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S8 ^! _, w# {' [! ?. I1964年夏季,我国西北戈壁滩格外炎热,而位于发射基地内的“东风二号”的研究人员更是心急如麻。* G$ f0 ~# }* K) O' u5 ^, ]
\; Q ]. @; g1 q @: f& |% V$ c
6 G7 j6 V: W. s按照计划,在经历过1962年的第一次发射失败之后,“东风二号”将于1964年的6月下旬进行第二次发射试验,而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科研人员却发现,由于天气过于炎热,导致推进剂遇热膨胀,燃料贮箱内无法加入足够的燃料,这就意味着导弹的射程将大大折扣。
- ^1 u0 e( ?' X n2 n2 G- x5 `0 Q. s7 W [- h7 A8 z6 }- |
1 t- Q# p& g0 H4 s, f( }
眼看距离预计发射时间越来越近,可推进剂膨胀的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甚至连钱老也一筹莫展。而就在此时,一个年轻中尉鼓起勇气敲开了钱老的门,而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减少燃料。% u) \2 y. K4 w; V3 F
听到这位年轻中尉的想法后,实验基地内质疑声四起:“减少燃料?导弹射程本来就不够,你还要减少燃料?”
% [- @- q9 {/ I \4 ~4 @
1 C0 A1 A( `2 a! V0 |
8 x9 B* m/ A" v2 x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当听完这个“违背常理“的想法之后,钱老突然眼前一亮:你叫什么?
) n5 h! r, @' m4 q9 @8 f而最终的事实证明,这位年轻中尉的想法确实有效,也正是凭借这次的表现,让这位年轻中尉得到了钱老的赏识。4 w% R ]3 ?6 {7 A+ W2 L
& X7 `. P; d- f9 {* ^6 ?
6 |$ M1 @; C1 b6 J# x% i那么这位年轻中尉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敢在关键时刻提出如此大胆的想法?而他这个大胆的想法,最终的结果如何?( |( u" ]# K, i( z" b/ i
几经更换专业,只为满足国家之所需
: f p$ h( ]6 d: [9 U8 Q w4 r |/ ^
1932年,辽宁省昌图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孩的出生,他就是未来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王永志。
) r. a# O: `; ^7 z h/ F. q, g- D6 E/ X: {- N7 d* A: |, W5 F
4 Z4 C5 C1 I( F% r
那个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外敌入侵、内忧不断的困境中,大部分百姓都生活艰难,资源匮乏。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出身贫寒的王永志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导致他6岁时还大字不识一个,直到1939年,7岁的王永志才在大哥的帮助下进入了小学学堂。
( `" O- l9 N5 I K0 [9 g. B3 _" d: h: \ X
8 o: Y. H( h5 ~+ b! Z9 U- c O
虽然读书晚,但是王永志非常勤奋,凭借这股韧劲,从小学到初中,王永志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 E |- C5 b( S1 w p然而,好景不长,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地区陷入无政府状态,学校也被迫关闭。没有了课堂,王永志只好回家务农,但他心中对学习的渴望却从未停止。
6 \0 D" L- B; E& p( ]! L9 L9 C) H. ~5 A6 j
3 m! z) C* @3 a幸运的是,随着解放军进入东北,局势逐渐稳定,在老师的帮助下,王永志再次回到了课堂继续他的学业。% s/ t S( i1 Z
1949年,华夏大地终于获得解放,新中国也终于在万众期待中得以成立,这一年,王永志顺利考入高中,并且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7 j1 O6 \7 L: {: ~- S5 p' u' B ~+ q% I
( x$ H* ]- Z3 j& b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甚至有不少百姓连饱饭都吃不起,当时正读高中的王永志目睹了这一切之后,便萌生了成为农学家的想法,他希望让全国人民都吃上饱饭。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却让王永志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 v/ ?! p1 X. e4 S: x& T2 u- M7 n
; k" c) O: p- m _( ?4 ~
! P: ~. \- g2 }- e$ m0 A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朝鲜在联合国军的围攻之下节节败退,面对外部挑衅和朝鲜的求援,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连夜奔赴朝鲜战场。9 p1 L& l. { L3 `2 E% C! J
