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x4 I. g0 ?! q6 m
. i& k6 ^8 t5 V* g9 ^( y
近期,网上有人称“清华八成毕业生出国不归”,引发热议。不久后,清华大学发布一系列数据:2024届清华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例为9.6%;近十年毕业生平均出国(境)深造比例为10.5%;清华毕业生当前在国内比例为91.7%……1 y2 L0 P+ s5 s
" _/ ?. _0 ~: T% T) j
% O! q; {$ F0 R4 {) }! Z
5 J, M f1 }1 Z! L9 J8 t图源网络
2 y, D# @! I1 a4 w$ k+ v1 _; S! W2 r/ R! R
事实面前,谣言很快偃旗息鼓,不值一驳。同时,广大网友关心的另一个真问题,值得探讨一番。这便是如何看待人才留学归国的问题。评论君们就此有话要说。现将讨论摘录,与大家一起理性思考、客观辨析。
- n6 j) O& ], B1 d3 k3 ?1 g
4 _$ g5 C% M w' j: N( I9 p/ n一、如何防止被谣言带节奏
7 S, I) J! j& K5 `6 ?! p* C6 ?
# k0 A! w; F/ z- p$ D4 q4 D# FA:这一谣言,折射出舆论传播的一个特点——好的、正确的信息不去充盈,坏的、错误的信息就会充斥。舆论场缺乏精彩的、具有说服力的中国故事、留学生故事,大家的观察和认知就容易被带偏。比如,多少归国留学生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多少留学生坦言自己越出国、越爱国;今天的青年已经平视世界……这些观点、故事、案例,应当被大家看见。 j9 W2 b2 k+ r F& y3 L7 n0 k
& B" g( O2 ?& n8 E6 f7 w( [
B:一些谣言背后也有带节奏的问题。不久前,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谈到近年来,国家安全机关工作发现,部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评论区窃取我国家秘密,扰乱我网络秩序。其中比较常用的手法包括“散播留言,扰乱民众认知”“操纵话题,挑起舆论争端”。倘若在一些谣言的传播中存在这类情况,有关部门不可不察。9 @- K; k" p1 O* Y5 E% g
9 [' h3 x' U4 Y9 o s
二、人才留学不可污名化4 `' K" R% q/ C6 Z$ Q& x) J
6 Z3 H( e! E7 ^6 i2 o7 \
C:谨防“流量陷阱”的同时,也需警惕“话语陷阱”。这个谣言的潜台词,是认为“出国留学”就是“不爱国”。留学,本身就是家国情怀的一种实践方式,许多学生留学深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自我,进而更好报效祖国。据统计,当前中国留学生回国比例高达85%。避免污名化留学,与抵制谣言,同样重要。7 q$ T6 a% j& w. w9 W6 ?
: k! {$ i8 Y; j
D:留学不限国界,但留学生有自己的祖国。从过去到现在,我们许多科学进步、技术突破,都是优秀人才到海外学习之后,把前沿知识和先进经验带了回来,推动了国内的科技进步。今天我们在许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仍需汲取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开放中发展,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2 D5 i# d/ }3 [1 Y! C% ~- P+ k" i- Q$ C5 J/ [* p, r) I
E:中国社会文明、开放,应当允许人才有自由、理性的选择。只要有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在国外同样可以为祖国发展作贡献。
2 f* h6 R6 A# A: [! o: @
4 u6 ?, {6 z! d7 }" D$ H9 ZF:从全球范围看,人才总是向那些要素资源更丰富、科研创新创业环境更好的地方去流动。今天,许多国家的人才也会到中国来留学,包括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也选择到中国来发展。关键是我们要下大力气提升自己的科研、营商等环境,把更多人才吸引到中国来,打造创新高地。/ V! [$ \ ^- W) y
/ [, ^8 _: r M2 `0 i' A, n8 C
三、“可为青年”要成为“有为青年”+ W, W# Z$ V( w7 w
6 J: R& A0 d) | W) y$ aG:名牌大学总会引起更多的关注讨论和围观,就像每年暑假清北校门口入校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排起长长的队伍,大家的关注,甚至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实反映着更高期待。. H: y, j& {) T, L" }- t$ R; v$ M
6 ^+ R, s* t; G) LH:青年是社会生力军,高校是育人的摇篮。学校需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青年学子亦应以青春之我、赤子之心,胸怀“国之大者”,脚踏实地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0 A% ?9 e( u+ j' W! o {+ w' k/ }. ]0 X$ n+ M" |
I: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这符合人们朴素的认知,也是不可撼动的共识。. C# F1 X/ X1 c3 m6 D
! [. x! R/ G0 d4 y& _J:名校学生不好当?出国留学被炒作为“通敌叛国”,街道就业被认为是人才浪费,中学求职被看作抢师范生饭碗,去大厂是一心挣钱,进体制是安于现状……名校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难免受到更严格检视。但严格不意味着严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多一些呵护与理解,少一些猜忌与偏见,才能更好聚人心、筑同心,让更多“可为青年”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有为青年”。
# Y* m4 T& j3 M% Z1 J. d! U* r3 ^5 R/ V, ~$ y( ^5 e3 [% u0 ]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0 [0 Z, J+ J) }4 R( k- h* w% D
# Y% X+ i: A1 H1 G4 z j, P1 Q! G来源:作者:“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