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颜值即正义”的年代,大家都忙着美颜滤镜、修图修身,可几百年前的清朝,却有个家伙用真才实学硬生生打破了“靠脸吃饭”的魔咒。
- }2 f% b9 W/ I9 K+ f% d他叫刘凤诰,一个独眼考生,模样不咋地,却凭着一副好脑子和一身硬功夫,在乾隆皇帝面前秀了一把操作,直接从被挖苦的对象变成了探花郎。
" w0 y6 Q9 w+ J( I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传奇,可仔细一扒,还真挺带劲儿,也挺值得咱们琢磨。
; O' r5 u- M* c2 p/ \6 l9 g$ M" v' S# q! }# n
7 w3 |, D: m* j! i9 j k底层逆袭的苦命考生, P4 h$ Q8 i( n- w) g6 t( m
! h8 i+ V) S" [
刘凤诰,江西萍乡人,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在他四岁那年就去世了,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 t7 D' e% h1 x8 b/ ]那时候没啥社会保障,老爹既当爹又当妈,咬着牙也要供他读书。为啥?因为在那个年代,科举考试是底层人翻身的唯一梯子。
, l. X+ F4 ~ T
0 p! O/ l8 _" z6 l6 |" G; W5 {2 M/ \2 c: w
刘凤诰也懂事儿,知道家里条件差,天不亮就爬起来啃书,天黑了才歇手,饿了就啃点硬面饼垫肚子。没油灯,他就借着天光看书,硬是靠这份倔强在乡里闯出了点名堂。# K. n: }3 C3 `
可老天爷偏不让他日子好过。十来岁那会儿,他跟小伙伴玩射箭,结果乐极生悲。一箭射出去,他跑去看成绩,压根没躲开回落的箭头,正戳中眼睛。
+ t! q, G* b+ i9 K! s& D! s- ~& j0 r, m6 f
! q& g* W4 @ Q% _4 _5 p那年代医疗条件差,木箭没要他的命,却废了他一只眼。家里东拼西凑借了点钱,还是没治好。从此,这个原本还算清秀的小伙子,成了人眼里的“独眼龙”。: c w* A$ d2 @& N2 H
更惨的是,外貌缺陷让他在地方考试时没少被冷嘲热讽,考官瞧不上,乡邻也指指点点。7 g9 b9 }# a7 a- a
但刘凤诰不是那种被打倒就爬不起来的人。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你们看不起我,我就偏要证明给你们看!
6 f- |1 b& y# C0 R1 I于是,他加倍努力,寒窗苦读,硬是凭着一身文采杀进了殿试,直面皇帝。这一步,对他来说不是终点,而是生死攸关的起点。1 ~* w: n5 H) ~" c2 b4 g& r
" O" Q: E, v3 b; R l& m3 P: i
+ c5 T( _) W# K/ K3 l乾隆的“颜控”与殿试的转机1 w+ @" k0 X0 c! z# {6 X7 v
5 i. Y8 m/ ~8 a% l' u" x# h0 D说到殿试,得先聊聊乾隆这人。乾隆皇帝,清朝第四代皇帝,执政六十年,算是大清最风光的时候。他是个有名的“十全老人”,喜欢给自己脸上贴金,修《四库全书》、搞“南巡”,样样都想留个好名声。
6 V' B$ a2 v- ?8 d: G# s但别看他表面上文治武功,他骨子里也是个“颜控”。手下的大臣,像和珅、纪晓岚,一个个要么长得帅,要么气质佳,哪怕纪晓岚被传成“丑男”,其实也就中等偏上,还带着股书卷气。乾隆挑人,能力是一方面,相貌也得过得去。' E( w: n' V0 u/ C4 o$ u
4 u+ n: n) {" J7 U% z$ ~
7 q6 U) K$ Y! n O
刘凤诰站到殿试考场时,那模样可想而知有多扎眼。一只眼,又不俊俏,跟旁边那些仪表堂堂的考生一比,活脱脱是个异类。乾隆第一眼看见他,估计眉头就皱起来了。
+ q/ @. \) Y0 H" S1 h6 u2 P但皇帝毕竟是要面子的,不能明着说“长得丑就走”,那不显得自己以貌取人,太俗了吗?于是,他假模假式地给刘凤诰出了个对联:“独眼难登龙虎榜。”这话听着挺损,意思是你这模样,能上榜才怪。
# V" U3 K; B1 ^- a2 N
' p7 E' p6 O0 l {( ]7 \9 v8 `' k* a, O( n2 Q( g; l4 f1 Z. q, ]: H
可乾隆低估了刘凤诰。这家伙脑子转得快,也不怵场,当场回了一句:“半月依旧照乾坤。”这下联绝了!“独眼”对“半月”,既工整又贴切,还暗藏深意——月亮残了半边,不照样能亮堂天地?我一只眼又咋了,照样能干大事!/ C, y1 c# @0 L9 M7 O% }1 O
乾隆听完,愣了一下,随即乐了。这小子不仅对得漂亮,还透着股不卑不亢的劲儿,心理素质杠杠的。皇帝心里一合计:模样差点就差点吧,才华够硬就行。于是大手一挥:“赐探花!”5 I( d0 I) p: m, O( A _6 X
$ L4 r7 ]7 X2 r7 [+ d: J* L这事儿后来传开,成了君臣斗智的佳话。有人说乾隆大度,有人夸刘凤诰机敏。但我看,这里面还有点运气成分——刘凤诰敢顶嘴,赌的就是乾隆好面子,不敢真把他刷下去。而他赌对了。 M0 S$ C/ `; N
