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c7 a; e' l2 G4 c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不足。且不说别的,单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不陌生,且深知其科学价值。( l* Q/ X% x3 D( L8 E2 \
中小学生对幸福的要求应该说是不高的。他们只要感到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有成就感,受到尊重,得到肯定,就会身心愉悦、舒服痛快、幸福温暖。4 G& e r( }$ k' v3 A' E
一言以蔽之,成为“不一般”的人,有权有势有钱,当然也就有“幸福”。以明日虚幻的所谓幸福给今日的学生不断加压,逼迫学生作出现实的付出,这种得不偿失还不仅仅是时间叠加、载重数量的机械运算,丢失的更是花样年华的好奇、快乐,青涩少年的美梦、猎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的壮志豪情与无限活力。
' C5 p2 V7 U1 u2 o以巨大的勇气拆除分数的桎梏,废除教育孩子习以为常的语言霸权,遵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幸福就会不期而遇: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周围是鸟语花香。/ z0 Q# u! G2 g/ R/ F- @; y
——于漪
8 S8 B2 ?6 q4 _1 M0 y+ e
% S* J' x/ b5 f5 p, `; }7 M
% `" A+ |* Z `! J
0 m W1 M$ F" x) s; ]) h) }) V; Q/ R
, N9 G E. T. k# i01
6 p, K( @; s3 w9 U. @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幸福; p( Z: C* w$ W) }4 I
幸福是什么?可能千人千理解,万人万体会。它既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切切实实地存在于人的身上、人的心中。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无上幸福,这就把幸福提升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高度来体验、来考量。有的人物欲无穷,对金钱顶礼膜拜,追求财富的超速积累,过声色犬马的生活,认为这就是享受生活,这就是幸福。对这些林林总总的认识与做法,暂不作评判,不进行讨论。我们办学者、执教者着力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在求学期间能真切地感受幸福、享受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 O! b2 n+ f4 M$ Y7 J
- m1 W( p$ b% h2 y2 a$ ]4 J* {0 M" G6 _$ |# P& ]* t. J
中小学生对幸福的要求应该说是不高的。他们只要感到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有成就感,受到尊重,得到肯定,就会身心愉悦、舒服痛快、幸福温暖。有了这种感受,必然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笑对学习和人生。然而现实状况是,不少孩子表现出的是身体疲惫、心情压抑、求知欲望不强烈。只要说到现在的生活比我们那时不知幸福多少时,常会听到这样一句意想不到的话:“那时你们不过穷一点罢了,你们知道我心里多苦,哪个压力大啊!”这样的话出自十三四岁或十六七岁孩子的口,真是令人心酸。7 _5 B- u- `, r! N9 C
* v# x! G6 V- z7 f3 V0 i; A0 { P; Q4 F, T
生活确实幸福,学生既无缺衣少食之苦,求学的物质条件更是优越得前所未有,为什么会觉得“心苦”而缺失幸福感呢?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过重的压力无疑是共同的因素。学生求学必有压力,但这种压力应该是适度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过重的压力必然导致学生不能承受之累、不可承受之苦。我们不禁要问,过重的压力来自何方?
A0 b8 A! f$ I; i
: A% X+ m- q1 v7 ]8 Y8 V, V
3 m/ A/ ]1 t4 L* L8 W首先是目标宏大、虚幻,内容繁多。这些目标基本不是孩子少年立志所追求的,而是家长根据社会上流行的、时尚的,各种各样的“参照物”确立的。各种各样的学科要拔尖,各种各样的才艺要掌握,各种各样竞赛的机会不能错过,各种各样的奖状、证书均要囊括为己有……五花八门的功利都往小小生命上堆,怎一个累字了得!家长也无奈,如此这般的做法,近则为孩子进名校打造敲门砖,远则期望他们将来当什么“官”,做什么“领”,成什么“款”。一言以蔽之,成为“不一般”的人,有权有势有钱,当然也就有“幸福”。以明日虚幻的所谓幸福给今日的学生不断加压,逼迫学生作出现实的付出,这种得不偿失还不仅仅是时间叠加、载重数量的机械运算,丢失的更是花样年华的好奇、快乐,青涩少年的美梦、猎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的壮志豪情与无限活力。
& Z- V6 H2 S4 _' L$ M3 s& P8 K& `2 i/ n6 v5 M2 V- X$ A
0 q: f h6 h* u Z8 B, t: T
任何人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少年、一个青年时期,“逝者如斯夫”,流逝的岁月永远不可能返回。用成人的主观愿望构架孩子的人生,看似为他们造福,实质却是画地为牢,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展、蓬勃生长。青少年时期极其可贵的率真、幼稚、粗糙、勇敢、探究、纯情、惬意、欢乐在功利色彩笼罩下不断地被消解。
/ B! S9 |- f. X9 [2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不足。且不说别的,单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不陌生,且深知其科学价值。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以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教育对象。不是教育的多样性适应于引导各具特点的学生,而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种种做法均一刀切、标准化。淡化的是“人”,信奉的是“分”。当“分”被作为图腾般膜拜时,许多学生在分数面前常常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学习乐趣无情地被人为打掉,失去了求知的成就感,又何言幸福?
