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冯家小学是一所普通的乡镇学校,学生多为当地居民或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薄弱,法治观念淡薄。为此,学校结合当前教育实际,开展“一体三翼”法治护航体系的实践探索,以学校渗透式普法为主体,依靠法治副校长进行榜样式普法,创新法治课程开展活动式普法,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推进家校拉网式普法,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途径,提升师生的法治素养,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 S, w5 v4 a e; J: H/ {
$ a3 d, x3 x/ q! p! i x D渗透式普法:筑好法治主阵地# g- Z3 y* {9 `
) C. d- _* ]9 g2 V+ }作为普法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利用校园环境打造、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升旗列队仪式举行、重要节假日礼仪教育等开展普法教育,以渗透式普法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v) h$ F0 U, P* I0 Y3 F# m; a e- t, @0 R% F, G7 I
一个法治教育阵地。学校充分利用道路、地面、墙面等设计法治知识问答、宣传法治故事、搭建法治教育书柜,让学生在校园的休憩地玩一玩、读一读、看一看,潜移默化了解法治知识;结合学校的文化,设计代表法治精神的吉祥物,如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学校以灰雕艺术为特色,将象征司法公平和正义的獬豸雕刻在校园灰雕照壁上,让法治元素融入校园文化。
7 |, }& \' U$ ~: `6 y8 Y8 C* w$ A% U& N0 w
一次法治教育广播。每周一次,由学生介绍法治知识、欣赏法治歌曲、讲演法治故事、学习法治人物等,优美的广播旋律、动听的少年广播,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知法、懂法。9 X; M/ Y" X, g4 ^9 u
# u L$ Z5 C1 n/ X$ s, B# m! c
一堂法治教育课。教师利用班队课、道德与法治课、心理课等,开展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结合班级的礼仪教育、劳动教育等开展身边的法治教育;结合校园欺凌现象,让学生演一演、辩一辩、说一说,不断纠正错误行为,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Z( }- h: e& D7 t& S1 `4 E
( a, q0 z' D% T% V4 ]5 f2 I G一本法治教育册子。学校将普法知识以宣传册子的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册子内容有学校的礼仪规范、法律知识、民法典小故事等,让学生常读常学常议,从小种下“法治”的小苗。
: h# W! ]9 g$ F% M9 @5 x
) d3 A5 D- l5 b$ i L1 W% C一次宪法日活动。每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学校党支部联合少先队设计宪法日活动方案,领读宪法、学习宪法、实践宪法,将国家宪法日活动仪式化,形成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氛围。- i: n( ?" ^+ Z+ W, J" Z
. ]- j1 L/ T v0 a4 h
以学校为主体的法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紧密相连,融于德育、融于课堂教学、融于日常交流。如法治黑板报评比、普法手抄报制作、普法征文比赛、宪法日宪法晨读、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多种形式宣传,渗透式普法。
r: m# n7 @$ h# a# i8 x- K5 d3 F4 X5 i" P% N+ ^
榜样式普法:引入法治副校长6 ^# P1 k; K7 _
6 |, y4 {; f' a0 ~随着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工作规定》正式实施,不少司法机构的律师、派出所的民警、法院的检察官等进入校园成为法治副校长,承担起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为此,学校引入法治副校长为学生提供法治教育的案例、树立公正法治的榜样。2 \) n& ?; a" F* c, I. E6 a
4 r# r3 u+ A. W( e
一是开辟法治教育基地。学校在法治副校长的牵线下带领学生到法治基地实地参观学习。如走进乡村综合治理办公室看禁毒宣传手册、聆听禁毒宣讲,让学生认识毒品样本,了解毒品危害;走进法院,参观法官工作的地方及审判场所,与法官面对面进行交流。
. _( p" X* N% z7 r' q' |8 l- h! A! n: R- G' B/ J
二是聘请法治副校长。法治副校长的职责,主要是研判法治事件、处理法治案例、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分享法治教育案例。如国家宪法日,法治副校长领读宪法,与学生互动法律知识,分享守卫国门的安全与法治知识。当校内的欺凌事件或家校矛盾升级时,法治副校长就是最好的调解员和审判员。在校园里他们就是学生心中正义的化身。 4 g, ~, t3 {5 \# F
