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 @5 N, W6 l# S! a文丨卿心君悦
& C& W r/ N" a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谜团——* e& `. W% g2 q$ D5 F
主动请缨帮田文镜押运粮草的邬思道,临行前,为何笃定由他去押粮,年羹尧不仅不敢杀他,还会主动给河南免去剩下的15000石粮食?
5 u" S. J& e. U7 Z! Z1 `, `9 w0 c4 l! U
! `1 B; T( m2 |' S邬思道的底气究竟来于何处,是因为他曾辅佐过雍正,还是因为他与年羹尧之间的交情?% F! \% }2 c0 c2 q" R1 s0 j f
又为何远在河南给田文镜当幕僚的邬思道,人不在阵前,却对西北叛军的藏身之处了如指掌?6 s+ P$ \1 M! [$ B& Y' \+ z& ^* d
难道邬思道真如大家评论的那样,是剧中的一大bug,亦或者说,在这其中还有其他的隐情?! V# a) U+ C: u- b& U5 \
+ w( z6 E+ D# T7 q+ f+ i, Q, c9 w3 D4 G* M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个谜团背后的真实隐情。) ~4 x- {& I3 ^ E0 _& q+ N9 A
邬思道请缨4 G9 d M9 T. ]6 K8 l/ V$ C9 q8 Q0 Q
: s" V4 R& X _% y" b0 _
在雍正的默许下,年羹尧坑杀了富宁安,终于坐稳了征西大将军的位置。
7 V9 X7 r) t8 n- U5 h然而,西北的危机却并没有因此而完全解除。& q2 y. B7 r9 X. e
为了避免重蹈康熙五十六年传尔丹的覆辙,先是雍正将老九允禟作为“质子”,派到了阵前,以此来震慑八爷党不要在背后搞小动作;随后,有过用粮草限制老十四允禵兵权经历的年羹尧,也拿田文镜手下的粮道开刀,打出了“杀鸡儆猴”。
9 O7 i B5 a' U+ K# p& {) f8 S" Q9 o+ D; c" A
! l% I3 V$ N! T4 H# _
在雍正和年羹尧君臣二人的高压手段下,一时间再无省份敢拖欠粮草。就这样,年羹尧终于开始着手部署手下的20多万兵马,包围罗布藏丹增的叛军。
6 i5 Q, Z5 d3 I6 g+ d2 _( u2 ^) V可当年羹尧的大军将青海包围了个水泄不通之后,叛军却失去了踪影。
2 v. I+ F4 f$ o6 T1 i, d" h长期僵持下,雍正举全国之力向年羹尧提供军饷也倍感吃力,而负责向大军供应粮草的各省,压力更不用说。* Q- C% ~# ~; x/ e$ W
! w D+ K1 D+ k: D! N7 w0 l# e( a) Z# V* c4 e% d
就在这个时候,年羹尧突然下令,要求各省提前将下个月的粮草押到。收到这个命令,最先顶不住压力的便是主政河南的田文镜。
' D/ C* \) Z8 r( \( x3 o9 t在河南巡抚衙门,田文镜听完藩台的汇报,得知需要押送的20000石粮食,临期却只筹到5000石,当场就慌了神,随后向藩台说道:
) G P0 o% D% q. R# [“那就把这5000石先送去!”2 B ^1 Q7 t0 f Q5 m; p- Y6 N
( _% o/ C; I3 M3 Q7 v5 B2 `6 G- u0 ?. f& `. C, ^1 J8 p6 N
6 g. t) J- E8 [- m% l可一听田文镜的话,藩台却面露难色:5 c8 A1 _: A& f' u
“启禀大人,没人敢去。大人也不是不知道,上一次朱大人押运粮草去,路上遇到山洪暴发,也就迟了一天,就被年羹尧那个魔头给杀了,这一次差一万五千石军粮,那谁还敢去呀。”/ b. U" j+ X' ]
- U: P6 W. D9 a1 T0 i2 [9 G7 I
4 _0 F6 k0 a) x; g* F: g
藩台的话说罢,在座的河南官员全都低下了头。见此,急于完成任务的田文镜,大怒道:: d8 G- e( p8 T8 T5 p. Y
“那也得送!总不成叫我这个巡抚亲自去送吧!”
