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探秘大运河最后一座桥的故事

[复制链接]
查看10047 | 回复0 | 2024-5-4 22: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何“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探秘大运河最后一座桥的故事-1.jpg

; x1 _. F8 X6 A  O5 Q& g' }在北京什刹海附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桥——万宁桥。它建于元朝,距今已有 700 多年的历史,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石桥之一。6 H' ?! ]* @% f/ ~, E! ~2 J2 B
这座石桥往南约 100 米,便是皇城的后门“地安门”,因此老北京人习惯称它为“后门桥”。万宁桥不仅是中国大运河和北京中轴线的交汇点,还承载着许多有趣的传说。$ B  w! l. \) j3 K! Y4 X4 A4 |% {! F
北京城流传着“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说法。其中,“水淹北京城”与万宁桥下的刻字有关。据说万宁桥下刻着“北京”二字,若水淹至“京”字,北京城便会遭遇水灾。这或许是万宁桥下最早的水位标志线。
( y4 S# a9 Z: b! M9 x& J5 Z
' m, u8 J% h' ~8 U( O
为何“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探秘大运河最后一座桥的故事-2.jpg

- G. I7 Z4 [# [3 [9 d" Z* d万宁桥是中国大运河漕运的最后一座桥,过了它便是元朝漕运的终点码头积水潭。为了解决元大都建设中的运输问题,郭守敬在 1265 年挖了金口河,引永定河的水入元大都。但由于永定河水量过大,对元大都构成威胁,河口不久便被堵上。后来,为保障元大都的水量,郭守敬在 1291 年主持修建了白浮泉引水工程,将水从昌平山区的白浮泉引至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再引至元大都城内。7 N; c1 U' C6 J
9 _( T# v5 E' v2 r- |+ I. I
为何“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探秘大运河最后一座桥的故事-3.jpg
5 P7 M& l3 X% r( R
当时的积水潭是元大都内部的湖,白浮泉的水最终汇聚于此,中国大运河的终点也在这里。700 多年前,积水潭“舳舻蔽水”,来自江浙地区的船只在此停泊卸货,带动了地安门钟鼓楼地区的商业繁荣。& I; @: B2 F& S  y' Z
9 E% t2 E* ?% T& \2 g! u) X
为何“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探秘大运河最后一座桥的故事-4.jpg
/ W0 N& o4 ]3 {5 W/ e1 D
9 p7 c" G' [& _( ]: r& W7 Z2 \7 a
如今,在万宁桥两侧仍能看到 4 只石兽,它们是 1990 年考古清理桥洞时在淤泥中发现的古代“镇水兽”。其中一只被风化得斑驳不清,专家在其身上发现了“至元八年”的字样,推测它是元代的遗迹。原本万宁桥有 6 只镇水兽,另外两只在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能看到它们的真容。* r# G7 C+ A' F+ p" U5 F" a
+ l3 D$ Z" ~! p! y0 E
为何“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探秘大运河最后一座桥的故事-5.jpg
: M2 F  D1 k. Y

6 a6 v% u$ k- }, m5 F5 f万宁桥西边还有“澄清上闸”遗址,这里的闸槽和绞关石与三峡大坝的“过船闸”原理相同。明朝灭亡后,统治者放弃了积水潭商埠码头,改在北京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作为通惠河的终点,万宁桥从此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 V: w  x+ [1 [* r  L上世纪 50 年代,万宁桥的石桥板被铺上沥青,河道被填平盖上房子,桥身下部也被掩埋。2000 年,北京市对中轴线遗迹进行整治修缮,石桥按照原样进行了修整,恢复了“万宁桥”的名字,并清理了河道。在这次清淤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了 6 只镇水兽,专家根据文献记载将它们恢复到了原来的位置。
1 p5 ~1 t$ L+ h1 i8 k' M" L) O; I0 N* r: X! V7 q
为何“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探秘大运河最后一座桥的故事-6.jpg
4 f  G+ c; M! ]
据说,“万宁”之名寓意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万宁桥见证了 700 多年前“元大都”漕运的繁盛,也目睹了今天“首善之城”的恢弘气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老的石桥,感受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 }6 \/ w- x! M  p; ]' _
8 j6 |% i- a7 S4 R) B6 T7 S; q# f视频加载中...
5 f6 z' n9 {5 S. s' a* x
: L9 o6 x* n; G! y【本页图文和视频为原创,全网原创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搬运或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2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