6 a: u g, ~$ T' _8 {; v: t
三是体验模拟法庭。威严的法庭令学生崇拜、向往。来自司法所的法治副校长为学生带来真实案例,由学生自主排演,在法院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当学生穿上小法官的衣服,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在活动中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法治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 E1 W/ ~- X' Q; G1 Q; s' t- h5 \* i
实践式普法:创新法治实践课3 a5 J4 ]& ?. x3 N% Y
3 c+ @, o0 S0 Q1 _5 V
实践式普法是法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学生没有实践的操练,就没有普法的实效。+ |. j' X& \# P0 E$ n) }
& m2 Y) y& R# Y& T" `6 J0 B& ~" i3 d1 F一是将法治游戏融入课堂。游戏是少年儿童比较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普法效果显著。如举行法治游园会,“你来比画我来猜”“最强大脑抢答”等游戏,让学生玩得不亦乐乎;“真人版大富翁”“抛骰子”“比点数”“回答地图上的法治小常识”等,让围观的师生乐得前仰后合;原创校园法治“剧本杀”上线,让学生一边推理一边学习法治知识。
( t; C' L- [% h+ j y; O x) A: \4 |; J4 F8 c2 @( {. k
二是将模拟法庭进驻校园。“学生法庭”社团着力培养学生自己的“法官”“审判员”“辩护律师”等,开展模拟法庭辩护活动,通过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正反方辩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法庭也接受教师委派处理学校的欺凌事件或不文明事件。学生法庭不仅是学校法治教育的操练场,还是学生维护正义的民间司法所。
' ?9 V4 R6 F' p( x% L9 F* @# W4 C9 J6 U, [0 I# O1 i" n* I
三是将法治社团搬上舞台。法治社团成员通过资料搜索、调查问卷、采访走访等方式了解法纪法规,也用法治小报、小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我国的司法制度,剖析身边的违纪违法行为,同时将与法治有关的儿童剧、戏剧搬上舞台,向更多的同龄人宣传儿童视角下的法治天地。! c4 _4 X ?1 r1 X% ~
! X& o, V5 n# o3 X) [2 o$ R, d
拉网式普法:牵手家庭法治
6 m/ q9 V C# o {; O7 d6 U9 |! o- d( b2 Y( Y
每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因素,普及家庭法治教育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任务。4 D# W& K" \0 X5 n4 k' }
0 y2 W5 @$ ^1 G) L" c) S
一是“大政策”宣讲行动。新时代背景下,家长应更注重社会的法治观念,注重孩子的法治素养,尊重社会公德,对人对事有敬畏之心。为此,学校召开家长会,举办法治家长论坛,传达法律知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线上线下共同宣讲家庭教育促进法,让家长明确知晓自己的法律义务,“依法带娃”;宣讲民法典,监督家长做合格的社会公民。
* z y$ w1 `! F: A5 ?' |' V2 R5 H0 b, w1 |
二是“大家访”服务行动。只有了解孩子的原生家庭,学校教育才能对症下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近距离观察家庭教育环境,给家长提供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指导家长对孩子开展全方位教育,包含饮食、心理、安全、睡眠等。法治副校长走进特殊儿童家庭普及法律知识,告知特殊儿童父母监管的义务和责任。
% g: p2 v$ o h* K4 ]. N- a
N& H" w0 Q$ w三是“大学堂”教育行动。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理事会会议,减轻家长内卷带来的焦虑,提醒家长空出一些时间,走进孩子的心灵,真诚进行沟通,更能提高家庭幸福指数;邀请家长进学校,参观食堂、开放课堂、体验餐饮、谏言建议,让家长既能获得对学校教育一线的直观感受,又能主动参与学生的实践教育。2 h5 [% N& C2 z
" J" z: ^: K" x9 ^8 `( v+ c
法治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夯实校内基础到加强校外联动,学校创新方式方法,以学生喜爱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推动青少年立法于心、践法于行。
8 r1 u0 J$ q) v. M' G* L
& d( z$ ?! q" r; x) F) T(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冯家小学)
! q& M9 j+ F) T9 q: t0 k% w
3 \( W: z9 a' W- \9 @《中国教师报》2024年12月25日第9版 9 Q" v6 z- T! o E ?
& G, m! r0 Y; c: @0 z1 T$ [: s* g
作者:马霖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