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s5 L& Z& y
8 r: E! Z4 U2 B/ U
教育优质均衡,惠及更多学生。图为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南长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学习“与‘泥’相遇:儿童‘惠山泥人馆’”课程。周瑾 摄0 c5 r# f6 g1 X- v: S0 p* K
$ v9 t. y4 G! e% \" j! s9 y$ r
嘉定区位于上海市西北部,现辖12个街镇,有各级各类学校221所,在校生约18.6万人。近年来,全区着力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嘉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教育强区建设成效初显。
( ]) l' S/ W! ]" J0 L* m
( M( `! A9 c! m' I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辖3县3区,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150余所,在校生约98万人。目前,“学有优教”的连云港教育格局已初步形成,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 L p, ~; c4 G2 \
7 C( j* u- }) R儋州市(含洋浦经济开发区)地处海南岛西北部,毗邻北部湾,是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市县。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68所,在校生20.88万人。近年来,全市有力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 k/ O* L0 ^5 R2 a- Y
. W- x. u% S) E/ ^$ v2 i8 }主 持 人:蒋园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副主任; [. q/ n8 e% u
& F: X: D% g$ R4 `* F$ J: Y
访谈嘉宾:管文洁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局长) s, y. o9 _0 D9 S {1 M7 ~
& e* j/ F, [7 p# P% O$ _王修杰 江苏省连云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杨永飞 海南省儋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1 y% t+ y) s2 E* t
8 ~& v, ~6 A/ i- H. `- j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4 i- M3 [: T" ^+ Z2 [( F* D, r" W/ a* u# c4 j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项工作之间的统筹协调,不能单兵独进。本期,周刊邀请了第52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的三位学员与老师一起,共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难点与突破。6 i/ h- g4 J8 n0 l. l! j; N
8 d/ F5 ?% q2 O9 h* ~优质均衡发展须举全域之力* B2 \6 j. k1 _, f. V) f2 y; D
5 t. y2 a% _% p) k4 k! C主持人: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要适应教育强国需要,市(地、州、盟)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绝大多数县(市、区、旗)域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实现这一目标,各地面临哪些难题?
; f& v0 M2 r6 Y' I) M
- E+ R. L! [3 \# e- L) f, k管文洁:目前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这四个差距的解决上,还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困难。嘉定区委、区政府围绕教育资源配置创建指标,着力解决差距问题,逐年加大政府保障力度。2016年—2023年义务教育总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4.28%,但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仍有大量课题要做。' ?4 T- z! Q1 ]' ]5 P7 M: E5 J& Z
3 u& G. I5 N. M$ f
王修杰:如何打破空间限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高质量共享共用,是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在提高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方面需要多加探索。前期,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如强化学校结对共建,全市以“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城校+乡校”等形式组建了160个教育集团,学校覆盖率达92%,但是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结对共建合作深度不够,二是教师交流调配难度较大,三是成果推广覆盖面还需扩大。
6 P1 q' W; H5 e; n! I
) y' D, F* v: y3 Z5 f' ?杨永飞:儋州主要面临两方面难题:一是城区学位供给不足,目前中心城区学校超过标准班额的比例达到40%,按标准班额测算仍需增加5000多个学位;二是城乡差距问题仍然突出,乡村学校目前还存在教育信息化设备老化、教师信息技能和素养不高等问题。
6 s* E( u& m7 t! `
R+ v' p* \' @主持人: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需要做哪些突破?
