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之中,皇帝乃是天命之子,既是国家的核心,也是军政大权的掌控者。, a1 r& k8 ~; l" L6 Y+ M9 C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谁都能胜任的职位,皇帝不仅需要处理国家和地方上的重要事务,还要懂得平衡威胁朝廷的各股势力,否则皇位将坐不安稳。
5 t% V( d. v0 ?# A o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的政权,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刻,朱元璋作为时代的开创者,为了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曾利用反腐的名义杀掉了一大批权臣,但因为中途横生变故,他并未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们,而是给了孙子朱允炆。
6 u, p7 U! a& H9 V" H: P这种违反嫡长子继承制的行为让一众期待皇位的儿子们非常失望,但又不得不听从,甚至还将他们的属地调整到了远离朝廷的偏远地区,这算是朱元璋对朱允炆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情,谁知在朱元璋临终之前朱允炆问道:外敌入侵有叔叔,叔叔造反我该怎么办?
4 {7 v7 }3 W( a' W0 [, `突发意外与朱允炆的皇位* i B N) N+ w0 e
: h0 l& T" g: H3 X/ s, g/ w7 y) F' _2 v5 P: o* b
朱元璋算是我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位皇帝,他既不是什么名门之后,也不是有世袭爵位的贵族,甚至连一半的底层农民都算不上,出生于元朝末年的他经历了连日的天灾,父母早就因为缺衣少食而饿死了,沦为孤儿的朱元璋只能靠乞讨为生。
v! c/ m3 ?2 s. N后来随着社会情况的恶化,连饭都难以要到,朱元璋为了活命去寺庙里当和尚,待他还俗的时候,难民潮已经演变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同乡的号召之下,朱元璋加入其中并逐渐掌握实权,最终推翻元朝建立大明。
; u4 l5 d7 D0 p5 y8 a% D W说起继承人的问题,朱元璋原本是十分愿意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他十分宠爱自己的长子朱标,因为他是自己的糟糠之妻马皇后所生,不仅和他同甘共苦共患难,还在危急时刻救过朱元璋的性命,所以朱元璋对马皇后一直十分敬重和喜欢。0 o# F( u3 `" j$ W; x
f& y# D# S0 J
7 H0 f5 n( |! d朱标既是长子,又是马皇后所生,所以朱元璋从一登基就将他立为太子,并且让宋濂这样的儒家大贤成为他的老师,后来朱标学有所成,养成了忠厚仁义的性格,朱元璋又开始亲自培养他治国理政的能力,经常将国家政务分出一部分交给朱标处理。6 y( K( ~6 X* O% f5 ^1 f
很快朱标在朝中的威望提升,古代父子二人共用同一套政治班底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这表示朱标现在已经和皇帝没什么区别,甚至可以理解为朱元璋可以随时退位将天下社稷交给儿子朱标,但这个美好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
# N3 I V, X, g8 P, U9 r. y7 L朱标在一次外出视察过程中感染风寒并且十分严重,尽管回京进行了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保住他的性命。
; ?3 A4 \2 d; i$ g3 d; h
0 L% U0 {8 H8 U& D7 J0 F2 G6 c! Z7 ^ c0 Q/ r' W- f6 R( h7 M
