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就是中国社会阶层一个简单的分级,读书的“士”在近两千年的时间内几乎是垄断了社会第一阶级,历朝历代的君王们在天下稳定之后,对读书人们都是礼敬有加,这种情况在唐朝科举制确立之后更加显著。
' v) O. I( y7 j& n多少士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够“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达成自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目标。
- o6 D- j+ R3 w+ n- m
/ r# C. \+ L, R+ L8 h2 a
1 M2 B/ b3 Q! D% z; Q/ a/ d历代皇帝们自然也是对这种景象乐见其成,对士子们埋头苦读的行为大加赞赏,这其中对书生们吸引力极大的一句,那估计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了。
8 }0 j) x# M4 X" A% a0 _小同学好好读书啊,读书读好了给你年薪千万、豪华大宅、美女老婆啊。, p, O) A5 M4 M# z& y
这动力不就来了。
8 j3 ~9 m+ `6 f$ D$ Q7 r可黄金屋的价值还是能够计算的,颜如玉的量化又在哪里呢?
9 M$ c3 n; H7 a' c7 W6 y$ R$ h一个女子究竟得有多漂亮,才配得上颜如玉这三个字呢?: m( \/ Z8 V4 d. b( p
0 P7 Q+ ~1 h7 {, L1 T
8 W# q5 Y5 L% _) m" D) l4 A
好好读书、要啥有啥1 w- K; C" D0 W: j8 h7 F, O
$ K0 y, `$ W1 |6 T" [) k! d
对于读书人的尊崇,是要追溯到汉朝时期。. ]+ j5 T1 x- h& g+ [: y2 B
汉高祖刘邦一开始对读书人也是厌烦到了骨子里。
! G$ j ^8 V) T/ ]2 z! n4 r一群文绉绉的儒生,要么是心比天高的黄毛小子,要么是行将就木的白发老头儿,开口就是哔哔赖赖的文化礼仪,老子打仗的时候,难道要先给敌人鞠个躬吗?! H6 `; r) ?4 K9 G7 ?/ E4 F
于是每次有儒生来见刘邦,他总是对人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若是来人给刘邦啰嗦急眼了,他便是抬手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扔到角落里解开裤子就往里面尿。2 q4 r4 Z5 i/ D% Q( u6 R
哪怕是名士郦食其来了,都躲不开这“当面一尿”。
: T G. I: g2 P+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9 _3 k7 w% p! E9 C3 Z" g h5 m( P
3 j! y8 G7 |, O* `% g/ Y1 `# |7 Y; C/ P
一个叫陆贾的儒生偏偏不信邪,抱着《诗》、《书》就要给刘邦讲课。8 C$ Q' \. l2 _" W' T( x1 d$ V" s
气得刘邦破口大骂:“这天下是你爷爷我在马上打下来的,读这些破书有什么用。”
+ c+ n! W1 }) X6 e3 R; K& \/ p O陆贾脖子一梗:“这天下是您在马上打下来的,难道您也能在马上治理吗?”
