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4 s9 r8 d, N5 k# B N* x/ \
N8 T1 e+ W; I) }7 s2 f' Y, o3 l6 ?& ?4 W& B4 W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 E( Z9 N# K0 N- |9 w
& [# L( ?( A3 h$ d9 n. v4 F暖水瓶换军用摩托,猪肉换米格-24战机,大米换装甲车......, d, a/ ?/ A6 Y- f, U" T
5 o9 K& `8 u+ `: @0 {! i
以上种种听起来荒诞不经的交易行为,却是90年代发生在中俄边境的真实一幕。( n4 s" y/ @) P" P- ^) y9 w
: j" _! L# e2 z, g5 B3 O9 V
只要你手中有食物、服装、生活用品,曾让全世界心惊胆颤的苏式坦克、装甲车、直升机,就能以废铁价格被战斗民族双手奉上。
! C/ Z% }% ?: E V3 N2 S3 p! o. p* d% V1 G9 O4 W( {8 O! f
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挣取钱财的真实写照,也是普通民众为谋生存的无奈之举。$ j- B1 k4 l) B% H/ H' m
: i, Z$ A3 j f5 n+ x0 i" g
那么,作为曾经全球唯二的超级大国,苏联七成遗产都留给了俄罗斯,为何俄罗斯人还穷困潦倒至如此地步?# v. ^( {4 C. \/ m' N
1 Y% }2 X8 ^! i. N
5 H: r, P" K, N4 V; `% h
国家强盛背后的穷苦生活
! s+ S3 O: c2 U- n0 I
# `# X4 R* e# h q& e: B/ g苏联,20世纪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极,拥有足以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国家实力。+ x0 V% }: `5 w3 h& L( P" H
- s5 D; R3 R- [$ D; J, h
然而,在国际上的风光无限,并不能掩盖苏联发展失衡的事实。- W* g# t1 D9 y+ I
& ~9 U/ y1 N! m/ f* C最直接的体现是,身为世界唯二超级大国的苏联,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却并不高,在苏联民众看来,苏联的“强大”似乎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他们的幸福感。1 [; B8 f+ q' y' Q w# P' v% I$ ?
) M3 T* f: r0 V [4 U' z
当然,这并非苏联不想,而是他们做不到。. V5 E8 a6 t. s4 | ^
5 s' ?* c z+ R* B, a: k极端失衡的国家发展战略,再加上长期拖累国家财政的军备竞赛,将整个苏联的资源、财富几乎消耗一空。1 N3 Q# f! [0 ]9 R, h3 p5 @: |
$ C. ~: B% n1 a# I$ |! ^, {3 D% Z, i, o
+ H$ `1 e4 E( I% _! N0 V# G& I; K
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15%至20%,远超美国等西方国家。2 i: A" P! Y* x; H
* m( s/ Y$ F5 t& c这种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使得苏联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大量资金被用于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进行军事科研,而原本可以用于改善民生、发展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的资金被严重挤压。
$ `) z8 u0 f) m/ {
3 {: s5 l+ n( w- a3 w# @且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偏重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而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则严重滞后。$ W; }0 r5 G4 n
6 b& }% F- R# r n% g
这种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了苏联在军事装备上表现出色,但在民生领域却面临食品短缺、日用品匮乏的问题。
