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古代皇权争斗是十分常见的事件,而利益与风险成正比,所以其中的危险性不言而喻,一旦爆发皇权争斗往往伴随着你死我亡的解决。
+ W; Q1 ?& ^7 j8 \1 c; \不同势力为争夺皇位而展开角逐,内部之间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分裂朝廷和官员,造成政府的混乱和无法有效治理国家的局面,更会造成兄弟之间手足相残。" q3 U% Z' h& O( d7 M
- ^: e0 k4 m9 H; w& D
5 _2 I+ M/ G6 F! B9 W# T) K+ o4 v; _. A" c6 V9 {7 A! R5 |
: S8 O: g' j U W& Q W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也有一些人比较清醒,甚至自己与皇帝之位没有缘分,打小就开始摆烂、装糊涂,却保全子孙的荣华富贵,这个人便是雍正的儿子弘昼。! w( [4 `, \- l/ T
先来看看一首诗
, t1 s$ @* N: r
: ~ [# G8 l; ~; E5 P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2 @9 n" `) [0 @* V/ } 上述这一首诗词的主题意思很简单,就是想要把酒言欢、及时行乐,将一个纨绔子弟、二世祖的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而诗词的作者便是弘昼。6 I) f2 N; }5 N8 p
正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一首诗更是被历史学家誉为“救命诗”,因为它成全了与弘历的兄弟之道,维护了与乾隆的君臣之道,同时也保全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 D2 _+ A3 u$ R7 f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想必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中的六王爷,也就是刘罗锅的老丈人,就是以弘昼为原型塑造的,将“一问三不知”五个大字演绎的淋漓尽致。
" k$ i/ u6 S5 N* H) z! o4 L3 p8 n/ K4 G8 Q
5 w) C; K; |, a- s& J, s
$ x) e* {! Z3 b( s- \# i( W- v" u4 c2 m5 m* x$ P1 H& b' O
: L9 m3 ?( }+ R0 y7 \
6 I2 Z9 L4 D6 |% u [
上面那一首诗虽然没有流传千古,但也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能够做出来的,弘昼多多少少肚子里有一点墨水,既然如此为何会选择装傻呢?原因就四个字“皇权争斗”。
8 W+ H. v- y, n: R y7 f Q% G( `) p弘昼是雍正帝的第五子,出生于康熙五十年雍亲王府,从幼年成长为少年期间刚好目睹了一件大事,即九子夺嫡。. K! L: [( M# S* z
最早期胤礽是康熙年间的太子,但因为种种缘由先后两次被废,当时康熙已经老迈不堪、太子之位空悬,一时间九个儿子参与储君的争夺战中。% Y4 d3 D4 O! p1 L# N
在此次争夺战中,每一个阵营相互攻讦、相互陷害,最终的结果四阿哥胤禛更胜一筹成为皇帝,即清世宗雍正。本以为九子夺嫡到此已经结束,其实才刚刚进入高潮,后期雍正对自己的兄弟一一清算。: N( e# M; v8 J- H& x
康熙四十七年,三阿哥胤祉告发胤禔魇咒太子谋夺储君之位,康熙大怒直接对胤禔被削爵囚禁。雍正继位后胤禔仍未获释,以至于最终老死于囚禁之中,仅仅只有63岁。. l% U& h% E; U$ R% d4 @- Y; u
) C/ n' L; j" r3 K: k% m
( X. g5 L, D N$ [! s d3 z+ ~2 ^; A
* u: h% R& z e* x/ Z3 I$ \9 P0 j* \ Z7 v0 s6 Y) i. `
' k' E i* n. f/ d1 N废太子胤礽也遭受同样的命运,他被康熙废除后遭到囚禁,雍正继位后也没有将其释放,51岁那年便死于咸安宫。+ t; G. r2 T& o; Q I
胤祉是三阿哥,曾经也试图争夺过太子之位,可半路便觉得自己希望渺茫逐渐退出争斗,之后一直在闭门修书。然而,雍正继位后依然没有放过这个兄弟。0 `& j6 ~; Y; y; |7 T. k
不断对他进行打压,先是让其去为康熙守陵墓,后来干脆期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结局也没有获得善终。
