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育人需锚定五个“支点”

[复制链接]
查看4992 | 回复0 | 2025-1-2 11: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这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6 d7 f2 ]# q! V# r
% a9 t# t4 }- e/ O: r  o
21世纪初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从破除“学科本位”到彰显“学生本位”,再到立足“育人本位”的理念转变和价值跃迁。这既是激动人心的实践成就,也是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而今,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应高扬育人旗帜,以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遵循教学底层逻辑、强化素养深度培育、丰盈问题解决过程、放飞学生诗性智慧为实践“支点”,充分彰显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建设教育强国中的深刻价值。
$ C3 ]8 K% L: R- g! c
" O! Y4 d" w; V) A7 q7 T; Y" G突出立德树人导向,为课堂育人“铸魂”
  H4 r5 g8 x6 n  i1 e
* A* Q& w" k: r& P, E* I' S1 N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毫无疑问,课堂教学当以立德树人为魂。突出立德树人的课堂,应旗帜鲜明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毫不动摇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实施素质教育,彻底挣脱“唯分数”“唯升学”的桎梏,坚决落实“五育并举”,着力体现“五育融合”。然而,在一些地方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立德树人被忽视或流于空泛的现象,表现出口号化、形式化、标签化等倾向。
7 n8 i5 V0 |$ n2 g! R+ j- @! L# U( `  a* u
全方位、深层次和根本性地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在教学立意上,应站在为每一名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的立场,立足让每一节课都具有强劲而生动的“思政引领力”,定义课堂教学的新使命。在教学路径上,应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典型题材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中,充分挖掘课程内容所蕴含的真善美基因,将其深嵌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启迪学生,让学生在对思政内容主题进行深度的理解、分析、感悟、反思和践行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于心。在教学境界上,教师要以德立德、以德施教、以爱育爱,身体力行地把教育家精神内涵贯穿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以至真至爱的情怀,倾注对育人事业、对所教学科特别是对学生的真情,全身心地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充分尊重、鼓励和启迪学生,关心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呵护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想法。
% T. J* t5 c7 I1 x. M6 C9 k$ ~! O+ o0 h4 K! M
遵循教学底层逻辑,为课堂育人“奠基”! I# j! Z3 O7 W1 U5 Y* ^) m

/ p8 p, J& Z6 }* G  `" J课堂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统一的育人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必有人类优秀文化对学生生命的浸润与激发,必有教师高尚道德和灵动智慧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也必有学生主体动能在生命意义上自觉而饱满的释放与张扬。这是教学的本质意义,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课程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最基本的三个育人要素,通过三位一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其育人功能。育人要素的完备性、交互性和价值性是课堂教学的底层逻辑。( U4 R: z" e' x  ~# B/ ?+ s. F4 m

# R5 ?% N! U' u5 z$ O# i$ x过往的实践昭示:盲目追逐那些未经时间与实践检验的教学新观念、新理念、新概念,抑或竞相效仿那些缺少严谨学理支撑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新样态,将带来课堂教学的意义失真、方向迷茫和功能弱化,也必将违背教学本质意义和背离课堂育人的底层逻辑,这样的课堂又何以育人?6 q3 Q+ _9 X5 }; t, d+ }% g$ A
" u& E4 a) S. x$ b2 Y" s" d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在追寻教学“原点”的“返乡之旅”中高歌前行。课堂教学要自觉而坚定地站在遵循教学本质意义的立场,以教学的底层逻辑为支点,最大限度、内在统一地激发和释放课程内容以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育人功能;应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真善美的精心挖掘与铺设,给学生生命以浸润与激发;应通过教师高尚道德和灵动智慧的垂范与绽放,给学生生命以启迪与感召;应通过教师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与释放,促进学生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世界意义的理解。9 |# s# p4 U0 }) \

