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配置资源。在临沂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心全意办好老区人民满意的教育。
' h8 K' }7 Q1 a# [: P5 X# I7 G) U% ^( y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是一个重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临沂市作为人口大市、教育大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 [1 M. `0 B* `- U# K, Q
( k9 I8 `# M- l5 [' S3 ^梁绍伟:临沂市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战略、民生三大属性,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全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
3 z" i/ @, p1 r9 T: [% R. v7 I9 K) W8 I$ l2 h
一是推进育人方式转变。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临沂市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深化沂蒙精神校园教育,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学段衔接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育人的质量。( D5 z3 b7 ^3 y! f+ N
$ Y! s* L& F, C) x- S. c
二是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关乎教育公平、质量和效率。临沂市将探索建立与学段特点相适应的办学模式,系统推进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多种办学模式改革。基础教育重点在扩优提质上突破,继续深化强镇筑基和强校扩优,推动全面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方面重点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完善一体化贯通培养、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Q, L* m. c' @3 f' D+ z: e5 o$ Q9 ?2 W, I
三是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提高管理效能、激发办学活力的关键。临沂市将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完善全市教育系统规范办学、校园安全、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改进教育督导方式,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提升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 ]" i9 V1 Q, Z9 P. W0 c( b! h0 g" Y
& w) i2 P& A7 [/ {! @3 o四是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教育保障机制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临沂市将适应人口变化形势,统筹优化各学段资源配置,扩增城区公办高中学位,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抓好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强化政策、待遇和制度保障,建立抓中小学校长队伍专门机制,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推进教师分级聘任改革,保持教师的合理流动,努力打造一支高质量教育工作者队伍。
) t& V+ ~& Z" B. }+ [0 Z' y: p5 M+ G# P! B9 Z/ B Z
记者:目前,临沂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 ?1 y. d% n; b7 Z# ^& }9 p0 F4 ^2 u( x% y) v2 ] X6 p, b3 l
梁绍伟:今年以来,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党建为统领,担当作为、履职尽责,积极谋划研究,主动推进工作。
/ d! V; n I0 h3 Z9 |6 ~; ^; A. O& K2 h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增。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项目23处,开工率100%,完工17处,完成投资10.3亿元,新增学位1.3万个。实施义务教育“薄改”、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工程,30处“薄改”项目已全部完成,300个乡村办学条件改善项目已开工238个、完成228个。城区公办普通高中资源持续扩增,临沂十八中南扩、十九中分校建设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学位3300个。稳步推进高校建设,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主体施工基本完成,牵头及协助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新校区建设、临沂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等8个高校建设项目,按节点稳步推进。2 F' Q& _1 g2 Y- Y( E! g
7 |/ t; M" A$ d; }4 J9 q3 o/ G- @
二是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发展。连续两年获评“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产教融合经验做法入选省教育厅《2023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优秀案例》。临沂市高水平学校数量、技能大赛成绩、在校生人数、升学就业质量等重点指标成效显著。9所高水平中职学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7所中职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中职本科“3+4”贯通培养学校,数量占全省的1/5。在2023年全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班主任能力、思政课教学能力大赛中,临沂市教师获奖数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一、第一。
! h2 g2 r' u9 u2 k: j# p
; G! k; |# n* h4 Q( }6 q: u h三是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教师4600余名,及时开展岗前培训。优化师德师风,深入开展“双降一升”活动,利用首发平台梳理师德突出问题,建立台账,抓好整改。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健全分级培养、协同推进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考核一体化”的工作机制。组织全市1429名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参加“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培训班”。" J7 A8 l; c" F
2 |8 C( ?( c. r9 a四是学前及义务教育稳步发展。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公办园质量不断提高,3个县区、18所幼儿园被认定为“省科学保教引领区(园)”,17所幼儿园被评为“省园本教研引领园”。强校扩优持续深化,成立办学集团170个,包含795所成员学校,建立84个教育联盟,拥有434所成员学校。教育强镇筑基行动成效显著,成功申报河东区汤河镇等6个乡镇为省级试点乡镇,遴选兰山区方城镇等21个乡镇为市级试点乡镇。推荐兰山区创建首批省级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获奖补资金300万元。
2 J" A6 r3 r: v; I" C+ t
0 B$ S: U; T2 a5 M五是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印发《市直教育系统“进首发、用首发”实施办法(试行)》,组建“3+3+N”工作专班,针对集中反映、连年反复的问题,明确“教育系统未诉先办事项清单”,有效抓实热线首发工作。开展平安消费、暑期专项治理、交叉检查等专项行动,强化校外培训监管。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教育收费、教辅管理、校服管理、师德师风等专项整治,印发《大宗食品统一配送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临沂市中小学(幼儿园)校服选购“十要十不准”行为准则》等文件,对相关工作进行标准规范。
" A- }! L8 S' o% c+ Y. L3 }; w/ O3 X- S! B, z
记者:临沂市连续两年获评“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产教融合经验做法入选省教育厅《2023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优秀案例》。请您介绍一下,临沂市在产教融合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 R& [1 I6 d4 i; o! S) p
& F. ]! \+ j- d
梁绍伟:临沂市实行职教发展“一把手”工程,市委主要领导点题实施“2023临沂职教突破年”,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校地企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赋能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指导性文件,设立职业教育发展资金1000万元并逐年提高,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9 g6 a. @: u+ o: _
' T# y* @+ f" O8 h一是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在服务产业方面,牵头建设3个国家级、1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建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1个,谋划校企“十个共同”重点任务,联合开展急需人才培养、短板技术攻关。在服务区域方面,依托沂河新区、高新区、临港区和临沂商城,成立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覆盖市域和各县区的“4+N”发展布局。其中,沂河新区、高新区入选《山东省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
e. |+ C3 W& Z
# A- P+ |6 y9 Q8 ~! s2 [5 `二是搭建校企对话平台。坚持线上与线下一体推进。线上,建设市级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服务校企、平衡供需,推动校企沟通便捷高效。线下,每年举办市级产教融合对话活动。其中,2024年举行临沂市“两翼”平台发展促进系列活动,47所驻临高校、中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79家企业集中展示合作成效,举办毕业生双选会;创新建立校企合作对话交流常态化机制,今年暑假至今已举办5期,共提供相关人才供应信息140余条,90多家企业参与交流;持续开展“校长百企行”活动,职业院校书记、校长带头走访企业1100余家。
' n9 } V5 Y" l7 I' G/ Y5 S' S- N
+ d( U E. S9 R3 @; \. f三是加快办学模式改革。全力推动职业院校突破体制壁垒,临沂市教育局等10个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厂中校、校中厂办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校企融合办学模式改革背书。2023年以来,全市共新建产业学院25所,厂中校、校中厂74处。其中,临沂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亮美嘉设计学院,该学院为全市首个以企业为主体兴办的校企实体化运作学院;鲁南技师学院木业学院扎根产业聚集区培养技能人才,成为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0 K; X, h, z G* |0 U8 L+ O \
$ |, T& U) `& `7 p. K! _* P0 N0 K四是广泛开展社会服务。鼓励市内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结合专业发展和资源优势,建立技能培训资源库,提供可选择、定制化的服务。目前,全市职业院校提供166项技能培训课程,年培训规模可达7万人次,2024年已完成培训任务5.6万人次。会同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深化科教融汇赋能沂蒙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建立职业院校与县区、乡镇联系服务制度,每所高职、技师学院重点联系服务2—3个县区,每所高水平中职学校重点联系服务2—3个乡镇。目前,全市已有37所职业院校与14个县区、36个乡镇建立对接服务关系,助力沂蒙乡村全面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