于差人到来,责问汉兵何故到此?陈汤将计就计,出应道:『单于上书归汉,愿遣侍子,故我朝发兵相迎。』$ I& t) a: d# K+ Y# b; @& [
郅支单于本是缓兵之计;听了使者的回报,大动肝火,立即发兵,前来迎战。
1 h% f ?, l9 h" J& [汉兵早已防着,张弓迭射,箭如雨注,迫使匈奴兵逃去。
( L0 C/ `4 ^, }4 U. z! Q* j汉兵从后追击,遥见城上匈奴兵,拍手相招道:『能斗者即来!』汉兵毫不怯惧,用箭仰射,飞上城头' r' \- R5 G3 \
城上守兵,退落城下;城门内外的匈奴兵,尽皆入城,把门关住。汉兵四面围城。
1 z* T) g. C7 U0 G8 u; E" U, B城有两重,外用木城,内用土城,木城有隙,里面匈奴兵,射出箭来,伤毙汉兵数人。( @6 b5 K4 E3 a( ]
甘延寿和陈汤,怒不可遏,命兵士纵火烧城,木城遇火,立即燃起。匈奴兵抵御不住,多半逃入内城,只有数百锐骑,出外阻拦,统被汉兵射死。- x, n3 F b6 e9 l1 i
汉兵前拥刀牌,后持弩戟,一齐扑入木城,扫尽匈奴兵,然后再攻土城- ]; o3 N3 A) b+ x: ?3 |
郅支单于见汉兵势盛,无路可奔,决计死守,兵马不足,连宫人亦驱登攀城楼,自己全身披挂,上城指挥。3 }' X: D7 t* H7 J' H7 m
大小阏氏(弟匈奴单于的正妻),约数十人,有几个顷能射箭,也弯着强弓,俯射汉兵。
) d: S) ~- S. G7 z5 M7 S汉兵用盾为蔽,瞅着空隙,还射上去,弓弦迭响,射倒大小阏氏数人。有一箭不偏不倚,正中郅支单于鼻上,郅支单于忍不住痛,退入城中。宫人越觉胆怯,自然随下。
" T8 }* I) f9 l: Y+ A汉兵正要攀梯登城,突闻康居王来救郅支单于,甘延寿和陈汤,不得不暂缓攻城。% m6 u8 Y& I1 R. R& \9 |. ?4 @$ R
此时天色已晚,汉兵固守营寨,防备康居兵冲突。陈汤又想出一法,暗遣裨将带领偏师,抄至康居兵后,举火为号,以便夹击。裨将奉命,乘夜行兵,无人窥探; U8 C- V4 s4 f
康居兵只顾前面,与城中人遥相呼应,喊声四震,奋突汉营。汉营坚壁勿动,待至逼近,才用硬箭射去,又以长枪大戟,迎头痛刺,康居兵俱被击退。# G6 a) J7 X# Y3 N0 p, u# k) S
天色微明,康居兵已皆疲倦,不料汉营中鼓声忽起,汉兵杀出。康居兵急忙后退,回头一看,更不得了,但见火光四进,烟焰中拥出许多汉兵,截住去路。# B+ j6 L7 H- G9 D9 Y
康居兵进退不得,被汉兵夹击一阵,好似砍瓜切菜,万余骑死了八九千,只剩一二千人,抱头窜去。! y: ]7 j; q- x
甘延寿和陈汤,乘势率领汉兵攻打内城,四面架梯,顿时将内城捣破。% M; K* ^! @2 b1 ]+ K
郅支单于挈同男女百余人,逃入宫中,汉兵纵火焚宫,全宫大惊。4 b' |) Y+ q) i/ |6 y- X. G
郅支单于硬着头皮,拚命出战,怎禁得汉兵拥入,团团围住,一着失手,便被砍倒。% e3 y% d6 k& G% l! r N
军侯杜勋,抢前一步,枭了郅支单于首级,携去报功。& I' l6 h6 b- l) _
诸将士陆续入宫,杀毙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人,收降匈奴兵千余人,搜得汉使节二柄,并谷吉带去的诏书。此外金帛牲畜等件,尽数搬取。
( J, a0 q! A; p% @甘延寿和陈汤两主将,把金帛牲畜,酌量分发,除赏赐部众,遍及各地随征兵士,全体欢腾。
5 c7 J; r* r+ i, F2 ^郅支单于的首级送到长安,朝廷上议论纷纷。元帝认为甘延寿和陈汤立了大功,应当加封。石显从中极力反对,他说擅自兴兵,就该定罪,顶多只能将功折罪。元帝又犹豫起来。 L) o7 x) _7 X
正在这时,刘更生上书汉元帝,说:『郅支单于恩将仇报,杀害天子使者,暴虐无道,扰乱西域,早该惩罚。甘、陈二人立了大功,理当加封。』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2 c, r/ V$ T2 i5 s$ {% U E& a
呼韩邪单于听到郅支单于被杀,又喜又惊。喜的是他哥哥死了,他可以当匈奴王;惊慌的是一旦汉朝不满,他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9 @: y& }2 `8 p7 v# X; M
于是,在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亲来长安朝见汉元帝,愿为汉婿,永远和好。元帝为安定边塞,欣然答应和亲。
% {9 o+ \" z4 O, _6 M" k4 P元帝命左右取出宫女图,看了一遍,随意提起笔宋,点选了一名宫女,送交呼韩邪的住处,吩咐有司代办嫁妆,选择吉日准备完婚。 E! O' I; ]" L& e8 G; x, G9 t$ s
婚期已到,那个宫女打扮完毕,来到御前辞行。元帝一看,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她拜倒座下,轻轻地说:『臣女王嫱见驾。』元帝忍不住问:『你何时入宫?』王嫱述说了年月。元帝暗想:『入宫多年,我为什么没见过?』' c- h7 u0 w5 W0 I* r C: C
元帝深被王嫱的容貌所打动,本欲留下,又恐臣民议论。无奈,他只好强定心神,忍痛割爱,嘱咐了几句,待她起身后,拂袖入宫。
7 l1 o5 Y1 B# [$ s元帝重新查阅宫女图,王嫱只是草草描成,毫无生气,无法同本人相比,不由大怒道:『可恨这个画工,故意损坏王嫱的容貌,不是作弊,定有其原因!』当即下令追查画工。
- `7 _1 e& j- {$ m: X, d/ j3 v4 R当场查出,名画工毛延寿曾绘王嫱面貌。因王嫱不肯出钱贿赂,他故意把花容玉貌,绘做泥塑木雕一般。案既审定,毛延寿欺君有罪,被判为死刑。
7 C0 A9 G* J; f王嫱字昭君,婚后不久便随同呼韩邪单于,冒着刺骨的寒风,在汉朝和匈奴官员护送下,离开了长安
5 F1 G' J' a. R$ y8 o# x王昭君到了匈奴,住在塞外,从此见不到父母之邦,心里不免难过。可是匈奴人都喜欢她,敬重她。她逐渐也就安下心来
0 W$ p4 P4 H. r$ {9 f9 n! g王昭君经常劝导呼韩邪单于,不要仗着武力去挑起战事,还把汉朝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汉朝的边疆又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