/ k$ b" j* |4 m1 Q/ b0 B! O+ f C/ L8 J8 g# A+ y [
王修杰:我觉得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更精细地设计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明确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确保各项政策与资源能够精准对接县域需求。二是统筹优化教育资源调配,进一步深化结对帮扶工作成果,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三是以高水平督导评估推进优质均衡建设。针对评估发现的不足与短板,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进行沟通,争取支持。四是持续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工作。推动工作经验和教学成果的交流分享,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更好地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发展格局。
+ \5 j- q( F& o4 W% f
3 L& l, M D. x! f9 v7 K( e管文洁:就嘉定而言,一是统筹规划布局。结合当地特点,制定合理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确保学校分布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就学需求,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短缺。二是优化师资配置。根据各校需求和教师的专业特长,合理安排教师流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对在薄弱学校任教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津贴和奖励。三是均衡教育设施。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确保各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达到均衡,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是关注特殊群体教育。加大对各区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1 S9 h7 a2 v9 P2 g) H X( v" h9 t9 L# j) r8 A. x: B' `6 |# u
杨永飞:儋州也非常注重“举全市之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经费保障、人员支持上予以倾斜,特别是加大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对区县学校的帮扶和指导。8 W! q5 }# H/ P4 E9 i" a
) v& A- _! ~# r* T/ B! c* G4 P高位统筹破解实际难题' q, ~5 R4 D* k
- `! {+ H' L3 x3 b- v: H! ~
主持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离不开政府的保障,这方面各地有哪些探索?
* }0 _2 k. ]' A3 r# |
2 r5 l5 l1 w# r e王修杰:近年来,连云港始终把建设“优教港城”作为全市重点工作。一是落实县区属地管理责任,制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方案,按照“政府主导、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全面压实部门责任。二是落实连云港市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编制使用效益;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义务教育学校。三是健全发展配套政策,广泛推广优秀案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8 Y2 k1 }# z |$ ] W; d
* R- r) w6 ` W ?3 l, W
管文洁:嘉定区以打造“百年老校”的标准,高品质建设每一所新开办学校:建立学校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纳入政府投资计划和区重大工程,进行全过程跟踪;区委书记、区长定期召开区重大项目例会,加快学校项目从前期、立项、建设到交付的全流程进度。此外,嘉定区围绕中考改革和资源配置的创建要求,持续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完成初中理化实验室、英语听说专用教室、创新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建设项目近400个。各类民办学校全部纳入教育发展性督导范围。同时加强区特教指导中心建设,完善义务教育特殊教育体系,特殊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1 ]1 u# g' j9 s0 w5 d) s
/ F2 @0 w) L. x3 `' R; d+ ~* U
杨永飞:儋州提升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规格,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定期研究、高位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在经费保障方面,设立了支持学校内涵发展的经费项目,如洋浦经济开发区校长基金支持学校奖教奖学和队伍建设;设立了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支持核心校对成员校的帮扶指导。在人才保障方面,近3年新引进教师1294名,占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的13.34%;评选和培育市级骨干教师1084名;常态化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在要素保障方面,制定了《儋州市中小学校发展布局规划(2020—2035年)》等,根据本地常住人口变化趋势,提前确定学校建设选址,并与控规和详规衔接,确保教育用地得到保障。
2 m8 C5 j0 s/ r( D5 g3 [
; |" Y# c1 w" _* _! r+ s( [提升教育品质应对学龄人口变化4 ~$ m1 g: b* e' y0 J1 w( w
' \1 e9 A# [: w2 ?3 T
主持人:学龄人口变化给教育带来极大挑战。如何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过程中,兼顾学龄人口变化问题?
