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是·“兴趣变现”现象】5 Q# b4 v3 G9 h% }0 Z2 V; C
, s. b% k* R, K; h2 F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李丹阳+ q( t4 r# I( {. Y0 ~3 b
2 l/ f3 |* y* f8 w, x5 R5 B翻涌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图景正经历一场深刻变化,与传统择业观呈现出鲜明的分野。/ T/ J; L: w0 H+ j) n! j$ l
. w2 J% \' S0 F0 b. F w; F6 g
2020年,“零工经济”方兴未艾,“斜杠青年”风靡网络。本刊对此类现象的长期跟踪观察及一些社会调查的结果同时显示出,积极发展副业的青年人与日俱增,他们以此充实生活、铺垫未来发展。) }! v$ j }- E; `
7 H4 \( y6 Z" m7 n' S7 A" b9 P约5年后的今天,数字经济风起云涌,共享经济日趋成熟,摆在年轻人面前的职业选择题,除了加“斜杠”之外有了更新的选项——2 h. S/ v: X0 N: E/ w0 W+ H5 A
4 O5 F' y' ~$ c
地理屏障消弭,“数字游民”成为可能,工作不再拘泥于“格子间”和“朝九晚五”;跨界“门槛”降低,公司职员兼职博主买手不再新鲜,程序员可转行做赛车手,建筑师也能变身宠物沟通师,似乎“万物皆可跨界”;职业选择多元,新需求层出不穷,新职业应运而生,许多新职业衍生出深度细分的职业链条。
4 A) ?8 H; s8 f( c7 s
/ a: {7 u* ^; V: h在这之中,记者观察到,一条职业发展路径贯穿变局:爱好驱动,兴趣变现。
. D8 n; s1 k; D6 L. w: E$ P) I% u5 V, G! h3 _8 [9 d
从手办涂装师、手账制作师,到数码测评师、潮流鉴定师,背后莫不是兴趣经济的影子。在太多的案例故事中,人们不难得出结论:如果说搞副业是顺势而为,那么兴趣变现则是青年人主动布局,乘着“互联网+”东风,探寻小众兴趣的商业化价值,将爱好技能打造成获得经济保障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途径。
; @8 A( \ M' X" e, s; }1 K+ D0 [5 U# \$ ^' Q2 f% W& |, V
( Y- H8 L" t- D7 i: V
) W- ]8 f7 c1 R2 J. W) @) Z. ~何甜的手绘作品。受访者供图
" i2 z- ]; w" g' i- s) u* }& ~8 a) M; Y" J- s$ G1 m8 |
' {3 |, x+ p% q1 ~3 w1 h& x" h; @* d8 I* Y2 O' Y7 U
图为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史爽在“长春礼物”概念店里摆放文创产品。新华社发 f* s' m" T3 _9 G- _/ K+ N) u
* }' E% x' p$ N4 A* Y" @; i1.要“月亮”,也要“六便士”
" D4 h8 j$ `- H- N" y( ?2 K. J9 I8 c' E! L
核算好最后一份工资,发表完离职感言,楚文婕走出了服务两年多的公司。“要去哪儿高就?”回应同事的询问,她的答案是“梦想处”。
: ?; a3 ?$ \) z' f7 F% k8 f5 s8 X; H0 ^6 @. c; Q3 ?
