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c }8 x' v8 E# Q* f
前段时间,我和几位好友小聚。
1 a- v$ x- r$ H2 v. N1 t其中一位朋友抱怨,最近她和儿子的关系可谓是剑拔弩张。
& D+ G; o, c$ [- P# U' I3 T她好心给学习的儿子送水果送饮料,还各种关心,儿子却冲她大声嚷嚷道:) G9 {9 T: h9 D# d( O3 [8 l" k
“你有完没完啊?别总来烦我!”
! F( ?& [4 _7 \- W' g6 B4 t有天晚上,儿子9点才回家,她怒不可遏地问他去了哪?
' C6 g% c8 c% k+ X# t' a9 p- ?儿子却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要你管!”8 D; C' z: L7 A) f7 B& o) L( U
她一下子炸毛了:“我不管你谁管你?你看看你天天这个吊儿郎当的样子,你对得起我们吗?你看看哪家孩子不比你强?”
' O, h4 x( X" m$ H& V& W儿子也怒了:“又不是我求着你们养我的?你要是觉得别人家孩子好,找别人家孩子去!”# b$ y( p( W- y4 a4 B
最后又是不欢而散。* N9 W. s5 k. d9 ^
朋友的抱怨,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 L5 W9 d1 H0 v% L乌鸦和鸽子住在一个小森林里,有一天,乌鸦向朋友鸽子告别,说要搬走了。
+ m" F: p) u+ a- X# u鸽子问它:“你为什么要搬走呢?”4 o' Y. c3 Z0 a" e- z# b" I( ~" F
乌鸦回答道:“其实我也不想搬走,但这里的人对我太不友善了,他们嫌我的叫声太难听,我是真的待不下去了。”
7 p) [; s* J4 q3 L鸽子沉思良久,对乌鸦说了这么一番话:
5 \ ^; I8 I3 U7 S“朋友,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那么无论你飞到哪里,都不会有人欢迎的。”
9 c0 U5 Y+ v3 n/ t, c这就是著名的乌鸦定律。" M+ ?# @1 Y; V; k2 R" e) X" f: z
在亲子关系里,不少父母总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教育孩子,还想要用大道理去规范孩子,但一点用处都没有。3 g1 Q# p9 |* V% k3 N' Q0 S
如果能够读懂“乌鸦定律”,积极改变自己,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0 R' }# b" V7 V F4 ~& S9 G+ d5 ?0 U1 \" y/ H+ U8 y2 W r+ Z$ \3 }
9 V6 ^$ f5 W0 m0 y/ R2 i看过一档名叫《隔帘对话》的节目。2 R8 d t; g- @+ f# v
节目中有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女,她们俩一言不合就是对着干。
4 N/ L3 x; r' L6 o& d/ k% l2 _; y0 J+ D$ O9 S' n4 ?
/ f; x9 r4 k+ B/ z0 V. c9 E, G. V( u3 F2 J3 q
妈妈认为,青春期的女儿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叛逆得令人发指。
) i7 \0 V# ?+ |$ I0 ]有一次,妈妈自作主张给女儿报了一个比赛,女儿却激动地表示:“打死我也不去。”
6 K9 d+ ^0 @; S* X0 Q妈妈被激怒,拿起刚给女儿买的新衣服直接剪个稀碎;' n- I$ k# u1 N8 i* k
女儿气不过,当天晚上偷偷地把妈妈的睡衣、袜子等等也都给剪坏了。
) `& M' e4 k4 w6 N# ~
8 i: S( c0 K2 I6 X V" X2 i5 _* o8 {% E" ^+ O( D
妈妈威胁女儿说:“这事你不跟我道歉,我就过不去。”0 N% _2 R; a0 F# V$ e) |
女儿却觉得:“本来没有多大的事,她总是把小事化大。她越说,我越不想顺着她。”, [" T* b9 |9 }# Z/ ?
就这样,母女俩一直保持着剑拔弩张的关系,谁都不理解谁,谁都觉得自己委屈。/ }. H+ P7 r& v
心理学中有一个“海格力斯效应”:
]; o& C8 {, q' g! w这是一种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尤其表现在有冲突的亲子关系中。
( O4 z# `/ k* S! T;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管教越严格、逼得越紧,孩子越叛逆;) L# N7 J F0 R* H" o6 P$ u
《变形计》里有一个男孩郑子豪,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
$ o8 {3 |7 [: k6 v6 L做律师的爸爸看不惯,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地给他灌输各种大道理:; m' S7 x6 h* P1 a( j( m
8 P$ P, `5 z# r5 }5 m0 V$ a
+ ?, A6 V/ ]$ }7 Y* n“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不对的?”
