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谦语谈书风
; K0 n8 z i9 `% e/ I, B% `编辑|谦语谈书风) _ q: a& L {
. ]! {$ i; ?- D
F3 C+ S, a- b* [2 H
在三峡水电站附近有这样一户人家,在拆迁时拒绝政府提出的各种补偿。! M! [8 A7 ~; R9 ?; q' g7 \" S
就是不愿意搬迁,成了远近闻名的“钉子户”,这个人就是张秉爱。
$ f; a% J. C+ l6 f5 [与其他钉子户不同,她不愿意搬迁并不是因为钱,而是有难言之隐。
( j% Y k3 O; h* d( n' [那张秉爱不愿搬迁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1 o' X; L+ ~- }! ^( D
最后她们一家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5 Y. j" [# e3 e" s; G X* J) }( l+ S
# g3 r2 N8 C9 n- V. C; D1 L. s' I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_ t, Y( c+ C# w1 \9 v; _9 F6 R不被父母重视的女儿
% d/ ~. ]: J6 d0 L9 b4 R7 _+ B6 `, l$ E) ^1 T! ` u J
张秉爱出生于20世纪中叶,她的家乡位于三峡山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
J- q% m" d9 M8 ?* C6 I在她小时候的记忆里,由于家境贫困,一家人很少能吃饱饭。
4 q) r, d* d' J" v在那个思想落后的年代,张秉爱并没有接触过书本,只能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
# M2 h2 q. Z7 X5 {! y( w# b8 L她见证了一代代村民走出大山,心中渴望未来的某一天也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7 ~# n" E- `% I0 Q
3 q% Y* W; y. {1 k- U7 r! z4 h% i1 R) P# {
在张秉爱的认知里,走出大山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L N3 M" h1 B; v
可现实是残酷的,她家住在山上,这座村庄上的村民们生活得都很辛苦。0 P. \. W/ p4 P$ t: ~9 \
因为路途不便,很少有人愿意下山,物资匮乏,只能以山上的资源维生。
# W; ~5 \! A/ a2 _虽然父母对她不好,但张秉爱还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 U5 u. D1 \) G% p% @ G1 V6 K/ W* r9 g x: k3 k
# z8 M5 A7 i+ l$ x18岁那年,秉爱风华正茂,如沐春风,而她也在为自己走出大山做准备。
& c5 f4 O! o# g5 v' A4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从不敢忤逆父母的她在生命最好的年华被父母指定了婚姻。, {- e" @ i u( i% v* |
贫穷的父母为她定下一门亲事,要她嫁给山下一个残疾人家。
" G5 P$ D7 g* n这对张秉爱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她万分痛苦,苦苦哀求父母别逼她就这么嫁人。
A5 O. f( E% C/ o1 k- X; R; Z
' u, h g' A2 v% P! _' e2 _- ^- b) e2 h' [+ e# J$ f. ?" ~
她坦白自己已有了心上人,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早已私定终身。5 l. U, O( A) s
虽然家境贫寒,但只要有真心相爱,他们定能相守相依,白头偕老。
" Z$ |4 W; H5 a3 c8 `5 {然而张秉爱的父母并没有在意女儿的想法,在那个媒妁之言,父母之言的年代,他们强迫女儿嫁给了残疾人。, y6 z& b" c; V
1 @/ O- @" K# {/ E& H6 d
& a- Z t+ R6 @/ W$ ~& J( @其实父母也清楚的知识女儿嫁过去并不会幸福,但他们也改变不了现状。
% g O8 b# Q/ L/ P$ N3 ]" d就这样,张秉爱被迫与自己心爱的男人做了告别,随后开始准备自己的婚礼。 Q" [' z l8 t: L6 `$ M" n" S
婚礼当天,秉爱看着那些俭薄陋琐的嫁妆,内心万分悲哀。
$ V, V, j; h$ Q0 Z7 X0 h; e) X: r" b. R2 N% T; q
& X: {. r4 b( n7 B
她曾对婚姻有着诗意的幻想,期盼心上人带着嫁妆来迎娶自己。
$ Y9 ?( e z+ J: ^( P2 t可现实却如此残酷,她不得不踏上一条全然陌生的道路。) k7 j# k% ~; `& Z, O