+ f; L7 B" t) m$ V+ T
3 O5 g, X& X2 h" _* |. J2 x( t6 {
; U2 E) N5 O- Y, C2 f3 E l+ [# F) k7 B4 `
苏联在轻工业领域的困境尤为明显。/ k; u& {! l% L' w
- Y$ I# t3 ]) F- `1 s' ^( B
例如,苏联生产的电视机一半以上都会出现爆炸,因此民间流传着一个笑话:“假如你恨透了一个人,就送他一台电视机。”
8 }3 n9 u- @0 F, g$ |! p- S! u7 [* s% B5 K4 p: b
而这种质量和供应条件下的商品,在价格上还让很多民众望而却步。/ q2 {2 J, t6 ]/ N" \3 k
' }6 u$ O: s) {' O由于轻工业发展不足,苏联不得不大量进口食品和日用品。, w0 {( _" ^, n& w. B
4 z" _) z5 ?/ N, o然而,进口商品的价格高昂,苏联政府不得不通过财政补贴来维持低价格,这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6 z: q9 m) i2 y3 o
6 A4 `( M7 a2 q" Q5 c工资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物价却在不断上涨。苏联人不得不学会精打细算,甚至靠“黑市”来满足基本需求。4 g: u( _2 {- v; Z+ y8 z4 p
7 \" h# ~/ z2 C6 A: [#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令民众难以接受的是,很多时候就算有钱都花不出去。7 @3 T7 G8 @' M3 t; |
$ x/ j) W6 A6 H- v9 D, y% o/ W: q: ^) |/ i$ c' o: [
& Z4 T9 J& e* z! q2 p/ i+ a
苏联实行食品配给制,每个人每月只能凭票购买少量肉类和蔬菜。很多人为了买到更多的食物,不得不托关系走后门。3 q* [! J% v& [9 f) T9 _
; c$ K/ D7 L; ]- J至于普通人,只能通过排队购买生活必需品。
' P" m# Q& @# B' z: H
" R8 s* ~6 Y @, W有时候甚至排了几个小时的队,最后却被告知“卖完了”。
. n$ J( N) L5 }
! v, e( [2 H) E0 A除了食物,苏联的服装、住房等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也常年处于奇缺状态。
. J: ?2 E3 y. ]0 a- n: B0 G9 z* @* _0 b* \
在基本生活生产资料都难以被满足的情况下,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准自然常年维持在较低水平。
. ~. T/ l- G1 R3 l
2 r) m/ _+ w, \- A/ u. d这一情况,一直维系到了苏联解体之后。0 L- M7 S! l& Y; q3 h
) Q' _8 W5 u* ~5 H/ @0 H( m" m! g# \9 N6 d: v4 C( [
“寡头”们如何收割国家财富? p8 ?! H) q8 y5 u$ T* ~+ x$ ^
: N4 k$ K: w( J/ u3 B$ h/ x" r1991年苏联解体后,庞大的国家遗产被俄罗斯继承,整个国家的大部分财富也迎来重新洗牌。
' l+ ` i9 h" q7 [) o% ]6 _! F& V6 x( C! c. D
首先对国家财富出手的,是嗅觉最灵敏、实力最强的两大群体——金融诈骗者和寡头资本家。7 h% b3 j- F: L0 l% w
7 u" W& ]( ~7 }( n- C9 ]苏联解体初期,经济自由化催生了第一批寡头。8 w! c, }/ F3 s
- k) k/ w, d- x4 T/ h, O
他们通过走私、倒卖资源和外汇套利迅速积累资本。9 O7 b( J, G9 {! v1 v8 H! f/ Q; \
* o2 \+ w0 D1 A
例如,一个叫做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商人,从倒卖假酒、计算机配件起家,最终控制尤科斯石油公司,巅峰时身价达150亿美元。
, L# @/ j) D+ Z. ^3 y: N, |: H9 g. y7 w" r, ]: l, u
商人别列佐夫斯基,利用汽车进口配额制度,将奔驰车以“工业废铁”名义进口,再高价转售,赚取暴利。
* y( @" v5 c0 y. h# ?; z
9 T; e8 S+ x9 g6 A3 {) `' T( |: L; {0 U
- T# C, e' p3 Y( |4 ^
对于这种行为,俄罗斯政府非但没有加以阻止,甚至出台了一系列助力寡头瓜分国家财富的政策。5 t9 q" {. x3 G. [$ m9 P7 T" H
* g% M, x* D; Q. a4 P. b! ~2 U1995年,叶利钦政府推出“贷款换股份”计划,允许寡头以极低价格收购国有能源企业。
