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翰连覆灭记

[复制链接]
查看1549 | 回复0 | 2025-2-13 08: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翰连覆灭记
4 V. D& ^7 S9 w2 W' ^2 B, ^8 ^
张 贵

  S  a' q& H2 d3 ]) [% L$ N* N; l% |. e
张翰连覆灭记-1.jpg
+ y$ q2 m- W5 ]0 Y& @+ Q

3 D- G; i( c5 r. j- X
张翰连覆灭记-2.jpg

* @, }2 H/ I8 {/ e* J2 p
* @6 |8 ^$ g6 j' T
张翰连覆灭记-3.jpg

8 _3 `' I4 k# g) t, n! ^
( _& A4 _& R3 c( c0 L0 x$ M
张翰连覆灭记-4.jpg

& m4 M7 e1 H0 ]! H. n+ ~- C: Q原国民党十二旅副旅长张翰连,系托克托县河口人。1949年“9·19”起义后,改编为“新编第五纵队骑四师”任副师长。1950年春天,张翰连率部从武川县耗赖山来到厂汉木台进行驻守整编。
& H( V, m) a! I4 ?* i当时骑四师的3个团分别驻在陆合营、东达吾素、七号等地。师部刚到时住在陆合营,不久,张翰连嫌陆合营的住房条件差,生活不方便,将师部与警卫连调到距陆合营8里远的西厂汉木台村。
2 ]- o  K+ [/ r: ]' l4 Y张翰连虽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编,但他长期受到国民党反动思想的影响,那种封建军阀的腐败习俗难以悔改。随军携带的妻子、小姨子及8岁的女儿等家眷,挑选了西厂汉木台全村最宽敞、居住条件最好的一家姓郭的大院里。
' [  P  O! s4 C& C; \他虽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符号,可他仍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对政委的教育与耐心劝导无心记取,置若罔闻。" O  R- y# U6 H$ V
把上级发给他许多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及多种高干内部读物,都扔进了院里的一间破烂的空房内,他从未翻阅,这些书籍鼠咬虫蛀、落满灰尘。他旧梦重温,留恋昔日。他不看书报,怀旧思想积重难返。& s3 a) o$ I$ k2 t
整日和老婆、小姨子抽大烟,烫料面(一种白色的毒品),他那灰白的面孔,削瘦的身体,出入起居均需勤务兵搀扶护理。他备有两匹“坐骑”,一匹豹花马,一匹狼头赤兔马。有时高兴了,便带领妻子女儿外出抖抖风,显显威:而更多的时间则是饱食终日,无可用心。
: ~/ }) N  N0 N在百无聊赖之际,为给妻子看“病”,下令派出勤务员与通讯兵四处请巫婆、叫神汉,于是在师长的家里装神拜鬼,为夫人驱灾灭邪,而身为使长的张翰连在一旁向巫婆、神汉点头哈腰,枉驾从令、洗耳恭听,常常招来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站在窗下看热闹。
3 ]' n* T4 V, L1 B1 U& f不久,张翰连又从中间方面调来了团长梁子义(人称“梁胖子”),住在了东厂汉木台村的牛家大院。这样两位军官,对居东西两村,只隔一河之界。8 y& R& W& m  y- b) q2 \4 J
平日里,不是师长招见团长饮酒,便是团长拜请师长赴宴。他们从不读书学习,不问政治,思想上日趋反动,拒绝我军改造,进而在士兵中造谣惑众,蛊惑人心,散布流言蜚语,诽谤政府有关政策法令,为其哗变叛逃大造舆论准备。
) r7 B7 _/ y$ H7 z, _$ ^1950年秋天,恶习难改的张翰连终于决定哗变叛逃,走上了与革命为敌的死路。
3 s' D( W8 c  i3 E1 ?1 W; \一天下午,趁政委外出开会之机,张翰连声称要改变驻地,便率其师部和警卫连及其家眷,在太阳即将落山时南行叛逃。他们刚离开厂汉木台没多远,就一个个将所佩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符号撕掉,策马北窜,落草为寇。