婆家虽在山下,生活条件好些比原本好些,可张秉爱仍不免受尽冷遇。% s- {% y3 g! |& @; s1 j2 P4 d
婆婆本身就看不起这个残疾的儿子,所以她嫁过去名义上是老婆,其实做着“丫鬟”的工作。# h2 n8 x/ E# t' ]. y: ~
j. O, A8 k2 k4 @
; J+ Q, K5 I5 x4 N7 \8 }2 o6 S" e她不仅要每天照顾好公婆一大家子人,还要每劳家务农活,身心俱疲。
% y0 {- A2 @6 [, x4 G& `偶尔父母下山探望,见她憔悴不堪,亦是欲语还休。! p4 K/ t" s8 v" T1 x/ ]
张秉爱生活在绝望的重压下,孕育的第一个骄傲也就这样夭折了。) E, z, X3 b- R
幸而丈夫并非全无同情心,夜晚会给她捶捶肩膀,算是对妻子最后的温柔慰藉。2 |2 B7 |; G/ i
) u9 C& H* N( k/ B. f
3 n" p. P/ J: }/ M
不久后,张秉爱有位丈夫生下一双儿女,她的压力也更大了。' v, o$ K, _; F! h0 e
但坚强的她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
0 Y8 p* [( e; r% ` {
7 I6 x' k: I5 m" p. F: ^2 ~6 R( b
" m) n( `) j5 t& V7 C成为三峡“钉子户”$ b4 C' k- Z6 O
+ _6 I$ m2 V: F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三峡工程移民条例,消息很快传遍了桂林村的每个角落。
6 l' n# m( D; o E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峡大坝的建成意味着防洪排涝、发电供能等诸多好处。
, W0 d8 n7 b5 p6 b7 Y' Z) k- m4 ~而对于接触不到外界信息的村民来说,他们只知道自己可能要无家可归了。
6 q) E. D! p5 [0 I# X! x- E& w他们又难以割舍世代相传的故土,担心陌生环境难以适应。
" a4 y) |' b2 C
2 B+ m& r( ~& k+ a' G) y9 Y w/ J+ L" I
当地政府部门考虑到这一点后,在推进搬迁工作时采取了多种周到措施。! p4 V8 u+ t3 L- |* V: r+ o
见到上级领导如此关心自己,大部分桂林村民还是表现出了积极配合的态度。& f" l+ N g: h# r& @" u2 l
那时,村口总有些人围在一起讨论拆迁计划,大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2 R) ]& j7 A8 w
而张秉爱却与他们格格不入,仿佛这件事情与她并无关系。
1 C; K% M5 f& h
6 G4 N( g. t" s2 k- Y# B2 L; m4 G+ Q- K2 r C
这些年来,张秉爱已然习惯了在桂林村的生活。
1 P0 A- X5 n! z9 i尽管山高路远,生活清贫,但这里毕竟是她的故乡,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
) B1 j6 [; D5 V m( ^她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舍不得放下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更害怕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从头开始。/ P! }7 d# Z( ~! ]* `- V
& [( G: p3 F! t5 T! o/ G. \1 P0 W6 S+ Z9 L( T- B
当政府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时,才得知张秉爱一家坚决不愿搬迁的缘由。6 e6 ^8 O! X) w- `; o4 B
原来,张秉爱的丈夫长年患有严重的腿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 u8 d5 }! L, G, }# {1 }: p而他们还有一双儿女需要抚养,家中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张秉爱一人肩上。3 u1 l N9 O- B1 O7 J7 h- F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秉爱不得不求助于年迈的父母帮忙料理农活。! i% V" ^! F7 d& m+ K/ ]' ^
如果选择搬离桂林村,张秉爱一家就将与父母距离遥远。
, L2 M! V. @! {0 V7 H9 `8 v4 u3 ^- E: e& W
+ M: o% E$ g8 L; d7 o1 P届时,在农忙季节,她将无法再得到父母的帮助,一人之力恐怕难以应对庄稼的收割。, s4 `0 X: ]/ Z: W. f) ~
想到这里,张秉爱就对搬迁望而却步。
: c$ ~# H( ?. [! N" M& ?0 T L+ N政府工作人员在听取张秉爱的诉求后,表示了充分的理解。 g) s" ]+ |+ L