/ p3 \3 A" N$ X1 y& P$ }“你这样打游戏是会上瘾的,就像抽鸦片一样,玩物丧志。”
; V* F% G; _+ j ^“你要搞你的学习,你只有学习搞好了,你才能搞一搞娱乐的东西。”6 N6 y) n1 A1 V6 G6 ^% Z
而郑子豪就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对爸爸的大道理置若罔闻,反而越发沉迷游戏。1 ]+ J' _/ h8 b: d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越是着急打败孩子、跟孩子较劲,孩子越叛逆。: L- c/ \: H# H* \0 h7 W
父母可以用“权威”去压迫孩子,用“威严”去勒住他们的脖子,但也会换来孩子的激烈反抗。
/ `# B, i+ G9 J( }- M/ w. z0 l( l' w) O6 _$ x% h
1 `5 t# h5 k+ H; ]; }: f# M# ?《正面管教》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w e2 V$ J& [) @
“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错了方法。”* l9 n+ s _. @# m8 H
如果你发现教育孩子很难很累,孩子也不尊重你的想法,那就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 g e3 \0 I. U: V
从自身开始改变,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i7 n+ j0 Y# r9 m& O* Z
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贾容韬,在书中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 M8 ?- l0 Y4 }3 ~; w他儿子在步入高中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天天逃课去网吧、成绩倒数第一,数次参与打群架、两度被学校劝退。- y6 A! q1 [- D" _3 R0 T7 g
那段时间,他每天对儿子不是严厉责备,就是动手打骂。
( H4 h& }# o. u+ N. a$ R# m父子俩天天针尖对麦芒,关系紧张。
- l( o1 B O( S8 `0 B1 M5 a( E他在深刻反思之后,决定改变自己与儿子的相处方式。9 W) v0 P# k' l
儿子考砸了,他不再抱怨,而是和颜悦色地说:
3 p! P2 n: J4 C+ n- a, v8 }8 o“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现在才知道一个高中生多么不容易。说实话,要让爸爸去考,还考不了这么多分呢。”
$ `3 H# P0 h: Q3 K+ }# G儿子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花去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他也没有上来就指责,反而平和地安慰儿子:! a" d2 d0 ]# r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8 {5 w, e/ t F8 G* W7 `6 q然后,他还主动帮儿子修好了自行车。9 i% q7 ^# t# _/ A2 u& [
在他和风细雨的关爱下,儿子不再和他针锋相对,还努力上进,最后考入了重点大学。# ~: e6 n# T, y0 G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 ?- y$ j' i; \/ D“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u! [1 ]2 g+ G! S
智慧的父母,都在做孩子的“定海神针”——0 v+ k$ J2 `. S- A
不要总是想着打败孩子,而是积极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7 W. w4 |+ `# m; {/ f( b比如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他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e$ u% j. M* @8 i
孩子经常说谎,可能是因为父母太严厉了,他害怕被惩罚;
* e. t, a: {3 V1 z7 J& f8 a孩子摆烂不爱学习,可能是因为目前的学习太难了,他学不进去……
, }$ I6 V3 s7 J! r/ \9 L6 z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出正向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拿出父母的权威去压制、否定孩子。, m$ T; n: C2 B9 R$ C6 _; i
当父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且积极通过调整行为模式来改变问题。
: n, @0 p5 s! C$ p那些潜藏在孩子体内的热情、灵感、勇气等美好力量才有可能被唤醒,亲子关系才能迎刃而解。
4 d; g; l, d9 n0 b; x
- a- W; V2 |$ ]( [! H# l: G& s5 J+ F7 M4 F
" E$ N# n1 I9 o8 z, l# D# x
! ]+ R1 r0 k- y& l: p教育专家劳拉·马卡姆说:: g" ~: `" I1 B/ z! S/ n& D' U2 Q
“育儿最重要的规则是针对父母,而非针对孩子的。
2 `# J* ^, [3 J& N" Q& `, Z( O父母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才能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
$ s' M. m3 k/ ?8 H5 Y想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最重要的从来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改变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 t/ V# d! u5 ?0 Z+ ^: w6 _3 T结合“乌鸦定律”,我有几个建议送给各位父母:
4 o+ s. W' J3 f0 `" g: T1,闭上“乌鸦嘴”,少命令孩子
2 s( V1 Q. M: u: r一般人最讨厌乌鸦的点,就是乌鸦太过聒噪。
. v8 ?. M1 P1 Q% B r& l# }其实很多父母在孩子眼中,也是如此。! \1 |7 p/ F5 X: n
