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 ?- P; K0 e' N2 e8 e9 X+ }+ Z
<hr>1972年,北京海淀区大学校出现了“闹鬼”事件。
' }$ |; F: Q* D5 j \7 s8 e- i那段时间,学生们常常被突然现身的“鬼”吓得毛骨悚然。 . c* n) B0 a" e2 ~$ w, `" v8 Y
这世界上自然是没有鬼的,有的是心怀鬼胎的人。 . t0 m7 \# H/ N
公安机关在上面的指示下加班加点破案,可就是束手无策。
( e5 r/ e6 `: D, N8 v就在这时,他们找来一个老汉。 2 O4 h5 ~2 K/ M! h) A
此人是放羊出身,大字不识,竟然一出手就帮忙找到了作案人。
" h& W- h9 A& p9 a" u. A
# ~8 [9 q" P' B, A# B3 P
9 `1 d' S9 j/ c% w% o这是怎么一回事? * S8 g' Z% i8 O& d$ H
马神仙捉鬼
. X% c% q/ K" c: ^
" \7 H& G! ]3 Y/ a4 \0 I0 E北京海淀区大学“闹鬼”,是这样传出来的。 2 l1 |; E s: e* i
那是1972年4月的某天,两个外国女留学生在校内散步,享受徐徐晚风吹拂。 3 T0 q9 K b% o, Y; w) r9 X
“那是什么!”一人突然花容失色,颤抖着问身边女生。 0 R1 B) i! a3 O# o5 j
# j6 D: Q% `" ]5 f* f3 h6 h
7 q, D7 m: U. d& M8 Y4 c
只见黑漆漆的夜色中,一张白惨惨、阴森森的脸正朝她们诡异地笑。
6 b2 g1 `$ `: C5 X& _5 \0 o“啊啊啊啊——”女留学生们立即惊叫着跑开,等她们惊魂甫定,鬼又没了踪影。
1 }' V; \* t& a% c- E! A+ D面对此情此景,两人更加确信这就是“闹鬼”。 # ~2 ]: b0 c @7 V! w, k0 p
于是,校园撞鬼的说法就在学生之间疯传,一传十、十传百。 0 ]1 E' _7 X" @
甚至经过一些文学加工,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h* b Z# `4 R, O. U
尤其是留学生都不敢晚上出门。
) M! u6 c5 c1 R# D( c' N1 f9 {这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 S% X6 w( q$ G- z' Q0 o u3 G* T! }8 X. ]& v3 z1 @5 s4 o
0 ?- @0 H! _$ z. ^5 J. G* v. z然而,事情远没结束。. z* n. x. W/ Z s$ ^; v1 Q* A" L6 _
不久后,“闹鬼”事件接连发生。
0 C: w8 N) u$ [/ n6 x* q- T: ^% T而这一次,“鬼”不仅出没在校园,还现身幼儿园、商场等地。
' g! f+ F9 e! e一时间人心惶惶,新中国破除封建迷信20年,一朝就回到了解放前。
& Q# Q: v" P* z- z事情闹大后,公安机关终于介入处理。
# [* ^0 j5 x0 X! @经过初步调查,专案组发现,每一起“闹鬼”事件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
8 R+ h; G. z9 [: a- {$ q& z8 {
7 N. n* a* |" A
" X2 W; Q b% S那就是,受惊群众的财物都不翼而飞了。
" X; y1 I* W+ n2 F! ]# n显然,这就是一起利用“闹鬼”的偷窃案。 6 o/ I. o) q1 D" I
只可惜,当时公安的办案手段还十分落后,哪儿像现在到处遍布高清摄像头,也没有追踪科技。 ! U& n& Z, a4 `* C- V4 Z
很长一段时间内,专案组费尽力气也一无所获。 # V1 r( a/ L+ K, H# \4 u8 z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把“马神仙”请来,搞追踪他在行。 : Q8 R* D j$ c% _& c
听到这个外号,一些年轻警员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3 u3 b! y, a. Q
毕竟他们正在破除迷信,用科学给老百姓一个真相。 1 N' z3 O& H/ T; e# |
8 m( T; L, z0 u1 Q* t6 ?
