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

[复制链接]
查看6184 | 回复0 | 2025-2-22 16: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久前,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召开,来自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家高校、在线教育平台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的34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下的未来高等教育重构”。以慕课为牵引,清华大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就缓缓展开。
! T' f' E5 P6 w; ~' x$ R2 D1.44亿学习者、9500+高质量课程、110余门人工智能课堂……一串串跃动的数字,见证了清华大学十余年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从服务校内、辐射全国到全球共享,从慕课与课堂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到AI赋能教学试点课程的建设,每一步,犹如一场“未来实验”,持续推动优质学习资源共享和促进教育公平,让知识的海洋触手可及。3 g2 S4 o% X3 [2 a) s8 [6 ~
在线教育风云路,“从一到亿”再出发
( ~* D* z3 v6 l$ Z% {$ c9 K( @3 }0 e
2 v: Y1 J7 u, G+ K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抓住教育数字化的“变局”和“新机”?清华大学始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利用技术变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j$ H7 H! b  }& D- N0 G- F
2013年,清华大学举全校之力建立中国首个慕课平台——学堂在线。该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不仅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回应了国际高等教育新的竞争格局挑战。
! p. o2 b9 |- o3 i2 E( G3 u' h. \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1.jpg

  B% ^$ b) ^. c+ l6 Q0 M6 c
学堂在线部分课程
3 i( i! i4 i, T' `
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2016年联合推出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这款工具巧妙地将PPT、慕课与微信融为一体,在全球率先开展全体系实时交互在线教学,为师生们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教学体验。8 E5 i8 [/ t9 x6 Q# B6 H
& A, |# `8 U) a& I; c, F$ [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2.jpg
, g4 i* t+ P3 p  U# m0 I
“结构力学”课程展示学生雨课堂答题产生的词云

1 ]: t; \) d. V+ }. b8 g+ c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如何启动应急系统保障在线教育,不仅是对多年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检验,也是全球在线教育的一次实践探索,对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n# f) Z6 b4 B) f; U
2月初,清华大学首次启动了全校性大规模实时、互动、异地、分散的在线课堂教学。
8 I" g( Z- h6 B7 _( [从“同上一堂课”到成功实现“延期开学、如期开课”,学校两周内便完成了对2600余名教师及2300余名助教、志愿者的全方位培训,以“先学后教”的方式,确保在线教学“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教育抗疫的清华方案。
, p# d  S% m: e! F2 A. E/ l/ B: n! V& ~# l1 d6 M5 ~8 i3 x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3.jpg

( S1 q0 L9 A% A: W  N3 w# O6 A3 m
教师们克服万难,按时上课

8 P5 j% f1 @. G5 ?; }$ [$ i! a/ g8 s9 V8 }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4.jpg
& X& Y" w+ I0 i' M# g: S  E8 M8 `
杨峥的“十大神器”

7 O% V. u, q$ t+ }为了确保每堂课的教学质量,教师们直面线上教学的诸多挑战。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他们依然声音洪亮、饱含情感地进行着在线授课;软件学院副教授杨峥精心打造了在线教学“十大神器”,做准备最缜密的“主播”;95岁高龄的张礼教授学着开直播、加花样,热情鼓励同学们通过弹幕和投稿大胆提问:“要敢于想!敢于想大问题,才能出大人物!”
; H2 g# y# l; ^
8 Y2 X2 f1 a  G1 `2 s, k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5.jpg

' a8 F6 V* x% O: m' e4 }
2020年,95岁的张礼用雨课堂直播授课

6 q) B  g2 f! v' O* ^* S; v在清华校内,学校鼓励学生“横扫清华课堂”。! E) z& N' M0 F
清华校歌中有一句“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学校取校歌中“未央”二字推出“未央计划”,通过雨课堂“克隆班”技术为清华学生开设旁听课,鼓励学生不为学分而学,只为想学而学。: }8 x1 j4 g: B) G" h, q
起初,课程旁听人数上限为500人,但很快便一“座”难求。最终,“法律思维”“深度学习”等四门课程吸引了超过980名选课者,这在实体课堂中几乎难以想象。
+ u/ }8 |2 a* [' R! @7 }+ T9 g3 f& F3 F1 ]$ M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6.jpg

' B5 p! d8 D; P5 c5 O8 o/ r
清华大学与兄弟院校“同上一堂课”