一位班主任讲述了一个学生的案例。0 F+ X- ~/ g0 K1 ]/ T* k2 I8 o( o
1 A* ?* h/ ^* a: j
这位学生无需她的特别关照或监督,各科学习中始终保持优秀、自律。
C% y/ m- P. y; U, J( @0 X' x3 F, V7 O% P! m5 Y1 @" T
此外,对于课外爱好,这位学生也展现出比同龄人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学习意愿。+ ^. B! u0 G* c1 \
0 O; i$ e: H1 f6 t8 A后来,班主任向这位学生的妈妈请教育儿经验,这位妈妈说:
& m/ N' {0 O' G( b- B3 I: f8 D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秘诀,就是在家时很少催促孩子学习,既不指导也不干涉。
) F% [5 } r! z6 T! o8 s我认为,作为父母,能够适时地管住自己的嘴,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Z. y: r' l) m# C; o# O3 }! v
其实,教育就是这样,有时候你说得越多,孩子反而越听不进去。9 [: [8 N7 h F/ @
少一点唠叨、指责,多一点尊重和共情,才能赢得孩子的心。3 N; K# Y0 c$ E8 m+ f1 c+ ~
当你闭上嘴、不镇压、不说教,安静地守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就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恋的对象。
6 ]5 I5 F3 z0 ?5 [2,常备“乌鸦心”,用爱感化孩子
4 e7 k$ k* p+ v: V# F! b俗话说的好:“乌鸦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
' p, D' U [* E也就是说,当父母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会心怀感恩。
6 R" E% g6 A( e, N" }6 o2 _, a作家刘小念的一篇文章里写道,父亲和青春期的儿子大吵了一架,老爷子听说之后,教育自己的儿子:
3 P+ _3 t8 L+ B+ ^“当爹的,对儿子就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熬;
' [5 L" e" U/ Y' B& q9 \6 W不管儿子可不可爱,越是在他不可爱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不移、不求回报、默默地爱。
9 |( l6 ]" q: V% r( v$ @在爱里长大的孩子,就算离谱,也早晚会变得靠谱。”: ^ l4 p; c$ f$ {
孩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除非他感受到爱。; G' K9 Y' n S4 W# c6 L
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做事,少唠叨,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Z- L/ Q0 W; c( k( h6 i
当情感的壁垒被打破了,感受到被爱的孩子,内心才会柔软下来,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 j* G2 @* r; X/ W3 q' E7 m
3,“乌鸦喝水”,换个角度看待孩子
/ G) W+ I L+ h$ M7 a+ e! h乌鸦的声音是缺点,这让它以及周围的人都痛苦;6 [5 o( S7 e; a- r
但是乌鸦也有自己的优点,看过“乌鸦喝水”的人都知道,乌鸦能够叼着石头,丢进瓶子里,让瓶子里的水满上来,这就是一种智慧。
$ k* b, F2 u- `; }* U作为父母,我们不要一味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而是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2 A3 g6 w' w2 G+ `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
! L9 ?/ C4 v2 a" k, e小男孩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并用胶水粘了起来,被妈妈发现了,撒谎说是猫跑进来打碎的。
" b3 c, l" d* {0 y5 C, H妈妈沉思片刻,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说:! P% x, L& ~) T4 g5 k; \1 h
“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3 M$ M! v. y/ s接着肯定孩子说:
+ E1 c! F8 B' p. `7 w3 X“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1 g/ s" t& n% C( J# B0 c
孩子羞愧地低下头,以后再也没有撒过谎。1 n% o8 t5 }) Z- ~2 ]9 L$ h- l
努力发现孩子行为中积极的一面,可以点燃孩子心中的价值感,用优点带动缺点的改变。
5 P5 O9 a0 ~( C1 v& }* ~孩子的自信也会被激发,主动做出改变,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g f+ P( V) w
& V9 `- T8 f5 A
9 E$ o" e" l p5 c
1 H! X% R" D! v2 {. j4 t0 i/ T. m
# b' f( S j) u6 w很认同一个观点:
4 I- {7 S4 d4 A# F$ C4 f- n- ]父母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4 K' J0 a6 D1 W0 A$ r- X+ A4 a
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8 K5 j$ f( Y4 x7 o, L
读懂“乌鸦定律”,不强行改变孩子,不压制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才有机会融化孩子心里的冰与寒,成为那个真正“赢得”孩子的人。
1 t8 g& @( }# y& X! l点个“在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柔软的父母。
; i5 b3 n# E1 g& L+ E也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自由和尊重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