" n$ E' R W) C' r1 }3 u八阿哥一党的结局是最悲惨的,首先是八阿哥胤禩自己,雍正登基之初曾担心他铤而走险,进行一系列安抚八爷党成员的行动,当他地位稳固后果断处置了这个八弟,削其爵位并将其囚禁至死。
3 q9 n0 Z# @4 v0 K) G& M类似命运也降临在九阿哥胤禟身上,他因支持胤禩而被雍正削爵囚禁,最终惨死于囚禁之中。
: ], ^! X5 h n: I% N9 d( c: ]& @5 c% Q5 I/ i
5 {" d+ Y. u: y+ P
* y* b* X7 L$ j. i- |/ s f
6 H& C' J/ ], Z" @3 J7 W- M. G, S- N- }, G! a
+ e$ w4 `$ u; a k
十阿哥胤䄉不满雍正登基,多次与其对立,还拒绝护送蒙古活佛的灵龛,更是引发雍正皇帝的不满,同样也被削爵囚禁。9 c+ J( R. F, U7 z
同样悲剧的还有十四阿哥胤禵,他与雍正虽然是一母同胞,可依然没有逃脱对方的处罚,一辈子被软禁在康熙皇帝的景陵,直至乾隆时期才恢复自由。
C1 X* T1 l0 K自家兄弟之间的斗争; x* Q+ \, G7 T0 u; ]: W
4 K6 Y5 l- g3 Z E0 N: |/ t你以为弘昼只是目睹了父辈之间的争斗吗?其实不然,自家兄弟也为了皇权斗得你死我活。! z5 z. P5 ^6 ?9 V/ N/ T
在清朝的历史上,乾隆皇帝堪称天之骄子,从小就被康熙内定为继承人。 u+ F5 u( m6 J( o& }& V
根据历史的相关记载,康熙皇帝第一次看到10岁的弘历,百年被其一身的学问和气质所震撼,宛若看见年轻时的自己,随后便一直带在身边教育。
3 ?: x6 s+ Z ~3 ?- s' G3 b0 ^' B8 l7 \- k
9 G4 x6 w3 x" \" c+ B- C' I
% P) G. h3 E* C+ U3 T: m- q6 y4 C& }! x9 m
' q7 u! B. z, J0 [+ H' {# m6 \5 i
" S+ D$ @" S! b+ u0 y有人说雍正能够获得康熙刮目相看,得益于自己的儿子,所以拥有“大贵之相”的弘历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被隔代内定为皇帝的继承人,就好似明朝时期的朱棣、朱高炽与朱瞻基一样。
: R; ~+ V8 x8 }2 _权力会使得一个人的双眼被蒙蔽,雍正的三子弘时便是如此,清朝官方历史对弘时的事讳莫如深,雍正时期的实录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没提到,主要就是因为夺嫡一事。
* F' g* I4 \& g: s; L+ l( I《清皇室四谱》记载: “皇三子弘时……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
% u1 I2 k3 G; V/ C1 b8 z$ J* | 原因也非常简单,雍正很早便将弘历内定为皇帝的继承人,可惜弘时却不服气,私下里一直使用阴谋诡计暗害兄弟,甚至还与自己的叔叔们合作来夺权。
' V& N! {: D3 h: g6 ^/ p+ h在这样的情况,雍正认为若是不阻止儿子的行为,很可能会出现自己那一辈人的惨剧,于是便将他“削籍处死”,这一幕同样也被弘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 I4 |. ~9 u6 J! v, L- @$ ]- `( k2 `2 P
5 h0 c3 z+ u! z* R! O弘昼是一个怎样的人,母亲是纯懿皇贵妃,出身为王府格格,背景也算不弱。能够做出上述那一首诗,可见其文化能力也不弱,完全有与弘历一较高下的资本。
( n$ h* D: O; r$ L. R然而,从小便目睹雍正皇帝与皇叔之间争夺皇位的场面,还见证兄弟之间的争斗,对于宫廷的尔虞我诈深有体会,与其为名为利不如潇洒一生,于是便采取避世的生存方式,主打的就是一个字“装”。1 n1 M2 L, V# G- ^# p# v: F) l( m' N
平时玩世不恭、嗜好饮酒,若是放在平常人家可能会被骂为败家子,可身处皇家却安之如怡,也能避免各种明里暗里的危机,这种生存之道堪称一种人生艺术。
5 f) `! Q o0 T6 y6 O& |- _/ y雍正十一年弘昼被封为和亲王,父亲也曾给他过实权,可弘昼却对此没兴趣,平时罪喜欢玩的就是“活人出殡”的游戏,而且还玩的非常大。% q' y# z' b" y$ N# S- P
《雍正王朝》中就由这样一幕,弘昼不单单要求自己府中的人哭泣,还会让和尚道士来超度念经,有时候甚至会邀请大臣前来参加自己的葬礼,美其名曰“生前不享受,死后听不到”。4 s3 Q# @5 W0 H; M. D4 W