. J9 u# P' j! S# a) P8 w6 {: t$ Q
* Z9 c6 v# j1 F; ?3 y历史背景下的“以才取士”; {( s1 M% w+ u0 ^, h% S* a
( z* X; {# C* B, A! u7 [7 ?* @7 @$ k清朝的科举制度,理论上是“以才取士”,给底层人一条向上爬的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殿试是最后一关,直接由皇帝把关,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统称“一甲”。+ K& i0 D: Z5 z/ m
按惯例,状元和榜眼得才华顶尖,探花稍微次点,但往往长得帅,毕竟皇帝钦点,得看着顺眼。可刘凤诰这事儿,算是个例外。, m$ }" W) z, F7 l' q. v Q) C
7 ], P8 K3 y' p% I0 T
. Q+ r* v; v7 ~2 `
乾隆朝的科举,表面公平,可暗地里也有猫腻。皇帝的喜好、考官的偏见,都能左右结果。刘凤诰能脱颖而出,除了才华,还得益于那时候的舆论压力。
J' n: ]. d& q$ L* ]4 Q! {0 l清朝中后期,社会流动性变差,底层人靠科举翻身不容易,民间对“公平”格外敏感。乾隆要是真因为刘凤诰长得丑把他刷下去,传出去难免被人嚼舌根,说他“以貌取人”,这对爱惜名声的乾隆来说可不是啥好事儿。! ^& a- R: H2 K0 M3 }+ ]( m+ P( l
所以,刘凤诰的对联不仅是才华的展示,也是抓住了乾隆的心理软肋。
; P. Q0 |+ s2 o- E" `: d W3 a% w2 n+ e' s, n
- i s8 R9 {9 C( [9 S刘凤诰的后来
' y7 I+ l6 t1 }! i
0 O" p, ~9 m! _8 K5 f中了探花后,刘凤诰没膨胀,低调做官几十年。到了嘉庆朝,新皇帝对他有点猜忌,他干脆退下来,专心钻研学问,把前人没写完的《五代史补注》整理得头头是道。
7 D/ d- n, ]% A5 S9 U0 y后人读五代史,得谢谢他这份心血。他这一生,虽不显赫,却实打实证明了才华能压过外貌的短板。
* M$ d' i* o S8 g, u5 ], q4 l0 i8 g' a' j! j& C
# M5 ?, c4 I3 c% A$ m1 P
这事儿放今天看,挺有意思。现在大家都嚷嚷“颜值即正义”,可刘凤诰的故事提醒咱们:脸长啥样是天生的,脑子里的货才是自己攒出来的。
" g, q4 ^5 E* n, f3 l! V6 h( I4 M他那句“半月依旧照乾坤”,不仅对倒了乾隆,也给后人留了个念想——缺陷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拿它当借口。我挺佩服刘凤诰的,不光因为他才华横溢,更因为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E' J) T g' c7 w8 Z( U
* u7 i9 k4 E' e& @7 z, U9 \- C6 Z: H& N/ [8 i0 B6 M: ^
换成是我,瞎了一只眼还被考官嫌弃,早崩溃了,可他硬是咬牙挺过来,还在皇帝面前秀了一把。
- X+ j/ Y1 O$ H: P* t a再说乾隆,其实他也不是完全不看脸,只是碍于名声,没敢做得太明显。他给刘凤诰探花,既是认可才华,也是在给自己加分,显得“慧眼识才”。这君臣俩,一个想证明自己,一个想保住面子,结果成就了一段佳话。
u; k) ?* D9 P, p9 G$ n" \2 G: `0 d3 C
( b8 H# @4 H8 T0 t
颜值与才华,谁更硬核?
, V* C) b- P, k: r z+ e6 Z
0 G3 T, @+ {- L) V7 t8 w7 I: ]$ u现如今,咱老盯着镜子发愁,长得不好看就觉得自己没戏。可刘凤诰这事儿告诉咱们,才华才是硬通货。颜值能锦上添花,但撑不起整个人生。$ r- ` K/ T+ P- N( v7 p! L
想想看,他顶着“独眼龙”的标签,一路杀到殿试,还让乾隆改了主意,这得有多强的底气和本事?( V1 |4 W6 q; \! Y* U9 e" O
0 c1 O' i$ S. g0 X- J
6 z/ U! R% U) U8 z2 x' E当然,也不是说颜值没用。乾隆那“颜控”属性摆在那儿,刘凤诰要不是才华够硬,估计也翻不了盘。所以啊,咱得两手抓——外在收拾得体点,内在多下点功夫。. H; U' C0 g8 O: m, E
就像刘凤诰,模样不行,但他脑子好使,关键时刻顶得上。搁现在,他可能不是网红脸,但绝对是个能干大事的主儿。( _" l( N. _* j% p( j% Y) r
最后感慨一句:刘凤诰这辈子,苦是真苦,牛也是真牛。他用一句对联,告诉所有人:别让缺陷定义你,能定义你的,只有你自己攒的那点真本事!. a; ^" Y& B0 ~5 w
7 A+ s+ c! z- U2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