' ?9 U7 W, a% Y; l6 r+ f
- u6 H/ z+ T2 r. A# v
! b- \6 S# s; F0 ?( y# O' [% Z) Q他们根据张秉爱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两个可行的方案:
, g# U) M( `: l9 l% o一是与其他村民一道外迁,享受国家优厚的补偿政策。
; h$ g# X F% d) J0 o' W二是在原址基础上后移,缩短与故土的距离。
0 `$ I4 M0 n' v: @8 C面对这两个选择,张秉爱毫不犹豫地决定后移。
; r, R, S" ~, c$ Z% q7 b' z! \
+ ~0 H( D; }. l( |# R- ^
1 U6 ]4 j6 y+ g% s5 U在她看来,与家人保持距离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考量。
& p3 H+ S% Q5 @6 P$ u' j: f, R: M即便国家给予外迁户再多优惠,也无法弥补与亲人分离的遗憾。* k3 T; B0 A& \2 a' ^$ o
1996年,随着三峡水电站的开工建设,移民搬迁的号角也正式吹响。
3 a* P1 R1 I4 V9 M0 e政府工作人员来到村中,耐心地做着村民们的思想工作。1 C, g' B4 {0 F/ o" e* Z7 t" g
0 ]4 ^4 \+ U! G( Z! |: X$ }+ Q/ x: ?" F+ }- k: ^7 h
他们讲解政策,承诺优厚的补偿条件,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配合,尽早启程迁往新的家园。* J! Y H$ z; l3 _: C" U
在丰厚的利益诱惑下,不少村民最终下定决心举家搬迁。3 F, p" s9 m1 k9 E* Y
望着乡亲们络绎不绝地搬运行囊,张秉爱默然无语。8 H# R2 a' x& }4 x0 h
她明白,这是自己选择的路,就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 I8 F& P# W2 r' K1 t0 O$ x& ~
& n, @9 X8 r+ y' j' ^! t3 s- e8 N- s& B5 L
在政府的安排下,张秉爱一家的住房被后移了。1 S8 b' U+ l; l( E. p! H. A
但由于对土地的眷恋,张秉爱还是向工作人员提出,能否让新宅与后面的农田相邻,以便日后耕作。
8 h4 _/ z& u. }, s* _4 b然而,这一请求遭到了婉拒。
, M% `$ S2 ] Y0 w1 ^' D: H w2 O9 ^; ?0 {" A8 |! {( ~$ t
3 |) s3 N o0 G3 T9 Q
工作人员表示,划分新宅基地已属不易,田地的分配更非他们部门权限所及。
2 I) t' E0 w- x5 r不过,他们承诺可以为张秉爱家接通水电,并给予建房补贴。
8 h& `4 ~1 u2 d! l7 Z8 _: {得知新宅与田地距离遥远,张秉爱再次陷入犹豫。9 |# k F ]* T- _+ X7 P- S6 M
作为家中唯一劳动力,过远的耕作路程无疑会加重她的负担。1 i% e# L) ^1 Q2 V6 w4 T) m
$ s% S, z3 F- ?5 U; j3 G* P, p0 ?& M
权衡再三,她最终还是决定不再后移,继续留在原地。) S* |6 Q! \! p
就这样,桂林村的搬迁工作一直持续到2002年。% G7 \8 r9 `7 c a4 R q* v
除了张秉爱一家,村里其他居民都已迁往新址。) h3 `0 P6 d5 [
令张秉爱更加困扰的是,村里仅存的小学也随之搬走。
: Q7 Y( A6 v; T1 N5 z
% i, D2 d% R/ R& v8 A" i" G' \$ L: h
8 c3 e2 ~; Y( \* r, y: c( G从此,她的孩子们只能到数公里外的邻村就学,接送成了张秉爱每日农忙后的必修课。5 N8 W7 d6 {( a! B- ^$ R) F
所幸儿女们天资聪颖,并未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
- L( C* o' F6 I2 e: }3 e" ^7 ], S& x! |; [; C0 q& y( w3 }, g; _
6 I0 [" \: D1 ~' _. O
最终还是选择搬迁. i) g0 q+ K, Y5 f: |; y
6 x) a; v% m3 ?: e+ S0 U, O
2003年,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大坝水位逐渐攀升,最高一度达到惊人的35米。
& o6 C9 K4 }) S5 n这个水位无疑将淹没张秉爱所在的桂林村,对他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 t& s2 S+ x. [2 V
面对紧迫形势,当地政府派出工作人员前往张秉爱家中,劝说他们尽快迁离。
! e' U. L& J' M1 }- h. t+ v; n7 J" Z! T! n6 R" q6 q) |
& J3 B" p; s. F2 D y
起初,张秉爱对搬迁仍持坚决反对态度。( ~4 V! D" r; H' Z* \4 A
