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满清一朝,风云际会历史剧本,烟云缭绕难免遭受舆论杂音的染指。历史真相往往在无心笔触间被湮没,被讹传而去,待重新拾起真相时,往往错了万分。关于孝庄太后的生平,旧史早已千锤百炼、反反复复,可就连其中数则最关键的疑点,也鲜有定论。孝庄太后究竟是不是真的主导了顺治的继位?又是否真的嫁给了明珠奶奶多尔衮?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帝王的死因从来没有定论,真相究竟如何?让我们一同去追溯那段扑朔迷离的盛世,去探寻这满清三个被野史歪曲的真相吧。
/ s' L( f- [6 v& [% j7 h" R& F' Q
6 I2 ?& f. b4 z% Z9 }4 C5 s. @1 a1 Z7 D' f b' N* K% `
一、皇太极之死:神往矣?亦或他杀?1 X7 ~. {- J' U+ G( u' B5 ` i, O
' ^) N$ e! A. R, {9 M b4 L
清太宗皇帝皇太极驾崩的那一夜,是公元1627年的九月初九。当时的北京城中已是冷风萧瑟,随着皇宫大钟敲响十二下,报晓的鼓声响彻皇城上空。就在这夜间亥时之际,那位曾经声威赫赫的铁骑大汗陡然离世,年仅五十二岁。
9 {4 @6 B9 ?* k P3 n& c% E: ]& B5 m4 b" M. l% A4 M9 m7 r: \ ?
据亲身侍奉皇帝左右的太监们回忆,那日皇太极并未显露出任何身体不适。晚间如常用斋后,他便端坐在龙床上望着明窗外淡淡的月光,若有所思。忽然间,皇太极面色惨白,目光呆滞,直挺挺地倒在龙床上,动也不动一下。御医丁穆奔至龙床前,试着把皇帝扶起,却发现他已无半点呼吸。
+ Q2 d- Z. N6 [, y* Q4 Y, i3 Y
7 ~' P& ^8 J* m$ G- G4 z眨眼之间,这个昔日战无不胜的雄主竟无声无息地离世了,御医们束手无策,只得哭嚎不已。后世读书人根据史载对皇太极死因做出种种推测,有认为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逝的,也有人猜测是遭人暗算的。' N/ K3 B" i. A! g6 Q( |
1 Q9 F# ^* A6 T7 s$ h& e
关于"暗算说"最为人所津津乐道。据说年迈的吴三桂属下袁崇焕原本是皇太极麾下的大将,后因皇太极将大军的统帅之位授予努尔哈赤之孙洪承祖而愤恨不已。于是,袁崇焕暗使亲信刺客混入了皇帝的贴身侍卫之中,终于在那一夜的亥时,刺客乘机用剧毒药物毒发了皇帝。
+ M7 _9 i5 N& b7 b' j+ T7 z
! r0 {. s5 b5 h1 ^0 ^+ ]/ e; L" N& ]然而,正史中并无这样的记载。《清史稿》中是这样说的:"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由此看来,暗算说恐怕难以服人,不过仍有一点疑虑难消。
$ R6 ~ d. x a N$ B' I# y+ K
2 v9 f5 c( ?6 C, x, B# }9 u0 O9 C那就是皇太极生前饮食极为放肆,尤其贪嗜肥肉,对动物脂肪情有独钟。按理来说这种居高不重的生活习惯,的确会酿成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是"三高"的重灾区。到了那个年纪,一旦突发心肌梗塞或脑卒中实在也不足为奇。
8 T* D4 o! L7 p7 t二、顺治继位之谜:孝庄主导还是诸王共议?
( E1 [$ j/ P! P7 ~; ^+ d" ?