, P. ~( S, e- ]3 V. C: D p& \
1 m% O+ ^* q1 o: v. z* Y3 s/ U( j别列佐夫斯基仅用1亿美元“贷款”获得估值5亿美元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且实际资金来自政府控股银行。# F& M" R) y5 N" U" T7 C4 g1 |, |
% {+ {; q7 n# J# n8 v( d
在各领域商人趁势崛起的过程中,俄罗斯七大寡头格局形成,掌控了国家石油、天然气、金融、媒体等几乎所有命脉领域。
6 F1 r* U. a) t3 i: h
! I" x' l" u" P' ]" r他们侵吞了苏联时代遗留的大部分财富,在俄罗斯社会环境一片混乱之际,赚的盆满钵满。1 ~( v! F5 Y+ {! D4 w9 v1 _: O' c
3 ^% ]0 p) G. l( h) ]7 y* J) h七大寡头通过控制媒体左右舆论,甚至公开宣称“能让猴子当总统”。. H( ^" |) }( |$ A
3 w$ S/ w: @9 k; A l
1996年叶利钦连任时,寡头古辛斯基的媒体帝国就曾为其造势,将其支持率从3%拉升至35%。
, `/ D/ K' P8 ~( d' A
! G8 p' W8 w; H) e" l% r* J, g- d- A0 S
" l) w7 B) Z4 i1 P
另一个在瓜分苏联遗产大乱战中崛起的群体,是金融诈骗犯。1 _& x% W% g# J. q: k
2 C2 @. p1 o3 T3 C1994年,谢尔盖·马夫罗季创立MMM公司,以“月收益400%”的承诺吸引1500万投资者,占俄罗斯人口10%。" u7 O+ V4 c; `1 f. J' K+ \
% B& U) h; ?7 U他们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旧投资者的利息,半年内股票价格暴涨127倍,最终崩盘导致损失超10亿美元。
) T# c- N- o% A
' O% p6 j g; ]MMM在中国、印度、南非推出“金融互助”模式,宣称“月收益30%”,仅印度就有50万人受骗。6 A7 ]2 L. q' U T8 D
" ]6 ?5 W5 K& f' ?, o) ^随后,诈骗犯们又推出比特币版MMM,利用虚拟货币匿名性逃避监管,宣称“若我拒绝比特币,币价将崩盘”。
4 D7 o) N, o2 T5 u# _2 H2 w8 \" U% L! B, x$ R
8 y3 i3 }$ J* Z( Z8 y; ]6 V4 \! { P6 b5 N! @& v, a
诈骗者则钻金融监管空白,再联合寡头通过控制媒体掩盖诈骗真相,甚至将诈骗包装为“金融创新”。! k; u2 ]; Q7 q: F/ a% w
: Y, u( `- @$ ^: U! C
两大群体相互掩护、彼此支持,在俄罗斯国家机器尚未反应过来之前,几乎将苏联遗留给俄罗斯的财富裹挟一空。
L, R. p: p/ O5 c
! y+ g" ^& h1 x寡头和金融诈骗犯们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巨额财富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 k, k/ Q, ~: C& t
* Q( v* P' a) ~0 ]他们开始疯狂购买奢侈品、修建豪宅、投资艺术品市场。, i3 @& I) ^: j- V% O( j9 B
2 |% y4 }3 ~3 J! Y
有人甚至一次性购买了十几辆劳斯莱斯,有人豪宅遍布世界各地,从莫斯科到巴黎再到迪拜,他们随时可以乘坐私人飞机往返。3 v% t x4 i( f& u- r
; h' w7 r; H. \/ Z8 w+ z
然而,大部分的俄罗斯普通人,却彻底陷入了泥潭......, [8 C6 W; a( a2 W. X
' B1 J9 ~( c) S# _$ w: S
+ w. h/ d% a+ p( o- T# m普通民众如何继承遗产? ) [8 G1 a2 K$ p2 D
2 C6 k, }" ]: p. j/ L% L$ d5 |寡头们在苏联解体后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留给俄罗斯普通人的只剩下些许汤汤水水。4 \1 s! P2 n& Z$ t7 T; p3 `6 z
7 F4 _& H- B: v x, u1992年,叶利钦政府推出“证券私有化”,向1.48亿俄罗斯公民发放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声称可兑换企业股份。
; z: @% t9 E0 R3 {" \/ K" i% o* Q/ H8 a. {3 u3 d9 u7 ~
理论上,每个公民都能成为资本家,但现实却充满讽刺。3 X' C9 g1 Z$ S# ~& z
' k* u7 x" c/ j7 W) t证券发布的第二年,俄罗斯通胀率高达2500%,1万卢布证券的实际购买力暴跌至不足1公斤香肠的价格。
