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个从五十多岁方才考中功名的读书人,前半生过的可谓是相当辛酸。
2 S4 p+ [/ J/ @' h+ Z不仅有左邻右舍的看不起,更有岳丈胡屠户对他的冷眼嘲讽,再加上生活上的窘迫,总之就是要多惨就有多惨。
, _" Z9 D7 l3 G$ l3 g' ?; k但在一朝中举之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岳丈的恭维、邻人的羡慕,附近达官贵人的主动结交,都让范进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功名带给他的“好处”。! S4 ?2 M: ^5 N: `2 ^$ a
不过,很多人只看到了范进中举后的得意,但却忽略了一点。4 B& j9 Q4 y9 m B0 `7 o% c2 O
什么呢?就是范进自打二十岁就开始参加应考,但一直到五十多岁时,仍未考中任何一个功名,哪怕是秀才也没有,怎么突然之间,就中了举人了呢?
2 x) g2 F E. x# O! G0 r' l! ~4 w实际上,范进能功成名就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鼎力相助,而这个人,称得上是范进的“贵人”。/ d0 J; c) n( q! p0 ]2 v
8 E8 F3 ^5 F1 X. X; d) a6 c* h0 r, y2 O
# X0 }, e. o' I( m
$ |& n8 V' n; V. [: {
此人是谁呢?正是周进。
& b+ z% W8 z5 F) N6 A周进这个人,前半生的经历和范进几乎是如出一辙,同样是醉心功名,但同样也是功不成名不就,考了大半辈子,结果还只是一个童生身份。0 N, H% r: d# C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中,所谓童生,指的就是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更准确的说,就是参加过县试的读书人,其在整个科举制度里,属于是最垫底的那种。, f. a" V/ {# t
而周进便是这样的人,并且,他已经年过六旬。0 C$ y- S. j+ d# v% [# z
由于没能考中秀才,但又迫于生计,周进只得在村里的一个私塾当教书先生,结果,教书还没教几年,他的学生们都考中了秀才,这么一来,周进自然就失业了。$ s5 y6 F+ ^- P2 m: V
毕竟,学生都是秀才,哪里还会让一个童生当老师?为此,周进没少受冷嘲热讽。
3 v+ ^9 j6 v9 G& e原本,周进的人生到这里基本就不会再有什么可能了,剩余的日子只能是找个糊口的生计,然后浑浑噩噩过完余生。7 ]0 L' C4 Q! k+ @ I8 H; i
但命运似乎并没有放弃周进,反而在一个不经意间,给他了一个机会。
3 g* z! K4 q- y) y( @0 |* }8 C在从私塾失业后,周进无奈之下,就去给几个商人当账房先生,而这要是换做以前,周进说什么都不会干,再怎么说他也是手捧圣贤书的读书人,怎么可能去给商人打工呢?
- f& B; g& x( w5 C况且,古代讲究“士农工商”,这其中,商人地位最低,而原本有希望成为“士”的周进,却为了生计被迫给商人打工,这自然让他在心理上接受不了。) L# ~6 h9 ?4 x. j4 e1 w
可接受不了也没办法,谁叫你周进啥功名都没有呢?
