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z: n! c& n4 F: U; W! T, c
2 i2 ^/ i" R0 o8 V% z
学科专业是学术体系的分类单元,是承载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需要从战略高度加以把握。, c7 U) b. I5 Z! a2 g9 ]& H: T
" N1 D3 U8 a) G6 t; _0 O# z( I; J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要求* u9 T3 E; a: `
9 R% b' v. K% o. P) q0 H8 B+ R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是龙头,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招生数量增加至1138.79万人,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之并存的是,在规模效应之下,部分省份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急速扩张,甚至出现了片面追求学科布局“大而全”现象,“大干快上”了一批学科专业。这一现象导致了几大后果:一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学校办学资源是有限的,学科专业盲目扩张会导致师资、课程、实验室等资源被分散使用,使得学校难以将资源集中投入重大研究创新项目中,资源的无效配置很自然地造成了浪费。二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学科专业盲目扩张会导致学校难以招聘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这一情况在新设的学科专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少数学校为了满足专业设置的生师比要求,将其他专业教师转入新设领域,一些新专业没有经过充分的建设酝酿就仓促上马,课程质量较低,进一步引发教学质量下降,甚至对原有优势专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三是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学科专业设置供给侧和社会的需求侧不匹配,导致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变。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学科专业简单的数量扩张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未来,相关高校应秉承新发展理念,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走出一条学科专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路。$ n: I! C* j& [0 ~
1 V# O' H5 `, ~深刻把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战略意义4 _% @0 D* ~ ` r$ R7 n' I& {: g L
3 X( ?* p: w* L$ ^; e% T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制度体系,对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 S$ v O( e, U+ z0 p/ g% u. H* F& M! |2 R6 F
一是有助于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科学、合理、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国家解决重大战略问题提供人才支撑;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W7 s# |: p4 O/ L0 B0 T0 a
4 a; g1 k, R6 ?' L9 s
二是有助于促进创新,推动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兴科技不断涌现,科学研究范式不断演进。新的学科专业有助于培养新兴领域的人才,继而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服务新业态新要求,推动社会发展。同时,通过设立交叉学科或推动原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论创新的支撑能力。7 a4 h( H2 m, r5 b' v7 w9 X
9 O; y. D9 z; N/ e* X% h9 t三是有助于统筹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合并相似的学科专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有助于学校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通过精简重复的专业和课程,可以拓展和加强有关学科专业领域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具竞争力的毕业生。
: N) g- ]7 T5 [ I# Z( c) t' k9 i. p H5 r9 ?
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对于健全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以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需要政府、学界和产业界形成合力,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策略,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 s7 X& k5 S( c6 [' l) }( M
e2 n0 h1 s1 _深刻把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工作原则
% u$ {" L3 W( R' `6 Y' `5 t* E% f
5 @7 Z) D3 u6 D( ~# x7 O* G J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应与国家战略、资源配置和产业需求相适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 k! f6 z9 _) u- o6 q
/ `7 e1 S+ R5 ~( T4 c) q+ @7 W首先,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必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布局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通过设置急需的学科专业,高等教育体系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为国家提供战略性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
! }# s) g: n, Q* f+ B4 z- J* G) I/ c( Y" b6 z7 I0 ~
其次,各高校应锚定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找准自身定位,构建符合各自校情、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各高校应在一些特定领域进行深耕,做好学科分类发展,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培育适应新业态、新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淘汰就业率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形成分类发展、各具特色的学科专业新格局,避免重复和资源浪费。. }. x8 i& R K" p
. D6 F6 R% Y( p r8 g
再其次,高校要构建学科专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行业、产业界对于学科专业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应该协同发展,以确保学科专业设置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具体包括与行业、产业界的对话与合作,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期研究和规划等。各高校在学科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的协同联动,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建立健全学科专业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
8 n4 Z/ Q. B. [2 E/ ^5 Z
: j- E' f5 m& [! z& O' p6 ~深刻把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中心任务
: d) e) i# c2 Z3 D
5 y" _/ _0 [: _' M# B$ ?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衡量学科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
/ V4 V$ u. t( ]) J& D/ u& X- h1 X4 l" P5 J" t$ |
第一,要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往往来源于学科交叉研究,当前学科专业划分的局限性使得学科交叉融合体系构建变得日益紧迫。因此,要打破学科和院系的壁垒,汇集多学科资源,发挥交叉复合培养优势,构建学科群融合培养体系。
4 u% [$ _1 F" r4 j" U+ S
. e# H" d/ q7 R第二,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需要从招生、培养等各环节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校要推动基础学科本研贯通长周期培养,吸引优秀生源投入基础研究,要增加对基础学科的资源供给,加速形成基础学科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 t( `: G8 |7 m; ]) p; ~9 O
1 n; r5 d% }1 ~3 Y6 c第三,要加强课程建设。学科专业以课程为基本组成单元。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关键要素,持续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模式创新,将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程,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模式,注重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构新的教学体系。
6 U- {! ^! o( T k4 K; |/ P7 r7 k
5 [ |: `: Y* P; }. i4 f' b第四,要完善学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学科专业评估与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实习实践等方面对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坚持目标导向,构建部、省、校三级学科专业质量监督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压实各方责任,形成学科专业的质量意识,促进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0 H2 I7 P& {+ W5 P0 l. e, d$ |0 r
( s; ]8 A3 L8 F; f9 @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产业界和社会各方积极合作,以确保教育体系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教育强国宏伟目标。7 |. H3 \& v3 ^# a0 F* U) @
* S7 b0 |/ E u& A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6 m. A) I, _& e! z% K
. I6 f9 X1 _4 e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09日第5版 , d) k& w4 p; l: S) z7 Z
- x- B. D( ]( ~+ R作者:胡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