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雅诵5 o7 x6 e3 Y& x& m: [1 f% ~, \3 p
5 p8 z. g0 K& f0 d1 E. Q$ k( @
通识教育更注重引导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通过跨专业的广泛涉猎,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并在交叉融合中提升分析归纳、思辨批判的综合能力" |; _! d; u2 U. G: [
0 j5 d& x6 i' T% O: e4 z/ {“如何分辨音乐人谱写的乐曲与人工智能生成的音乐?”“通过输入提示词,人工智能会怎样进行扩散和降噪,生成更符合需求的图片?”在浙江大学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上,一系列既前沿又有现实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让学生们感叹“有益又有趣”。/ T6 g$ p# ?1 s
" A: r' y1 O( D& C+ r- I
优秀的通识课,常常能超越课堂、跨越校园,火爆出圈:中国人民大学战略模拟与兵棋推演课用“桌游”的形式,让学生们在“棋盘”上探究大国博弈,加强对国家安全的理解;武汉大学积极心理学课引导学生用更积极的方式思考世界、看待生活,课程微信群成为同学们心灵交流的窗口……既放眼世界,也内观于己,这些形式新颖、内容“解渴”的通识教育课程,引发一次次“抢课”热潮,展现出通识教育的巨大魅力。
) u9 K9 ?1 {/ D2 z a3 ~
3 H/ a/ ^5 p" a4 n“智识贵能汇通”。通识教育,重在贯通,既学知识,更长见识。相较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更注重引导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通过跨专业的广泛涉猎,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并在交叉融合中提升分析归纳、思辨批判的综合能力。训练思考能力、思维逻辑,形成兼收并蓄的学习品格,这正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0 J1 a7 H" j8 d; [
. G/ C: n7 U' I/ M
所谓“隔行不隔理”。通识教育将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拥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实现各学科学习的相互融通、彼此启发。比如,在厦门大学,越来越多与“美”相关的通识课程涌现出来:物理学教授蔡端俊“跨界”开设国剧赏析课程,很多理工科学生受到戏曲文化浸染;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彭兴跃以美学视角审视科学研究,教会学生用“艺术的逻辑”重新看待专业知识。通识教育对于学生厚植人文底蕴、涵养科学精神、促进融合创新、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s# O4 D3 o* d# h$ M* z# L! T6 M
! u, T3 Q' n& r/ ~# b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通识教育、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培养一批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0 {' x. b" F0 Y' s
: a4 q" U4 f" ~! @7 P8 D7 a B拓展“识”的内容。除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常见的课程类别外,高校还应紧跟时代发展动向、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在课程建设上有更多新的探索。比如,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挑战,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实现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差异化需求,其慕课课程模块设计了理工版、管文版和艺体版3个通用版本,学校也可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组装”。合理安排通识教育的学分占比、开发更多交叉融合课程,能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激发更多跨界研究的可能。
1 G; l* F' M) V9 l: [, F* C( R9 f4 ?3 s$ [7 H
丰富“通”的形式。通识教育课程不能沦为一听而过的“凑分课”或一笑而过的兴趣课,而应在充分关注学生体验感、获得感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形式创新深度结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比如,评价上,如何探索更加多样的考核方式,以“创新考试”带动学生“创新学习”?实践中,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只有将这些问题一一回答好,通识教育才能出精品课、有感染力。
1 z2 F9 @3 F" k: U
" D) G% D3 s2 {- S5 _通识教育不基于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不直接以职业应用为目的,但它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一粒粒种子,为他们未来发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办好通识教育,使学生将博学与精专相统一,增强发展后劲,必将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多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