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懂诗帝妙喻格律,众群友笑侃旗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i' ?0 L1 T) e |0 g2 V! H- x: O5 ~& \0 u- j
guan_15789930612050只有这一代不思进取的文人崇拜“平水韵”,把一个千把年前的韵书,当成神灵膜拜,在汉语读音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仍然主张用与老百姓发音不符的平水韵,不是脑瓜子进水有毛病吗?用平水韵的人不就是为了显摆自己有学问,懂一点古韵律吗?5 W: l; c& [3 V6 d! R$ u' C
/ [9 }4 P7 r, H- C* ~: k/ F' s
0 |8 l8 I# e5 ~5 z
+ Y: g& W3 y5 R( u6 R! g 每个诗词爱好者都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诗歌体裁,这一点没有疑问。自唐朝以来,写诗符合平水韵,填词符合词林正韵,这是唐宋元明清五朝诗人群体的共识,这一千多年里字词的发声肯定有变化、不同地区的人发音也有区别,但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作品仍然依照这个规则,这是无数位诗人词人的选择,不是某些人一两句话就否定得了的。即使现在,诗词爱好者大多数也遵从这个规则,我前面已经说了,近年来的诗词大赛参赛作品中使用新韵的非常少,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3 d# z3 A+ w0 u/ T. |" r
' \5 h. N9 s2 H" o, L你当然有选择新韵和宣传新韵的权利,但你不能肆意贬低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更没有资格诋毁格律诗词。我不明白的是,你既然不喜欢平水韵不喜欢格律诗,自己写古体诗、用新韵就行了,这是你的自由,为何非要对格律大肆批判、欲除之而后快?唐朝李贺、明朝徐渭这样的古体诗名家都没贬低格律诗,难道你认为自己的水平比这两位还高?李白杜甫李商隐等都有大量的格律诗流传,难道你连他们的成就也要否定?你写古体、用新韵,别人写近体、用平水韵,各有所好、两不相干,你对别人的选择应有基本的尊重。- Y' L5 S$ G6 h% {, u# h
4 N4 z. ^! S: h8 Z/ _5 }+ u另外对你有个建议,与人辩论应该少扣帽子、多讲事实,你先前指责用平水韵的人是“自欺欺人的骗子”,又说是“不思进取的文人”“脑瓜子进水”等等,这种做法不是正确辩论的态度。再看看你说过的话,“历朝历代都不看好平水韵”“唐诗中真正合律的不到百分之十”,这种话只会显露你的无知和信口胡言的习惯。 ?5 T# L4 ]4 [ y. W8 g
4 y: ?& l8 Q" g* s N x. \* I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个不会写格律诗词的人没有资格批判格律的合理性,要批判一件事物,首先要研究它、对它有深刻理解才行。某些人只懂些皮毛就以为掌握了真理、到处大声叫嚷宣扬自己观点,最终必沦为他人笑谈。最后作词一首讽劝信口论诗之徒。' g3 G+ e; t! y q9 I' H! _
* y' t# S \" ]! q _" r; I2 y0 v! o西江月( \* o+ P1 c6 f1 i* F Y
, e; L1 O, a" L
腹里难寻翰墨,笔头未许生花。敢将浮浅笑诗家。不见五朝风雅。 9 A. j$ V2 Z( E( `; g+ K
; u. a% ]4 J1 W思学何曾深切,腔儿只顾矜夸。悬河信口赖摇牙。管甚是非真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