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人物志——刘宗敏

[复制链接]
查看3096 | 回复0 | 2024-5-16 09: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宗敏是李自成军中第一悍将,可以说是李自成成就大业的最得力的助手,有一种说法,李自成是成也刘宗敏,败也刘宗敏。。。
3 S9 e3 G" r7 h7 T5 |# T我们一般对于刘宗敏的认知,是一个铁匠出身的猛将,武力值超群。他在大顺军中的地位也是由此而来。。。
% x4 K' U) k" y0 `其实这只是比较表面的情况,刘宗敏在李自成军中能稳居第二位,绝不单单是凭借武力。。。2 h: K- Q) p6 }( T; {, Q( `
他在军中的威信超卓,可以说除了李自成,能够号令全军的只有刘宗敏一人。。。: ]( K. e. W% k' x8 f: p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即使李自成已经被奉为九五至尊,在刘宗敏看起来也不过还是当年的老兄弟,刘宗敏对于李自成是大体服从,不同意的也会直言反对。。。而李自成对此也只能报以苦笑。。。
' W2 ?8 a! e/ ^( @. N刘宗敏可以说是具有最典型的农民起义的特征,不遵守秩序,更谈不上创建和维护秩序,也根本没有什么长远的规划,今朝有酒今朝醉,至于明天,到了明天再说。。。7 A3 d' T: K5 I- ~% d
所以,如果刘宗敏这样的领导者在起义军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大顺的走向也就可以预期了,在征战期间这种行事方式固然是直接高效,奈何这是在治理一个国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以悲剧收场。。。
5 `! o3 m% [; n: M- P; O0 o7 K: l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刘宗敏这位大顺猛将的战斗人生。。。
8 J8 _2 H* g8 {  `* O* Q8 k/ e9 u+ v3 ^$ j
明末人物志——刘宗敏-1.jpg

! I$ H1 A3 f4 h4 S7 ?0 y, U  [' x/ q$ s+ y& `2 A3 f/ l

- i1 i$ J' b# _) n3 a. d, S刘宗敏出身于贫苦农家,父亲因官府逼租税自缢,其母沦为乞丐,带着刘宗敏四处乞讨。不久,母亲因冻饿而死,刘宗敏由其舅父韩清收养,不幸的遭遇,使他从幼年时代起就憎恨官府和豪强。
+ A2 C0 M' r8 m# F! ^, P( M( O十二三岁时,刘宗敏拜河南陕州的铁匠为师,学习锻铁手艺。经过多年努力,成了一名手艺高超、名闻遐迩的铁匠。/ i8 [6 B4 I4 V  G4 ]% G
注:冷兵器的时代的猛将,有不少是出身于屠夫和铁匠。比如张飞,比如樊哙,大概这两种职业的收入都不错,可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屠夫,蛋白质的摄入量大概远超同时代的其他人。。。
* z+ r7 W8 }. g- k另外干屠夫或者铁匠,都得有足够的力气才行。。。. h- w7 r6 ~" [( ?9 t4 z
刘宗敏的武力强大,到底是武功很高,还是力气很大,或者兼而有之,这个不可考。。。
5 L6 z, C# Z( T: f( R8 X& V$ e8 o+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强大的武力是在从事锻铁的这段时期养成的。。。也可能是天赋异禀,也可能是碰到了一个异人。。。
( O7 h7 I3 D+ L  C
7 e. a& t* u: r2 `& [( Q' }
明末人物志——刘宗敏-2.jpg

, f0 [# g( f' A0 \5 l1 v- T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到达陕西蓝田,一路上杀官济贫。于是刘宗敏投入李自成部队,他英勇作战,屡立大功,深得李自成的信任与器重。崇祯九年(1636年),闯王高迎祥死难,李自成继任闯王时,刘宗敏已是李自成麾下的得力将领。; ~( i' {, C3 ^7 E
注:崇祯二年,李自成被大明邮政系统裁员,失去偿债能力,上了失信名单,被官府惩罚,扛枷示众。。。当年被迫和侄子李过流亡到甘肃,加入边军队伍。。。
) }" H" H1 r* ~/ s. Q) E崇祯三年,皇太极首次入关劫掠,甘肃边军入京勤王,李自成在出发不久就领导部下哗变,扯旗造反。。。
4 r. a5 U: g) p  X6 ]' `崇祯六年,李自成率部加入了高迎祥的队伍,成为闯将麾下的一部,不过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n4 H0 x1 _8 F崇祯七年,李自成和高迎祥在山西被曹变蛟击败,并被追击到河南,危急关头,恰逢后金军再次入关,曹变蛟被紧急召回大同,李自成等才逃过一劫。。。, h7 I7 F4 V9 b+ b
后李自成退回陇西一带,刘宗敏就是这段时间加入的,也算是跟随李自成最早的一批。。。大概也就是李过,高一功这些亲戚比刘宗敏更早。。。
, `2 Z  @& f: M: O& ~8 E  @" ~崇祯八年,义军头领共聚荥阳,召开了有名的荥阳大会,会后分兵多路,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是一路,直接杀到南直隶凤阳,扒了朱元璋的祖坟。。。
8 M8 X* l/ L3 c6 G2 e. g: N, ^崇祯九年,高迎祥被孙传庭抓获杀害,李自成遂继承高迎祥的衣钵,称为闯王。。。% o( u/ n! n8 D! V5 ?
刘宗敏则接替李自成原来的称号,称为闯将。。。3 Y: l: j# v7 y/ X+ b7 ?2 F

