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是优秀的补药,中医:使用需关注5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

[复制链接]
查看4172 | 回复0 | 2024-10-17 10: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 @; @3 G: G! t- L8 E6 n( c

4 a. P# _: k+ {4 n% W- d: ~+ m黄芪是药食两用的中药,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史,可补气保健康,除了泡水喝还能炖肉熬汤,用起来低廉,补起来快捷,治起来方便,是很多人知道和选用的“平民药”、“家常药”。  e/ ^# X. k9 U- z/ u2 b
中医看来,黄芪有“4个百”的特点:! P- N9 p1 A! H: Z0 U
1、百变之药。黄芪有土黄、淡黄、乳白、黑皮等外观颜色,有生药切片、蜜炙、炒制、酒炙等炮制方法,有补气固表、清肺、健脾、生肌、解毒、养血、升举、利水、除疮等多种功效。& \1 y) b) T3 C
2、百搭之药。黄芪可与多种食物和药材搭配,入药有记载的方子超过200个,偏方不计其数,常与黄芪搭配的药对,有当归、肉桂、白术、山药、菊花、防己、知母、陈皮、金银花、蒲公英等。
3 l6 w$ O% i3 I$ l! |
. k% g# ^+ h% z

) K! K, [0 w$ q& I/ L
: d# f- g( |( }7 h& S, z7 }0 o, m$ }
3、百战之药。黄芪不仅可泡水、可熬煮、可外用、可补虚通痹,更主要是千百年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使用经验和方法,近些年黄芪用得比较多的,是在抗击新冠、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场合。
( ^5 `9 S* y  a2 j, R3 U4、百地之药。黄芪的产地众多,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披露,我国有17个省份、超过200个县区在大量种植黄芪,以甘肃、山西、内蒙、青海、宁夏、四川等地产量大、品质好。
9 q) l9 r' [' C2 ?不论怎么百搭,怎么百变,黄芪是“优秀、平民、低廉、便捷”补药的身份一直没变,入脾肺二经,药力通行三焦六经,补益内外平衡阴阳的归经、功效一直没变。( m( c) s# E: s9 Y$ _. n* `/ Q
很多人不知道,黄芪还是我国长期产销两旺的万吨级药材,据权威药材网统计,仅2022年全国黄芪产量就达7.81万吨,国内用掉7.3万吨,出口约5000吨。这意味着,目前市面上的黄芪,基本是新货,少有陈货和旧货。1 W- e; q4 E4 z, b7 y
2 d! h$ \# p& r) A* e# v
黄芪是优秀的补药,中医:使用需关注5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2.jpg
) @. x& N  K4 b" u) \/ A9 F$ p. @
) z9 O' |; b4 c: L) \  g

: e/ q' z: W& i. k6 k黄芪不是陈皮、半夏、吴茱萸,放置越久越值钱,而是越新鲜功效越好。人们普遍的用法是“水杯泡一点”、“炖汤放一点”、“治病用一点”。不过,有的人发现,黄芪作为优秀的补药,吃黄芪进补,一段时间后两个问题很明显:
+ A. M2 v0 a% Q! a5 w. Q0 D: t1、越吃身体越差,表现为面色萎黄不红润,舌苔黄腻,眼袋和下肢浮肿,小便起泡,夜尿增多,感觉比以往更虚了,有的人认为是“黄芪拔肾根”。" f; B" c& D  B, f: c
2、没有什么效果,刚开始吃感觉气足了,腿脚有劲,精神头上来了,但没几天又恢复原样,甚至身体还有“掏空感”、“漏气感”,出汗多了,口腔溃疡了,湿热和上火症状明显。
" P& k% g3 @, H( A  q
& i6 d; K' U& p
黄芪是优秀的补药,中医:使用需关注5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3.jpg
7 c% o8 v  a' u% A8 P8 Q& o1 m% ]4 L