两年前的这一幕,楚文婕仍记忆犹新。2018年毕业于顶尖学府计算机专业的楚文婕,供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也需要人,但楚文婕决定离开:“辛劳‘搬砖’、没有创造力的日子太消磨青春。”不愿给自己设限,不想日复一日做同样的工作,26岁的女青年,把自己推上一个人生的分岔路口——一边是自己擅长的、以此为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一边是自己从小喜欢、却不被人们看作体面工作的甜点烹饪。
, O# C, ^, Q: @2 m: \2 H- t, G' O# N) ?% s4 Y/ h( d
她选了后者,改行,做一名职业甜品师。父亲曾在电话中对她吼:“离经叛道!”: _2 H6 F/ `7 ?, n( z6 _' t, K
) @! ^9 R% d k; v4 j, U1 p
把爱好当职业?一个古今难题。20世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著作《月亮和六便士》风靡一时,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引发着人们的深思: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 B4 z4 r2 _5 ~8 @3 @6 P$ M
% c( O1 ~# {# n8 D0 f0 N3 V0 Z
多少年来,在楚文婕的父辈、祖辈的众多人里,很少有人考虑这个问题,无论是物质条件的相对匮乏,还是自身爱好的“非职业性”,都意味着他们不必在这个问题上多想。
! F; D4 [1 D' c$ z7 {; p2 N
6 H4 x8 V& W+ y3 u当各方面条件符合时,摆在楚文婕面前的“选择题”是严肃的。任选一方,都意味着走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她也知道,为了追逐“月亮”般的爱好,小说主人公的代价是抛妻弃子。9 E2 X+ v1 H) o7 U
1 m. y. P: n, W' z+ T' a! E( g“但我们这一代人,有条件做更好的选择,也有胆气不因自己的选择而后悔。”赴记者采访之约时,楚文婕带来了很多资料。摊开一看,有西式面点师、裱花师、烘焙师等相关资格证书,有她在法国留学时学甜点制作的厚厚两本笔记,电脑里300余个文档记录了她制作各式甜点的过程和创意……原来,在这个“码农躯壳”里,一直住着一个“甜点小公主”。
; k5 ?8 x! h4 l6 J0 g1 K8 s8 D2 n) t& ^
厚积薄发的“甜点小公主”,凭借实力成为很多甜品店的顾问。比过去高出5倍的收入,在行业中因受尊敬而收获的成就感,让她有底气告诉父母;“女儿拿得到‘六便士’,也追得上‘月亮’!”
F; W6 \+ e6 g& R
, d2 j3 @) U- I5 i2 U. F, z' B在个性凸显的时代,不少青年人悄然开启了对职业选择意义的深度探寻。他们的择业更关注自我,不再拘泥于世俗定义的成功。中青校媒一份抽调了全国两千多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显示,在不考虑现实因素的情况下,92.98%的受访大学生愿将爱好发展为职业。“一定程度上看,工作是身份的来源。”一位职业规划师表示,“以热爱为主导进行择业,是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人探寻自我、寻找价值的一种方式。”
: W/ d- N. Z# |& x; F
8 H2 s# i$ _/ G( [* v2 r同时拥有“六便士”和“月亮”的90后女青年周骢,所用的方式是兼职。在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3年后,拮据的生活让她决定用爱好增收。她在一家健身馆担任兼职健身教练,教授搏击操、健美操,也带拉丁舞课。
' V9 }0 J! b- d l. D+ T3 S: N) d0 P8 T' i4 F' w( r! G
杂志社距离健身馆仅5分钟路程,每天中午休息的两个半小时、下班后大把的傍晚时间,足够她的兼职所需。9 Y. U8 v j2 ] C8 v
% p5 ^& j+ W) M' W y' s; P+ e7 }眼镜一戴坐电脑前,便是书生;头发一束舞鞋一穿,便是舞者。“虽然兼职是生活压力所迫,但能用爱好缓解这种压力,生活爱好都兼顾,何乐而不为?”周骢自称,“不尽自信滚滚来”。) @) z# K5 x8 Q: G( }$ c4 r. K
) Q# \: J' F2 E, C7 M V3 k, g, u
2.转换赛道,去往新职业蓝海
) C: t6 s9 s( `0 ?3 I
$ D2 H& M8 A. m1 P( J7 P; M“58.5%的年轻人希望尝试新职业,且超过78%的年轻人青睐新职业是因为符合兴趣爱好。”一份名为《新360行2021年青年新职业指南》的报告显示,许多年轻人希望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以玩养玩”的途径。
, |1 |! H# y. j4 m- k
# R. j. E" `+ R" N" m4 E$ I: o近年来,我国各类经济新业态崛起,一批工作内容新颖、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相继涌现,民宿管家、易货师、带货主播、电子竞技员……为青年人提供了更丰富的职业选择。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也打破了就业者的时空局限,让青年人拥抱更具自主性、独立性的职业。
& y4 u" J A7 Y5 \1 F& S3 N
. ]2 l9 q! A4 r+ p在国企从事文职工作的阿宇一度认为自己会守着这“铁饭碗”一辈子,直到一项无心插柳的爱好长成绿荫。大学期间,他接触了小众爱好手账圈子,那些精美的胶带、贴纸,还有能自由规划生活的本子,一下就吸引了他。为了做出更独特的手账,阿宇自学绘图软件,设计原创贴纸。起初,这只是他下班后窝在出租屋里的消遣,没想到,他把作品分享在社交平台后竟收获一群“同好”点赞,有人私信求购他的自制贴纸。
& g8 Z7 M" ~. U, ^ ?