) G% L6 }  w  |  u8 F  h( V/ \. B  Z
明末人物志——刘宗敏-3.jpg

& M, R5 O4 Q  |/ a6 ~2 b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朝廷派洪承畴、孙传庭等领兵镇压农民军。十月,曹变蛟大败李自成于潼关(今陕西潼关北),妻女失散,仅率刘宗敏等十八骑突围,隐伏商洛山中。刘宗敏全力帮助李自成收拾残兵,扩充队伍,锻造兵器,重振旗鼓,为闯王东山再起立了大功。9 |0 _: V$ J. ^7 }# n/ f- K* G  }
注:洪承畴,孙传庭这两个明末大佬预判了李自成的预判,在潼关南原设伏,将李自成几乎消灭干净,只剩了18骑逃往商洛山中。。。刘宗敏在这段时期可以说是这支残军的中流砥柱,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他在军中巨大的威信和这段时期的作为密切相关。。。
# F, i" E: O& S9 _2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军四路围攻商洛,李自成、刘宗敏等突围至郧西(属湖北省)。同年八月,杨嗣昌督师夷陵(属湖北省)将李自成军围困于巴西、鱼腹诸山中。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刘宗敏为了挽救农民军,毅然杀死二妻誓与李自成共存亡。他们焚毁辎重,轻骑突围,经郧阳(今湖北郧县)、均州(今湖北均县西北)直奔河南。当时河南大旱,饥民投农民军的达数万人。刘宗敏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常出奇制胜,沉重地打击了明王朝的主力军。9 P* b  h# l$ J  s
注:崇祯十三年,已经投降明朝的张献忠,罗汝才等复叛,蛰伏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部也乘势而起,突围至巴西鱼腹山,再次被围困。。。
3 E$ [& [# R6 a9 V. ?( f8 n: t; T( S据明史记载,以李自成这种百折不挠的坚韧性格,此时都支撑不住了,甚至在考虑自杀,并让刘宗敏带着他的头颅去投诚官军,给刘及部下留一条活路。。。
* p) K  H+ K; e) P后来李自成和刘宗敏到寺庙中占卜,如果是不好的话就按照上面说的办。。。
! T# `+ U) z- _% P4 w6 g; T& a  h结果是连占三次,都是大吉。。。# a% q2 @6 c/ F3 a3 X( @% R# ~$ p
刘宗敏也不含糊,直接杀掉两个妻妾,以表共存亡的决心。。。
6 \* s3 C: V  {- o) c此举大大激励了起义军的士气,最终杀出鱼腹山,轻骑杀奔河南,由此进入了造反事业的快车道。。。
/ |2 Q9 h0 k' f  K" \- Z9 |; [4 O以上是明史中的记载,很形象地描绘了刘宗敏残忍,嗜杀,果决等特点,不过仔细想想,这里面疑点颇多,为啥一定要杀妻妾呢?高夫人也一直跟着,都没啥事。。。这里要稍微说一下闯军的制度,闯军一直都是到处流窜,没有根据地,所以家眷都是和队伍一起行动的,都编在后勤部队中,称之为老营。遇到紧急情况,主力溃散,老营顾不上的话,一般情况就是任其自行逃命,不存在主动杀掉的情况。。。所以多半是明史在瞎扯。。。
0 O. D2 A* `. U5 v7 g1 }2 o/ {) T* P0 L- q, c
明末人物志——刘宗敏-4.jpg

