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3 B0 l% {/ _5 Y
( W8 |1 @' r O+ Y5 R' F9 d- C最近,科技领域爆火的除了DeepSeek,应该就是登上春晚舞台的人形机器人了。它们不仅行走自如,还会表演转手绢、扭秧歌,着实让人眼前一亮。2月12日,春晚同款、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和G1人形机器人在京东线上首发开售。然而上线后不久,该产品就从京东下架了,客服称不再面向个人进行销售。" i8 D( ]6 H; H5 C% j% L
% j9 t2 ?; h- ?虽然春晚爆火的机器人上线京东后又迅速下架,但值得关注的是,人形机器人已从科幻构想逐步走进现实,成为科技领域的焦点之一。人形机器人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距离还有多远?何时能够叩开千家万户的大门?" o1 `% t) O' s/ {
% M8 f# I# Q: H+ K
现状:从工厂车间“走向”商场、展厅
/ X" F4 O3 N, @' d2 y( I% B* _
# C) n% ]( S4 ?1 }# k7 r! p! \" ~人形机器人又称类人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通常具有头部、躯干、双臂双腿等,在结构和功能上尽可能接近人类,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和感知能力。4 y( @2 E. p3 b/ R: M0 |
1 j/ z5 @) j3 i: N+ m/ @: o: l如今,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新的“风口”。5 f4 r8 s; Q0 |' o, d2 ?
' J |& l. Y" ~, a- d3 j- G
% {% A: ?# S9 A$ D
/ Z6 T4 t& |/ ^3 W
去年9月,南京埃斯顿推出了其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埃斯顿酷卓团队首席技术官臧家炜博士告诉交汇点,该款人形机器人有“灵巧手”,全身共44个自由度,已经具备语音交互、视觉感知、智能化的物料取放作业能力。“人形机器人的双臂和灵巧手是真正创造生产价值的部分,其智能化作业能力的构建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难点。”目前,该团队正不断提升其“手脚眼脑感控协同”能力,并聚焦具体的工业制造场景进行方案验证,“我们希望它能具备更加灵活的智能化作业能力,预计今年4、5月份,会迭代推出第二代人形机器人。”# y; h# w' u6 Y( x* c1 Q
- C% v$ l% [3 N* X# L0 d- `
在苏州,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走进工厂车间,试着当起了“打工人”。例如春节前,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5台人形机器人MagicBot就已经走向各自“岗位”,稳定有序地做着产品检测、物料搬运零件取放、扫码入库等工作。: g1 z: o, R% ]9 u7 v( J
' ~5 O4 y+ }" `- X
, n8 K$ k6 V3 q# f- M! ]0 G& P6 j( Z6 Z- u7 S/ O8 \
“我们的MagicBot全身有42个自由度,连续执行行走、操作等动作下的综合续航最高达到5小时。”魔法原子副总裁魏兵介绍,公司的MagicBot不仅可以进厂“打工”还能在商场“迎宾”,今年1月,在南京德基广场的追觅科技线下门店,MagicBot就担当起了迎宾、导购的职责,为来往消费者介绍产品、答疑解惑,“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真实场景的训练去采集足够丰富的数据,不断提高它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精细化的操作能力。”
/ r9 B4 m# Z1 @' z: x0 w% x% Z
8 l4 J3 Y+ p3 b2 T, A: C: J1 a& Z- p' K1 \9 v0 c+ Q
2 V" ]: C+ I N) K. ^: t/ F+ n
同样已经开始人机“协同作战”的,还有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2月14日上午,位于苏州吴江东太湖畔的乐聚机器人形机器人产线开足马力,工程师正在对机器人的头部和身体进行组装,并进行性能测试。作为江苏省首条人形机器人产线,前不久,乐聚机器人成功交付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标志着企业迈入批量交付新阶段。. i9 u: `9 {6 W i
& ^( d0 Y W, k0 K/ T' A
“我们的机器人可实现跳跃并适应多地形行走,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展厅、商服等场景。”乐聚(苏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松介绍,以科研领域为例,前不久他们和北京的一家科研机构合作,交付了机器人本体和软件,机构已通过实验实现小脑的运控,让机器人跑起来。“今年,我们计划将产能提升到200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的人形机器人。”
4 i% W! {$ d: o" C5 B; T; n5 _, F) Z3 e
挑战:“动起来”后如何真正“用起来”, P& o: p2 u# h1 H
6 v% a# V& ^3 ]& `0 n. z2 d0 Q3 N) e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宇树机器人的迅速下架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人形机器人从展演舞台走向生产制造和日常生活面临何种难题?/ E; V: f/ X8 T& [2 V0 u
# k# e* E( y% f+ S, h, X;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软件和硬件都还不成熟,硬件方面还需进一步围绕提升高功率密度、轻量化、多模态感知能力等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臧家炜表示,软件方面,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目前还缺乏一个类似于互联网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设施上所沉淀下来的海量多模态数据集。 r" U$ d2 i! e( o5 {4 h9 Q
* z5 O' J' g/ Z4 ~$ _8 A, v( u
" U6 N0 r2 f- _3 Z3 [9 ?" b1 H5 a
在安全方面,臧家炜坦言,不论是底层硬件、小脑的动作控制和大脑的智能化决策等方面,尚无成熟落地的安全标准可供指导,需要国家引导行业内企业结合实际使用场景不断摸索。“就工业领域而言,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体力型劳动和灵巧型操作两种。我预计,未来3至5年内,人形机器人可初步具备体力型劳动场景的落地可能,而要像人手一样进行灵巧型操作的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可能会稍晚一些。”# E( b, {8 m% m/ S
