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

[复制链接]
查看3821 | 回复0 | 2025-1-23 12: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回溯历史长河,教育始终是塑造国家未来、引领社会变革、关乎民族兴衰的关键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对于更好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z: _" B1 _$ y0 R/ u4 A
* M) G* i' |2 f* j
作为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纲要》着眼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总目标,整体擘画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系统部署了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的重点思路和重大任务,既聚焦当前、科学精准,又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必将有力推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
7 D! @" A2 g" f/ @7 j* D- @! ?2 m) \( J1 e) ?. v7 M
1 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升人才供给适配性的使命担当/ T; P4 l% F4 V) q. y. \5 O
; t) y  ~9 N0 u- g' R$ }' ]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未来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对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产生联动影响。教育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如何扭转传统教育模式惯性,更好适应产业变革新趋势新要求,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性,培养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已成为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按照《纲要》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等;在职业教育领域,“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等。这些举措有利于尽快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人才和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 U0 ~0 B) [, p" _% m% \; g, E; a! Y3 `$ p: V- c" Y
2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8 l6 S. p2 }+ T! n' A5 s" K/ ^& E
0 H1 {6 s/ }' a. v, ^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增多,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加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力度,是面对大国博弈、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破解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的现实选择。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汇集了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教师牵头的研究项目占三大奖励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纲要》作出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等部署,有助于进一步释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0 u4 X- z' {% X8 V& Z: A' D8 _2 F7 a* S
3 回应人口形势新变化、提升教育资源前瞻布局的战略谋划
: W' ]3 O5 H( j1 D0 @$ c. ]; _" B& L) ~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学龄人口呈现“梯次变动、错位达峰、区域分化”的特点,不同学段间、不同区域间入学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预测,我国幼儿园、小学学龄人口规模已经达峰,初中、高中、高等教育阶段也将在2035年前后依次达峰,教育资源配置面临巨大考验。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既要通过新增学位以充分满足好达峰时和达峰前的巨大需求,又要统筹兼顾、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好达峰后可能出现的学位、校舍、师资等资源过剩闲置问题。《纲要》从战略高度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前瞻布局,在基础教育领域,“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高等教育领域,“支持高校改善学生宿舍等办学条件”,“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这些举措,有力回应了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共同托举起无数家庭的希望和梦想。
6 i7 g/ |. X$ j5 ~/ Z! g; v5 ^/ ?2 A- j9 ]
4 拓展人力资本投资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活力的有效途径
; d0 v7 U0 j6 Q% ~6 D) i+ c# T; H
$ ?" w  C7 Y6 V' _  T! C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舒尔茨、赫克曼、戈尔丁等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将人力资本投资视为报酬递增的源泉和回报最大的投资,认为投资于人能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与传统的投资于物相比,投资于人的作用显现具有滞后性,但属于“立足长远攒后劲”,是跳脱报酬递减铁律、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全新发展模式。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基于知识和劳动者素养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在70%以上,而2020年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6.8%,人力资本投资仍有较大空间。《纲要》指出,“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这些投资于人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拓展投资新空间、塑造增长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 J/ I3 }6 {! f" i

4 D4 ], o6 Y-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已然铺展,新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冲锋号”愈发嘹亮。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纲要》指出的2027年、2035年“两步走”战略,统筹好近期和中长期,统筹好扩大增量和优化存量,持之以恒抓好重点任务举措落实,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t. F3 f  d& Q& d* H% t# A
' m( F( k' r% ?3 ?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黄汉权系该院院长)
: P; b8 N6 }/ z
( H  C/ A7 u! k% F, v《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24日 第03版 3 Z; G- B4 i9 D  i' K

/ e$ a- ]" K* O! R' s作者:黄汉权 王明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