' R% g: ]0 W% l* p0 \! \4 P于是,周进只能是强压住心中的憋屈,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原本,周进也几乎是放弃了博取功名的希望,只想就此糊口度日了却残生,但在某日,当他无意间经过一个地方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g: z. G( {, ~) o$ p咋回事呢?原来在这天,周进算完了账闲来无事,就出门溜达,走来走去,便走到了贡院的门口。
8 q/ p% O/ o% U) Z所谓贡院,就是古代士子们考试的地方,“試士之所,謂之貢院”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 M' R& _: K4 V3 ^" w9 a$ p* }$ ?1 t" x: W+ B! Q- e' E" E
" w* u% _- i7 u( I' i3 W
7 T" |6 _4 j8 D6 L2 h' h! M+ | f' M' {/ B
站在贡院门口,周进原本已经死寂的心情澎湃万千,若是自己当初能考中秀才,那么自己也会有机会坐在这贡院里奋笔疾书,以博取更高的功名。
( s4 r3 m% ]& \5 v. \+ K, [9 o; m想来想去,周进是既蹉跎又难过,到了最后,他萌生出一个想法,要进这贡院里看看,以弥补自己的遗憾。
& i7 Y4 C! y# O; g4 Q但可惜,周进进不去。' ^- l6 ]% m- f! M9 T
由于他只是一个童生身份,因此按资格来讲,压根儿就进不了贡院,尽管他苦苦哀求看门人,但仍未能如愿,最终,看门之人实在是忍不了周进的聒噪,毫不客气的拿鞭子抽了周进一顿,硬是把他赶了出去。
0 P( P2 B+ X1 L" r这下,周进更郁闷了。
. l9 E* @: p' Q ^& k* P回去之后,周进向他的老板诉苦,说了自己白天的遭遇,而看到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商人们也是于心不忍,因此就花了点小钱买通看门人,成全了周进去贡院看看的梦想。5 v+ D7 |/ _3 D+ g" X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商人这番好意,却闹出了大事。* \/ E6 g8 @, U& u5 i3 v
周进在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贡院,由于提前打过招呼,周进很顺利的进入贡院里面,并近距离的开始端详考棚。
' |5 i5 `! _3 W; @所谓考棚,就是古代士子考试之地,这种考棚通常都较为简陋,其中三面是墙,另一面则为内开,里面的布局只有一条板凳和一张桌子,如此布局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考生作弊。/ {$ n: z0 i+ r; K; w( L1 o
而一旦考试开始,考生就需要在这个狭小的地方内呆上几天,一直到考试结束为止,期间包括吃喝拉撒,均要在考棚内解决。
% p7 t1 k* y j目前在国内,尚有几处明清时期的考棚遗址,如果有机会去亲眼看看的话,就更能体会到古代士子们的不容易。
4 E# O8 `! B0 c' V, b. P% Y0 O但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方寸之地,仍然有不少才子写出了精妙绝伦的文章,这一点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意志力。( b: V9 B% h/ e, v
而周进在看这些考棚时是什么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不好受,毕竟这地方看起来不咋地,但也是周进可望而不可及之处。
N6 Q9 K9 o- {7 ~ L$ Z: ~! ?4 K# }想到这里,又想到自己蹉跎大半生,受尽旁人冷眼,如今却依旧是一事无成,种种悲伤之情涌上心头,让在周进的情绪开始极为激荡。
$ J; }, }& {: a7 C2 [; S- B最终,周进悲从中来,一头就撞到了坚硬的门板上,瞬间昏死了过去。; F9 ~0 t, H, `6 N9 u# z+ o
( J! w b# ^/ A3 B- F; p# ~0 Z; P& I( \& e* g; {& |
( S3 ]' \8 h! b! B/ D+ u' U0 t9 {2 S' r: M2 S