. G- w2 b& w/ E* F! e( X7 V# b# N V J谁能想到,做这件事的却是一个如此迷信伪科学的“神仙”。 7 A. p# M+ k' L" z% h* d
但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们还是很快就在案发现场见到了此人。 4 ]7 G$ Q, O& ?# v
这下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L1 W/ n4 S" k* g
“马神仙”真是神了,一到案发现场,只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腰就像折了一样,满脸专注严肃。 . \3 p2 K9 v6 `& n' y9 @7 F
然后没过多久,他乐呵呵地站起来,说从地上的脚印能推断出这只“鬼”是有两个人。 + `, @. _. Y8 {- Z; V3 d9 @. ^4 n
更神奇的是,他连对方的身高、年龄都“算”到了:一米七多、20岁出头,还说他们应该是一对亲兄弟。
, B6 w) c% ~: d1 \$ X. J& e! I得到关键信息,“马神仙”天天蹲守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观察行人和他们留下的脚印。 ; l6 U+ }& D% Y9 h0 E
他甚至拍着胸脯打包票,只要嫌疑人出现,就会立马被自己锁定。 1 Z+ q1 x' y3 V1 X. r
4 _* i2 e( H A$ V4 s% ]0 ]
' W$ d2 k) ~; ^) x+ y }马玉林
9 _1 d, P2 [% W9 Q: f只不过,守株待兔终究不是办法。 0 C2 B9 I) \. O. y! M) j( V
直到嫌疑人再次犯案,公安根据“马神仙”的推断,才在现场发现了可疑人物。
$ T& Y" k; q% `8 m4 P经“马神仙”鉴定现场足迹,确定可疑人物就是嫌疑人。
! G8 a2 g5 \# ]- L% W, r! n" E& }随后,他带着警方沿着足迹一路追踪,可算在郊外抓到了“鬼”。
. n# x& t& `6 W, w( f令人意外的是,嫌疑人是两个红发碧眼的外国青年。
5 z! E& V7 z4 c) N* M8 ~而身高年龄和“马神仙”描述的别无二致,并且真是一对兄弟。 " ?6 F$ B2 f7 W3 T# b+ `5 H
& f3 f" x% L# d7 K3 v
1 N$ K. ]/ h' p# P/ S# Q
他们曾经就因为偷窃坐过牢,出狱后重操旧业,利用“闹鬼”来吓人,企图在混乱中趁人不备,实施盗窃。 2 G' V( a2 T/ Z+ n6 m6 k6 [
“闹鬼”案水落石出,“马神仙”声名更甚。 5 k- ~8 U$ Q! v0 T6 n
看到这里各位一定很好奇,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r6 m2 F3 a5 x" o; x羊倌到警察
7 x3 e- Q1 @6 x& f: n
; k( q# ?9 `3 {4 i' Z' ^( X“马神仙”本名马玉林,绰号还有“神踪”“神眼”,是我国刑事侦查“步法追踪”第一人。 ( c3 c" X+ ]9 n# c, S# P; x8 t
说起来,可能有人不信,那出神入化识脚步追踪的本事,还是马玉林当羊倌时练就的。
2 Z% X) r, z* d8 J0 A: C+ p1909年,马玉林出生在内蒙古赤峰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0 V8 w6 Y+ R7 M" U6 d8 E' h, W0 _/ f* V& {$ h7 e& F8 |) H
0 Y R7 K# P: d: H- r. W& w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10岁那年就去地主家做了羊倌。 3 Q S* K/ A9 }1 L9 H- Z
放羊的人最怕什么?丢羊。
: v% j5 X; q: a( H马玉林小小年纪没少因此遭到主人的打骂。
# d5 }& H! b# l0 s) B为了少受罪少吃苦,他开始研究怎么不丢羊,怎么找回羊。
4 d" @- _% c8 P- N" Y也许是他聪明,有这方面的天赋。 % g7 i2 W# Q) G5 P
很快,马玉林就从羊留下的脚步印子中琢磨出了一些门道。 ( `" m4 F$ I% n
' q5 i1 C. p! |) e: n7 b k, y& E4 z