/ Z* C9 e/ W$ y3 _* }/ C% T一位在国外工作了8年的博士说了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一名中国学生和一名外国学生同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求学,一次考试,同获97分。外国孩子返回家中,全家欢欣雀跃,父母认为孩子是天才,了不起;而中国孩子回到家中陈述成绩时,遭遇到的却是父母的铁板面孔,继而是父亲的严厉质问:“还有3分到哪里去了?”带给孩子的是恐惧、失败、沮丧。这个事例很有典型性,后面这名学生的遭遇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也是屡见不鲜的。97分的高分尚且如此,更不用说80 分、70分、60分,甚至不及格了。学生失败沮丧的心情如影随形,能有什么幸福感可言?以学生的心智和能力,很难有坚强的意志把这种阴影驱赶走。+ I: f: O0 r, ^) u, {( Y
$ K. o% Z, y8 ^7 D( B
3 R$ q( U# b- E, L" [家长也好,教师也好,要真正学会换位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梦想与追求,学习上有这样那样的需求乃至闪失,这些都应该被理解、体贴和宽容,家长和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给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一味用刚性的指标,特别是分数、名次、证件加压,轻则造成学生情绪低落、学习倦怠,重则导致性格扭曲、冷漠寡情,无视社会与人生,后果难以预料。1 G( e2 Q, y1 U5 ^" k
学校与家庭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长,也不可能给予孩子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人的感受、个人的体验。但学校与家庭有责任给孩子提供滋养幸福感的宽松的环境、自由发展的时间。每个学生都是宝贝,有兴趣有爱好,有优势有特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发展的权利,为他们提供成长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如此,他们求知向上的积极性必然增强,在施展才能的过程中就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幸福感也就充盈胸际。( v8 c# Q( M% Y8 x2 _7 U
( |0 {+ q3 v) y! ]; n1 a
( y! }/ a& L. ^# W. u以巨大的勇气拆除分数的桎梏,废除教育孩子习以为常的语言霸权,遵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幸福就会不期而遇: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周围是鸟语花香。. w3 x7 A: D% a7 O
! t6 z- h* X/ s% c; X+ U
4 E% d6 s+ |! ?0 [
02- a3 A J6 B* p8 M& n8 K% R% D; u# ^- v
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
/ N6 y A. e9 r- O) V" O“师者,人之模范也。”什么叫老师,老师就是榜样,是模范。老师是非常特殊的职业,要做老师,你的智慧就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你的思想言行要能够做别人的榜样。这个分量很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
3 F" d& p$ S3 L* q$ B8 r% ~) b8 o+ _7 e6 ?2 S4 Z! b- c0 Z# I
, ?9 k% |: \3 K2 |! ?; _
我想,做老师,首先是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不管教什么学科,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华优秀文化有很多方面,但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尊重人”,受现今社会上“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思潮的影响,对技能技巧非常重视,对“人”这个本体缺乏深刻的领会。. ]8 x) A5 {+ m, J
+ @1 g4 D2 _6 ?5 o+ t' f
9 I% R* T {5 H) ?人为本体、核心,是我们中华文化十分重要的特点,这也就是“人文精神”。5 @+ F; @6 Z. s& U
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最忧心的是只看到技能技巧,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这都是对孩子的坑害。
1 J0 Y) O4 g8 n" Q0 U4 N) C
* Q# x4 H7 C5 h6 q
7 k, q. \# Y) T6 l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对人的修养的重视。人成为“君子”是需要“修炼”的。中国的优秀文化就是要重视人的修养。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应有之义,但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融入做人的道理,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 O$ b& T0 ^% R
6 p3 O* `7 ?" S. F; H
3 K) F4 L) R$ h0 Q/ z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怎样成为一个不辜负国家期望、不辜负人民嘱托的人民教师。《易经》中有两句话很重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第二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厚德才能载物。