, a; V8 s& n: W2 W8 ]* x% o9 w8 S6 m& I8 t/ L& u/ X8 g5 G
王修杰:从连云港市来看,全市义务教育生源总数开始下降,但中心城区、各县城热点区域的学位需求仍然保持高位;而乡村学校因位置、需求等影响,仍需做好配套设置。为适应学龄人口变化,要从以下方面兼顾考虑:一是做好城镇学校布局规划,对生源、学位供给等教育资源需求进行动态监测。加强对城镇、城区学校新改扩建的支持力度,同时科学做好乡村学校布点和撤并工作。二是按照“四统一”要求,聚焦扩优提质。办学规模上,高水平落实标准化办学要求,逐步探索小班化教学;办学质量上,推动新建学校、基础较好的现有学校等尽快成长为新优质学校。
* Y$ c' u: W# Q5 ~7 p) j" Y. k3 s0 ~/ d1 S; _/ t" ^; A0 g
管文洁:近两年嘉定新城“换挡提速”带来利好政策,人口导入数量和速度远超规划预期,学龄人口的入学需求持续高速增长,教育资源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个别地区就近入学需求激增,供给仍显不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发展面临资源重组和内涵发展的双重挑战。嘉定沉着应战,一方面,迭代升级教育资源品质,坚持“打造本土品牌学校和引进优质合作资源”并重,实施百年老校焕彩计划,以开办分校的形式辐射优质资源。同时,依托高校丰富的资源,联手建立基础教育集团,突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屏障,造就与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血脉相连的附属学校。另一方面,持续实施新优质学校区域项目,以组团方式开展教与学变革,由13所龙头校牵头开展教学模式建构、学习支持引领项目,推动嘉定教育全学段品质提升。& {4 q' ^0 a0 P6 {% D" e: z
5 H- q g! O+ Y" D) ]6 r0 b/ g杨永飞:我补充一点,儋州学龄人口的变化体现为时间和空间的双维变化。从时间变化来看,大趋势上本地出生率逐步降低、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而短时间内又存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加速、户籍政策放开带来的人口机械增加,预期近5年人口总数仍是增长状态。从空间来看,存在着城乡的显著差异:农村人口出生率显著降低,乡村生源萎缩严重,需要撤并部分农村完小和教学点;城区因城市化进程加速,学龄人口稳定增长,学位紧张情况凸显,增加城区学位供给仍是近几年的主基调。因此,在优质均衡推进过程中,要对当地人口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前瞻性地考虑学校布局和经费投入。乡村地区要稳妥推进撤点并校,同时完善寄宿制学校食宿等配套条件,而人口集中的城区则仍要推动学位扩容,总体上在区域内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9 I/ z0 Q( [# J6 U" M; K; N D9 f6 [; Y$ _
注重内涵发展营造“大教育”格局, y1 C0 h3 A* r* R, y
4 R: n# A6 j% s
主持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最终是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除了国家规定的一些指标,您理解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还包含哪些内容?您对此又有哪些期待?$ X+ ], X$ |) Z# z, d0 |2 Z
2 E0 m4 I) x1 y杨永飞:我的理解是,除了国家规定指标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方面内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还应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和区域教育生态等内涵质量指标。因为,“优质”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此前提下,教师和学生应该充满生命力,主动求知、拥抱创新、全面发展;区域教育应该形成家校社紧密协同育人的“教联体”和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这要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本身的身心幸福,改变学校的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家校社教育资源的统筹,形成“大教育”格局。9 t& }# T# W" `- F/ W9 Q9 |
: I! M+ [" G; K' y4 q王修杰:从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要实现优质均衡,必须树牢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为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提供平等的优质教育机会。但从教育发展实际来看,全社会的科学教育评价导向仍未完全建立,家长、社会等方面存在的教育应试化、功利化导向尚未完全克服,不仅抑制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创新和人才发展,也影响了基层学校办学层次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偏离了优质均衡的内在深意。我们期待全社会树立更加科学的人才成长观,更加突出全面发展理念,坚持“五育”并举,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p2 Q- v) v) h( l
& N2 r2 B, x+ q+ Y8 ]0 e
管文洁:期待在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学校资源标准化建设和内涵建设品质更高。立足新时代“城市发展到哪里,教育资源就跟进到哪里”的教育教学需要,以“建设百年老校”的建设标准,有序推动学校基础建设和内涵建设规划同步落地见效;完善“紧密型学区集团办学”“校际智慧传递”等策略与机制,激发本土教育品牌和合作办学品牌活力。二是教师队伍品质提升更深化。常态化推进师德涵养培育,既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育人才的第一标准,又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建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三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更满意。坚持区域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6 Y C; V0 r7 P, Z
, g' V1 c/ T5 \3 J9 e《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03日 第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