2 f4 l/ @5 z/ X: F P+ d 正当大堂内气氛为之凝滞之时,在后堂的邬思道缓缓走了出来。
# |# X4 f! R; d' d* k6 h' O2 U邬思道一出来,就明知故问地问,为何大堂有人,却鸦雀无声。
! Y: Y8 q, I% j: G6 }& Z& ]0 c本就心焦如焚的田文镜,听了如此戏谑的话,当场出言训斥了邬思道。而邬思道却没有丝毫不快,反倒不慌不忙地说:4 B: @0 H' a) w
“我在后堂已经听到,军粮数目不够,没有人敢去押运,邬某替你走一趟如何?”
/ t/ e* j0 q* T2 q. U 8 F$ Q2 M$ O- g+ X5 f+ G6 I
: I7 P) S1 K, Y4 ?4 C这话一说完,在座的官员皆侧目看向邬思道,而田文镜更是震惊地问道:, s! ]- Y& c2 _% }$ i
“您愿意去运送粮草?您不怕死?”: A R6 o; J1 P" x1 I" c- w# `$ m( H! n
% `: b6 R! h& u% [& p
3 W* i# X! X, i+ F2 j# n$ ]' M) h( w0 @ u0 @$ O
见田文镜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邬思道微笑着说:8 m" f* V: C/ M( S1 c3 G5 n2 }% {% v
“放心,年羹尧还杀不了我。”/ Q u6 U; w. r+ Y! p9 M: S
6 {: w+ g' B6 Z: o6 W
. U% W& A7 Y! h& u F7 z
5 r$ n+ Y! Q- |9 ]4 L随后,邬思道更是当场夸下海口:6 { W3 J/ c5 U0 G
“众位大人请放心,过去邬某和年大将军还有些交情,只要是我去交运粮草,他不但不会为难我,而且连剩下来的一万五千石,也会给我免了。”5 v" h z* b: g; m& p
5 U4 H! K. e+ U. V
2 _; @: T0 e# S/ l5 m' o* }" D
见邬思道如此笃定,田文镜等河南官员皆露出了惊喜之色。 O1 B' z/ ~8 A K+ B
此时,第一个疑点出现了——
9 T: P# q+ C/ I, X" ~; k( E邬思道为何笃定,年羹尧不仅不会为难他,还会免掉剩下的一万五千石粮食?1 D0 C4 I; z( [0 L2 G7 T
其底气,难道真如邬思道所言,是因为他和年羹尧过去有些交情?( J8 D8 _/ W! x2 D' b, h
可问题是:若论交情的话,田文镜跟年羹尧同样有交情。当初雍正尚未登基,曾和老十三一同去江南筹款赈灾,那时,田文镜就已和年羹尧相识。, @# r9 ^# y5 ^" M Y* ~) }
后来,在雍正追比国库欠款中,田文镜和年羹尧不仅有过合作,当田文镜被老十当街鞭笞时,年羹尧还挺身而出挡在了他的身前。
! z( W6 H$ `2 w9 |) ]* H8 H8 S/ x w9 x
; B5 j% M4 i4 [5 P3 E! G
既然,年羹尧都没顾他和田文镜的交情,又真的会顾念他和邬思道的交情吗?因此,邬思道的底气绝非他与年羹尧之间的交情。
! G' W: f' |% ^. |+ ?1 u" W那么,邬思道的底气,难道源于他曾辅佐过雍正吗?
