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为什么会干的,不如会预期管理的?》( L6 `# C' r4 q
回答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 a/ y, A M+ |" E- c& h, X
他问我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件事,到底还划不划算。' e; Q7 P" \( [- `# p
首先,当你问出划不划算的时候,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已经存在了。
+ c ]) b6 k7 d- _那就是你还要回来。1 ^. R; L- @# H: N+ y
假如这个学生,他不回来了,意思是说,他以后都在海外工作了,那就不存在划不划算的问题。7 m8 E% |* s7 B) \ R( t7 L
这是一个认可度的问题。6 f" A Y( g6 c4 Z+ ]7 z( p- [
你哪怕在国内读的是清北,都不一定有当地那些国际排名比清北略微靠后的学校的招牌好使。3 j+ f- g) r' |# f! `: |
因为强龙不压地头蛇,人家国家的人,未必知道清北是什么。
- D, n4 w* \) x) _) h6 S+ i1 e所以说,划不划算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一定是你回来,你留学之后,回来工作。* I5 O( u) y& |1 X& w9 t
那么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 {/ f( e5 U7 C3 H3 [3 @/ @
纯粹站在教育投资的角度看,你只需要参考一个指标。就是你去海外留学的这个学校,回国之后,他的牌子在国内企业的认可度溢价,能否覆盖你留学的费用。* L0 }( j7 Z9 ~
好比你在国内读A校,去海外读B校,B校几年的学费生活费比A校多了几百万,但是B校回国之后,企业的起薪高,升迁快,B和A在企业那里的差值,可以弥补你那几百万多出来的教育费用。" \) n* n. l5 @; | Y5 P% ]- _
如果可以,就是划算的。4 Y& q% I( p5 y
你可以自己去打听下,一般来讲,别说100%弥补,弥补50%,甚至30%都非常艰难。
+ M1 b; W' A6 l A也就是说,你把这看作一门生意,它是净亏的,无非亏多少。
* a9 |- D. w) W$ z" x5 `$ `但是,你注意,我要转折了。
9 J8 J0 a, F& H; U! e$ e7 @% q对于这个提问的满级读者而言,账不是这样算的。
2 f3 @1 l6 a7 R) G/ a w4 n昔日乾隆要平定准噶尔的时候,大臣们都反对,理由是不划算,这地方拿回来,也是我们给它转移支付。3 M. Y, f# r' R: W2 A
乾隆力排众议,他说,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
; Q" O0 a" b$ f: J, V' ^+ ]2 D他能说这句话的前提,还是家里有余粮嘛。6 N& R6 A4 T6 p
所以小到一个家庭,也是一样的,你到底应不应该只算经济账,要看你家的条件。
: Z) Z! y& h: P! x2 u& n" T当你们家一年的收入,可以覆盖孩子全部的留学费用时,我认为,留学是值得的。 q, ]# O; t, x! U2 ]
这件事的作用不在于学历,而在于给到你更多比较的对象。2 b4 o; J8 |# z/ Z* W
我那天系统性的讲预期管理的时候,详细阐述了溢价产生的原理。
! Y8 A) R1 K! X' A4 l6 u* x溢价实际上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因为人的见的太少产生的。/ d: l+ l# E! {, N# E5 ?" _+ {
我们来看一个现象。
; ]! z+ k. _& n9 j单位里面,领导总是喜欢安排大家做一些其实不打粮食的事情,就是说和盈利无关。