& ` y5 _9 p1 H21世纪的教育变了没有?不管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教育任务还是没有变。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人。有时候我们就是把“人”忘记了,只看到分数,只看到技术技能。知识、技能技巧只是攀登精神世界的阶梯,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人。当前首先是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人,现代文明人。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所认识,对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有很深刻的领会,就会激发对事业热爱的感情。0 D) ^3 b9 l& u1 x' ~
! c- s8 T& f. s0 h
) W! c) f9 C5 X# E# Q0 ~我是语文老师,课文内容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只有自己发自肺腑的感情才能感染学生。在教学生课文《文天祥》时,我深深感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柱”,“民族气节是民族魂”。人没有脊梁骨就不能站立行走,如同动物没有精神支柱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口气,那就是志气,浩然正气。4 s# N3 m0 G$ g0 |7 X7 |1 a" x
三尺讲台,联系着学生的生命,你讲什么,教什么,传授什么知识,培养怎样的能力,给予怎样的思想熏陶,给予什么价值观,将来都会反馈给你。现在的学习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生活。所以,我一刻不敢懈怠,因为我的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融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他们学会学习,懂得怎样求知,这是一种立体思维。
) d+ _7 z" X. y# P1 z. {* G3 S7 K4 R4 ?; x9 y# N
7 r" B+ O, @+ O+ r d2 P5 a
什么是成长,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真正成长与发展,在于教师的内驱力。内驱力来自哪里,只有当自己平凡的日常工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站得高、看得远,才会看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休戚与共,血肉相连。! A- A. H: {, `" _+ k K5 q
) }0 v9 j2 l) l# P& g w8 v' q) V! _
7 g3 j" c& O2 i; h039 o, a+ I: R, \. r/ j* C m7 D' [
心存敬畏,) b7 q3 G% C, K( C/ _% M
回归教学本原
7 Z% e" K+ B, E( k教书育人自有其内在规律,既要遵循学科本身固有的性质与功能,更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教学中根据不同学年段、不同层面学生的内心需求寻找最佳契合点,满怀培育之情,施以良好的知性与德行的教育,就能促进学生蓬勃向上,健康发展。
R+ ~# Q& A# [& F% @8 E3 x5 W& P' w4 C
- {! g9 @& S. G8 U
然而,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这种教育的内在规律,有的甚至熟视无睹,自行其是。是否可以这样来描述:这些年来我们的学科教学经常面临着三种强大势力的挤压。9 V+ V8 Y% r5 c. R3 t
一是对分数顶礼膜拜的应试教育。分、分、分,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家长的命根,因而,许多学校办学的第一兴奋点是分数,是升学率。嘴上不明说,行动上真抓实干。尽管上海市教委三令五申不让搞分数排行,不以升学率论高低,但主管者看重升学率,认为升学率就是学校的质量,就是一方教育的质量,第一线干工作的拼命追求升学率,许多是实属无奈。
' ]; t4 @, Y' {1 i# \ J l! N
) ~" x; b3 }9 C3 |
* ?. E: v8 ^( t/ C: s% ]5 G二是把科学管理与量化管理混为一谈。科学管理是尊重客观规律,是以人为本。有人认为量化管理才是最客观的、最科学的,甚至是测量学大行其道,一切以数字来衡量,以数字测量教学的利弊得失。学校工作有的可量化,有的是无法量化的,教育性、人文性、校风、教风、学风等如何量化?既然要量化,各科作业、各类考试当然就成为重中之重,以分评人,以分压人。" \: a) I. Y; i- g) _) }
7 G; T0 }. j2 ]& o# {$ @. W6 b$ Z) A1 k
三是理论之风盛行。众所周知,实践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能创造喜人的业绩;理论上的模糊会导致实践中的盲目。问题在于外来的理论话语霸权在不深入研究中国教情、学情的情况下大拆大建,一提传统不分青红皂白,均在对立面,均在批判之列。实践者基本无话语权,不实践者以各种各样的理论话语霸权左右教学,弄得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莫衷一是。2 V7 D0 c$ s& ~3 B, V( U
0 f: s- D b- q) M( h: m4 M" [+ Z