/ d" {9 n! v3 ]$ H可若是如此的话,似乎也只能保证年羹尧不会为难他,却未必能保证年羹尧会免去河南剩下该交的军粮。) x p: M" l1 s% c* G+ A
要知道,交不交军粮,这是公事。
$ k9 T8 S4 w$ Q+ H& @- n7 f公事虽说可以被人情左右,但同样也可以回绝人情。既然,免与不免是“五五开”的事,邬思道又何来自信,言称年羹尧一定会免?: l) [* s. Z) w, H- `* Z
6 Z" ]2 ~- S! R+ i5 R. F4 ]5 P; y
0 H/ X' B0 e2 U
这就说明,邬思道有此底气,必然还有其他的缘由。
! X6 U" H' Y. {0 H% E9 ^5 U, S神乎其神的灯下黑& ~4 K8 h/ S7 V; h
! O) I3 v. N# q! U年羹尧:“先生千里迢迢,不光是为了这区区五千石粮草吧?”
( v7 D8 \ D$ a) ^& m' c, W 邬思道:“知我者,亮工也!”! _; o! {1 _8 }# V1 z
9 b( A% j: d/ g. G- G( A, G! D4 D$ }
3 r0 [+ r- j" e3 k
一见替田文镜押送粮草的人竟是邬思道,年羹尧当即露出了震惊之色。二人简单寒暄过后,就有了上述这段对话。
- }- T- H, \: P" V, G其实,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就可以看出:邬思道此行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帮田文镜押运粮草。而这也就说明,邬思道临行前敢夸下海口,就在他此行的真实目的。
/ _5 t5 S, T) z& _8 S p可邬思道此行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 h$ ^* }: U8 m7 n* b二人的交谈步入正题后,邬思提出了一个问题:
6 h# R/ L4 m# Y) M5 h' N“亮工啊,你应该知道,如果这一仗你打不好,或者劳师糜众,找不到叛军决战,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m) S; X* w2 j: ~9 h6 ]4 h
* D2 K# e; R+ a7 }! A
4 V+ Q& }+ [2 U一听邬思道的话,年羹尧的脸上瞬间露出了愁容,随后表示他清楚此事会导致的严重后果。而邬思道见年羹尧晓得其中的轻重,略一点头,又向年羹尧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以及他身上担着的干系:
5 g$ ]9 y6 P. _“现在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你,只要等你一失败,外患内忧就将一齐爆发。亮工啊,你的干系比天还大。”2 h! I" r" V% z: t
$ w: ~" J0 r- n. Z d6 f( {
8 K2 `2 l I, t. j( S
到此,邬思道此行的真实目的就已经不言而喻了,就是来破解西北战场的僵局的,可他又要如何破解这种僵局呢?
) _; I R+ V5 D8 V5 n% k见铺垫都已完毕,邬思道直接指出了僵局产生的根源:
+ _0 r4 E- }/ b“你误就误在当初,没有切断叛军的粮源,因此才形成了今天的对耗之势!他也才得以躲起来,拖死你啊!”& @8 j( f# U6 H4 n f0 |6 u7 K
( T- u; K8 S) d- I
5 _2 u H% ]9 `3 S: b: R. c# M1 Y1 g. F; j+ Z7 H8 O
邬思道之所以能得出这种结论,是因为在他看来,既然年羹尧的大军已经将青海围了个水泄不通,而罗布藏丹增却还能生存至今四处逃窜,这就只能说明,年羹尧并没有完全切断叛军的供给。
: s# \ n7 m2 v而叛军在人数远不及年羹尧大军,唯一的优势就胜在他们是本地骑兵,军饷开支要比年羹尧的大军的耗得少,这才有了叛军主动“避其锋芒”,用对耗来拖垮年羹尧的战略。6 k( N1 H$ s _$ U- a
& O Y' g3 a% n( p0 d8 ?
" r T, q+ d3 o: L, O: g( `
那么,年大将军真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吗?
0 i9 p4 I3 K, h/ V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9 p% k- [3 X" l3 K9 F& ~. }. ~8 {如果年羹尧如此无能,雍正又岂会顶着八爷党的压力和朝野的非议,将20多万的大军交到年羹尧的手上?
