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强化科技支撑力(大家谈·向着教育强国奋进③)

[复制链接]
查看9848 | 回复0 | 2024-11-19 09: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人民日报
9 \) }  e" Y$ x! ^3 d% p; j  q5 ?; Z; b* Y/ ]: X
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期大家谈聚焦高校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为强化科技支撑力提供借鉴。
9 ~/ x0 B4 D4 m2 ]% T0 T) S/ E2 R
1 J- I  @! s( m7 E4 N2 |5 S; F& |. G——编者, L; p0 ?0 ~" V0 }  @
# ?' e  D6 H+ j/ N$ F
聚焦国家发展所需+ q4 R5 Q- ^4 B: H
/ H  ]) a6 s. `# ], U
黄忠伟
: U' n% [$ n( G: |
2 U" y5 ?. N# g0 j9 S) Z. X! E'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气候问题日益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对此,高校大气科学专业师生们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 N3 d- c8 G5 w) [- q) ^

) \6 B# d" l% I5 ^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挑战的关键力量。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兰州大学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环境气候灾害监测预警国际大科学工程,联合国外相关科研院所,建成11个气候综合观测站并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预报预警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 h% g0 F0 Y! L, a) Y/ d$ D- L$ [1 M: A9 N. z. Y% T
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空中楼阁,只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自身价值。换个角度看,实践也为科技创新注入不竭灵感和动力。我们相信,以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契机,聚焦气候治理“最大公约数”,继续加强与共建国家的深度科技合作,就一定能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4 c( w. C& r- h! n: R8 L% P
5 w* z5 m+ T. k) G) v
(作者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J9 S5 W, _& c- \8 {

1 ]6 }" r/ }" L3 r- r: J扎实推进成果转化" _1 S+ n. U5 Y# T! ]

  ?9 m; _( q) i+ s0 c- D信思金5 M+ v$ i6 N( z. ?* R
. g/ |7 P& m' F6 v# z* B
科技是国之利器。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F3 k* V: R+ \2 j- ?& @4 s
" K% [, k! Q" r& S  Q9 u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包含了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完整过程。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围绕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整合资源力量,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研发攻关任务,主动对接区域、省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科研需求。另一方面,要把产业创新高度重视起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等新模式,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1 D3 t; Y4 l1 ?3 [* x' k7 J0 L

* B. t  [# \. F' ~( _' s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扎实推进成果转化,需要大批人才发光发热。高校应持续优化科研评价机制,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充分激发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转化路径走通走实,高质量发展将会有更坚实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将获得更有力保障。
7 ^4 C3 C! b) A
; B1 \' L  R2 G$ s(作者为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X$ q0 E4 e' U. i6 k

$ \, [5 d% O4 t, l注重交叉学科建设
7 d( D2 u9 f9 }* X
7 H6 R: {. F( N+ s( c陈棋
, Y) R$ L( m/ V; r- D
- r* j* y, l" G1 p! `% d/ b/ o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高校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催化剂”,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产出高质量创新成果。
7 R" j( I( o7 F" m( H& w! p* [" l* S2 ^/ V3 C- f8 V, J
交叉学科建设不是漫无目的地做加法,而要以带动学科领域结构革新,催生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为目标。在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我们以热点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战略技术问题为牵引,围绕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领域,开展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研究。前不久,我们的科研团队制备出高质量的电池薄膜材料,能够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长期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只有锻造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长板,向着科技高峰攀登的过程才能更为顺利。
6 B/ n) h  Q  x, I( L* Z
' ]4 j8 K; ?5 o8 A7 S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我们定能以澎湃创新活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0 [! H0 V- n& {4 ]
% h/ u4 x1 q  M: @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6 U, L7 ~3 \3 I: @" y0 K
+ B* h) H$ z$ s; x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0日 第09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4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2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