教书育人原本是教师肩负的天经地义的历史使命,在三股强大势力的挤压下,学科教学迅速工具化、技术化、功利化,育人价值不知不觉地被剥离,被消释。在这种环境下,强调学科德育,回归教学本源,并进行专门研究,既十分必要,又非常紧迫。首先是教育本质的呼唤。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学生求学,接受教育,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学习做人的道理,德智体美要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是给未成年人打知识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基础打得正、打得牢靠,他们就能健康成长,乃至终身获得良性发展。德行是生命之魂,重知轻德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缺了德行的教育不仅有悖教育本质,而且其结果使学生终生都难以弥补。学校面对的教育群体是学生,口口声声说的也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可为什么教学中从起点到目标凸显的是“重术轻人”“分数至上”?除了行为上的功利之外,思维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人”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被概念化、模式化,常被无知和偏见遮蔽。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一个人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酸甜苦辣精彩异常。就是由于我们那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而且埋得十分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一个个个性迥异的学生,有时对自己教育者的身份也熟视无睹了。学科德育旨在回归教育的本质,唤醒沉睡的育人意识。
" \$ \ \) I% Q0 u) C) J其次是学科教学本身的呼唤。任何学科的教学之中都蕴含着教学生做人的丰富资源。知识的创建饱含人们追求理想的壮志、不懈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造福的情怀。且不说人文学科里珍藏的忧患意识、家国情怀、虽九死而不悔的责任担当,就是数理、生化等学科传授的极为严密的刚性的科学知识也一样。在这些刚性的数字、原理、公式、定律背后,蕴藏着多少敬畏自然、探索奥秘、寻求规律、追求真理的思想道德财富,创造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为科学而献身的事迹。关键在我们执教者有没有一双慧眼来发现,而能不能发现又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牢固树立育人的意识,是否有育人的巨大热情。知识本身是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并闪耀着科学与人文的亮光。这原本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由于功利喧器、技术至上的干扰,往往只见其工具性,只注重其实用性功能,而剥离或阉割其内在的精髓。任何学科教学都有教育性,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失魂落魄的教学,不仅学生缺失了完善培养的权利,而且学科知识本身也缺失了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
+ }/ T9 u2 w% a$ q0 Z5 G: f! {: k# o9 g& r: R# f
( i3 k" w2 j& I+ a9 c当前,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学生成长中价值迷茫的问题。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还是未成年人,生活经历少,没有生活正反方面的经验,学习积累有限,无厚实的文化积淀,文化识别力、文化判断力比较差,面对声、光、形大肆渲染的东西,很容易不加辨别照单全收,有时甚至错把腐朽当神奇。社会上多元价值的冲击,尤其是个人第一、金钱至上、享乐追求等迷雾的浸染,学生往往受害而不自知。5 c0 ~ u% h! ?( @6 E
教育者必须担负起教育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这项任务的复杂与艰巨,不是靠少数德育工作者就能完成的,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使命。做人准则、思想道德准则、遵纪守法准则,特别是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等就是要通过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播撒到学生的心田,为他们的生活道路导航。这样,教书育人才能落到实处,而非空喊千百遍的口号。
3 e( U0 ?& E: p1 }6 T, Y! R6 ?9 c3 @3 o Z! F/ b
7 ~) d% P" u& i" s/ E, a1 ]
有的倾向性认识确实需要澄清。有些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校教育一线的管理者与教师,一说到学科德育,就条件反射般地认为那是没有专业的人说的话、干的活。什么叫专业?什么是教师的专业?业务钻研不深,怎么可能目光有穿透力,怎能发现其中宝贵的育人资源?学生进校求学,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堂课的质量影响学生生命的质量。优质课一定是知性与德行的高度统一,而不是教师是知识的二传手,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对学生心存敬畏,对教育教学本原心存敬畏,对教师专业的认识与感悟就会更周全一些,更有深度一些。
8 A1 Q) k* c$ C学科德育彰显的是对学生的大爱,对事业的拥抱,对业务的执着追求,对教学智慧的不断创造,担当此重任的教师辛苦在当前,功德在千秋。
5 K l; [; M1 R7 m" Q. j6 b `6 A4 A- c' {" I4 U
' O- S& T0 B2 c
; c" t5 `3 k2 ], ^
— END —" a5 H1 [2 T- U. P8 \8 y
) n6 p& n' Q3 @7 V: M " K1 q6 O4 ]$ h& m9 L
来源 | 守望新教育
! x( Y+ M9 j' M0 X( M统筹 | 周彩丽5 h2 V( J: f# f
校对 | 齐丽涛6 O+ G. ?* w2 F6 c" v& u7 C2 J% j, f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z9 l* i8 X9 M- l' L$ |- q* O- j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