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示范样板 $ Y9 d' l: p$ U+ H/ Q7 c
 ' A9 c  I4 S1 ^7 u! M——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
 : S4 B- u2 ]- Y5 b" k* J5 @- J+ G, O2 d5 j
 : j& x2 t1 _6 ?
 / t% A  t1 F2 D+ Q' N0 H
 ①无锡市铃兰实验幼儿园教师在教孩子做手工。王辰予 摄3 w8 ^3 E# g! ^/ `2 t
 % p$ e# B) _2 ?
 
 0 E! k1 c4 U% y! v: D8 b7 g1 H
 0 L6 S& f1 y5 N) ~: M4 h* _4 C$ O1 D' @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参加实训。学校供图
 : c  P% V% L1 g- x* V& h2 M9 f" E8 x* s: ^
 : T2 e! l2 B3 k9 O4 Z- ^: o
 
 : T2 u6 L7 S) t9 W7 P, T③苏州科技大学学生在做实验。学校供图
 4 k; A, e1 V" ^% j2 F$ f+ v2 t3 G' y7 N+ ?  f) q, X# p, [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厅局长访谈/ F3 G1 f; w5 L  K' k; p
 
 ; Z) i& t+ ^4 D- f! U9 j! W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江苏如何以质图强、以治促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示范样板?如何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加快打造教育发展高地?近日,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
 6 J1 J/ Q+ q5 _" X& w5 c
 1 a' E8 Z$ _8 }6 j+ E" h% W/ P铸魂育人,江苏何为?) D# u9 b% q1 {) |
 
 : x2 F# c+ `6 U问:江苏如何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 C. Y5 r5 e! M' u. ^
 6 l* X3 G6 ~2 n+ c# A/ u( X5 T: j. w答:江苏高度重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一是让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热起来”。2024年,江苏施行《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我们应势而动,推动各地各校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提升育人实效。二是让教学主渠道“活起来”。注重课堂教学、名师引领、平台建设,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材和教学体系,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团队,建立省级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推出红色资源精品思政课。三是让红色教育“动起来”。全省协同形成十大部门、百家基地联动育人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发布80条全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线路,打造“一城一馆一课”品牌,组织“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江苏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品牌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1 E9 I6 u# U) B' M+ I9 x5 ]/ _; d
 ! h! B+ r% i; n3 a( d
 问:江苏如何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凸显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力素质培养为先”转变?* s1 d7 `! p. W$ W
 
 0 H. J1 N' E8 ]2 u答: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从体系构建、平台建设、内涵提升、项目演练和成果孵化等方面,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覆盖全省所有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加强优秀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进一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在全国率先建成50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中,江苏高校共获得金奖83个,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连续4届金奖总数第一。“十四五”以来,江苏在校大学生注册创办企业累计约2810家,带动就业约2.6万人,其中2023年在校大学生注册创办企业近800家,注册资本累计达6.3亿元,融资总金额超过1.8亿元。
 ! S# M- ^1 h* N3 w; s; r* o9 W' \' l$ c9 v$ O5 f" F* ^
 改革创新,江苏何为?
 ) @* b: }0 c" e* e
 1 g# O7 \4 j2 l3 H. D问:江苏如何立足自身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x: w- V1 u) S' a: P! B
 
 / q0 N4 L3 E7 {6 a9 D. i答:江苏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2024年,教育部与江苏签约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举全省之力出台超常规政策、拿出硬招实招建设。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南京举办,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正式揭牌,为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出积极贡献。未来,江苏将以南京、苏州为承载区,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推动高校与企业和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把高校人才、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建设产业应用场景丰富、创新活力活跃、转化机制畅通、创新生态开放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示范区。以区域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的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努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5 w, F4 K1 x5 p/ m
 
