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年再开教育大会:上海,培养什么样的“人”

[复制链接]
查看4189 | 回复0 | 2025-2-14 02: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隔6年再开教育大会:上海,培养什么样的“人”-1.jpg
) @& ?! W# B9 k) {# t- m
时隔6年再开教育大会:上海,培养什么样的“人”-2.jpg

) T4 G; P  C1 Y9 v, Y9 h) l  |# ?
8 E7 _6 E! Q* ~" @" }时隔6年,上海市教育大会2月14日再度召开。
4 p' x* q' c3 y2 F6 o3 j
2 v) R* O* O& n2 u8 m8 ~这是上海教育领域最高规格会议。这6年间,作为全民话题的教育,有了全新的战略地位,亦面临全新挑战。
2 H( ]7 x0 b+ x% R
7 |4 E/ r) c7 U, V最重要的是,教育首次与科技、人才并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k- D! V0 B) ~$ J+ Y) ?, J1 s
6 p, Q" q2 ^5 \7 f$ z3 R
2024年9月,同样时隔多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 A$ B" y9 o' v& K2 W
2 @. W) k1 l, O
一体化,意味着对教育的考量,不仅就教育谈教育,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民生供给。
( |& j+ @; P- b' I7 O5 W) A5 A. f( g, [1 @+ m7 [
教育当然是重要的民生,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但在今天,评判民生供给质量和“立德树人”成效,更需要放到现代化的大语境之下,看教育同全局战略的适配性。
/ R' T# u( b1 N0 X# K7 B
' t9 s% u5 a  r6 G" N& @# M" u简单地说,今天要“树”的人,是在充满变局的时代,能以良好心智、健全人格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的人,也是在面临快速转型升级需要的社会中,能够扬其所长、有用武之地的人。
6 N4 t( W  o, n. o( z+ p& L7 V, K0 n4 F6 d$ W
用上海市教育大会上的话,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要顺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更要“支撑引领”现代化建设。这意味着,作为一项培养人的事业,教育在今天需要格外讲求质效。  Y3 _' a3 B) ?" |5 V+ }
- H  g, g0 v: w6 Y% D
质效之本,是供需适配问题。: d+ `  e: P$ Y0 ^9 z

4 E8 B$ q4 H& N2 y2 b$ |
时隔6年再开教育大会:上海,培养什么样的“人”-3.jpg

: V) J" T3 Y% M2 s6 E  M* F: u
# e8 q% z) l% V$ C“供需适配”,是上海市教育大会上多次出现的关键词。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科技革命和范式更新愈演愈烈,教育的输出端与市场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域的需求端,常常存在错位。( j, O, _( w& g8 U$ i

# s1 {$ M) z( @9 |5 w! ~0 N# Z这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其背后,又折射培养方案过时、学科设置落后等深层问题。在个别领域,甚至存在一边专业人才奇缺、一边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现象。6 f8 I: u( R# \& C0 o8 U' q8 B0 r
( d& v9 ^8 c" O% u) p; g5 R
对此,上海近年来并不讳言。今年1月的上海两会期间,市教委负责人就公开表示,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时间差,传统学科惯性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快速迭代”。# D/ p) o& c  a9 `& U4 Q
: I- R5 O" S; T6 X7 o* ^4 Q$ w
而作为中国教育历来的重镇,在这方面率先改革突破,上海亦有决心。
. {5 C7 x+ G; M
1 i; J% S; I& x4 @6 m$ x比如,上海的高校,正在推进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场变革。
# t: H! @# B- [, j& _
* ^& l7 _1 _  T% {2 |- h' \根据教育大会上的部署,全市高校的学科设置、人事制度、评价制度、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都将迎来全面改革。其核心取向,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方向,解决人才培养同社会变革需求脱节的问题。' A- }% @3 t1 ?6 x% {2 R+ \( O
7 N* V. L& y4 m/ ?2 v
本轮改革并没有统一模式。根据上海市委部署,高校改革强调的就是“一校一策”——研究型大学也好,应用型、技能型院校也好,每个高校都要“在国家和全市创新布局中找准学校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为科创中心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大局服务。
6 a7 k. ~( F0 K- d; K. g- V5 v1 Q# k& @" F2 `# @
对各高校来说,看准自身的定位,找到合适的赛道,是成功的关键。这需要一些定力。
0 q9 {" c/ P) J" {. p; ?5 r' Z$ K7 Z5 D
不断谋求规模扩张、并用规模来获取资源的路走不通了,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追逐“打新”也走不通了。高校必须选择更为聚焦、更具内涵、更能体现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从整个上海的改革布局来说,这种体现集约、精准的改革思路,与先前推行的国资国企、建设用地等领域改革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处。6 ]& h+ [( S; G; W7 i( `6 C$ b