. B- S; Y% y+ J3 v8 c* X& `( V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他帮助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农民军以其血与鹿肉同食,名“福禄宴”。又没收王府金银以赈济灾民。
0 Z0 _  e2 q  O% }+ K2 o注:福禄宴也是一个流传颇广的传说,言之凿凿,李自成攻破洛阳之后,把重达300斤的福王和一头鹿一起煮熟,和全军分食,称为福禄宴。。。这个也是编造出来的谎言,真实情况是执而杀之,也就是抓到杀了而已,并没有虐待,更没什么福禄宴。。。
: y: l' W8 `8 }0 G4 X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号“奉天倡义大元帅”,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又设官定爵,封刘宗敏为“权将军”。
! A4 E0 \! A$ w. l$ O. K& q4 z" `注:权将军是闯军新军制中等级最高的军事将领,闯军核心将领一共有22人,其中只有田见秀和刘宗敏是权将军,即使如李自成的侄子李过,大舅子高一功等也只是次一等的制将军。。。' ]/ I. H4 Y: n" t
关于李自成军中的山头,这个是必然的,农民军早期,在李自成手下,各营都是自己征兵,自己筹粮,当然是各营主将说了算,也就是说,如果空降一个主将,是没办法掌控这个营头的。。。李自成杀了罗汝才和袁时中之后,他们的队伍被打散,分到原来的闯军各营之中,而不是派两员嫡系将领,去接管两营,因为根本做不到。。。7 g6 G6 `5 j' D, h9 E1 Y
军制改革之后,设立的五营,也是根据之前的山头为脉络划分的。。。& \4 W& u. T' v5 K' q/ j
同年十月,农民军攻破潼关,明军大败,明将孙传庭战死。农民军进兵华阴、渭南、临潼(均属陕西省),顺利地攻破西安。/ M  Q+ z" D' B( _( m# x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刘宗敏被封为侯。同年二月,刘宗敏与刘芳亮率军东渡黄河,入山西,出固关,由南面进逼北京,与李自成会师。农民军以势如破竹之势于三月十八日攻克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推翻明王朝后,李自成封刘宗敏为汝侯,节制文官,主持对明朝官吏拷掠索饷。
: m. r. p8 @" w0 B注:在西安称王之后,分封功臣,最高等级就是侯。。。8 v* e) E3 q3 J7 j. w' n, u
从西安北进时,兵分两路,李自成带一路从山西经宁武,大同,居庸关至北京,另一路则有刘宗敏和刘芳亮率领,经河北至北京。。。
" h1 {1 k5 D. `/ X/ X# s3 Q$ Y! f) u4 N$ v
明末人物志——刘宗敏-5.jpg

+ B( {. `8 q0 B3 j, j3 J) O刘宗敏命人特别赶制了五千副夹棍,用来逼迫明朝官员们交钱。夹棍上有棱,有铁钉相连,凡不从者,必将夹碎他们的手足。他还觉得力度不够,于是命人在门口树立了两根柱子,作为凌迟专用。他在追赃索饷中失之过严,杀人不少,共获银七千万两,铸成银饼,约数万块,后来用骡车运至西安。1 X8 M  [% k7 b# H8 U3 y3 B* S
注:拷响这事是真的,不过这个数量不怎么可信,把七千万两的金银用骡马运往西安,估计得把北方的运力都用上,也不一定够。。。, g2 Q, @4 s" `% U. T+ \3 [
明季北略中更有离奇的说法,说在崇祯内库发现了金银上亿两,大部分银锭上面还有永乐的字样。。。无非是想说明大明统治者都是蠢货兼守财奴,只知道敛财,光进不出。。。0 S4 q& p% Z2 q, l; _5 }1 s
刘宗敏主持拷响一事,对大顺的未来影响深远,后来大顺山海关失败之后,各地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和京城大肆拷响有很大关系。。。! |  N% E8 }3 o! t# V/ r4 Z3 A" B# Z
这次拷响据说弄到后来,动静太大,以至于李自成找来刘宗敏抱怨: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帮我做个好皇帝呢?刘宗敏答到: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这个不太像是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对话,倒像是两个股东之间关于地盘划分的沟通。。。
# c, t1 P7 N" [$ i* y- P  a由于大顺军对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估计不足,刘宗敏到吴襄府把吴三桂宠妾陈圆圆掠来,强占之,致使吴三桂降而复叛。
6 ~; X& M( O1 B1 Q- R8 \, b5 f注:刘宗敏强抢陈圆圆,导致已经投降大顺的吴三桂改变主意,转投满清。。。这是另一个明史中编造的故事。。。
( G. x4 c6 _. V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明史》
3 S7 F3 z( ^7 M; q/ j3 _6 v也就是说吴三桂听说父亲被抓,准备投降李自成,后在路上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掳去,冲天一怒为红颜,转身去投靠了多尔衮。。。
7 A" {9 b# M2 e- A  B7 a吴三桂娶了个爱姬,不带在身边,而是留在京师,这是什么操作?如果刘宗敏抢了,难道后来又被吴三桂抢回来了?在云南等地的石画像等实物证明可能陈圆圆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后来和吴三桂一起到了西南。。。
, I# c+ ~' ]3 L- y6 l+ ?# D( k真实的情况大概还是因为刘宗敏主持的拷响行动吓到了地主官僚阶层,包括吴三桂本人,于是改变主意,转身做了汉奸。。。; M7 w7 \% d/ O6 T# n1 j. g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五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召集军事会议,拟派大将刘宗敏出兵山海关。刘宗敏竟顶撞说:“大家都是做贼的,凭什么你在京城享受,让我去前线卖命?”李自成无奈,只好率队亲征。刘宗敏不好再推托,随李自成讨吴三桂。7 F% N/ t6 S* H; q& i. u2 Z$ e
注:这个君臣之间的对话也让人瞠目结舌。。。可以想象在刘宗敏的心目中,李自成是带头大哥,他是小弟,但他们之间不是传统的君臣关系。。。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李自成能坐稳江山,下一步大概率要清洗功臣,那首当其冲的大概就是刘宗敏。。。! s1 E1 u% A( q) d0 j* N

