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3 J7 O t$ n* l( k
. ~1 D8 y& j( U+ b8 E: _8 A: I
+ T' f( m' @/ T7 X2 B: Y, X
! n0 f9 Z A# S; }7 s4 w) D% r# S①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农林路小学学生与机器狗互动。郝群英 摄3 z9 Q* \9 Q5 w0 ?* Q: \2 \
# @+ l- V1 g0 `& }
人工智能教育大家谈系列报道①
3 n! f* N. N* _- k- A ~7 F$ H. A# t$ R; M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刻影响教育的今天,二者的深度融合既带来机遇也面临挑战。AI将如何改变教育?会让教师“失业”吗?会让学生更优秀吗?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关注相关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等。从今天起推出“人工智能教育大家谈”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者
9 ]4 C, H! u# \0 z A
$ Z! n3 n7 x* Z' A$ k; |" L中小学生纷纷兴致勃勃地向DeepSeek(深度求索)求教各种问题,春晚同款人形机器人走进校园引惊叹,AI(人工智能)挤进新课表……新学期,各地中小学刮起了一股“AI风”。
2 T5 x! H" F t8 g/ {( G4 l- R% ], D2 O" Z- @0 u
人工智能正与教育产生越来越多的碰撞,究竟会如何重塑教育?我们当前的教育难题,又能否借AI之力得到改善?; i* _6 d& S, Q6 ?: h
" z+ v6 ~4 k' n# Q7 b) C& k业内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2 z% R$ a0 b6 p+ y% H
5 w1 D, i, ~. y/ ^( o2 Y0 L: V“当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实现了从‘能整合、会生成’到‘能思考、会创造’的飞跃,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推动‘工业化教育’向‘智慧型教育’转型,构建智能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说。$ @! W9 P; f7 { |: R2 P) O9 G
* ~& z$ [" O/ X( K! `
在曹培杰看来,这种“新形态”将带来“三个改变”。一是改变“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场景,未来人工智能将拓展教育边界,泛在智能的学习空间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景;二是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见教学方式,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和流程学习;三是改变学校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提供精准智能的管理服务。- g5 t; x6 C6 u
f5 y# u, A* Q) P“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推动将超越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重构教育系统的底层逻辑。”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可以实现“三个赋能”,即赋能教师精准教学和减负增效、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赋能教育管理者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治理。" C2 ~3 `* v4 n s
4 A1 J3 a# J& n& J: ~- J) F! d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师教学支持和学生个性化学习中,显示出强大的赋能潜力与创新活力,为缓解学生疲惫、家长焦虑、教师负担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k' j* d7 O. D9 q5 W
0 Q: h* l5 d9 O! R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已经是我们老师的常态化行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闵行紫竹分校、华二附属初级中学校长施洪亮介绍,学校上学期与AI协同完成了非常有特色的系列馆校合作科创课程,目前正在加强教师AI素养的培训,助力课程教学创新。
/ h+ k# c0 Z9 Y$ L% H3 U7 Q
% H6 f; C8 M$ [1 R Z0 u/ W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洪铭来说,AI智能体的存在像一位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思路和方法的老师。“我为自己的专业学科学习量身打造了多个AI机器人,包括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R语言等学科,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张洪铭说。2 O- P% n5 z& j
8 L9 G" {/ B% Z6 ~( j1 k R
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将逐渐被机器取代。AI时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j, x3 c$ T/ A$ v" C4 H
! k$ r. ^. i3 H% C0 N
“人工智能时代,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空间,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充满想象力,如果只在意高考、中考,比拼分数,那就是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最需要的是基于人工智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 x! Y" ^% }+ q. x# C" r1 T
' d. h$ x" y- @+ S北京丰台二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支梅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学校有一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小猫没有安定的容身之所,学生们打算给小猫做一个猫窝,如何不让其他流浪猫霸占?学生们提出“猫脸识别”,目前正在推进中。+ V9 h2 e. U1 G1 k7 C5 t0 A
8 V$ c# S! Y2 P# y; n“借助人工智能,我最大的希望是老师和学生负担真正降下来,去做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践,解决真实的问题,享受真实的生命体验。”支梅认为,人工智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尽管目前看来挑战很大。( Z6 v$ u% H: d: |: m( X! T
+ z% v( S4 `" E* e0 ?