此前马皇后就已经去世,这次朱标的死亡让朱元璋伤心欲绝,这是他一步步培养出来的接班人,也是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如今就这样离去实在于心不忍。
0 g6 u1 ?4 T0 l$ X朱元璋在失望之余也开始考虑将来的问题,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重新培养一个完美的皇位继承人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朱元璋采用了一种十分极端的方式。
2 a0 _& o% E4 l0 X/ J7 Y7 k他首先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确定为新的皇位继承人,然后再用一种残酷且暴力的方式为他创造一个稳定的执政氛围,那就是杀戮。
7 p( _/ y; d' p* y. G+ h# \! t早年在教育朱标的时候朱元璋就曾将一些权臣处死,并告诉他说这是在为他拔掉成为皇帝之后的尖刺。# N3 p2 z* P. D7 f" W: }7 b: ]
朱标对这种做法十分反对,曾多次和朱元璋顶嘴,二人为此没少闹矛盾,如今朱允炆不同,他作为朱标的儿子,不仅没有那样的辈分,也没有这般的朝中威望,所以朱元璋必须代替他处理一些有威胁的人,比如日后影响力巨大的蓝玉案件。
4 n* z2 x- e2 }7 V0 K. D4 r朱允炆的疑问' U5 S. a$ J' R2 c/ V* ^2 i; T
8 O0 ]3 Q% T& k* g' K% f) g+ J5 J3 ^% d/ I$ Y
除了朝中那些存在威胁的官员之外,朱元璋最不放心的还有自己的儿子们,他们都是朱允炆的叔叔辈,表面上对朱元璋将皇位隔辈传给孙子朱允炆没有什么不满,但在心里多少是有些不平衡的。
3 }9 P4 W9 d4 B$ O" n& G4 H但他们又与那些朝中大臣不同,此前因为惩治贪污已经杀死了一大批人,如果再将自己这些儿子杀死,那么将来的大明岂不是变成了空壳子,就算朱允炆坐稳了皇位,在将来也难逃灭亡的结局。
6 i1 I2 h( O0 m$ f. l所以朱元璋经过思考决定将自己的儿子们册封为藩王,并赏赐不同的封地,派遣他们去镇守疆土,这应该是应对现状最好的办法。* c" m$ f' S( S2 |, B1 a
朱元璋在临死之前曾把朱允炆叫到自己身边说,你的几个叔叔已经被我封为藩王并派他们去驻守边疆了,这下你可以安心做皇帝了。" y: K* W( ]: `8 u6 `; e
朱元璋本以为朱允炆在听了这些事情会高兴,但想象中的笑容并没有出现,反而是表现出一种不悦和担忧。
4 U; D1 _! y; y, E8 A
6 P+ v6 u8 D! ^7 c$ J: D, W/ \, A2 ?2 J, F
不等主朱元璋开口询问,朱允炆就说道,外部敌人打过来有叔叔们帮忙镇守国土,要是这些叔叔们自己带兵打过来发生叛乱,我又该怎么办呢? ^; p* `* a% z' E$ j
朱允炆的这个问题让朱元璋有些刮目相看了,或许是对这些儿子太过放心,朱元璋并没有想过他们会造反,但如今提到这个问题,朱元璋就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下了。
, c, k2 L c, p. c: p如果是朱标当皇帝,那些藩王作为他的兄弟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造反的,因为朱标作为长子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压制力,况且朱标平时待人宽厚,曾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给诸位兄弟求情,他当皇帝众人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 d V5 @, K L2 p( g但朱允炆不同,这些藩王都是他的长辈,仅在辈分上朱允炆就低人一等,若是真找出借口造反,那自己这个皇太孙的龙椅恐怕要坐不稳了,想到这里,朱元璋并没有急于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询问朱允炆如果是他,面对叔叔造反将会怎么办?