8 W9 ?2 N  f1 U; K+ q; v) r& F而在高校内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从传统基础学科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高校的科研组织方式、评价机制、分配机制、选拔培养机制等等,都面临一系列全新的改革;针对落后学科、落后机制的及时“止损”,更已迫在眉睫。* ^: D8 ^+ E. h' I# u
% s1 G7 W5 F4 k; w! Z
这并不容易。要走新路,就要改变惯性;要做减法,则势必要动“奶酪”。但今天,日渐迫切的变革压力面前,高校已经不容犹豫。这也是教育大会传递的最强烈信号之一:改革。
1 }6 E* ^# f: [  R( Y* ^2 G7 v9 s: V3 a# G5 c5 `' D" H
无论是解决紧迫的现实问题,还是培植长远的战略优势,至关重要的出路都是一条——改革。
+ a; \0 R( B, x# W5 l" D  p
7 O, Q( V* o( h7 T8 P基础教育领域,更高品质的教育供给,同样需要进一步改革作为支撑。
) Q; s# I. M  j$ ?& d% t2 n( K2 y2 ?: K3 t+ J/ [9 v6 x! x' y
从“量”的层面来说,上海的教育资源供给水平可谓全国领先。但从“质”的层面,特别是结构的层面,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等,仍有大量待优化之处。4 D6 w& }# F8 k' \8 b

% {# V( q) [, [9 L9 G8 b$ v比如,学龄人口呈现陡增后陡降的特征,对教育资源布局就带来直接的结构性挑战,部分地区学位供给在短期内面临压力后,又可能出现闲置问题。
3 q1 Q0 b0 o0 O0 ]( ]
* A7 I* g5 Z) o2 C解决这样的问题,显然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而不是套用单一模式。这在年前已经被高层反复强调——去年底的市委全会上就曾指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是硬件设施均等化,而是服务质量均等化。服务供给及相关的制度设计、指标设定,都应基于真实需求精细设计,杜绝一刀切。
" Q( ]% p0 C, O; g
6 N0 U# l& g) k  n更具体的层面,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角度,“德智体美劳”中的“德”“智”历来强调有加,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则是相对的短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亦在持续凸显。2 }$ x; h8 |- x1 M/ }' t: s
' x# A5 D- \( B
对此,全市教育大会上也有明确细致的部署,比如要求确保每个学生每天保质保量地体育锻炼2小时,培养学生艺术爱好,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等等。3 G0 T( H( |9 I+ w) Z, Y
) O7 f8 O; Y$ p, P
要顺利做到这些,显然需要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方面一系列优化提升,有些属于价值倡导,有些则亟需制度保障,且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联动破题。
; {8 C, e1 s8 d3 v' k, H
# X( `' g+ t& ^1 T这背后,还是需要改革推动;改革,解决的是各个层面的“供需适配”问题。
# v/ b% h0 N8 [0 k# @6 M/ a
, F9 P1 I4 Z  g" I而其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一句话:今天,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z9 E0 S: u3 ]. @: b( Y/ `

7 Z3 F2 l0 V$ j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来源:陈正宝 摄 * p; N  c; w. _# ]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观见工作室出品; x( I/ n! H" a4 T$ F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朱珉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