当时的王永志虽然仍在读高中,但是他却时刻关注着朝鲜战场的形势,而当得知志愿军在敌军飞机的轰炸下损失惨重之后,王永志彻底意识到,国防力量才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从此他便放弃成为农学家的梦想,转而希望为国防力量贡献自己。
& \0 P2 J! ?6 q: }; E, t/ k) z# r$ u) N7 {
' ]* D4 E7 K x+ Q& m1952年高中毕业之后,在报考专业时,王永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的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而1957年在前往苏联留学之后,王永志又将专业改为了火箭导弹射击,主攻洲际导弹。. S8 G6 u4 x3 n/ }
尽管当时对这个全新的领域感到困惑,但王永志非常清楚,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火箭导弹技术才是中国急需掌握的核心科技。
B! b0 f+ U4 N- c% o7 V5 z; l0 K& j2 ]' j( f- d' [
S- A$ f7 t$ \4 z! K- X# Y6 X留学期间,王永志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不仅拿到了斯大林奖学金,还获得了工程师的称号,尽管苏联方面以丰厚的条件邀请他留在莫斯科工作,但王永志毅然选择了回国效力。! @8 U2 t* c" ~
从急中生智的年轻中尉,到中国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 P3 V3 m2 m% V0 K# x2 _4 Q& y! |& v
2 T+ P% \3 t$ o$ t
1961年,王永志回国之后顺利进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跟随钱学森一起工作。. }8 k% m/ ~7 Z
" X9 Q( q4 o0 s% H* Q$ ]8 c
2 V) C V: M- A6 H6 \
刚开始,王永志在结构部门从事火箭系统的各个环节设计,而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和时间之后,1964年,王永志被调入火箭总体设计室,并被任命为了中近程火箭总体设计组组长,负责参与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的设计工作。正是在这一年,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巨大转折。
$ U8 `# m9 R1 U* L! s$ b$ M, Q0 U- d9 v. }/ C- O' B' i
! o* X# g* u/ p/ Z2 s1964年6月,“东风-2”弹道导弹进入发射倒计时,而当王永志和团队对各个系统进行最后检查时发现,炎热的天气导致推进剂膨胀,射程可能不够。面对这个突发的难题,王永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减少600公斤燃料。( L& }$ V1 ^' M1 N. X3 `$ s
王永志的方案一出立刻引发了热议。毕竟减少燃料意味着火箭的推进力会受到影响,射程可能进一步缩短。
: k/ k$ P+ h6 U
( F$ [; L s; s9 V7 U8 ^3 Y1 l$ s8 n1 ]
可实际上王永志早已进行过详尽的计算,并坚信这个方案可行。最终在钱学森的支持下,王永志的方案最终被采纳。1964年6月29日,火箭成功发射,王永志的大胆决策得到了验证。: K" Y# v+ y1 c/ \* K% i, n/ t
也正是因为这次急中生智的大胆想法,让王永志得到了钱老的注意,5年之后,王永志被任命为洲际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正式开始了为祖国“筑盾”的生涯。
/ @# |- a; G3 C8 C7 W. `! c; M7 ]/ ^% i1 @# V
0 }; l7 h' G6 V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王永志不仅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还制定了更适合我国情况的火箭发展战略,也正是在王永志的带领之下,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i; }* T; ]; w) S
2024年4月26日,我国神舟十八号三名航天员成功进入我国空间站,而目睹了这一幕的一个多月之后,王永志与世长辞。
9 m( `, X/ K1 k1 k- K, T! ?& N/ n. D
+ {# S$ A3 o7 `7 u1 T( i/ h# e, N从1964年6月的戈壁滩,到如今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波澜壮阔,王永志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铸就了一道最坚固的防护之盾。) I- y6 |+ |$ e% A7 o9 P( r* }$ N
参考资料:5 V" m* X0 b" H
中国新闻周刊:2024-09-29:共和国勋章,有他!
- o3 S% S* A, Y* {: W. O政知新媒体:2024-06-13:师从钱学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Y$ o7 o; P5 a7 F
3 w3 C* I8 s, c6 X8 R+ |5 T* E0 f3 z' @( h7 g. h
, l5 p2 b6 Q- `' T+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