! c w0 r4 R Q8 s5 }" A: o行啊老板,我不给您讲课了,以后谁不听话、谁不好管,您就去给他直接砍了,你看看造反的声音多久就会响起,下一个沛公什么时候就会出现。" { ~! q. V) d/ Y
刘邦闻言方才恍然大悟,对儒生们开始重视起来,成立汉朝之后还多次要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自己,但是屡次失败。& s3 i! u: P4 Y3 j3 j
, Q4 F- ?- j* ?9 ~; [7 O8 J! r% K! S: t1 S; X$ c
等到发现这四人成了太子刘盈的幕僚之后,刘邦更是感叹太子羽翼丰满。- t4 h$ ^ c) q! q5 ^- m! s3 R: i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依照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便是在法理正统上将读书人的地位给捧了起来。
! l0 V& ~9 r3 y: K @* `2 ?打仗立军功有生命危险,继承祖上功勋一般人根本没那个好祖宗,经商赚钱风险大社会地位还低。2 V2 x* D6 k g1 a- Z" O/ G
可读书好啊,这没什么风险啊,有学识就能当官,这简直太划算了。9 S0 M$ C- m/ _6 Z8 e' C/ A& |
于是很多普通百姓,都开始纷纷让自家后代开始了读书致富的道路。
3 a! y* a5 o$ s1 m/ H& s1 D! Z2 ]
1 r! A- ?/ E$ [" ~% `( k5 e6 h( J
7 V4 X' b% z2 ^ G6 @5 b, ~到了隋唐时期,底层人民上升的渠道进一步加宽,科举制被建立了。
/ }" m' ]0 i' w3 Q: k: Z) D李世民在御史府见到新考中的进士们都面带笑容,趾高气昂地来来往往,心中没有又要开支一大笔工资都烦恼,反而是非常开心。% n) }0 L1 k/ K, p' A4 n
啊哈哈,这些都是人才啊,都被咱老李套中了。
F$ I6 z9 u8 s1 T. H9 r+ d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资治通鉴·唐纪》9 `& o; w) p( d8 o5 Q# g% `7 K+ Y. n
; c" {) x9 m6 ^" C$ j) `; i& t
2 _: E- g" ]. k4 O到了宋朝,因为赵匡胤是武将造反才有的黄袍加身,所以他也是很怕后人们有样学样,以至于整个宋朝都是崇文抑武的状态,这进一步提高了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 X( \8 t" e% ~7 u, Q' Q) ~% n: A3 |&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就是从宋朝流传开来的。
$ o/ R6 l: h9 S他的好大侄宋真宗赵恒,更是把赵匡胤这位好大爷的教训记在了心里,为了激励更多的人尤其是底层群众们加入读书大军之中,他亲自写了一首《励学篇》:
8 U# a4 g, v P7 o, L# k6 u+ k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4 v, {3 |1 C$ s5 y7 y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 P @% [! G" \0 ^7 ?, O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 M9 e0 w/ {2 b M& N1 s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 U. d' W; [' W5 h8 [) c5 {4 |3 f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X; L) E f, f$ E; \# Q8 c 这首诗几乎就是大白话了,哪怕不识字的老人孩子都能听懂这里面是什么意思,但其背后的权威背书,其实才是吸引人们读书热的关键。
& y/ k' q3 M/ S) A3 i$ n0 p& i- V/ ~7 X5 b2 \
' S, O' x' W( \1 J" O+ n& `
好男不当兵* p" r! U k# U+ q O
7 g1 |/ K7 V: R4 h5 C/ `5 d
这首诗是谁写的?) V9 I) B2 N, [( h; z9 d/ R
赵恒。
8 z$ O6 @( [6 q4 S赵恒是谁?
7 P Z5 y- n. o& \" p f皇帝啊!8 n& z( n7 ~- b8 i: ^ p
这不就相当于皇帝给了天下人一个保证:只要你好好读书,钱粮美女、权势富贵,那就都会有的。
) g) Y, N- J+ o* n1 w7 H皇帝总不会骗人吧。
- s% a) y1 p9 \/ ]* }( w/ S: M" S那这还说什么。: p0 s2 H# p0 {" X; Y8 y0 l
读书去!