2 B5 O0 H* s& A0 z7 p
7 h1 J& B1 F8 u, D2 Z: z大量民众选择立即套现,许多西伯利亚的工人纷纷用证券换来伏特加,并表示:“至少今晚能忘记痛苦。”
: z8 U9 Z5 L) @3 }9 i
% T5 x% A4 d6 Z1 M8 ^% D莫斯科还推出土地私有化政策,原属集体农庄的1.3亿公顷土地被分割,大批农民分到十几公顷土地,但普遍因缺乏农机和贷款,最终抛荒土地进城打工。* l( s/ C. x3 c3 B
. f: f/ p" f( ^' D7 h) A! S
3 b& _4 o! e! x* x+ r3 h0 ? P
6 M) H1 J" t7 ? e而这些闲置的土地,就顺理成章以极小、甚至零成本的代价,流入金融寡头们的腰包。. w+ v" \& A) y
. P; K3 G V+ _+ w, Z2 J
银行家波塔宁,以每公顷0.8美元价格收购西伯利亚林地,一度控制了4500万公顷森林,这个数字相当于德国的国土面积。/ d1 s0 F9 g* t% ?/ N) J# I
8 j$ M) j+ V5 p
可以说,真正流入普通民众阶层的苏联遗产少得可怜。3 H" s' X6 ~( {! M' K L
) ~0 M: P" f" t/ u; y9 K& _/ i/ }: F2 r
但同时,也有人从这场危机里发现了“财路”。
. M$ X/ ?8 ]3 D# e7 W2 a- ~# ~% x" R8 _! q Q/ j
在苏联解体初期,“倒爷”和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3 E \2 O; c( s
" M9 a3 m6 e: l" p
他们通过买卖商品赚取差价,逐渐积累了自己的财富。
' L# E" Q a9 A0 [5 f8 G5 i) W& n U
1 J, q$ B& l' p X% m" j) Y8 W( j' P/ ^" I/ Z
西伯利亚石油工人瓦西里偷卖油田设备,用卡车将整条输油管切割出售,1993年这类“工业废料”出口额达47亿美元,占俄罗斯出口总额12%。$ o2 L6 ]1 h3 P) z" T- l. j
# A$ s% U5 y) M7 Q9 W+ p& f圣彼得堡港口工人组成“钛金属黑帮”,盗卖军工厂战略物资。+ W' d8 O) T c" K; s1 _1 B9 U- _
) H, I& K: Q6 f% v: ~# u p
据传,1994年俄罗斯失踪的稀有金属足以建造3艘核潜艇。
' F2 k0 E v0 ]- o4 E" `8 J3 U5 }! p& l
还有许多俄罗斯人选择出国务工,尤其是在中东和欧洲国家。9 C/ |; S* i4 [3 F( V/ r
6 ^; Z; v0 @5 D' q* r- Q
他们通过在国外打工赚取外汇,回国后用于改善生活。/ f6 R. A/ J. ^! G0 h A
0 `; O+ B1 U. e: Q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的经济逐渐稳定下来。
, @4 E/ u) Y$ q: h; ~ n
% |5 K. |6 D+ s, R, U) V' Z1 M普通俄罗斯人也开始通过投资房地产、股票等方式实现财富增值。3 Q6 H6 Z7 R7 }6 [% J
$ s9 ^! B! x0 ]0 }5 @: T( s
在难以继承国家财富的前提下,俄罗斯民众发展出独特的求生智慧,除了以上种种手段,还有人以物易物,用乌拉尔机械厂的机床换食品;有人将赫鲁晓夫的公寓改成商铺;有人走上街头卖艺...4 g& a+ ~. U/ M! p
3 X, u4 ?- J# t在寡头们忙着用集装箱运走整个国家的财富与未来时,长期生活穷困潦倒的俄罗斯人,正动用自己的智慧,绞尽脑汁将自己拉出泥潭......
, h6 O% c# h& J( X! [ b" L `# I2 U3 l+ t
( Y2 K5 t. l, |( n
' o8 C+ I1 d6 i$ }参考资料; r) r8 \1 v1 ^
1 D0 @% c! `* o' j7 d6 ]! j[1]列·伊·雅各布森.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J].大国经济研究,2013,(00):161-167.1 _4 Q. o4 G" ^+ ^, s
* q: W! _7 q8 P& O; i2 v, P
5 O2 Q5 u" t2 C0 U: c! N. T, W[2]蒋成年.从中苏“国际倒爷”群体透视苏联解体前后经济状况[J].西部学刊,2021,(17):137-140.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1.17.039.
2 t5 ` r6 k' a- n0 u8 d" ]2 A
1 ]' ~) S- E# B# l7 N9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