 2 x, l  j  p7 e% Q, [问:江苏如何进一步做好教育对外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 w; H2 v3 m) Q7 `% w$ m# P7 f/ J- C$ M
 答:江苏积极实施“江苏教育国际影响力倍增行动”。一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推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引进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支持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发高质量课程,鼓励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机构研修;二是以科研合作为基础,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精准设立重点交流国家、院校和学科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质量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努力把江苏打造成国际学术科研交流中心;三是以扩大影响为目标,积极参与世界教育贸易分工,高质量落实“5年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3年1万,欧洲翻番”倡议,做强“留学江苏”品牌,实施“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建设“悦读江苏”品牌活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深耕“郑和学院”境外办学品牌,提高江苏教育国际传播能力。
 9 C3 O+ U& e& G' T7 ?# d3 {' @' B6 ^9 y8 @  Y: k, q
 扩容提质,江苏何为?
 9 s$ T0 B9 t1 r# Y8 q; U3 w, a8 e& p0 d+ Q6 w' ]# K2 t+ T
 问: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江苏交出怎样的“民生答卷”?
 ; E4 I0 t  |) N( `$ O; Y3 @$ ?
 / @% ]: m; U0 O% R2 D' ~' f答:在办学资源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推进教育资源建设是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基石,是确保每名学生有学上、上好学的保障,也是答好教育“民生答卷”的重要抓手。江苏省教育厅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承担省政府教育类民生实事,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得到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比如,我们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增强普通高中学位供给能力,推动学校特色多样发展;改造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呵护学生视力健康;推进省属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和维修改造,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建设标准化学校心理辅导室,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校家社联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7 e: p: \9 |) n) \& j
 
 ! n: T+ n7 Y2 V1 M问:江苏如何推动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5 [2 V! [3 }" z1 Q8 g3 g* N; V; X( n
 答: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我们在全国率先印发加快“互联网+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抢抓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整省试点工作契机,全新上线江苏智慧教育平台。建强用好省名师空中课堂,汇聚4.05万余条数字资源,资源点播量超27.93亿人次。创新打造“苏e直播缤纷课堂”“周末复习课堂”“暑期直播课堂”等,优质教育资源可及性进一步提升。目前,全省近90%的大中小学建成省级智慧校园,243所学校被认定为省智慧校园示范校,30个县(市、区)入选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在全国率先面向全省高校学生在线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连续14年举办“领航杯”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赛事,年均参与师生超10万人,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明显提升。% E4 C' k" H& G4 x/ ~6 @, y* ~
 
 4 U8 u) B9 D1 V链接
 9 \" d5 P4 O. f7 u2 A9 B3 W
 3 D( _% y6 T, C7 l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与重点举措
 $ z* U( e5 {' p- ]% r: @3 E8 n  k; B: o( F4 E: Z* O
 总体部署:
 $ b1 I; R" {# }8 |4 T" {
 : P/ `/ x7 Y6 z# d( f( [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锚定“203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省”战略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建成教育强省,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夯实根基。到2027年,教育强省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到2035年,高标准建成教育强省。
 1 I& P! I) H: t' T. ^
 ' g. s( F6 b: G# @# T8 `' F重点举措:
 o& Y6 l* d( ~2 A9 Q. z6 g' u9 m% q9 @
 1.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完善“大思政课”格局,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注重学生心灵健康成长,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 m& V- [8 J* S8 T* ?3 L) U
 4 s. B' W  a8 }0 v
 2.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教育资源,大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更加注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高终身教育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 m! S" d2 ?( ~% {+ q9 C
 6 J  {1 ^. ~! W6 q. o' L& k8 b6 Q
 3.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将其价值体现在更多的一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更好发挥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要功能。! [" P5 t' M3 U2 P- y( v: C9 |
 
 ( B: @) v, o* ?- j4.牢牢把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开放,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守牢学校教育安全防线,更好汇聚建设教育强省的合力。! m' }) W7 j" [0 g/ O
 
 9 }' Z6 K2 _( l* g!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阿妮尔)
 ! |1 [/ f& r4 r& A2 ]
 " G0 V7 y: X: i( G: p& @+ d  q《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15日 第01版
 % x) T" V7 M, n. J+ j( a( @1 R% @9 I! T- @$ B! z
 来源: 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