. c  U/ |5 W7 f  _- l, o  c在清华校外,学校诚邀兄弟院校“同上一堂课”。; q" ^6 S5 I" g, m  J
疫情期间,学堂在线向各高校免费开放了1600门慕课,雨课堂为全国4300万师生提供在线教学平台,帮助师生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同时,清华大学通过雨课堂“克隆班”技术帮助兄弟院校同步实时开放优质本研课程200余门,2.5万名师生“同上一堂课”,拉开了高校共享实时课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帷幕。
9 O" b! a. e: S' A9 E3 J( j四年里,一起上清华“克隆班”的兄弟高校同学越来越多。2024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与全国227所高校的103万名学生用雨课堂共同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青海大学学子提到:“相隔甚远,却能共同思考新时代的使命担当,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 F$ {; w; c& ]( ?& a当学习不再囿于一间教室、一所学校、一个国家,“同上一堂课”的含义更加丰富。截至目前,学堂在线已汇聚近万门优质课程,服务了1.44亿学习者,是学习者规模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慕课平台。
! [; f" c3 e) @" ^从第一个学习者到第一亿个学习者,从第一堂课到千万堂课,清华大学将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助力中国高校教学变革和数字化升级,完成全球范围内从跟跑者到引领者的华丽转型。* T. p6 \( |$ ]6 \8 c
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p3 J+ {. m! r5 A" h" P" a. [9 Z" [3 c
' s4 \# [9 ]& N7 Z) q5 N3 ?- ?4 y长久以来,高等教育始终面临着大规模与个性化之间寻求平衡的艰巨挑战。" e4 E2 k: }. l# V
历经八载春秋,雨课堂从1.0版本一路迭代至6.2,累计发布了近400次更新,其间不断推陈出新,上线了弹幕投稿、生成词云、视频直播、在线监考、AI一键出题等一系列功能,开发出智能讲台、教学指挥舱等衍生产品。1 X+ n& Y0 k( [2 k
% d) l* m( Y& ^( X6 f9 Z' o. k% u$ D. _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7.jpg
5 B! |! l( m# I. O4 A# l1 U- G
教师使用“智能讲台”进行习题互动

+ I9 u: V. n  ^2 ?9 O/ r/ C当每一堂课的教学行为都被精准地数字化记录,老师们便能借助智能教学工具,轻松量化并审视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而激发出更多的教学研究。
3 I8 f; a7 u, K# ~3 G! s8 W作为清华大学的首门慕课,“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率先探索基于慕课、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的革新之路。
( V: ?. u& D: o( N3 Q“课堂节奏是否合适?难易程度是否需要调整?哪些学生是我应当特别关注的?”这些问题是“电路原理”课程负责人、电机系教授于歆杰每节课后会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在优质教学资源日益丰富的移动互联时代,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能力显著增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是大势所趋。* Q1 v6 N- k* J$ Q. o0 W2 o9 H: M

- k# b! x6 _& _# V. \' [& H. H, U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8.jpg

% m9 d% t/ n5 t8 M# {0 I$ O! k+ B8 y
雨课堂升级页面

: \, ]5 ?$ y9 L1 I- F# ^2 m* n& }7 W6 {" {近两年,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当人工智能与教育资源的融合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清华大学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 Y9 ^( J8 ?& Z* p" x: S2 a6 K8 ~1 S% Z' L0 \3 }6 f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9.jpg

5 E+ Z) E/ v# O! Z/ T
基于师生需求构建十大功能场景

. i9 R1 n' u3 G) }% }3 }" m* k2023年,清华大学建设首批8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至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113门课程实践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学校还设计建立了应用层、引擎层、模型层的三层解耦体系架构,并依托荷塘雨课堂平台,上线智能学伴、智能讲伴、智能批改等十大功能场景,为师生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撑。
+ B( ]7 t$ ]( @此外,学校为每一位2024级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性学习和交叉学科研究。% a+ W* b% p0 u9 C5 I
智能学伴是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功能之一。2024秋季学期以来,师生向学伴提问超过8.8万次,有效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物理学教授王青表示,期待在AI的加持下,实现类似苏格拉底与其弟子间问题驱动式的互动讨论过程,即提问、回答、追问、再回答、再追问……无论未来的教学形态如何演变,都能浸润在充满思考与追问的环境之中。
# T+ j. y6 J; p3 C建筑学院教授龙瀛开设的“新城市科学”课程,智能讲伴功能得到了巧妙运用。当学生回答问题存在困难时,让“讲伴”给出思路启示,实现师、生、机三方交互学习。龙瀛对此感慨道:“AI的出现让我想起一句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AI正式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让同学们站在新起点实现更大的飞跃。”
& A$ D! ^, m1 T在化学工程系教授卢滇楠的“化工热力学”课堂上,学生们每周与AI交流的时间超过8小时——这是传统教学中难以实现的互动深度。卢滇楠教授认为,人类没有办法像AI一样实现24小时随时解答问题。与AI交互本身就是一个提升效率的过程,从而极大地帮助到教学质量的提升。5 m' x$ g) X. y$ ]" l
" j1 n- ^$ o+ G4 g4 k& {9 y, O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10.jpg