. F6 Y/ t! i% o6 u% L3 @; }0 L  {强化素养深度培育,为课堂育人“聚力”
  r+ L4 @, D! W& ^9 b* V. b9 n" x# f& K6 Q, y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实现课堂育人的核心指标,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的高度概括,是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体系。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对以往课程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拓展与完善,也是从学科视角出发对课程育人目标的具体细化。如何有机融入核心素养,如何深度培育核心素养,则是当下课堂教学的关键任务和重难点所在。# o4 k$ H4 C2 X# [. g
% O( K& i" i; N2 e
把核心素养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应确保教学目标基于素养、教学内容蕴含素养、教学过程培育素养、教学评价依循素养。其内在操作逻辑主要分为以下环节:首先,应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具有怎样的育人价值,蕴含哪些核心素养要素;其次,应全面精准地挖掘核心素养,厘清核心素养的属性及其相互的内在关系;最后,应架构蕴含核心素养的问题结构,并确定不同的核心素养需要辅以怎样的教学策略,学生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提升核心素养等。; }% Y+ h) I- V" b% T

9 L( a9 {9 T) A) P6 t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度培育核心素养,则需通过创设充满探究性的问题情境,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综合性实践活动,着力对学生进行学科观念、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学科精神等学科文化价值的浸润,对学生进行系统性、严谨性、批判性、灵活性、创新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塑造,并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情感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培养。% a1 S% {( d, N- G- T5 o
" A: k- D5 A# o4 ?
丰盈问题解决过程,为课堂育人“赋能”% s% I' a0 t7 L7 U) p
1 h) K8 O+ i9 W! K4 ~
问题是学习的基本依据,问题解决是学习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发现新问题与解决新问题的动态循环之中,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得以不断深化。为此,让学生经历完满的问题解决过程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根本路径,是实现课堂育人的内在机理。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一个个富于挑战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完满的问题解决过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出现以教师发布的任务替代学生的真实发现、困惑与疑问,以指向碎片化、断点化知识的问答替代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思考与交流的现象。
! n  j. B) h9 C( C# _' w! I
( l3 D9 \  T! t7 c- S为此,应当遵循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的课堂育人逻辑,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助力。这就需要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始终围绕“问题”展开教学;需要教师充分打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将结构化知识拓展并转化为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具有探究价值的高质量问题。其中,对于问题本身的设计,应重视其价值性、新颖性、开放性与挑战性;对于问题的结构,应注重其内部的层次性、逻辑性与适宜性。此外,还需要教师基于问题解决采取适切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精心设计以问题结构为框架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充分开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完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获得切实的学习体验,并充分展现其灵动的思维、积极的态度、旺盛的情感。如此,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深刻育人价值必将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逐渐塑造并提升其文化教养。
5 S0 V( t# o% P  x' _* V
; X# ]) }0 z) `* B: L- b1 z4 }放飞学生诗性智慧,为课堂育人“提质”
+ J. e0 e1 b% `3 s& w; g/ N2 V: X" z3 o
诗性智慧,意指凭借本能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理解和阐释世界意义的智慧。它是一种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觉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其核心表征是天真的好奇、审美的直觉、灵动的想象、强劲的探究和终极的追问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有的课堂教学因过于追求知识准确率和技能熟练度,致使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化思维和创造性思想等的培养被忽略,钝化与消解了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大胆追问、审美直觉和灵动创意。如果学生深陷题海,何谈诗性智慧?- y2 f; {' G" K. Y" Q; s
0 o$ N3 Q3 ]% W# ~( r5 s4 W
新时代,基础教育肩负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基的艰巨使命。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放飞学生的诗性智慧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核中之核,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把放飞学生的诗性智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F- A2 \  ]+ e6 H: V/ j# k  J7 Q
  o9 @7 M- y' e) d( K
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具有巨大潜能,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格,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应巧妙地把控教学节奏,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深入探究问题的机会,充分调动、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追问和反思,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应鼓励学生对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积极开展深层次探究;应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并勇于试错;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放飞学生诗性智慧,让一颗颗火热、清澈的天真心灵成长为富有激情、充满张力的更天真心灵,或许是基础教育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基的根本之策,也是切实提升课堂育人质量的核心关切。
8 Y, `* ?, c; U# n* d
4 Q2 M" x: d# {/ K(作者李铁安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谭霞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Z, R" Y+ N0 v0 l4 w* Z) B

+ F- _+ Z" @1 c, }+ e《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03日 第05版 5 E; O; X# f7 x$ b* ~2 S

2 V' c5 t+ |. [7 s5 U$ v5 L作者:李铁安 谭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