也得亏是周进命大,没有一命呜呼,几个商人在得知消息后将他救了回来,而等到周进苏醒,商人们纷纷询问,为啥会干出这种自寻短见的傻事?, j" h; \& ~: U* `* L2 T( b
于是,周进一五一十的把前因后果说了出来,而在几个商人中,有一个是对周进比较了解的,也知道周进确实是有学问,只不过是怀才不孕而已。$ E) G4 W, l9 E# h' p
所以,在听完周进的诉苦后,此人就提出,不如大家伙儿凑点钱,给周进捐个监生吧。
$ x9 A5 }# z5 |0 S# W) M: p所谓监生,字面意思就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等同于秀才,当然监生是没有秀才含金量高的,毕竟秀才是靠真才实学考出来的,而监生就不一定了。
+ `' i, D5 A5 W: f' r明清两代的监生分为四种,这其中就有一种叫做“例监”,像这种例监,说白了就是通过捐纳钱粟得来的,故而严格说起来并不算是正途,所以是无法与真正的秀才相比的。0 C, R0 _& r v" M. l
但是,如果花钱弄到监生名额,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参加乡试,而只有参加乡试,才具备成为举人、进士的机会。
# ~0 c1 e! \ l8 m$ t5 H所以,古代很多有钱人家的子弟,如果学业不行的话,那往往会买个监生,但问题就在于,周进不是有钱人,加上他身上有一种读书人特有的清高,所以即便是知道这条路子,他也没有想着往这方面发展。1 V2 Z- V$ t. E9 h
如今,几个商人看他可怜,就提出凑钱给他捐个监生当当,由于出钱的人有好几个,所以平摊下来每个人也不是太多,而几个人当时的想法就是,花钱不多赌一个机会,要是周进将来能往上发展,那他们就是周进的恩人。
) o9 v& k+ B' {! d) w4 e% \2 y: m) b真要是不能发展,那无非也就是损失点小钱,完全能接受。
: P7 R1 I- ~3 G% B+ I因为有了监生的身份,周进顺利的参加了乡试,结果,也是时来运转,该着周进发迹,这一次他居然考中了举人。
2 E* p2 B" L. T- \8 }在古代的科举体系中,如果说秀才是半只脚踏进上层阶级的话,那举人就是真正成为了上层阶级,原因很简单,举人是拥有做官资格的,官大官小另说,但确实是可以做官的。
, c% x* L. ~2 d& n3 w而在古代,官与民之间的差距,就好比是鸿沟一样,所以,一旦成为举人,那就意味着此人已经是上等阶层之人了。 f3 |& d5 o. v1 b: D' |
因此,在周进中了举人之后,不是亲人的也主动来认亲,之前没咋打过交道的,也前来攀交情,总之就是对周进极尽恭维。; ^! O5 _+ }2 d; L
而周进本人,自此之后的人生,也如同开挂一般,没几年又考中了进士,最终出任御史,还担任了广州的学道(掌管本省教育及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的官员)。
5 o! D. A2 r! f$ S: r/ b; X正是在广州这里,周进遇到了范进。
3 C. b' T0 `9 _3 u* \9 F范进当时的情况,可谓是落魄之极,考了几十年也没啥成就,仅仅是个童生,但尽管知道自己希望越来越渺茫,且家里的情况已经不允许他就这么考下去,可范进依旧执着于此。9 [5 p+ F) I# `0 h0 ?) c6 b/ Y- h
而在这一年考试时,范进引起了周进的注意,由于他年龄实在太大,这让周进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当年的落魄景象,故而就对范进有了印象。
% Z4 a6 [# J Y( P8 l
9 w _% x6 q7 h/ n( Y5 b' Q) O, d- H, O8 o! |8 ^7 r& p% {
$ S6 [" a4 u9 F5 ^& f0 Q
; n: w; B" \2 y$ g# T0 \2 s而在考试结束后,周进特意调出范进的试卷,想看看他是不是真的也和自己一样有才。
# Y% V. j, M$ X* y# w5 ?1 v最终,在连读了三遍试卷后,周进确认,这个范进也是一个身负才学之人,而本着同病相怜以及不能埋没人才的想法,周进提携了范进,使其中了秀才。
9 o+ o2 K* Q& K% ]$ p3 O- W. Y不仅如此,周进还特意嘱咐范进,说他“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言外之意,就是暗示他一定要参加接下来的乡试,一定会考中举人。
, W7 C) v: u% D) [这个鼓励,让范进极为激动。) c) G5 O3 @$ o( h8 S' w4 J