/ a: u# Q* ]6 q1 d4 m7 F/ k6 ?
$ I8 F5 l! }2 J: @( q有的人归咎于黄芪人工种植效果不好、农药残留超标、炮制方法不对等原因。其实,黄芪效果不好,使用后出现问题,很可能是5个原因:
- ]" h3 w" ^- O9 c1、黄芪自身品种的原因。一个是买到了假黄芪,一个是炮制加入了非法物质提鲜增色。更主要是黄芪种植4个要素,没有全部满足。$ Y8 t8 ^0 n6 N" z; d1 K
黄芪种植条件比较苛刻。四个要素是:平均气温3到7摄氏度,气候凉爽;以风化土壤为主,土质优良;海拔较高,干旱少雨;种植区域远离污染。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有的地方虽然种出黄芪,但属于残次品、劣等品,不能与优等品相比。
# j! Q, W. Y( n3 e& A& |) z  q( e
黄芪是优秀的补药,中医:使用需关注5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4.jpg

+ F, b; c7 K+ j; Y  B6 S( W/ ?5 r7 a; Z. N9 D) b3 E& |( V3 R: [
8 A; k& S0 e7 H/ ]4 y
2、吃黄芪的季节不对。不少人觉得,用黄芪泡水也好、熬汤也好,补益身体是可以全年进行的。但黄芪在春季吃是不合适的,春季宜升发,黄芪的固表作用刚好与之相逆。
- H$ t6 P) r( y8 F! G& h另外,黄芪虽然搭配的药材很多,但有的人在吃了杏仁、玄参之后,再吃黄芪就不合适了,会出现副作用。6 x6 Q! T/ M4 G( t
3、用黄芪补气,泡水或熬煮方法不对。正确的方式是“三煎三煮”:先用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文火煮30分钟,汁水滤出,此为一煎一煮;随后加入新的清水文火煮15分钟,滤出汤汁,此为二煎二煮;再次重复这个流程,为三煎三煮。' ^  u0 F0 P$ \6 v6 F' h
4 k! U: }& A2 z/ G& y
黄芪是优秀的补药,中医:使用需关注5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5.jpg
8 I5 J4 y" p$ |+ P  p
把3次煮的黄芪汤混在一起,加入大米煮粥或炖肉均可,使黄芪补气更平和,不易上火,反观用黄芪泡水补气的行为,黄芪的功效可能未完全发挥。& h, ]$ F, w# U* d1 B# z
4、辨证使用黄芪来补益的条件错了。辨证使用黄芪补气有5个时机:
9 `9 H, A" Y% x, J一是面色黄白,黯淡无光,不红润,面容浮肿,眼神空洞。* w' n  T" N7 {, h9 H
二是肌肉松软,不够坚实,且日常汗多,天冷容易过敏或感冒咳喘。/ |5 e: ^4 o- u. }- `7 p- y
三是体胖肥白,下肢经常有滞涨感或浮肿感,手足麻木抽筋,舌淡而胖,典型的气虚水停。
  [: D( }) g. Q; D
1 B/ N" {( Q& C. H
黄芪是优秀的补药,中医:使用需关注5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6.jpg
2 K2 z0 l, d  r% s* l( X

  B% f$ P, @0 C1 w; W
- h4 k0 K: w% h四是用餐后仍感觉体虚无力,头晕眼花,有时还有冷汗渗出,伴有心悸心慌问题。" V& S; q9 I) a
五是精神易受干扰和分散,伤口难以愈合,不太爱说话。
; ?- e! v, l9 M6 U6 O/ j! ^5 v: }如果不是这些症状表现,随大流吃黄芪,反而会抽走身上的元气,脾肺肾都会出现异常,这就是“拔肾根”。/ Q& X3 q9 y7 ^; {8 H
5、不适合吃黄芪的人乱用黄芪。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湿热、阴虚、热毒炽盛、舌红少津、高血压、偏热体质、孕妇群体等7类人,不适合黄芪,否则易滞胀、生热、易怒、上火加重,甚至出现意外。. c$ _7 U& B; }$ J( A

# q( G& J+ f. j: t7 g+ _- L- N0 x/ d
黄芪是优秀的补药,中医:使用需关注5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7.jpg

3 e( ]2 ?8 {- c7 c$ N
# J7 [+ v1 O! \8 B8 z
6 ?4 o( S1 e$ W( m  p而且,即使是黄芪泡水保健,每次用的量不要超过15克,而且要分两三次服用,过量也会扰乱气机。# S8 K) ~6 v9 H  g
这里重点分析的是黄芪用于日常补益、保健时,易犯错的5个原因,如果用于治疗,用量大、中、小会有不同的效果,更需注意,所以提醒我们,越是寻常的中药、补药,使用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5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