) ]6 M0 t: d$ M) Q4 ]此外,这一点从后续年羹尧的反应也能得到验证。# e" j% y$ a' t2 T1 n' k2 ?3 a# k
邬思道这一番“直击要害”的分析说罢,气氛瞬间紧张了起来,随后年羹尧突然变脸,戏谑地回应道:
9 T: z1 M$ S: B3 k2 }- w5 c“没错!我要立刻截断内地运往青海的粮道,就是饿死青海的全省人,也在所不惜。”
- Y' z) Y" [2 T6 G- u l% S! {6 L ! _6 K0 Q3 `- U. K4 Z2 W6 e7 N2 H2 r3 [8 f
2 B2 y, s& @1 v Y) S- Z年羹尧这句话里所暗含的不满,明显是一种心思被人戳破的恼羞成怒。
) a/ ^1 m9 [/ Y" Q/ m见此,邬思道并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纠缠,话锋一转,移向了对此的破解之法:- M1 ?' l. q3 O/ n
“当务之急呀,是必须立刻找到叛军的主力!”
6 I+ }3 p1 U) K, V / p" d4 m' K Y' y
* ?' m4 |" a& T* u2 Z& x; }年羹尧一听邬思道不再紧抓着他的“错误”不放,语气也舒缓了下来:
# ~+ i U/ j2 D' H. G“哎呀,我要能找到叛军的主力,还同先生在这儿闲聊吗?”; ~" h; w5 p2 \: M, y. ^; y
而接下来的剧情,看过这部剧的人就都清楚了——
/ H( G! h, }7 {: m9 S5 [- x# s那就是邬思道的高光时刻,一手“灯下黑”的经典解读,指出了年羹尧久久没能找到的叛军下落。* M" R9 S. \1 ?2 S
而年羹尧听了邬思道的判断,也当场下令:4 O9 N$ u6 E! a) A
“好!马上合围法轮寺!”
5 s* V4 f" i7 q, f6 X' k
; [; p8 _. k' b3 \" j/ c
0 `; s2 H- k( C9 [3 T
" J9 j I; K1 J5 |. I" H到此,剧情告一段落,我们来看一下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w/ o" C0 ]; @ T r' W: _/ B按照剧情的演绎,邬思道押送粮草前,之所以敢向河南官员夸下海口,就是因为他有把握,一到阵前就能帮年羹尧找出叛军的下落。+ z3 }6 M& D4 ~* Z' |4 M& {
可问题是:远在河南的邬思道,如何确保他到了阵前,就一定能找到叛军下落?
3 u/ M8 w! t9 p! U同时,当邬思道指出叛军的下落时,掌管20多万大军的年羹尧,为何不先派人前去打探虚实,反倒直接下令去包围法轮寺?
0 _* J2 q0 P. L
& e) B9 ]- M# x$ I' W( S7 o/ ]3 n" k; L& N C' {8 d" h
年羹尧就那么肯定叛军一定在那里,难道他就不担心邬思道的这番分析有误吗?$ V' K& S' _. V" x$ M4 S% z
原来就是一场戏( Z# j! ^+ x* _: y- z3 F
: m" I% d2 J9 k3 o: m0 j为何邬思道会知道叛军的下落?
8 V" m; W9 q$ e# F又为何年羹尧听了邬思道的判断,没有丝毫怀疑,当场就下令去围剿叛军?5 u j* n/ {, l+ q5 L+ X! g- o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
* f3 [0 P6 o5 A: O- E, L3 H那就是年羹尧从始至终都知道叛军的下落,只是故意不与叛军决战;而远在河南的邬思道,在临行前就看出了这一点。( A) m( W# P v4 ?' f
注意!( ?' B4 C' K2 u+ S
在西北大营,邬思道指出叛军的藏身之处时,有这么一个细节。当时,邬思道先向年羹尧问了两个问题——
) m9 Y4 j s' @; z第一个问题,邬思道指着地上的地图问:1 G L9 P# z) \; F! O X
“我们现在的位置在哪儿?”: V5 a" s" p; j* [+ Y6 U+ S# S5 J
- a2 _! {0 y: m1 X! A3 b
0 y' S; p" ]* b) d$ h
G: H5 q8 V, b6 ]) \7 V( ]
对此,年羹尧指向了地图东边的一个点。8 }, ]/ _6 P! ^* P
随后,邬思道以这个点为基础,向另外三个方向比划了一下,问出了第二个问题:0 h. X% q5 p1 Y _/ Q4 o
“这周围的地方都打探过了吗?”