8 ]- k) D8 m/ ]' [# g1 f- M皇太极英年早逝,太子储君未定,这场旷世大变陷满清上下于一片迷雾。谁能继承这浩瀚帝国的重任?一时间,朝野哗然。在这风云变幻之际,有七位满洲贵胄挺身而出,他们就是: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O5 u, G1 x! T( I' [; a' K
) P* i$ p7 Y6 X3 o' H3 R代表红旗的代善年纪最长,他首先力挺豪格继位。豪格心怀戒惧,婉言推辞:"臣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这无心之语竟意外地令他与皇位失之交臂。多铎自诩配得上龙椅,但多尔衮却力劝代善即位。可代善早已打消这个念头,遂反过来推举多尔衮,但多尔衮也颇为自知,只说"无继统之意"。( @; a0 H J4 b9 k, V% U$ H: ^# y
( }4 q9 Z0 ^. }1 U; ]大家你推我让,僵持不下,最终不得不权宜取舍,将先帝嫡子福临冊立为帝,由济尔哈朗、多尔衮辅佐摄政,以伺候福临日后能独挡大局。这一决定反映出满洲上层的力量消长,彼此相持均等,是整个八旗共同商议的结果。2 j) F. {5 N. y: E
9 V, {0 H/ S$ L
! C3 t" M& W0 ?4 d4 x, @6 v; u) ]
那时的孝庄太后究竟扮演了何等角色?她固然是福临的生母,但祖制既定,母亲生身自无干政的资格。况且,孝庄地位的确只是通过"母凭子贵"而已,儿子远非独当一面,她又凭什么参预立储大计?就连皇后和宫妃们都无从置喙,孝庄太后更是权力之外。, `7 U& J# _! {! S
* f/ l# f9 R; T8 t2 W有人或将会提出质疑:"顺治继位时对多尔衮曾称'皇父摄政王',难道这不能说明他们有什么旁的关系?"( U) l f/ O' A
三、满族风俗下的继室新规
+ F& O6 Z9 B3 x2 ~% `1 v
9 S( w7 R+ M9 k' R& n自古以来,满族这个游牧民族便有着一套独特的风俗习惯,与中原汉人大为不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们的"继室"规矩了。, x0 B) Q4 ?+ i c
' X# l& ~+ o) E+ _/ C- b& u
所谓"继室",就是在丈夫去世后,寡妇会被逼着嫁给丈夫的兄弟或儿子,以维系家族血脉。看在外人眼里,这种做法无疑有违伦理,却在满族人那里,早已沿袭成习。这归根结底是源于游牧民族的特殊生存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 J; Y- E' Z2 E
$ ]( K- T4 x, s) y对于昔日的满族贵族来说,妻子的身份地位尤为特殊,她们不仅是家中妇人,更是延续王室香火的关键。一旦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会很快被另一位新人所取代。因此,无论是寡居或终老,没了子嗣就等于失去了在家中的地位。
* u- J4 b( o! M9 s6 H# k- |9 C# c# E. `7 @' @' g
为了确保血统的纯正,保证子嗣身份的合法性,满族人就发明了这套继室制度。按照规矩,当一位王公大臣死后,他的妻妾们并不会就此守寡终老,而是会被迫嫁给丈夫的兄弟或亲生儿子,以保全香火。
2 x: K& \, x0 r# D: r* e( A( _0 ^' \+ d- P. ?! A0 @6 _
如此一来,原配的妻子就会成为新丈夫的正室,而其他妾室地位自然也就发生了相应改变。新丈夫娶她们当妻,她们却还是她们的妾,自有一番微妙的身份关系。% {% r' S2 p1 Q5 t5 z% z) @
, y2 D. D2 T- r
$ W9 y2 ~! d9 C/ l6 P' S( z3 x I* G4 _% z0 E+ X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满族这一风俗未能得到彻底执行。当时缺乏详细的制度规定,加之上层人物私下也会有所变通,因此满族的继室制度存在诸多例外和漏洞,真正情况远比表面复杂得多。/ Y( n0 O3 a) H$ A
1 ~+ x) y8 @7 B( L3 D从现存的史料看,满清王朝建立之初,这一制度在王公权贵阶层中仍得到一定遵循。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由于汉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继室的做法逐渐为人们所摒弃,几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0 B4 p: u) `2 s/ O
四、拆解两大疑团关键所在:; r/ l6 i3 r( _* r- q8 r* H
