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来写房地产了,首先我对房产不了解,不过我对“当局”有一定了解。- a4 @! }4 Q3 u3 c' B
我将叙述以下几个问题,但大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的要素是“完全互相关联的”,我分开叙述只是为了本时代人的时代性所需要的表达需要,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无法理解多要素同时作用的场景,因为现在生活已经极度重复化了,只需要偏执人即可(世界模型极度简化)。" ]! b R7 c* d, V! {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前房地产救市政策一个接一个,总是牙膏一个比一个大,但却是一个接一个,一次性组合拳不好吗?如果担心劲儿太大,那么也可以分多次,为啥要挤牙膏?
5 G _* n4 o) m6 q" z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政策出台后,成交量上去了,成交价却没有太大变化,甚至有地方成交量上去了,价格还有点在下跌。. O. u$ t; |# f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国家要这么做?# y8 _5 B4 p4 E# `+ E9 e( ^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因为各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是由地方当局完成,但中央有干涉权。8 f1 g' j1 m. i g8 C
一个接着一个,力度逐渐增强,有助于中央判断各地的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力度(从成交量可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成交量包括二手房。
9 z0 o G6 `6 R3 Y' a 一个接一个上强度,有助于让市场消化掉需求,那么下一个刺激政策就不会出现更剧烈的需求增幅,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化,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
% \7 m+ i a0 R% G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成交量上去了,成交价变化却不大?: O, f, T2 k4 ~6 g/ k
因为房产对于绝大多数购买者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长期的投资和消费。
4 v- V1 G: g \5 K7 [. k8 g: r 他们的决策会很谨慎,在这种市场上,决策习惯会占据主导要素。
& g. | ?& [: P/ n 我们取消的是既有的,根据不同强度决定的限购方案策略,因此我们取消的利好也是能够较好估计的。
- c) V% l& l' J7 x; ^- q. @" q 利用当前的经济形式总体不好+利好政策进行梯次对冲,就可以稳定房产价格的同时,需求依旧开始买房,维持成交价。% s& _! V$ v; n& X ~) `4 g
第三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做?3 x/ _) w3 C4 ^/ F* n
很简单,和第一个问题相关,也就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真实执行由地方当局完成。
$ x4 _/ C. s" ?( S8 S1 f 地方当局现在的财政,大量城市高度依赖土地财政模式,这一模式不可持续且已经为后续发展(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F; k; e1 |" D
但,如果你一口气压死房地产或一口气放开,前者会导致市级利益实体必须立刻反抗,政策推行将会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如果一口气放开,则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放水/土地财政”循环,那就会陷入日本模式。
V8 l) ?, \: L+ l+ j/ S 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可维持,可退出,有冗余空间的梯次模式。
9 k! X1 k( q5 M 你可以把每个地方的土地财政看成是各个城市自己有一台印钞机,然后财政体系的内部也有自己的“银行”,它们在这一块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尽管名义上不完全是,但它们确实有实际控制力。 d' c2 m& Y. `
国家策动的梯次放开,就相当于每一个城市的“美联储”在“降息刺激经济”。
# @. X+ x C! `# a5 w0 p) ` 我们曾经的每个政策,就像是“加息”。
" Q0 G8 Q+ G ^* X. A5 K 梯次策略是梯次降息么?# V; S8 y$ A3 E
是也不是,它们的作用类似,但是目标不一致。+ e2 D# H1 Z8 x$ [4 A. ]5 N
国家系统让城市开始“降息”,那么每个城市由于很难互通有无,它们无法拟定统一策略,大家都有转圜余地。3 t, p, ?0 A0 b y' L) Y
因此,每个城市将会按照各自的步调,在被强迫压着脑袋也有限制的情况下,逐步降息。
$ c: P7 l2 R) f" X7 L6 [7 c 这种降息并不会导致“过热”,成交量无法推动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无法真正刺激到“涨价/购买”的追涨杀跌循环,这和历史上我们“买房=避通货膨胀”是不同的逻辑,因为这一次不是因为RMB发放,而是因为政策的梯次减少。) ]3 t" b+ c4 A7 Q! l3 M
不过,正如美联储降息如果降低到0还不能拯救经济的话,那么美国经济就会陷入“调控失灵”的状态一样,当中国地区性土地财政牵头的房地产市场,由于一个个限制策略的梯次取消,也就相当于“美联储的货币工具用没了”。
) b2 L2 T, s2 G3 t _$ ]( I 当所有工具用没以后,价格还是这样,那么地方当局无论如何使用土地财政工具都不会有效果——即便房地产能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继续红火的启动,现有的权力斗争结构也不会是当前的土地财政系统获利。9 y+ o. V( c# x/ T. w4 b) ~6 L
于是,市级的政治权力实体就只能乖乖听话,巨大的债务将会迫使它们“打包出售”市政系统——当然,现在这样的出售系统还未放开,这要等到它们憋不住,整个公务员系统闹起来不在支持现在的地方当局为止。* o+ u& _; H2 g: m
而中国只有大型国营企业有管理能力和资金,去承接这项功能。8 ~4 B& |/ ?. d" ~: ?7 B- q) G
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附于地方的企业,而是国家整体产业的一部分,不受地方当局的利益所影响,只是它管理下的各个城市属于它的市场和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C: i4 x* z, ^: U M/ V
中国将会实现“国家资本主义”,但同时在区域内却是社会主义的一个过渡环境——房价如何只是可以接受的不同大小的副作用。
9 a3 Z. G! W7 F0 p. q5 b5 g, V) v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你就理解成“有序饿毙地方当局,让他们将权力有序上交”,而其它的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手段,以及代价——断绝地方当局因为一起完全扛不住,从而一起闹事对抗的后果,同时又让他们的刺激调控工具一个个消耗掉,最终他们扛不住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东西可以用了,想对抗都没办法。
* g7 ?; R, v; H 所以,说白了,挤牙膏但密集的出台政策,就是在消耗和挤压地方当局“创造市场期望”的政策空间,一旦期望空间没了,那么地方当局也就无法纠集任何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