5 w" |$ V. S$ l+ F4 [$ d
) _! m$ B& v' y6 ]* M+ C& W3 _5 X, O& a5 A
或许朱允炆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稍微思索便告诉了朱元璋答案,朱允炆表示如果真有一天自己的叔叔造反,那么首先就用圣人的言论来警告他们,看他们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他们知错就改那将既往不咎。3 ?0 r' o; n+ Q( H: M% V
说完这些朱允炆接着补充道,但一般能走到造反这一步的叔叔们,一定是蓄谋已久的,让他们就此收手并不容易,如果步步紧逼,那么我也顾不得叔侄之礼了,只能和他们一较高下。# e$ [9 o) r. z1 P. t9 M: k
朱元璋在听说了朱允炆这番话之后心里十分满意,但又害怕年轻气盛的他大开杀戒,于是便用最后一口气对朱允炆说道“你可以警告他们,击败他们,但不要伤害他们的性命,毕竟都是你的叔叔”。/ Z6 F$ n) C* p8 T" X1 J
随着朱允炆的满口答应,朱元璋也离开了人世,但他一定想不到的是,朱允炆不仅没有按照自己所说的那样对待自己的叔叔,甚至还因此引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
% @: a1 H+ Q! O! }' g4 s d连续四年的战争% z* x }2 q/ W' c1 ^* f/ E' V# j
4 i g5 F y6 L+ W% s0 [0 m! Q' K, I2 t9 e
朱元璋在之前也曾敲打过几位藩王,所以朱允炆登上皇位之初,几个负责镇守国土的藩王还算老实,并没有什么大的动向。
5 ^% v0 G3 P E. F. ?8 J# D对于朱允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好消息,他可以利用这段相对稳定的时间不断提升自己。3 l+ l( P% Z9 I0 u- @1 k$ J3 S) f) \3 Y
但他却已经坐不住了,朱允炆始终认为这些手握兵权的叔叔们是自己的威胁,又听信下属谗言,在没有进行道德和礼法约束的情况下直接下令削藩。8 |$ i# {3 x- M, N5 H2 _/ W
按照臣下的建议,第一个要被削去爵位的是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但实在是找不到削藩的理由,朱允炆决定从其他藩王开始,并且下手十分迅速。( ~' O, w0 E( \$ l/ B
短短一年的时间之内,五位藩王都被朱允炆拿下,湘王甚至被逼自焚。7 j2 j, c8 Q/ Q- ]& Q, U* k z* ^
$ X( N2 }. E# g- Y
9 q% c3 b4 w& Z3 E' r此时朱棣意识到,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那么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他一面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势力,一面装疯卖傻给朱允炆造成一种假象。
& y7 J) s7 p t m: ~! M M- d看到自己那进入猪圈的叔叔,朱允炆便没有着急动手,终于在其他藩王接连落马的时候,朱棣打起了靖难的旗号,起兵攻打京城,朱允炆自以为胜券在握,便派兵前去平叛。
4 e9 H' L) Q4 x$ X- ]朱棣作为藩王,手下兵力自然难以和京城军队相比拟,所以在战争爆发之初十分被动,也就是说只要朱允炆狠下心来下令格杀勿论,这场叛乱很快就会被平定。
# d" n* D2 G; b但离谱的是,现在的他竟然突然讲起了仁义道德,他告诉手下前去平叛的军队,仗可以打,但绝对不能伤害叔叔朱棣。
* K X* a* [5 N( D0 J, K" q: y$ u如此一来,前去平叛的军队便畏首畏尾有所顾忌,几次能够杀死朱棣的机会都没有动手,最终被对方抓住机会反扑。1 j- m! W/ q2 C+ R
7 y O9 h, `! r" K
$ B3 _! w5 m4 L! g! O. S
随着朱棣扭转局面,京城逐渐失守,随着大军长驱直入,朱允炆也不知所踪,这个结局看似是朱元璋当年的警告所导致的结局,实则是朱允炆心慈手软而酿成的恶果。+ Q; \7 N8 D8 n! o
由此可见,一切的起因是朱允炆的操作不当,在没有任何道德和礼法约束的前提下直接撕破脸实行削藩,实在是操之过急,作为晚辈率先对长辈下手乃是失礼之举,朱棣自然会选择反抗,战争开始之后又畏首畏尾,难免会走向失败。/ |5 u$ d' v9 P+ v8 r
0 g) N$ }3 Z# ?# C1 e% u/ K+ o# r
1 \2 m9 X( m. W0 @% Z! ^4 v* E; Y7 V$ }参考文献" {% @7 A' x" N% g
[1]姬嘉屹,李沐桦,.对朱棣的评价[J].作文成功之路,2023,(04):.5 Q- [1 J& N. e; s. R
[2]徐勇,欧阳康,.略论靖难之役的成败及其影响[J].孙子研究,2023,(02):." d. P+ O& L9 P: z* r
[3]翟爱玲,.从开国立制视角看“靖难之役”发生的历史逻辑[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