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职场人群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存在职场倦怠、焦虑等现象。根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发布的《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约70%的受访者曾因职场问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4 t3 x+ D% k* F5 @ 9 A* ?" @1 ?: Q6 d7 ~+ m5 i6 K1 i: I! |
 在2025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陆敬波提交了《关于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场心理关爱的建议》。
 6 D: E( f/ c/ \6 h/ c* ^) \% o- r
 / D; [; Y2 z6 Q, P保护基本劳动权益是心理关爱的前提( t! a. y, Q% j  n/ o9 C
 
 - W& l! y5 u! |8 U( a/ v' ]* V陆敬波指出,职场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涉及个体差异和职场环境等多层因素。其中,职场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具可变性。
 2 z) C  E' b3 a6 U# D. B, ~) I9 w) p  w) p
 “基本劳动权益得到尊重而不被侵害是心理关爱的前提,若基本劳动权益都得不到保护,则心理关爱无从谈起。”他表示,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压力,职工让渡部分利益、与企业共渡难关可以理解,但如何共渡须依法协商、民主决策。有的企业以经营困难为由,侵害了职工的就业权、报酬权、休息权等基本权益。这不仅引发劳动纠纷,也对职工及其家庭造成了心理冲击,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8 L# |+ s7 u% F4 o
 ' q$ j. c5 o" w, X( W. u“强化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是守牢职场心理关爱前提。”他强调,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和引导广大职工在企业经营确实困难时,与企业同舟共济,必要时企业出台相关合规操作指引,比如“企业薪资调整合规操作指引”等,指导和规范企业与职工的同舟共济依法合规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违法侵害职工权益的企业行为,不要因企业会“哭穷”就发仁慈甚或姑息,而要准确识别。
 / B. g2 i8 ]' P; T( n1 \
 : z/ c( A  Q* w" y7 G6 O+ `% F& F优质的心理关爱专业服务获取不易
 ) Q  _' ]2 n: g4 H" Q: M2 T
 9 y% w: F6 C# c  Q+ R* u8 {2 I1 U+ H; R陆敬波表示,当前部分企业对职工心理关爱的动能趋于减弱。尽管心理关爱从长远看符合职工、单位、社会的共同利益,但相比其他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举措,心理关爱的价值较间接、较隐性、较长期,短期内却需要直接、显性的成本支出。因此,许多企业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能够快速产生经济效益的领域。
 1 z/ g8 i3 A9 _, v* J4 a3 v# C+ [$ z& l6 {9 m8 E
 为此,他建议加大政策引导和鼓励,激发企业参与心理关爱的动力。例如,将加强职场心理关爱纳入上海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职责范围,充分发挥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织三方协同优势,共同制定职场心理关爱的目标、规划、路径等,并合力推进落实;完善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标准,将“组织开展职场心理关爱活动”纳入考核指标;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对积极投入职场心理关爱的企业,依其设施和服务的投入规模、成效评估,给予相应的税费优惠或补贴。% F# N. v+ v4 K/ s$ T) {- O/ j
 6 U; r2 H( b& r7 ?7 W
 心理关爱,尤其是职场心理关爱,需要足够的专业支持。陆敬波了解到,当前有不少企业反映,自身有意愿开展职场心理关爱工作,但囿于自有专业人才和专业能力的不足,不知如何具体有效地操作,而寻求外部专业支持时,却发现外部的相关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良莠不齐,优质的专业服务获取不易。
 * u# O+ P1 c+ V0 k6 W/ l* k* {0 k+ L0 ?$ y+ ~
 他建议,通过出台一揽子举措,支持和规范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相关机构和人才的数量和服务质量;组建多层级的职场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利用“一网通办”搭建职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相关供需对接活动;制定企业职工心理关爱指南,围绕职工心理问题的识别、预防、应对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引。) [' ^4 Z) b. z( K/ k' G
 ) Y7 n) b1 \7 d/ v+ f; Q# O. Q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3 K) R3 J' q; p: P8 k5 o+ V# y
 
 : }6 m5 r6 B! C5 {' D1 K& I# \6 K(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