8 h( Y& ^( L2 n2 X; W5 X
明末人物志——刘宗敏-6.jpg

, V7 V% ?1 p+ Z0 D$ V% e. E8 ~7 i四月二十二日,大顺军向山海关猛攻,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三桂军向大顺军投降,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大顺军因攻坚一昼夜未能夺关,乃改取野战,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长蛇阵,成决战架势。多尔衮以吴三桂部为右翼迎战,重兵则鳞次列阵于渤海滨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待机出击,并告诫各部不得急进。大顺军不明清军意图,仍按原计划向吴三桂军紧逼,令旗左右挥动,来回冲杀。吴三桂因有清军压阵,顽强抵御。, O" e; v+ I7 r3 d
注:农民军的战力还是不错的,至少在对吴三桂的关宁军时,农民军是有心理优势的。多年征战下来,对于如何对付明军精锐,农民军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法,可以说是相当从容的心态,从来不怀疑自己能最终获胜。。。2 B4 t$ m7 Q% u8 J
此时大风突起,扬尘蔽天,不利于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的大顺军,双方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多尔衮见势,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风渐止,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未尾申时初(15点后),大顺军溃败,刘宗敏中箭伤,大顺军死者数万。5 f( ?; P; J5 H8 G! X' a5 @& D
注:满清伏兵杀出,对于大顺军来说属于是完全出乎意料,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如果之前能有所预判,大概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大顺的骑兵主力还是相当强劲的,其杀手锏战术称之为三堵墙,此战术源于西北边军,是在多年征战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大规模骑兵战术。。。7 v+ T% S/ B' r+ r! H8 ]# o
所谓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的说法,不过是编造出来的心理战术。。。6 H2 Z: d1 A5 `! Q+ j( \
大顺军被迫于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撤离北京。路经河南时,李自成听信牛金星谗言,杀死李岩,刘宗敏对牛金星的阴险狠毒切齿痛恨,大骂:“你这厮没有一箭的功劳,居然敢擅自杀害两名大将,我一定要诛杀你。”由于大顺军内部的离心离德,节节败退。1 }1 H# ?! x1 I5 \) x) K
注:李岩被杀一事,是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 j6 x7 _0 H7 Y/ t& [1 C
从这件事,说明了闯军内部矛盾已经非常激烈,文臣之间,文臣武将之间。。。: M  z7 k: Y% v& B2 _/ [
也说明了李自成此人本性是非常多疑的,在形势还算好时,尚能保持宽厚,形势危急时,也变得多疑嗜杀。。。* g. m/ s. ^! T+ b# H/ r! Y
刘宗敏对李岩比较认可,对李岩被杀相当愤怒,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他还算是一个心思比较单纯,心直口快的人。。。. [; N9 b" B3 H$ ]/ v
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刘宗敏于撤退中在通山县九宫山作战中被俘遭杀害,年仅38岁。
8 f/ y; a' U# q  p/ c注:在山海关被射伤之后,刘宗敏以无法上阵,一直留在后营之中养伤。在湖北作战时,后营被清军击溃,刘宗敏被俘,被多铎杀害。。。一代猛将终告陨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2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