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地产刺激政策为何“挤牙膏”的原因

[复制链接]
查看9753 | 回复0 | 2023-9-19 03: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又来写房地产了,首先我对房产不了解,不过我对“当局”有一定了解。
( }4 n/ v/ Z/ \% w; Q& P3 _  } 我将叙述以下几个问题,但大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的要素是“完全互相关联的”,我分开叙述只是为了本时代人的时代性所需要的表达需要,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无法理解多要素同时作用的场景,因为现在生活已经极度重复化了,只需要偏执人即可(世界模型极度简化)。- ^4 C% ^! |! W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前房地产救市政策一个接一个,总是牙膏一个比一个大,但却是一个接一个,一次性组合拳不好吗?如果担心劲儿太大,那么也可以分多次,为啥要挤牙膏?
- s  i. X& p& C9 E) i% Z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政策出台后,成交量上去了,成交价却没有太大变化,甚至有地方成交量上去了,价格还有点在下跌。5 K/ p! E  q3 |! ~- }  z; t2 k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国家要这么做?0 s' K7 c/ a9 d3 s& J/ A4 s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因为各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是由地方当局完成,但中央有干涉权。: E; k0 P) C% g, U( E: n$ g
一个接着一个,力度逐渐增强,有助于中央判断各地的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力度(从成交量可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成交量包括二手房。
6 {- `6 Q4 k  M. D; e- n, w- F  ` 一个接一个上强度,有助于让市场消化掉需求,那么下一个刺激政策就不会出现更剧烈的需求增幅,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化,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
" T2 i$ u4 Q0 I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成交量上去了,成交价变化却不大?" ]0 N1 T) n+ o5 a
因为房产对于绝大多数购买者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长期的投资和消费。4 ~- f0 M' p2 V( J
他们的决策会很谨慎,在这种市场上,决策习惯会占据主导要素。
& G2 h0 H2 o( C 我们取消的是既有的,根据不同强度决定的限购方案策略,因此我们取消的利好也是能够较好估计的。  E9 \0 C+ W3 z; K% X
利用当前的经济形式总体不好+利好政策进行梯次对冲,就可以稳定房产价格的同时,需求依旧开始买房,维持成交价。5 Q; s; q9 O$ J& E7 A3 K! y
第三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 }" J1 _- j& K$ }. a% e9 ] 很简单,和第一个问题相关,也就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真实执行由地方当局完成。7 H' W( A( X/ \5 i' Q4 u
地方当局现在的财政,大量城市高度依赖土地财政模式,这一模式不可持续且已经为后续发展(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9 X1 H' S6 d# X9 a0 ^
但,如果你一口气压死房地产或一口气放开,前者会导致市级利益实体必须立刻反抗,政策推行将会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如果一口气放开,则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放水/土地财政”循环,那就会陷入日本模式。
$ Y( n8 ]- ~" K, c  g# x% P 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可维持,可退出,有冗余空间的梯次模式。) ?  n# Q) x  q& k
你可以把每个地方的土地财政看成是各个城市自己有一台印钞机,然后财政体系的内部也有自己的“银行”,它们在这一块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尽管名义上不完全是,但它们确实有实际控制力。! m% V# ]& i9 x5 {2 k8 s: e
国家策动的梯次放开,就相当于每一个城市的“美联储”在“降息刺激经济”。0 _3 n+ l0 U, w
我们曾经的每个政策,就像是“加息”。
; j/ F1 u* }# o 梯次策略是梯次降息么?! \" @, f% H4 F" `- M2 Y
是也不是,它们的作用类似,但是目标不一致。4 A  {$ B& h, J" P6 n; a
国家系统让城市开始“降息”,那么每个城市由于很难互通有无,它们无法拟定统一策略,大家都有转圜余地。1 F, f. r4 x8 ^1 d& ?6 }
因此,每个城市将会按照各自的步调,在被强迫压着脑袋也有限制的情况下,逐步降息。" ^3 \+ ~6 h$ u& |$ k1 X6 @
这种降息并不会导致“过热”,成交量无法推动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无法真正刺激到“涨价/购买”的追涨杀跌循环,这和历史上我们“买房=避通货膨胀”是不同的逻辑,因为这一次不是因为RMB发放,而是因为政策的梯次减少。
- _. Q; B5 r) L+ N/ c# h9 g+ Z 不过,正如美联储降息如果降低到0还不能拯救经济的话,那么美国经济就会陷入“调控失灵”的状态一样,当中国地区性土地财政牵头的房地产市场,由于一个个限制策略的梯次取消,也就相当于“美联储的货币工具用没了”。
1 m! _) P# s0 l) \2 R$ ^" Y0 { 当所有工具用没以后,价格还是这样,那么地方当局无论如何使用土地财政工具都不会有效果——即便房地产能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继续红火的启动,现有的权力斗争结构也不会是当前的土地财政系统获利。
0 n% L2 d$ }2 L" Y8 h# |) H 于是,市级的政治权力实体就只能乖乖听话,巨大的债务将会迫使它们“打包出售”市政系统——当然,现在这样的出售系统还未放开,这要等到它们憋不住,整个公务员系统闹起来不在支持现在的地方当局为止。2 [) L/ e  ^5 H' s" Q
而中国只有大型国营企业有管理能力和资金,去承接这项功能。
+ d( x  n' y- D' d* ~1 d- s 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附于地方的企业,而是国家整体产业的一部分,不受地方当局的利益所影响,只是它管理下的各个城市属于它的市场和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 U9 g- R0 D# p5 L: Z3 D9 h& K 中国将会实现“国家资本主义”,但同时在区域内却是社会主义的一个过渡环境——房价如何只是可以接受的不同大小的副作用。& Y( W8 f2 z  n* X' U  F1 A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你就理解成“有序饿毙地方当局,让他们将权力有序上交”,而其它的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手段,以及代价——断绝地方当局因为一起完全扛不住,从而一起闹事对抗的后果,同时又让他们的刺激调控工具一个个消耗掉,最终他们扛不住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东西可以用了,想对抗都没办法。
7 ]5 @  F2 k7 p! ~* l  所以,说白了,挤牙膏但密集的出台政策,就是在消耗和挤压地方当局“创造市场期望”的政策空间,一旦期望空间没了,那么地方当局也就无法纠集任何势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3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3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