; I X7 Y. o: N9 z) R0 B- O阿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了个网店,“定价不高,就想回个本”。订单却慢慢多了起来。从最初的每月几单,到后来忙得周末都在打包发货。他意识到,这小众爱好潜力巨大。他利用年假跑工厂、谈合作,改进贴纸材质与印刷工艺,后来干脆辞职,全身心投入手账文创。3 h( _/ n3 {. k6 V, B
5 b) k6 Q8 N1 `3 o% s7 f$ s
“家人朋友都不理解,觉得我丢了稳定工作瞎折腾。但我在新工作里找到了更高的情感价值和经济价值。”阿宇说,如今他的文创品牌成了手账圈的热门,团队已超20人。/ D6 g/ n9 A! y8 |6 n
G& k5 F) y; j/ O4 r9 }) t( g* u9 C“随着信息传播成本降低,年轻人能够轻松获取行业知识、对接客户资源,使得兴趣变现的路径更加通畅。例如,社交媒体平台让小众兴趣爱好者能够迅速聚集、形成消费群体,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有专家这样说。
; p- i, V; J0 \' U) d a6 G
1 {; \- {5 C0 r- j2 N在兴趣经济领域,一个个小众圈子又不断进行深度细分,拓展出五花八门的新奇职业。比如现下正火热的宠物行业,就衍生出宠物博主、宠物沟通师、宠物托管师等新职业。
, c0 C% p* L8 ?7 o% E* d- T8 I) m" a: t
曾经,阿明只是一个普通的宠物爱好者,他家的小院里时常收养着流浪猫狗。闲暇时光,他总是蹲在院子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仔细观察着动物们的一举一动,摇尾巴的频率、叫声的高低、眼神的变化……日积月累,他练就了一套独特的“沟通技巧”,能大致了解宠物的情绪与需求。如今,他把自己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爱好,发展成了一份炙手可热的新兴职业——宠物沟通师。
8 }. P0 n$ u5 E1 s0 @4 j0 k6 w3 S: u1 h9 r& J
“阿明老师,我家宝贝最近不知道怎么了,老是抓沙发,是不是生病了?”电脑屏幕上,客户发来一段自家猫咪频繁抓挠沙发的视频。阿明戴上耳机,再次播放视频,眼睛紧紧盯着猫咪的动作,一边听着客户的焦急诉说,一边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要点。片刻后,他开始条理清晰地回复:“从视频里看,猫咪的耳朵正常竖起,眼睛也有神,不像是生病。它抓沙发可能是爪子需要磨一磨了,建议您给它准备个猫抓板,多陪它玩会儿逗猫棒,消耗下精力……”阿明每次咨询收费数十元,通过直播、社交媒体推广后,每天都“爆单”,月收入颇为可观。
: p c) U3 @: n' d
; a6 ~: o! g: x" B* W当传统岗位饱和度高、竞争激烈,如同一片红海之时,新兴的兴趣领域仿若一片待开发的蓝海,召唤着更多青年人泛舟求索。! P8 B* e& ?$ ^9 @: {: d: ]( n
' x$ e7 t" d: r, y5 R
3.“兴趣”是加分项,但不决定成败
: b% N! Z. d7 @( b' i l( B; i: j' B+ i
但对于一部分青年人来说,纵然“泛舟”决心坚定,兴趣变现也只存在于“无法抵达的彼岸”。
+ `6 K( N& p7 P( d2 L) d+ w9 e
' w5 B2 K2 u4 S ~2 f9 R00后银行职员李明昊热爱摄影,曾尝试把旅拍作为副业。接过几次商单后,他发现“会拍照”远远不够。产品服务不足、后期设计乏力,李明昊连续收到“差评”。不仅如此,一次外出旅拍返航航班的取消,导致他未能准时返岗,造成旷工。“兴趣是兴趣,工作是工作!”李明昊在社交平台上与持不同观点的网友争吵起来,“我捡芝麻丢西瓜的经历,还不足以证明吗?”