+ {; M& `' g, c5 x- v) _# n
, P% C& M, c! c7 G* w' ~# I/ s# \4 s, N( W8 G& e# g
0 C7 x1 J0 h' K0 u" F
$ U3 g6 Q" D+ p$ L8 e# K! S$ z0 h4 h) ?0 f$ w2 s9 v" `$ K3 F
府中的一身缟素,宾客则带着厚礼而来,弘昼则一边看自己的热闹一边吃着祭桌上的酒肉,主打的就是一个“不大事大”。7 \" Q7 W4 {; L/ T0 F' q
对于此事雍正皇帝不仅不管不问,反而对这个儿子另眼相看,让他与弘历一起主管苗疆事务。* |* W' @( E$ B/ p! i; @7 k; x
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登基,本以为弘昼没了父亲这个靠山会收敛一些,可对方却不知道收敛二字如何来写,所作所为更是过分。
$ E1 w m% x) X C当着皇帝的面打朝廷命官 `; n: T* ]0 ]( t# S" H5 W
, ?9 N) |4 }. t7 E1 `" z
乾隆帝即位后对这个皇帝十分爱护,甚至还把父亲雍亲王旧邸及财物全赐给了他,一时间弘昼成为全京城最富有的人。与此同时,他也依仗哥哥的庇护更加肆意妄为、骄矜狂妄。4 ~" F+ S% C9 _$ u- z& N8 [0 u/ X
在一次隆重的朝会上,弘昼与军机大臣讷亲发生一场小争执,情绪激动的他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殴打讷亲,令众人大为震惊。
$ ]6 y P" U; b
4 u# d& s; K K/ D% X2 Z2 v5 E' V5 B3 y# Y
y' }. ]8 v8 j ]- R# X, v
1 s+ e9 U8 s! ]" @' w4 ]
3 i V' `$ D7 ^/ j/ v1 l+ k# O2 p; Y# x! J
乾隆皇帝亲眼目睹这一幕,但却没有责备弘昼,也没有出声制止,好似认可弟弟的所作所为。
! J6 _* v* l! N, i要知道,弘昼的举动不仅是对军机大臣的公然挑衅,更是对朝廷规矩和礼仪的蔑视,乾隆皇帝却选择沉默,其态度让人费解,以至于文武百官以后见到弘昼都躲着走。
$ n, v0 F9 i5 O. G弘昼所作的出格的事情何止这一件,然而乾隆都选择原谅,哪怕是忤逆自己的意思也只是象征性训斥一二,并不会对弟弟事实行严厉的制裁。* v' ^( r; M; H# |9 t7 X, ? O
乾隆初年弘历命弘昼参与议政;乾隆四年命弘昼管理雍和宫,之后又被授为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乾隆十八年更是被提升为议政大臣,可以说是清廷权倾一时的人物。- z* Y7 _$ Z0 N8 k8 w, s3 S4 r5 H
根据历史的记载,乾隆帝对自己弟弟的评价很不错:朕弟和硕和亲王、秉性纯诚。持躬端恪。髫年共学。友爱实深。自备为亲藩。懋昭敬慎。方冀六旬同庆。棣萼言欢....... i9 p) h. ^4 N7 l
- L& c$ ]9 x; ?4 I! b
- c- L" r: b9 \5 b$ N4 o( K
6 S/ E8 e3 ^0 q6 l8 h3 [
: ^8 z/ L7 z4 x* r! @# J, P* P$ q/ m; h" ?! b
3 i' a, F0 m" o
在古代能够成为一国的皇帝,哪一个人不是人精中的人精,弘昼装傻充楞难道看不出来。
- l- `* A Y* p" R& l3 x G1 v雍正皇帝看出来了,但为了保护他与弘历之间的兄弟情选择默认这一切,甚至为了弥补儿子的牺牲还给与相应的补偿。
0 ~$ n/ K/ r' B y2 b7 Z乾隆皇帝自然也看出来了,所以为了弥补这位弟弟选择维护,同时也可以彰显自己作为兄长的宽容大度。) e( w/ A9 \" R3 S
弘昼也知道父亲、哥哥都知道自己在装糊涂,但却又“难得糊涂”,主打的就是一句话“只要我不愿意醒谁都叫不醒我”。
/ g2 y# T4 i; x$ z无论是九子夺嫡兄弟反目,还是弘时与弘历之间的手足相残,其根本都在于一个字“争”,即对于皇帝之位的争夺。
4 k; n2 X1 w9 s/ J. e7 N$ ? [ x3 R( @; N8 ?) W+ I4 F
3 P1 n4 z c+ N8 P
$ p# [* {- M! h+ } x: W8 |' K/ n
8 I6 k& W) A# r' j
5 y# F0 V- ~6 g& j% w3 T
' t k0 @) M/ g# y0 g# g弘昼早早看透世事无常、世态炎凉,糊涂王爷采取糊涂的“避”与“让”的策略,最终潇洒一生还保全子孙后代的富贵,有时候“愚”才是真正的“智”。; R) [, b- e1 `6 h- C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