) T1 |+ A6 f2 ]# z4 ~- X- K; H) E就在张翰连叛逃的第二天上午,人民解放军黄厚部下的一个连队,赶来缉拿张翰连之叛匪。人未捕获,对其驻地进行了检查搜索,缴收了部分烟土、银元及丢弃在闲房里的几十部马列著作等物。
3 m5 q1 T6 s, E8 e* |张翰连叛逃后,率其残部北上进入了达茂联合旗的大苏计乡,大罕得令的合卜沁、黄合少、赛令忽洞、上不浪等地进行罪恶活动,他们所到之处,欺污百姓,抢劫民财,破坏生产。
! e( @, W/ F. s) O! }1 D对刚刚解放了的翻身农民从财产到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张所率的叛匪,化整为零,四处行凶作恶,他与当地兵痞、恶棍大金良、傅大等人狼败为奸,勾结在一起,龟缩在一个隐蔽的小山沟,昼伏夜出,去到四处村落要大烟,抢财物。3 b7 {$ z6 p/ s1 h9 _7 D9 I
广大群众对张翰连匪徒的罪恶行径恨之入骨,纷纷向政府举报,要求尽快消灭叛匪,根除祸患!
$ c# W9 C* Q3 t. Y身负剿匪肃特的人民解放军,获悉了张翰连叛匪的活动踪迹,便出兵围歼。此时,张翰连觉得达茂联合旗境内地域开阔,不易隐蔽,加之时序已进入秋末冬初,草枯天冷,预感日暮途穷,未日来临,在达茂旗不敢久居,便决定南下大青山区,好苟延残喘,逃一条活命。
2 F/ k. V2 X4 T; c  e于是带领残部昼歇夜行,逃奔到大青山区。进山区后将妻儿家眷隐藏于纳令沟乡酒馆村。, K' l5 F) _% o  [2 z9 D
张翰连进到山区,深入到大青山腹地的长尾巴梁一带流窜,有时明抢、有时暗算。其随从人员东奔西逃,剩余寥寥。寒冬来临,衰草连天,行动日趋艰难。
- |; U% a7 w/ V& u处于绝望中的张翰连又与另一个匪首梁有结成同伙,二人佯装“县长”、“县委书记”,在山区连骗带抢,影响恶劣,嫁祸于人,破坏革命。5 f! ~4 _' E& B. Q4 l# y7 [$ ?
1951年春节刚过,人民解放军黄厚团部的一支小分队,在韩指导员的带领下,奉命执行追捕张翰连、梁有的任务,迅速进入大青山区。此时,张翰连犹如惊弓之鸟,丢魂落魄,不知去向。1 m* Z- h: J( y( V8 ~
一天,张翰连与梁有化装为“石匠”,肩披褡裢,手提石斧,惴惴不安地到了长尾巴梁北麓的“倒返沟”的杜银万家,张、梁二匪首准备向杜要饭吃,可一进门正好碰上在坐的解放军,二匪作贼心虚,吱唔了几句便转身仓惶而离,小分队战士们了解了情况后,迅速尾追,当即捕获了梁有。1 K. z% g$ @7 W4 r2 }0 M
第二天,战士们又潜伏在土左旗二道沟的石板桥边,又将张翰连捕获。小分队再三审讯,张、梁二匪终于承认了各自的匪首身份。在搜缴他们的武器时,二匪交待:为了方便行动,隐瞒罪恶,竞将手枪丢弃于山野。+ f3 p4 l9 z6 v! i' j
不久张、梁的枪支正巧被“倒返沟”的农民黄毛子,在山野放牛时拾到,随即交回到井尔沟村公所,经查证其枪支正是张翰连、梁有之武器。! h& n. o$ o9 S$ O' C. U
验清张、梁身份后,韩指导员与小分队将二匪押解回团部,因按时完成出击捕获任务,受到了团部的赞扬,随即将二匪转交于武川县地方人民政府,随后又监交于绥远省人民政府监狱内关押,以待审理判决。
  z% F4 F" n& g3 O& t+ D省人民政府经过多次审理,通过大量的人证物证,验明了张翰连“9·19”起义后,虽经整编和教育,但其恶习难改,重蹈覆辙,哗变叛逃,沦为匪首。
! I0 V, h9 T! B+ ~1951年春天,绥远省人民政府根据张翰连、梁有的罪恶行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决定予以处决。. S5 s. x: u5 y, h  N
当张翰连从绥远省监狱押往武川时,更显出其垂死前奸险凶残的恶劣本质,一路上逢人便袢,胡诌这个是他的部下,那个也是他的下属,妄图株连无辜,扰乱阵线。当时,押解人员只好用一布兜将其头部遮掩,制止了他的险恶用心。
- s0 ^; q+ u4 Q( Q# ?9 \0 ~* x- U4月末,武川县人民政府受权,将张翰连、梁有、杜秃子、周顺喜、杨焕、张二娃、王全等罪犯押往武川县西部山区的酒馆村(今为纳令沟乡政府所在地)一起处决。
5 s: x& V- |2 m张翰连被镇压后,根据其罪恶事实,编绘成连环画,在当年的《绥远日报》上进行了连载,以期揭露邪恶,消除流毒,更好地教育人民,维护政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