在曹培杰看来,挑战来自教育理念的落后。“一些学校在使用人工智能时存在误区,利用AI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最后只是为了更加精准地应试、更加高效地刷题。”曹培杰认为,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不仅是知识层面教学的创新,更需要对育人目标、教学模式、中高考评价方式等进行调整,这才是普遍适切的因材施教。. f- z) g; }9 `$ O
, o& }1 W- e4 `& c! L7 lAI会如何重塑教育面貌?“它会给教育带来更多新的可能,但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无论如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姓教育而不是姓技术,要按教育的规律来办事。”曹培杰说。
$ l. `4 b7 `! k4 K9 M2 e8 k5 e
观 点
; u) J! a: M: V
0 ?& D/ I7 N* n d@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充满想象力。”
1 k( f2 U: {, k3 z
W! `# J' g: V) O' d@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推动将超越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重构教育系统的底层逻辑。”( ~, X. ^4 R) g: m% a
5 T# e+ I9 v( x; W
@北京丰台二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支梅:“借助人工智能,我希望师生负担降下来,去做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践,解决更多真实的问题。”( F- F) P9 Q; t# e
+ f# V% q8 g! T* h) T2 Z( t@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洪铭:“AI智能体的存在像一位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思路和方法的老师。”' C1 n3 @1 ^; ?, t. Z
8 e& O+ B/ ]# o1 @5 O1 J6 x& [案 例+ g& D) c; j( K/ `! u
% @9 v' c2 ~. r. f- J3 v东华大学:+ m# G( n6 N y R, X! ~( V; E
; T) a5 f0 J: ?2 o% n
“人工智能+”让课堂变了样" w" _$ c: f) F% T2 \/ l( ?
# J, n# a6 h( T2 d( a8 M
本报讯(记者 任朝霞 通讯员 王宇)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晓强执教的“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日前,这门课的课堂上却迎来了不少纺织、化工、环境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A$ A2 W; z8 R. T% s# l
/ E3 H. w) o/ v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转型,东华大学构建了“1门通识课程+X门实践创新应用课程+Y门专业核心课程”进阶式人工智能课程矩阵。1 y) B; i" D8 g6 z1 C$ \: N; E# o
/ I- K# |% G1 ~2 n* {
“您好,我是纺织材料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虚拟助教‘小织’,如果您需要我的帮助,点击我的头像和我对话……”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让专业课的课堂变了模样,在“纺织材料学”的课堂上,“小织”随时随地陪伴着学生,可以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开展智能测验,提出学科交叉建议与计划等。
* F7 U" \- a8 v" G/ D; Y& z2 m! N% Y1 e, x+ I
“纺织材料学智慧课程建设以大模型作为底层基座,打造课程专有知识库作为训练数据集,结合检索增强技术,以确保AI回答和建议的内容可用、可信与可控。”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教授刘洪玲说。' w. I$ Q1 e) R; q) k" n! p' d. f
7 t( m0 J# p2 U
据悉,2024年东华大学建设近百门“专业+AI”课程,并开展数智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强化教师课程改革创新的能力。
3 f5 z7 M- C' A+ v
; O. h# W) Y7 c: D3 Y+ v“人工智能融入课堂,使教师、学生、知识、能力等若干关键要素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要主动迎接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以人工智能驱动高等教育智慧化,每个专业、每个学生、每个教师‘一个都不能少’。”东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旭东说。! W! W2 O, u4 P! B' V& E
7 ?( L+ D1 I9 X8 i7 E5 H. I: L1 e" [
作者:本报记者 欧媚 林焕新 梁丹
+ A/ d: ~+ [ X3 o5 |. O4 ?
$ w6 b, f$ z# J《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01日 第02版 版名:新闻·要闻( m' P) ^9 |1 A
7 c3 n9 k* a/ V4 |+ `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y" `9 r5 H% W& I7 Q' l
+ y+ C) q: C0 U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