$ i+ V' x5 d B0 P* M% X3 r
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看一眼羊蹄子印,他就晓得这是哪只羊。 - R! M1 ]: x/ D% L; k/ n% w4 u5 Q
此后,马玉林果真再没有弄丢一只羊。 % \' G3 p7 y `- p; J7 P. H
“寻踪”也成为他枯燥的牧羊生涯中唯一的乐趣。 8 Q/ x1 ~4 g% l9 f: `
只是这一入迷,就一发不可收拾。
& C4 s0 ^0 F' K其实在那时候,不少马倌、牛倌、羊倌都掌握了这一技术,并没什么可稀奇的。 4 v* v1 U" P0 [6 [8 k
因此,能从羊倌到“马神仙”,离不开马玉林对“寻踪”技术的不断追求。 # U& P' U1 s* Q, L# O
9 D( t# O/ j. p" y* K/ C( V0 G' q
: k2 u: S* r6 f V# \- v/ |
16岁那年,他拜师顾之财。 % h0 Y2 _" U; _; h
此人是当地有名的“神踪”,其追踪技术不限于动物,还能识别人的足迹。 : |" z3 M: Q* I2 g; ~
寒来暑往,春去春归,马玉林的功夫日益精进,终于可以出师了。 4 Y9 j# r) r$ u7 p4 P% F$ ?2 B1 |
随着他一次一次利用“寻踪”帮助大家找回牲畜,或是被偷盗的财物,马玉林成为当地的名人。 4 T a o% A" H+ S; [
- W0 G7 A/ p1 x: I8 M4 D; B: }2 k* c+ Y- Y8 V
由于他出身贫苦,在生活上习惯了低调朴素,帮人追踪还分文不取,因此很受人尊敬。 4 W4 R) v5 h9 z3 F2 I
不过,随之而来的,也有灾祸劫难。
d' g# {. y3 Q1 S. }马玉林坏了作恶之人的好事,无可避免地遭到了报复。
$ E$ l0 l- y4 w& e当地土匪头子王老疙瘩曾放话说“挖掉马玉林的眼睛”。 ) R. k; @$ |5 w5 o4 I
日伪警察也诬蔑他通匪合谋破案,对他实施抓捕。 - k5 j, A. n8 y
为了保命,马玉林不得不带着儿子四处奔逃。
- o2 D. M9 T8 H8 m4 m3 L! O3 i2 U& @- C9 T% G
# |7 R& D, d* Q2 K' x那是一个严寒的风雪天,他们藏身山林深处,饥寒交迫,儿子硬是被冻掉了十个脚趾。 9 U5 H- I2 f: F/ `4 O5 j7 h
这是马玉林心中永远的痛。
- {0 ?, d; Q8 e2 H可即使如此,他也依然迷恋“追踪”,冒着风险也继续坚持这项事业。 s" B3 v- R$ Z* b, W
新中国成立后,马玉林终于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名气也越来越大。 ! C M3 `' M( j$ G$ Q; S7 u) F0 N2 Q
就连外地也有人登门拜访,求助破案。
6 H1 y2 o- M& K直到1959年,50岁的马玉林迎来职业生涯的春天。 0 ]1 `0 q! L: O; Q: `7 l. r
公安机关聘请他成为一名刑侦技术人员。 : x% ?5 _% }# L% T+ i
; p* u) t- s9 C9 R# R$ _
' Y' ]( o3 ~* j: A从牧羊人到民间的“追踪”者,再到光荣的人民警察,马玉林发誓一定要对得起这份神圣的荣誉。 . p! Y: t; o. z6 K: B9 s$ m
步法追踪大师# p. h* l7 }& q9 A7 E
) |7 p) e, ~0 n; ~公安部门之所以聘请马玉林,就是看中了他独到的“追踪”技术,来填补侦查手段中的空白。
/ A3 ]- c# K$ |7 V$ g* f刚进入公安,马玉林靠足迹寻踪破了许多案子。
2 h3 Z: \) Q5 R比如,他从刑事案发现场一路顺着足迹,追了20余里找到嫌疑人的家。
7 H9 d) q4 e! L' f2 X% ], X: t( Q; j再比如,有一次赤峰打粮沟门乡发生抢劫案,马玉追踪十多个小时,翻了四座大山将凶手缉拿归案。 + v- D8 w- B' L$ s
经此一事,同事和凶手都惊呆了。 ) k# ]; l; p+ b* [9 c0 J
& S0 Q9 \% w* U4 k; t# n' `: C- L
3 h) z3 C2 g: [. t5 l/ l* l甚至他的大名很快就响到,有嫌疑人一听是他来破案,就主动自首。 $ x& u% V4 \ Q0 @8 ?. C