* D* M! ?6 }0 ^3 _总结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围绕孝庄太后的两大疑团:一是她是否主导了顺治的继位;二是她是否真的嫁给了多尔衮,成为他的继室。这两个谜题关键的症结所在,其实都隐藏在当时满族的身份等级制度中。( I1 W: J* w6 t+ J" ^9 I5 t6 p6 K
9 p1 \% U+ ~* F% j5 h) I' F首先来看第一个谜团。汗国时代的满族将贵族等级划分为八旗,亲王以下有郡王、贝子、贝勒等层级。作为亲王多尔衮的侄媳,孝庄太后的身份地位自然低于她的舅舅,属于不入流的贵族阶层。更何况她只是一个寡妇,儿子福临尚且年幼无主,她在当时根本无任何实权可言。- r& b3 w$ ` R" l$ s* [: b
% w/ t; E, n3 m+ i0 ]" W$ W) R相比之下,拥有八旗实权和重量级话语权的正是那几位亲王和郡王,他们掌控着满洲铁骑的兵权。在讨论继承人选择这等重大政治问题时,他们自然是决策的核心。孝庄太后即使极力维护福临的储位,也无非是作为母亲的私心而已,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0 c- b/ _6 O" ~# _
8 F7 G5 Z* b. R2 P% O& H5 S- Q再看第二个疑团,关于孝庄太后成为多尔衮的继室一事,实在是一个荒诞的猜测。按照当时的制度,作为曾经宗室亲王的妻子,孝庄太后如果被"继",接续的对象也必然是帝王子嗣或旁系同辈世族,哪里轮得到多尔衮这个远亲?况且她早已守寡多年,地位独立,又有何被"继"的必要?
: M3 O( W. d" N0 M0 E
& C' k8 [9 |4 v不过,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这一猜测。那是因为从字面上看,"皇父摄政王"的称呼中,确实透露出一丝蹊跷。在满语中,"皇父"并非单指亲生父亲,也可泛指长辈亲戚。或许,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孝庄太后确实以"皇父"之名与多尔衮结合,但绝非所谓"继室"那般低级庸俗,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政治联姻。
( q( O: J( v- A) m' _6 z五、历史真相重现:还原那个年代的原貌
) H1 P3 p& G/ j5 U1 `# P# a" A, [* e
面对这些被尘封的历史疑云,我们今天能做的就是尽量还原事件的原貌,来厘清当年的真相。
( s0 J. O) r8 v* Q4 m/ t f; N+ i0 A1 w# G* S
对于皇太极死因,结合他的生活作风以及突然离世的情形,最有可能的推断是猝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所致。至于被暗杀说,鉴于缺乏确凿证据,难以服人。不过话虽如此,这位年富力强的雄主夭亡之谜,仍有待于更多史料的发掘佐证。
6 C8 V- {8 N# y+ i" Z5 Q7 Z5 i3 h5 h, r$ f; G) }( w
皇储之争一事,由于亲王们地位平起平坐,权力分散,他们相互角力制衡的结果,最终只能通过折中的方式暂择福临为储君,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执政辅佐。作为当事人,孝庄太后能起到的作用无非是竭尽全力维护儿子的继位权,却没有决定性影响力。有关她主导立储的猜测,显然是对事实的过度解读。1 o6 z* h' p: D" i
6 g8 f: p8 z6 l1 E2 m* n& ]说到太后与多尔衮之间那场引起无穷猜疑的关系,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正确理解满语词语中"皇父"一词的内涵。如前文所述,在满族人看来,"皇父"的概念远为宽泛,并非泛指亲生父亲,同时也指代长辈或族里的其他尊长亲戚。因此,孝庄太后获此称呼,很可能不过是一种政治性的权宜之举。% X! u X- U7 @% v8 R, z
# g* l% z- z/ y' F B
. B8 F4 v/ Z, R- b2 P5 d+ m4 ?
8 i0 f, v3 J' n8 P毕竟,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与日后的继位者顺治帝之间,确有明确的别务合作与权力分际关系,需要一个中间人予以维系,孝庄太后或许正是扮演这个角色。这也许就是后世对两人关系产生诸多猜疑的根源所在。! [3 Y; u' {5 D! e+ Q: H: v
$ ~$ v* n/ y1 T6 S古人云:"明镜非铜镜,历历可鉴矣。"重温这一段往事,从混沌重重中窥见当年种种蹊跷细节,倒也别有一番历史滋味在心头。我们永远也没有机会亲见当事人到底是何面目,但至少现在已经能将真相本相的模样看得愈发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