% f, Q" ^# S }4 C; r4 W于是整个宋朝底层最质朴最善良的一群人们,他们或者是躬耕陇亩的农民、或者是引车贩浆的小贩,或者是下力抗包的工人,他们都在心里选择了相信赵恒给他们画的这张大饼——好好读书,要啥有啥。# ?: I# X$ k7 E. Z+ ]
) K* v. g' p6 Q
7 q+ s% J3 v. f以至于这种社会风气蔓延之后,从军习武之人自然而然地就被打压了。% v$ N `+ v$ X
再加上对犯人们的惩罚大多是刺配从军,以至于军人们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T. V% X, |) H' ?8 j, I! Y
在宋朝人们看见被刺配的犯人都怎么骂?- ?: B$ }9 Y* ~( l4 G7 Z* m1 B
贼配军。 r) B- w0 ^% i* z
狄青,一代名将啊,但他一开始也是被刺配的军人,后来屡立战功,以至于坐到了枢密院副使的位置(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 M e2 V) T4 E8 @3 ^5 [4 K但是他最终也是被文臣排挤出了京城,在地方上生气上火,最后嘴上长了毒疮,郁郁而终。
* ~* p5 u" a2 [7 ^2 s宋朝武将的地位之低下,可见一斑。& ^0 U5 t6 r. m$ `
: V$ D* n9 q: M; u( ~' ~4 W- F% F
+ V3 D) z" ^0 y去除元朝这个不正常的“丈育”朝代,明清时期文字狱的兴起,表面上看似是打压了读书人的思想,影响了文学自由创作的热情。
k/ y- |( J$ O0 n3 l# |但反过来想一想,这其实是变相地鼓励了人们去参加规则内的读书考试。1 q a! I2 D7 }7 M( j
反正范围就是四书五经,反正要避讳的字就这些,那就开始卷吧。
) |3 [ K# Z+ F `+ a比作诗词歌赋需要天赋,但是限定范围的应试考试,不就是比谁更卷,谁更能刷题。
/ z: q! F1 G' K' m+ A. R至于文字狱,那夸皇帝还不简单?9 G# [5 V% r0 O) c/ D& O
明朝严嵩就是靠着写了一手好青辞被嘉靖看重,进而成了“青辞宰相”。
- Z0 | X& G6 e" k( p7 @+ r0 M3 Z) j* ~3 {
4 F% r/ h e3 s, r
清朝末年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不就是因为名字起的好才被慈禧点了状元。
' @& }0 U, z" O8 O3 H不可否认这些人也是真的有才能,但如果不是文字的限制,或许他们也做不到青史留名的地步。2 ?$ y. T5 c: O* G9 @. U
由此可见历朝历代读书人都是有着肯定的态度,哪怕是《儒林外史》之中虚构的范进,一中了举也是立刻有人来送钱送粮送房子送地,直接实现了阶层跨越。, d& h M% U( N# R
虽然可能不是到了“黄金屋”、“千钟粟”的地步,最起码起步也是一个富户家庭了。
- b' t: x5 f ~, E4 [% K3 ~但“颜如玉”却并没有出现在范进的身上。9 @0 |8 H4 M5 w3 m: q
能够配得上读书人的颜如玉,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步的绝世容颜呢?. t" ~; p3 \2 Q1 l
9 r7 j% L, \& [, `+ v4 v
- r4 H1 u4 O3 |! V6 _, S7 u颜如玉真的很美0 F1 u/ J3 e$ c0 h2 N9 ~+ |
: k) i- l* T0 U! Q$ W4 x
颜如玉这个词一开始是出现在了汉朝文人编纂创作的《古诗十九首》第十二首《东城高且长》之中:! C3 b# j* N9 l3 E1 R! w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6 c. B0 @) F; f: a 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些颜如玉的形象了。
7 {, W/ G1 A( G; W8 F5 @4 N燕赵之地,是今天的河北、辽宁、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南、山东的一些地区。
* d6 x W& d9 i: U清朝的姚鼐也作诗云:: S2 c( L m( m9 C: D3 L
燕姬赵女颜如玉,辇入殽函贮金屋。——《秦帝卷衣曲》
% K1 F4 \, V1 y# v+ q, u # T q7 i; B6 W- W# ^# P
3 u% ^* T& Q6 E, a& h由此可见,古人们的审美还是比较统一的,颜如玉的大体形象是一位北方美女,这也正是后面一句“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的前提。) ?# a. s. C" @* |0 @' T
因为北方女子身材一般也比较高大,所以做起家务也不费劲。9 ^+ A$ a6 l" N2 G
而且颜如玉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脸像玉一样。
0 [( D5 Z! ?' c* I这里的玉,指的应该是白玉,形容脸色白嫩。
$ }3 H+ S* @; Z. o2 q/ }0 k9 g这也是说明了颜如玉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家庭,起码是小康之家,因为这种人家中的女子才只需要做一些“罗裳衣、理清曲”之类在家里就能完成的工作,不需要出去抛头露面,更不用下地干活,经受风吹日晒,让脸色变得灰暗蜡黄。* y0 | t6 L: Z7 @6 }5 ~* C
* {8 F! C! ?) q6 t5 a. N' f$ j4 C% l) @7 ^4 G7 M
刘备的妻子就有一位甘夫人,她的皮肤就如同白玉一般,刘备有一尊白玉美人,晚上他抱着白玉美人和甘夫人一起入睡,大半夜一睁眼,经常分不清哪边是玉人、哪边是真人。7 F. U) l) f; ?5 h, Y
这样的美人,就连刘备也是难以忘怀,在甘夫人去世之后,追封她为蜀汉的皇后。2 |+ w9 F# ~4 m2 {7 @% L
但在从汉朝文人到清朝姚鼐这近两千年之中,人们对颜如玉的形象也有了一些各地不同的看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各地都有了自己的颜如玉。( k2 h$ l5 `% {2 `
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便写到:( Z% ]! v) e" D) q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 F6 M, N/ p' I1 @; g 林如楚的《采莲曲》也说到:3 I% E0 Z s) V. Y/ E, T