/ r, I! p8 m0 ]. b5 n, ]除了安全性,智能程度也是阻碍人形机器人真正变身“打工人”的一大因素。魏兵表示,人形机器人执行任务的完整步骤包括感知、理解、决策、规划、执行等几个方面,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和通用大模型的相互配合来进行运动控制,但大模型需要足够的数据来不断训练。“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人还不一样,比如人要摔倒会有多种模态反馈并采取应急措施,但机器人利用的是接触力和陀螺仪测量计算来判断机器人状态。因此,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在落地工厂时,对精细化操作能力要求更高。”
- A% a7 C- `' V# D, V0 z: J4 ?9 R7 B. B2 ]. O
同样,在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宋爱国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仍有技术瓶颈。“工业机器人上应用的是传统的直流电机,是高速旋转的,人形机器人上的电机要求是小体积大输出,且转速要低,这就需要技术突破。与此同时,电机还需要耐冲击,能够应对复杂的环境,这都对研发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L( _" V! U( `( R; T: L" z
+ Z; E. Y! o+ E' m g: o( o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道强则认为,安全和伦理问题将会是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的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应用在护理领域的人形机器人,能不能做到像人一样灵活,保证安全,也是技术人员在设计时需要反复考虑的。”2 l6 A* I" a8 x8 O0 C1 M4 l( y
3 B% `: m: H2 R8 U6 C. A) S
! O5 |* E5 D7 e
# ?, S# a0 r: Z未来:越来越会使用工具的“工具”) I/ M/ D& h: y6 @% U
' O+ |& H9 k+ ~
尽管困难重重,但谈起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受访者们都信心满满。
B1 T) I" D. n$ Z9 I, T }( l, P
+ ~( |5 M& Q- B2 g1 d( ]: m“对于人来说,任何机器都是工具,人形机器人一定是会使用工具的‘工具’。”魏兵透露,魔法原子已经明确了人形机器人应用的三种场景:工业智能制造、商业文旅以及家庭生活日常。“大模型的训练,小脑对肢体、手指的精细控制,不是解决一个问题就好,而是要整体上不断地去优化。”据了解,魔法原子今年将交付数百台量产版MagicBot,2026年交付量将达到千台级别。4 {- H* @$ w$ L- \4 q
$ o& }! k; I! O“虽然面临发展瓶颈,但我相信,再过2到3年,售价在10万元上下的人形机器人会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人的家庭。”宋爱国认为,家用的人形机器人既能做家务,还能与人交流,将会在“情绪价值”的消费市场中找到一片蓝海。! B j5 O- z- P! A+ }" o0 ]
, x5 H. w+ C' M; }; @
张道强也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家庭场景未来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会逐步增加。“尤其是对老年人的护理、陪伴,在保证安全且售价不高的情况下,必然会有不少消费者为其买单。就像智能手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一样,人形机器人或许未来也会覆盖更多场景。”& r: \& D7 @& f# L
+ \2 z% r) i) F5 D: {% x
人形机器人何时走进我们的日常,与其产业链生态密切相关。在制造业发达的江苏,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如何?9 J( ?- v M* Y# n% T" h% Q+ c+ H
' N8 h1 h# }- s- x$ {/ [; y据宋爱国观察,江苏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尽管我们前期在该产业上的敏感度不够,但我们的机器人行业‘多点开花’,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 q3 h# Y+ { [! `# S+ Q$ A
e) Q4 {2 o: I" C) H0 T6 X: ^他具体举例分析,比如埃斯顿在工业机器人发展上具有显著优势,科沃斯在扫地机器人领域遥遥领先,同时,江苏部分区域还抢抓风口,加速布局机器人产业。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该地已集聚“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链上的企业超过1000家,形成了企业矩阵。苏州市吴中区还被列为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人形机器人)。
5 c, ^; |& H4 \9 j
1 N3 {& ]9 J5 ?7 R7 z, z4 a8 V" V“相信,随着产业布局和技术攻关,江苏人形机器人行业必将迎来蓬勃发展态势。”宋爱国呼吁,通过建立江苏省机器人学会,搭建起政府、企业和高校交流的桥梁,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r2 k2 o7 K, [7 ?
: w2 {" B& R6 V! O! p y1 Z显而易见,人形机器人在简单、重复性强的工作岗位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其大规模应用是否会导致失业潮也成为网上讨论的焦点。( l1 ]8 S0 C9 ~$ E2 c
2 Z- c9 G8 P" [; s5 c6 e. `对此,宋爱国表示,高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取代一定的人工,但是更多取代的是人难以从事或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比如地下管道的维修、危险环境的作业、特殊环境的探测等等。“但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提早思考谋划并做好应对准备。此外,随着人形机器人行业不断向前,也会催生出一些机器人设计、远程管理以及维护等领域相关的新岗位。”
1 G3 A* I3 R4 x: ^' k. a- l" M2 ]0 W- O( v7 p A
臧家炜也认为,企业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初衷只是为了将人类从许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觉得未来,很多人可能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它如同是一个得力助手,但真正做决策的,还是人。”
' j. C( }+ \3 `) U/ \
9 }. d- A! n2 X% d# K; j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苑青青 周永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