% X/ c1 W6 Y* R: R* R8 T越是非民企,越是普遍。& n' x5 F: |5 K6 E+ Q
明明不是很重要的事情,还搞的很重要的样子,又是评比,又是排名。
4 H5 x' N- f# `, E6 E8 Z% j然后还要分个优良中差,搞得好像谁比谁高了半级,年底就能多分条带鱼似的。
8 K y2 ~ Y1 R/ \! q p民企里面也搞这套的。3 ]7 W& z2 N3 V4 {
能升管理层的就升个小组长,出门在外见客户,还允许你名片印总监的头衔。" h$ I4 v' Z4 h2 X7 o5 \) _
不能升管理层的,也给你各种所谓的提升路径。什么高工,资深高工,甚至到后来,都有企业内部的科学家,首席科学家。( Y0 T" f; S k& E, w7 c/ I
就跟金融机构里面的首席分析师一个调调。; Z1 o5 M2 |. b& y
这套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7 g: I" O5 J+ Y& c就是增加你的沉没成本预期。% {) d+ g) @, x# x7 J" g, H
我讲过,人的决策系统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受到预期左右的。
R1 P9 `4 h- t- P你要跳槽,又留恋自己在原单位首席的头衔,就会产生一种损失厌恶的情绪。) R$ f+ i0 k3 m7 D& b. k l
你会觉得好像自己损失了什么似的。, }' w! K& s* _% @7 g/ ?6 I
这个损失厌恶的预期,会导致新单位给你的加薪,都不香了。
0 `. H% i: D; {1 G因为原单位有很多确定性,你知道工作体验是什么,新单位有很多不确定性,你唯一能确定的是加薪了,但是你不知道去了之后,自己是否还是首席,是否还能得到内部认可的那种“地位感”。
! y% f7 l. |, u你看,这个东西在左右你的决策。1 h, A4 z9 @2 m. R8 C7 q2 t% ~' C
原单位并没有多掏钱,人家就玩了一套升职不授权的把戏,就把你的人,给套路住了,这就是对你的预期管理。$ Z% S: n! }; Z# h1 T# Q5 }, Y
实际上,新员工同样要面临这个。
6 J4 X0 _( `- { r' [6 B G! W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经常会出现面试造火箭,进去拧螺丝的局面?" E3 v4 r! A) B5 Y' j( k
如果说只是应聘者众多,那筛选就是了,也用不着把面试阶段搞得那么正规,搞出那么多形式环节吧?
8 u2 [3 D1 d2 h6 [这又是为什么呢?
0 u* b3 \; K$ E+ }同样,是为了增加你的沉没成本预期。; N4 g# z z1 B$ }- r N/ ] h
你进去之后,天天在拧螺丝,你也想走。
0 I- z7 |- K" c6 Z# ^但是每每想到自己可是过五关斩六将,面了七轮造火箭才面进来,又通过三个月地狱般的试用期才转正的。
6 Z( q4 ^5 ?2 e4 D" i9 c! U你就不想走了。& O8 g$ {: E4 a J1 l
看懂了么?他们还是在预期管理你。
/ e f2 C( B* D5 E! M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对新老员工的预期管理能够奏效?
+ ~6 I" w& y: W# n0 _! H3 d6 U答案很简单,因为公司是个封闭环境,因为你经历的少。
* @! x) j5 @/ M你天天见来见去就那几个人,就那几张面孔,就是领导的那些个说辞,你就被同化了。
4 K9 P, J4 f7 ~: _& q越是那种一毕业就进了某家单位的人,越是做得久了,他越是会把自己的一切都和这家单位的那套预期管理机制联系起来。
" @. y' \0 {$ v( j& w9 Q0 i. ]) A你某一天不让他干了,他可能觉得自己人生的意义都没有了。% r8 z& } j. c
所以实际上他为这份工作支付了什么?& V% Q \. v' {/ [
支付了自己全部的人生。0 A9 e: R) }* U, g \' s( D8 ]$ e: c
你去看那个街头卖馍的,他有没有这种念头?