* J/ y# K+ Q4 C% L. o: h
6 z# W; _6 B7 m8 @/ i' v, t/ z: ~6 ^$ C
V7 j+ Z4 s8 \* s% @) O8 T' [! p# q对此,年羹尧回道:5 p9 T# N8 D+ |' }) |
“都打探过了,没有一点踪影。”
- w3 s) a( O% W7 Z, ?# i' c$ d8 L 邬思道正是听了年羹尧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才确定了叛军的藏身之处: [7 U. M; q1 ^( K5 Q
“这就很清楚了,叛军的主力就在这儿!”
3 i" x% u( V% E( O W) @% k
/ x, i" Z# l2 H+ U( b7 ^6 O/ N9 y2 y" V- C! {6 u' R
9 ]& J$ m5 ]4 `1 F, _; k而邬思道所指的位置,其实就是地图上年羹尧没有派人打探的地方,而之所以年羹尧没有打探那个地方,是因为那个地方距离年羹尧大军所在的位置极近。' f% K/ D1 Q5 M: y* J1 m# g
有人可能会问,这能说明什么?; n" U3 J2 i# q
或许,年羹尧就是陷入了“灯下黑”的迷障,这才忽略了眼皮子底下,没有找到叛军。
7 r6 g* {# H6 A3 A+ v6 s可问题是,邬思道不可能在临行前就清楚年羹尧找不到叛军是因为“灯下黑”;而年羹尧若非早就清楚叛军的位置,也不可能一听邬思道的话,就派大军前去包围。
# I# l1 o- r7 }% J0 N b" A( K& b1 Y* M" [& Z0 s+ \1 Y d
: U+ u" l+ V7 s" G& d这就说明:邬思道之所以能找到叛军的下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年羹尧亲口告诉他的。
) J: M/ q" x( Q0 I因为他知道年羹尧是在故意拖战,是在“养寇自重”,所以他只要从年羹尧没有打探的地方中,找一个适合藏人的地点,那么,那个地点就是叛军的所在位置。
$ s4 r4 K, [1 L( U$ X而所谓的“灯下黑”,其实并非是年羹尧所中的迷障,而是年羹尧为了拖延所放出的“迷雾”,毕竟,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不仅容易忽略,也更容易藏人。6 E: o$ O/ }. o
这才是邬思道确保他能找到叛军下落的原因所在。! O3 p! H" B5 ~0 L' i
( H7 v, p, W! c* S8 O
% V. o; k; ?5 K% R4 I0 J8 C! j. w+ n那么,邬思道又是如何得知年羹尧是在故意拖战呢?
( }) A }6 _1 E2 j' Q其实,依据也很简单。
$ e" n$ H/ Q0 S还记得在西北大营,邬思道跟年羹尧最初的对话吗?邬思道问年羹尧,是否清楚如此劳师糜众,却迟迟找不到叛军决战的后果。9 w% H1 l9 U$ S1 R6 ~, K
当时,年羹尧的回答是:
3 r* p; g/ y4 J7 } B“我知道,就连皇上的位置都坐不稳了。”" ? u( n& X7 ^7 T! B5 d( T1 x2 J
% \# a9 H: O& }9 }. L% z& j3 e
6 B# s3 {1 a a/ L. s而若是雍正的位置都坐不稳了,年羹尧又岂会有好下场?
9 V s) x9 O# F! [- X, g) h2 |% \因此,年羹尧的大军在包围叛军之时,绝不会让叛军逃出包围圈,更不会让叛军完全脱离自己的掌控,否则年羹尧也很难善终。
0 ]: [/ B) O1 w在这个基础上,年羹尧又突然下了一道提前向各省讨要下个月的粮草的命令,这就摆明了年羹尧不想再拖了,近期就要与叛军决战。3 W! Z' U4 k O) v/ r9 M
4 t1 m4 H* Z l% Z" \5 l, |7 a
: f( E& r- z7 @ s: |% p6 P% j8 Y
而通过这些信息,邬思道很容易就能推断出:年羹尧早就清楚叛军的下落,所谓找不到叛军,不过是在拖战。) U. e d# s; \; A" O0 N# W L
既然,邬思道清楚年羹尧近期就会与叛军决战,又清楚年羹尧知道叛军的下落,那么他为何还要多此一举,跑到阵前来提醒年羹尧呢?
1 P2 X6 ]# F6 Q7 f) i* Y6 M其实,邬思道这么做有两个目的——
& |) m% ~2 |& {4 v: p其一,是为了化解年羹尧当前所处的困境。7 O0 d0 l+ J+ {' E
年羹尧虽然清楚叛军的下落,却少了一个找到叛军的合理理由。% T; E( F$ G% a6 Y. n8 d
p9 U, S) o( h5 g
' U( I7 ~; Y3 C! |( L$ B要知道,当时年羹尧已经包围叛军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年羹尧一直都找不到叛军,可当局势发展到拖无可拖之时,年羹尧立马就找到了叛军,这岂能不让人怀疑,他过去找不到叛军就是在故意拖战?
" ]1 W/ u& d& q1 V9 s5 N因此,终于打算与叛军决战的年羹尧,最苦恼的就是他该如何找到叛军。8 u, _5 X. Q. S4 E7 o" d7 v4 U
这其实也是年羹尧接连斩杀探子的原因。
9 |% ?& Q! W- Z' K4 M2 D" |
+ J4 X9 [% l5 F+ x9 K1 F; G& k; k. F; ^
他自然清楚派出去的探子会无功而返,而他就是想通过接连斩杀探子的行为,来掩盖他故意拖战的行为,并为他接下来的决战做铺垫。
0 C/ t/ |9 e4 V/ X" S而邬思道正是看出了这一点,这才会主动来到西北大营,用一个“灯下黑”的名词,既解释了年羹尧为何迟迟找不到叛军,又解释了为何一下子又能找到叛军。
/ |0 n( _9 e/ G这样一来,邬思道解了年羹尧的困局,就能提前决战的时间,避免年羹尧为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继续草菅人命、劳民伤财。
( a; {1 u" E0 I, l1 w: M% K {" I5 H' Z* p* R' K
* K. h7 M* }$ }. z/ z6 S n
其二,邬思道这么做,也是为了间接向雍正示好。2 W: i- i$ x, w! T5 d; b
西北决战的时间提前了,雍正所处的困局也就自然而然的解除了。3 Q4 l7 U& }" [3 k8 H
等雍正了解事情的经过以后,必然会在心中给邬思道记上一大功。这样邬思道就为他后续脱离雍正的监视,埋下了重要的铺垫。这一点,在之前的文章里详细分析过,在此就不过多讨论了。$ {' Y/ r& Z$ E6 ?: e
! j6 r' g0 g2 m* v, y6 L& j- X' L" e' `& @6 q# d6 S p( f
这就是年羹尧为何找不到叛军,而邬思道却知道叛军下落的背后真相。
" s* m7 L2 F" H可以说,当邬思道表明他知道叛军下落的那一刻起,年羹尧就意识到邬思道看穿了他的心思,而后续的对话,不过是两人心照不宣的一场戏罢了。
3 o/ B- I" b! O: H$ c4 j3 D, X% `5 y& [/ }. g$ Q
8 \& [- S' S) ^4 V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u% E2 b2 n% O. ~6 J) x8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