镜湖春水绿,越女颜如玉。# w: c5 k2 W- { u' |
但这里的颜如玉,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了——越女,说白了就是西施。
6 B! V" A! t# @, F! x1 @1 K- x6 l3 ?
& Z) L: G/ k8 X5 H" R4 Q
作为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美貌应该是比一般的颜如玉还要漂亮了,所以王维和林如楚的诗句,还是有一定特殊性的。
8 b# P8 o/ f, I0 c" a: x5 q可见除去了一些特殊情况,颜如玉的形象还是比较稳定的,但读书人们对颜如玉感情寄托却是越来越丰富,并不只是局限于对美女老婆的追求。
& Z" x, a; F" f% \辛弃疾填的一首《满江红》,更是非常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 [( h. {2 Q+ T" q1 g
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
2 i7 ~, U* Q, B# w 3 F9 W& @: e' y) A' ]6 o+ \! P1 [$ n
. s+ `' V) W& G: S/ {5 f这首词的确很狂,开篇一个老子当年,不要说是在宋朝,哪怕今天不知道的也会以为是在骂人。+ w0 D6 V# B5 [. f# V! Y8 W; I. k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哥们以前,ktv、洋酒洗手。最喜欢,光着膀子,飙个豪车。露天party嗨起来,全场消费我买单。选一个,最美小姐姐,来喝酒。6 E. r8 U) R% A$ u* ^
就是这么狂的辛弃疾,他对美女的形容也就是颜如玉了,只不过是要会喝酒,要玩的开。1 f3 [5 e" l% X( a$ l4 ]4 X! R
) X+ Z0 e& ?, c+ B2 q
+ E0 w; d! Q) ^" C' O& d$ ?白居易对颜如玉的要求就比辛弃疾文雅了很多,他在诗中写到:
. B) l/ [ R2 Q$ i- X# K: P6 f. Y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霓裳羽衣舞歌》+ a8 W) o& y' t/ y7 z& G( W% @1 Z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5 F: Z) L9 l4 @8 n- q% B2 L+ d
可见白乐天毕竟还是文人气息浓厚了一点,小姐姐不要玩的多嗨,会跳舞、会吟诗就很美丽了。4 ?! N, Q/ L* N6 R7 F d# Y5 O! M
0 j" }2 u4 u' K" \; z1 [
# q* L' `8 R; }. |4 l# R; \或许是颜如玉这个词真的有一些魔力,以至于后来这个词已经不单单是用来指女子了。
2 ]% ?* D2 W) y4 t9 H欧阳修在一次宴会上便是非常开心——养丹道士颜如玉,爱酒山公醉似泥。
6 \- b5 W) e. ~清朝学士陈士廉也夸耀过河北小伙——邯郸公子颜如玉,乌帽黄衫娇结束。( T2 _" Y/ g4 j
这里的欧阳修和陈士廉并不是说性取向出现了什么问题,想要和道士或者邯郸公子发生点什么,只不过是一时兴起的夸赞,发现没什么词能够比颜如玉还要准确了。
. G! _0 c1 ]5 V* h, u9 }! P! ^: ~: B9 U& V$ q' {' n ]
, h" L+ B* I+ p5 u1 V: i+ a+ W; B可见颜如玉这个形容,在古代的确是对一个人好看的最直接的形容了,能够被人称一句颜如玉,尤其是被这些吃过见过的大佬们说一句颜如玉,这个美丽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