' a, u- b! |- O f- A' K" F4 ?
. Z( f3 R6 L5 r( Q记者走访时细数,能把兴趣成功变为职业或副业的青年人,并不占多数。某社交平台上,“副业失败的一天”小组,聚集了16万余名成员,他们分享的副业挫折故事,可反映出兴趣变现的难度。7 J, J$ s3 l8 y+ ]
$ z' x3 G2 [+ R, n/ Y7 U0 i
“磨炼专业、洞察市场,是一个竞争者的必备素质。‘感兴趣’可成为加分项,但不决定成败。”学者的观点,90后青年陈雨婷深有体会。她打造的手工皂品牌,起初凭借独特的动漫外形,吸引了一批客户,但瞬息万变的市场最终使她的产品积压仓库,父母帮助投入的成本恐难收回。/ P5 {8 q% b3 S
; m5 D$ `9 j/ i9 Y2 `0 H2 m6 X
一些学者也注意到,很多青年人的所谓爱好仅仅浮于事物表层,缺乏足够的纵深和空间供他们深耕。这样的后果,往往使一些原本工作有意义的青年,在转行后干着重复的简单劳动,日复一日消磨着兴趣爱好最初的美好。“何况,有不少同龄人,实际上并不清楚真正的兴趣是什么。”陈雨婷反思道,“如果把喜欢的歌曲当作每天的闹铃,久而久之,你是否还真的喜欢这首歌?”* T c. ~' Z g
9 w( v0 F. Q5 R0 I3 B6 C“我现在副业收入不到主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差不多能支付一半的房租。”90后青年何甜在一家公关公司做项目经理,她通过闲暇时间绘制动物图案,为自己增加了一份收入来源,手机壳、书签、动物园文创都在她的业务范围内。她没有打算扩大规模,认为兴趣变现“只是‘顺便’的事,赚多点自然好,少一点也不影响生活”。“规模越大风险越大,我没有精力去研究这些。何况,我挺热爱我的主业的。”何甜分享道。% b i4 |5 { K( z2 \
7 W9 S7 y5 i0 x$ y4 `6 K
这种适度即可的“平常心”,在一些把副业坚持下去的年轻人身上也能看到。“兴趣不是发展副业的开端,也不是‘燃料’。如果发展过程中保持健康心态,副业反而能走得长远。”不少学者认同这种对待副业的态度。
+ w! e& Y, t! P& F: S( L/ I0 b) b+ D
在调研中,记者还发现能成功实现兴趣变现的青年人,通常在特定领域具备“不输科班”的专业素养。他们中有的具备“童子功”,从小便经过系统性学习;有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提升,时时不忘“充电”。00后青年夏琦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听从父母意见选择了“就业面更广”的经济学方向。大学期间,她没有搁置兴趣,常常到心理学专业的课堂上旁听,课余时间也经常钻研心理学问题。毕业之后,她成为一家私企财务部门的员工。业余时间,她仍保持心理学的研修。几年后,夏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资质,并成立了一家心理咨询网上工作室。7 I+ f' e6 H! j
9 ^# l& B( J+ w( ?9 P有网友认为,能把兴趣变成事业的人是幸福的,他们的人生是浪漫的。但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认为,在这种浪漫的光环背后,有着重重考验。“最基础的考验,便是看他们能否三思而行、量力而为,承受生命能承受之重。”
& F; F) Z9 {7 N8 A
, c- J" i) f. s/ w(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楚文婕、阿宇、阿明、李明昊、陈雨婷、何甜、夏琦均为化名)
' W; q4 F/ }8 h5 u. A) m
& b( q: m0 I- Z. P" G7 L《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4日 12版)
" @3 v8 k7 m c1 A; }' a/ S
7 E/ u/ v, G! k+ F8 c3 S4 C" Z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