尽管备受赞誉,马玉林仍然十分谦虚。 - b# H+ W w$ r; D5 z
他觉得光是足迹寻踪,还远远不够。
% _) _- n$ W C3 K( n, l, Q1 x/ L于是从1960年起,马玉林开始研究从足迹辨别性别、年龄、身材、步行姿势、职业、心理状态等特征。 1 u b' \* U, F; J- Z- b2 i. ]. M
那段时间,他废寝忘食,不分昼夜,没事就蹲在路边观察各种足迹。
$ P$ L4 e! ~" I7 f- V一开始,同事们见其这个样子,还会打趣地说:“马老爷子又犯病了。”
# S8 _. c; H6 n, w/ B只是时间久了,大家也就见惯不怪,反倒开始好奇成果。 % {7 c" w4 Y: a3 h0 t6 s
# g) \2 |$ Z0 r% H* f/ o" C6 w2 N& j4 Z0 v; V1 T3 T% F) F r: E' g
很快,他的这番苦功便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 d6 t9 k1 u9 x* b1962年秋,邻县宁城汐子乡发生了一起命案,破获未果,只好请马玉林出马。
8 T! k- Y9 i1 W6 i8 Z( {这一次,他的本领再次震惊众人。 & w9 W ` ^, A6 d! q
哪怕等他赶到现场都是案发18天以后了,依然能从足迹推断出嫌疑人是个约35岁、身材瘦小的人。
3 p& p1 [- J- M- a* D4 I然后,其顺着踪迹在二台梁村里找出了嫌疑人李某。 2 d w! l- }$ T: a' Z1 D
到1963年,马玉林已经总结出18种步态、12种步幅。 / A, W5 R: R4 F' P1 q! e
- X5 ~7 M+ m/ m/ E! z' x: S4 l( |" ^2 N# ^& A! F
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公安又总结出一套“步法追踪”材料。 9 k0 Z b( l1 D& q5 ?+ d
要知道,把马玉林几乎全靠个人实践总结出来的民间追踪技术,变成既有理论根据,又易于推广的刑事侦查技术并不容易。 + i3 p9 r3 b( }& d8 @0 r
马玉林的不断完善、收徒教学,以及公安人员的辛苦付出都立下汗马功劳。
% A, ^( {$ G S3 X1964年,公安三局对赤峰公安这套追踪技术进行考察后,将之正式定名为“步法追踪”。
5 `( v" {5 D+ Z+ ~马玉林成为首开刑侦足迹研究先河之人,由此闻名遐迩。
0 `! s& S7 }( ^$ q
% W, O8 X- S4 j. i1 {' m4 Z
5 W, g# S( e' q$ L- t3 m此后,他的“步法追踪”技术,在各级公安部门的组织下,通过一期期培训班被推向全国,成为各院校刑侦技术科目的必修课。 1 R7 j7 A7 j& U* F- F& a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 @' k) D" ^4 i9 R& S; \马玉林和他的学生们并没就此满足,他们对步法追踪的研究仍在深入,即使因时局被搁置七年也没放弃。
$ F7 G8 U8 ]: K" M! U! f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 g% {! q; P$ S; _9 ?3 f# v9 \1981年,马玉林走完了孜孜以求的一生,他的传奇并没有结束。
: }0 `7 d$ U: Q( [# e
' Y4 t' {% h9 }2 x7 ^# o; o1 I* U5 G( |% u% B% w8 Y# A6 g
他带出来的学生,如葛有忠、苗春青等公安科技工作者,仍然如他一样用心血浇灌步法追踪技术,使之更上一层楼。 : S) P+ x( a5 X) z( o& K
90年代,“平面足迹计算机自动检验系统”面世。
- Z# J# E! h1 @* H2 s, R) t马玉林的“步法追踪”经历了半个世纪后,终于登上高科技的舞台。 + \2 I0 u) q2 W9 O9 v, A
他的故事也被改编为电视剧《神眼》(1992年)。
! l/ a9 t7 S R6 z# b$ m. S4 F, }6 @2 N R! w3 v
5 \; z% a' W' `8 y+ s3 B! I" _; H参考资料
1 O2 L' Z0 s+ f! o! m- m孙丽萌著. 生死瞬间:女警官手记[M].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