在政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她最终认清了现实,被说服做出了迁移的决定。
* U y: v2 ?( k( e P) u如果一家人的生命葬送在这里,她肯定会陷入无尽的懊悔。. P6 j8 X- o0 }4 w/ Z, D
不久之后,政府为张秉爱一家拨付了4800元的搬迁补助金。+ G- _, z7 X0 G1 |* d
# H5 P2 l9 C2 z F; s$ k
2 ?/ h9 r( w9 d拿到这笔救命钱,张秉爱并未用作其他用途,而是全部投入到子女的学习生活中。
9 T. `# |* t" ]5 h1 }4 P& P, ?她自己则在新分配的田地旁搭建了简陋的棚屋,继续过着与土地相依的生活。
. W) W. B2 _( ]) v% h& Q2006年,一位导演了解到张秉爱坚韧不拔的经历后,当即决定将其拍成电影。
0 i: |7 A7 E6 Z( w尽管张秉爱本人对此并不热衷,但还是欣然应允。
. C3 D" |7 a7 e& I- D; p7 F3 U
" n* ^: U5 i; ]$ Z% D$ a( E" T- C
+ n* @1 b$ I- g1 L) b2 r就这样,名为《秉爱》的纪录片在北京首映。! ^4 S" o" a5 t* X$ T! O, @
出乎意料的是,这部低成本纪录片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0 |8 Q1 g0 w% R; O3 u% N" _
趁热打铁,导演邀请了张秉爱亲赴北京,一睹电影上映的盛况。
2 w! q! c- j E9 m6 y# i. K对于张秉爱而言,唯一令她向往和兴奋的,是能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
+ s4 \$ E0 {1 l# ^5 a) {7 x' f3 C* M8 X! G" r4 i
0 w: A* Z. C4 m+ b# J Z7 A0 a
回乡后,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传来:儿子在高考中失利,没能如愿考取理想学校。1 A* L! a) G* K$ f) P
好在全家人的鼓励下,儿子重拾信心,毅然选择赴新疆入伍当兵,这让张秉爱心头重担一时卸下。
: h( e+ N# T3 D) R p4 F6 R- D服役期满,张秉爱的儿子辗转来到广东一家企业做保安。
! [' h" Q4 f4 r
5 f3 u1 A' W1 x- E" r& I! Y
3 V$ v& W( M8 Z4 O: p, }1 B幸运的是,一家上海公司的老板看过《秉爱》这部影片后十分感动。
3 w( h1 Q( n- d8 g1 n, H主动向张秉爱的儿子伸出了橄榄枝,高薪聘请他到上海工作。! X" L. O$ l F2 g
就这样,张秉爱一家人在儿子的悉心安排下,迁居到了上海一处新房。
2 u' a% `4 A( L, @7 T l
' u$ G2 O- s' R' g: u: s) Q+ D
* R f" s9 d5 j! z' \+ J儿子有意想要接她来上海居住,可习惯了农村生活的她没住多久就回去了。
6 X7 p1 r4 ?) w* U. C她无法接受在狭小的空间内生活,那种感觉让人窒息。
- S& l( H2 g* D2 j$ K9 X和儿子商量后,张秉爱最终作出决定,带着瘸腿丈夫重新返乡,继续照顾着农田。
' r o9 P! U' @* P; A8 W' y; Z) k$ r9 M/ V+ v% x4 Y: l8 X6 g" z
. l& ?" I3 D I G. Z4 O$ r- V
结语# \) `5 W7 V c
# A6 o9 ~# L R% D张秉爱有时会想,如果当初乖乖搬迁,是否也能获得优厚的补偿金,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
3 ~+ `' U0 I$ Y9 U) ?% E但这样的想法很快就会被抛之脑后,对她而言,子女有出息,一家人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一种幸福。
5 s: p* V; T& U6 P3 ]2 b! B9 J9 _' x' t$ F2 K
$ Q* Y: L$ u/ D3 h7 u
【参考资料】5 N! ~# \3 ~* H0 _' T) `
1.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1年6月10日-《导演冯艳和她的纪录片《秉爱》》
) h# b2 ]7 {$ w6 l2. 有书-2023年6月19日-《三峡“钉子户”坚守“阵地”11年,我看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 u' p$ D/ |0 k; W5 D
/ v4 p" F* `0 M7 p
( t: n4 V4 l0 v9 c& h2 D% T) m
6 @3 k+ R- w8 h
( o4 n( F/ U6 R1 P# Y+ w3 B: ? \! P) ~. i s& ^2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