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向,凝聚社会协同力(大家谈·向着教育强国奋进⑤)

[复制链接]
查看8802 | 回复0 | 2025-1-1 05: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人民日报
6 g  O. u4 f# y+ o2 l: y. R! n
5 p" a6 h. T. c- C办好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期大家谈着重探讨协同育人话题,期待更多力量参与到教育强国建设中来。5 b, `* z2 r  J: C) D3 K9 G

' S: {# ~0 F/ |% ]——编 者
! K' S8 }2 q0 f1 X: E. @/ ~3 k. n. b, C" w0 X- p. W
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W) _7 d8 d0 [, H. o
; |) x# ^* Z& U
吴盛雄( x; \$ X, {7 `$ N
! l2 z' u& Z/ @: ?
家校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紧密合作、同向发力,方能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 u1 R' k5 `  m! k9 j) }0 ^
1 Y6 X1 @0 l5 ^- k+ k& [. c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近年来,福建开放大学强化数字赋能,着力打造“百万家长同上一堂课”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开办“开学家长第一课”讲座,开设“大手拉小手,适应新学期”“家教得法,健康成长”等课程。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学校将优质、专业的家庭教育资源送达千家万户,便于家长掌握科学育儿之道、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a7 c* V7 Z0 H* y
' ]# o3 R: W* h) d7 p; x- U
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协同各方力量,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孩子们的成长将更加健康快乐。
  n( d6 w: {3 m1 M
8 n0 A8 ]7 v+ B0 Z(作者为福建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
/ a4 T" Y+ U) q* Q) G7 ~
' {" f$ A: E, [1 w! L! H- }+ e! y书写产学研大文章
) o, a2 f0 Y" c" g3 U( L1 I0 A. X8 F  B2 ^( K% w9 Q7 E/ ^
欧阳宏伟. b5 b/ G5 p6 ]2 y' [$ H- A5 K

5 ?# t' x6 s* m7 U0 K( r7 W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促进产学研协同,有助于实现多方力量和资源的高效整合。% ^) u7 j7 ]' l4 s8 ]% E

# F7 {) \6 ~# d/ |( o2 ^# i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创新机制,打破各类要素流通的壁垒。在浙江,高能级科创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浙江大学牵头建设的良渚实验室,一名95后博士后的项目不仅获得了研发资金支持,还能获得高水平指导,以及用于科研的临床样本等,研发周期大大缩短。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等为牵引,融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充分激发。$ v% ], p! Q3 [3 j# z# u% v
: @) W2 O( W% |2 D/ [
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搭建好链接各方的平台,高效聚合创新要素,就能更好推动产学研协同,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0 {/ h9 I& d3 ^4 a
- r* o, y9 |8 A7 q* f
(作者为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 a) d$ p3 H5 J& R1 n: s! G: Q' `8 k# |( I: ]; p% |1 v) H# @
精准对接实践需要
0 C6 f5 ~- S, p6 [0 G: D6 `& E$ t% [2 y1 C) b& d
庞 卡; H: v* [- h. e8 j

4 `8 T8 C) b! g  [) R. s今天,无论是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需求。如何培养满足实践需要的人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一个重要方法。9 I- Y" F' e* M- N3 H8 i5 e! b
2 L- }* X( H8 I7 o* [
只有深入调研各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人才技能缺口,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才能确保专业内容与产业实践紧密相连,构建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增设40个新专业,正是响应实践需求作出的变革调整。3 q  X" b6 w, M: ?/ ^/ S4 ^3 ]  [
5 Z% p6 J: ^0 c- o& F4 u3 @4 P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社会、各方面的事。政府部门为教育与产业协同搭建制度框架,提供资源保障与政策激励;学校主动对接社会需求,革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与资源支持……凝聚协同育人合力,人才培养就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将拥有坚实的人才支撑。# x/ C( O+ \6 Q

1 ^6 v; r4 G- B- E1 o  R(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2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