: K& [ ]' P/ q# v7 v& Q没有。. ~2 b) D# O$ e: X0 Y5 K" Q% ~' F
他觉得他只是卖馍,他又不是卖自己,他不会为了哪个客人出卖自己的人生。/ e8 B r) y; F; I; k6 K
你爱买就买,不买我就卖给别的客人了,如果不能卖馍,他就卖茶叶蛋去了。) Z% v/ B7 l2 [; K1 `+ }) B& h
他的内心之所以有这样的松弛感,是因为他面宽。0 s' K* Y% S5 o2 ?7 d$ _* Q% \
你看着他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摊贩,实际上他面对的,是广阔的社会。而你,只是你们单位某个部门某个环节下的一个螺丝钉。, y3 A7 L. Y8 r" f. R" X' O7 {/ h3 f
回到我们的留学话题。
& @+ r% w2 Z* a大学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也是感受生活的地方。5 s: a: @1 y* X. @) D! p3 y
多年以后,你固然会回到国内工作,但是你有一份记忆,你知道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里,生活着另一群人。) S' e+ a, v% d0 ~
他们有他们的工作方式,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
8 j3 @, j1 p, _/ |7 W7 s所谓选择,不是说一百多种鞋子,一定某一种鞋子最好,什么都好,对任何人都好。+ N) [# v* q" z. T' l. b) h
从来不是这样的。
" p/ y" K7 @$ g- Y# w+ X所谓选择,是说我有机会把这一百多种鞋子都看一遍,甚至某些还试穿下,最后我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了选择。
0 [/ n2 w2 h# i, p; |4 b那么此时此刻,你是平静的。7 U% R( `, H0 ~8 E3 t" m
你都见过了。8 h8 j9 v6 [4 p5 H4 N6 \, P
就像前面我们讲的,你觉得原单位一定不好么?
# [' Z) k8 n; t) \$ P答案是不一定。
. S$ o6 E N, S/ B. O1 m可能你辞职,跳了一轮,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原单位,但是这时的好,就是真好了。4 z. ]6 d% f( N% G
你没有中间这个直面社会的过程,你尽管人待在原单位,可是你心不甘的。% J9 m7 X5 S: ^3 z0 l6 u
你老是琢磨我是卖贵了还是卖便宜了,我这辈子值不值呀。
8 i) z/ \# _% h2 t& b5 e8 O6 O那你就很难受,始终都很难受,别扭了一辈子。: X4 r4 I. ?% s2 R) c
你看内媒上骂得最凶的两拨人就是关于国内国外。0 o5 s' J) o: w! J# [
有些人把国外说的一无是处,有些人把国外说成了灯塔。
) V6 p8 a1 K/ _3 x% ^* W& d3 I/ V这种评价是没有意义的。
5 x+ h) }5 T9 X因为每个人在国内所处的行业,所处的生态位,和他在国外所处的行业,生态位,都是不同的。
/ p: t# o4 U: Q3 [, |* W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比不出结果的。
. b5 ~7 Z) v @1 T8 g天底下所有的国家,都有优点,也都有各自的问题,那个优点是不是能够适配你本人,那些问题是不是正好落在你头上,才是关键。( {/ d; d! C& y6 Q7 k2 B: Q
你把全世界的这一百多个国家,可以看作一百多个商家。
6 K, p( i x2 \. k0 }7 R天底下没有商家不对客人进行预期管理的,都会说自己好,就像每一种方便面上面的牛肉都是大颗粒。
/ }2 c& V$ ~+ }% N, |! @实际上你挨个吃过去就知道,都不是牛肉面,都是方便面,包装袋里面的和外面的,都不一样。
/ n+ A( N7 j2 b* D* N8 K所以打破预期管理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 k0 O( @2 L, J: H2 Q% r就是经历。' w9 R: W+ I: O, u" h
我都吃过,我都见过,我没什么不明白的,那当我做出选择时,我就清楚我这一生在干嘛。
* U) K) M& j8 O$ [% P5 \& |0 R: Y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是我被这一瓢预期管理了,而是说,我阅尽繁华,最后,是我自己知道,我为什么要的是这一瓢。" [* _3 @* s) a3 c# r) r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为什么会干的,不如会预期管理的?》3 V6 S* E) E3 V+ R
* m5 f- ~8 L, H. B% }1 p: w3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