但他激动归激动,有人却不乐意,谁呢?就是范进的岳丈胡屠户,原本胡屠户以为,范进考中秀才就能让生活大为改观,但谁知道并非如此,也就是多了一个月几两银子的收入,而一家人的生活,依旧是过的十分紧巴。
- X8 E, M. I: q& h所以,胡屠户继续对范进这个“不争气”的女婿非打即骂,而更令他生气的是,范进居然还想向他借钱去参加乡试,简直是痴心妄想。
; ]2 k! r0 F& f [所以,当时胡屠户就骂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甚至还啐了范进一脸,至于借钱,想都别想。
% h, U) ?- J: b1 F3 ?& ]5 O那么范进怎么解决的呢?他见岳丈不肯出钱,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求爷爷告奶奶,向自己的熟人借了点银子,最终,瞒着岳丈偷偷一个人去了省城参加乡试。
& ?. S6 U2 {6 A3 e2 a' V! C为啥要瞒着胡屠户呢?很简单,要是让胡屠户知道,必定不会让范进去。& p) _5 l7 C, M
而这一次,范进高中了举人,之后的故事很多人就十分熟悉了,一如当年周进中举之后的场景。
, P2 o0 {/ P+ z: {$ |. B4 [; _6 a不过,范进这次能中举,背后也是有周进出手帮助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周进,范进未必就能中举。
& I$ o6 N( Y9 t r# V1 K: [,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就在于范进在考中秀才时,周进对他嘱咐的那番话。6 w/ j& }9 V. S6 M1 \
当时周进就说,“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这里面的意思十分明显,那就是只要范进去参加乡试,周进必定会照顾他的。
" S. [" z5 J, B/ V, l至于怎么照顾,那办法多了去了,虽说不可以直接改试卷,但却有的是办法,比如给主考官打打招呼通通气儿,告诉他们此人是我的学生,那么剩下的事,下级官员就知道该怎么做了。6 {+ K) V) ?* j3 c' S* m. M
毕竟周进当时官职也不算太小,且还是广州当地的学道,这种既能巴结他还不违反原则的机会,下面的官员绝对不会放过。/ n' v$ Q( h2 x9 T+ ~
总之,在范进的真才实学以及周进的背后鼎力相助下,范进考中了举人。
2 i, m' X8 p% ?1 [) @' D成为举人的后,范进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化最大的就是岳丈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从之前的非打即骂、冷嘲热讽,很快转变为极尽阿谀奉承之事。* |/ f/ k* b0 o2 ~0 ~: e
而范进的生活,也从一贫如洗变为锦衣玉食。
- X% U4 i: X& n9 y" Z' E& H9 n那么,事情到了这里就结束了吗?当然没有,在不久后,范进又考中进士,最终出任了山东学道,与他的贵人周进平起平坐。3 X* }+ d3 b& e x. j7 t/ \
而在山东任上,范进还知恩图报,帮了周进一个忙。8 J+ O' e0 n8 U
周进有个学生名叫荀玫,此人还是周进的山东同乡,所以周进就暗示范进希望能对他“提点”一番,而有了恩人的交代,范进自然不敢怠慢,果然,在当年的应考中,范进“拔”了这个荀玫头名。. R' Q$ h) b- X
之后,荀玫又高中举人、探花,仕途一片光明。0 a2 `; Z S9 {8 e( w, b1 Z+ A
这么一来,范进就还了周进一个大人情,而周进对范进自然是颇为感念,在他的举荐下,范进的官位再获提拔,最终出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官至正三品。
: m: S. f( j% e" E
1 \4 d# q7 f( R# n0 ?+ z- b M/ D
$ f. y. D. H+ j& w/ P0 r3 |/ A9 e# n- W& e8 N- F3 F# F7 d9 h" _3 Y
& z9 Q5 k* k5 k* |2 ]纵观范进的一生,前半生过的是极其穷困潦倒,而正因为遇到了周进这个贵人,使得他拨云见日,从童生开始,先中秀才再中举人,开启了仕途之路,所以说,范进能发迹,最应感激的就是这个与他有同样经历的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