$ C: R. S* W6 B# h* n' e
“化工热力学”课程AI个性化学习空间

. G) a7 E  p1 @: B$ y" k学校在单门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学科知识引擎的建设,探索跨越课程与课堂的界限,打造AI个性化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推荐、路径导航、数字人知识讲解等服务,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学。
3 s2 S# o: x) }在清华园里,师生们共同见证了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亲历了科技创新带来的深刻变革,携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 J; r) J4 y9 z扩大“朋友圈”,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4 F; A# C: e1 O/ B+ e. B
: h* Q, d% e6 N0 g3 C9 A/ o/ K0 J2020年底,清华大学牵头成立了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五年以来每年举办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汇聚全球教育力量,共话教育数字化变革。6 K; q& L3 P, B' g" u0 D$ Z) U
依托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清华大学开设了341门次全球融合式课堂,推出全球公开课,学习者超过3000万人次。经管学院副教授郑捷的“中级微观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课程位列其中。郑捷认为,这种课堂形式不仅为海外学子打开了了解中国经济教育的窗口,也为本校学生创造了宝贵的国际交流机会,实现了双赢。
) v2 b2 b/ O( ?6 D8 c9 l) Y% o2 G
$ F; B( w* ]+ E5 o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11.jpg

; n, V; \3 v, F4 a) l7 X# o" B
全球融合式课堂
9 |4 E; U- L0 a1 G) H
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全球发展倡议的中国视角”课程已成功推出三轮,吸引了清华大学及海外高校的300余名学生参与。此外,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该课程已覆盖全球超2280万人次学习者。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为核心,聚焦全球热点话题,呼吁当代的全球青年共同携手助力全球发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6 C- A1 G' F( c" W* ]" N
墨西哥蒙特雷理工学院的Moses Retail说:“在这门课上,我最重要的收获是了解世界不同国家文化,并与来自各国的同学交流,互相分享见解”;印度尼西亚特布卡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赞叹道:“修读中国的课程,就像去中国学习一样,我的学生们为此感到骄傲”;智利学生豪尔赫·古铁雷斯谈道:“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大家互相合作,我感到收获颇丰”;米兰理工大学的学生选课后,与清华学子分享互联网经济前沿动态;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向中国学生介绍了当地优秀的互联网企业。
( t* X, P$ F4 ~" G% ?. T这些课程虽然内容各异,但都传递着一个信息: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清华。
, V" I8 \( }8 N) x! ?1 X* P$ N
% K- g. Y" v1 Z; n) `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12.jpg
! S3 A. k' a! Z) ^0 j4 D3 z$ T: i
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和印尼网络教育学院签约

: [5 g' _! R$ R! S- I7 E( p4 K0 C) J; T' R0 F$ V, K4 g; _# z6 S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13.jpg
! F8 Y4 O* d6 J
清华大学与奥克兰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 s4 y% |9 i5 E0 H清华大学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持续扩大全球“朋友圈”。2024年8月,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率团访问印度尼西亚,与联盟成员印尼网络教育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印尼在人才培养、教育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加大合作力度;2024年11月,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率团访问新西兰,与联盟成员奥克兰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期待双方以签署合作协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0 m2 h" a: K- |7 ]. L; [8 d/ I; j
清华大学正积极携手全球高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教学合作模式,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生态,为世界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 t' ^5 [7 z2 z% m) f/ ^-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过技术的深度融合和不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平等的学习未来已在眼前。
0 ~8 R$ v' U) Q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见证,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清华大学,继续携手全球伙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  O2 \. O# F
素材来源:在线教育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