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秩序——如何给孩子立规则?

[复制链接]
查看1264 | 回复0 | 2023-9-9 22: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末驾车去金殿公园,被保安拦住。他理直气壮的指向门口的一块牌子——5座以上车型禁入。我绞尽脑汁思索7座车与5座车的区别,试图理解此项规定的深意,却最终也没能想个明白,徒增了许多气愤。3 u" L' x7 H: X( I8 C: c) g! U0 O
+ S6 D7 P1 r$ a+ _' Y
    ! F( Q8 e1 ~5 T( v
  • 课堂上不能随意讲话。) w6 m4 _$ t  z; Q3 j6 `0 j, I/ Y1 f& k
  • 晚上9点必须上床睡觉。* `# |7 d6 T3 e6 @! m4 O
  • 睡觉前必须自己准备第2天的课本。$ c0 j+ }4 ^! s8 L7 Z
  • ……6 \; u. s! W4 G' P8 I5 E9 V

5 s" o3 [) x# q2 K" A! e* I换位思考,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规则。她会不会有“5座以上车型禁入”的感觉呢?2 p5 }' v/ q" c; H
7 d1 _1 v- x4 P; H- o
怎样立规则更容易被人接受、被孩子接受?我总结了立规则容易踩到的三个大坑,引以为戒。
9 C: A! @9 z- n
6 Q+ F. `: h9 c  x一、不明说3 t8 c# t/ b2 ^3 ]" C
; }; r+ E% b8 ]9 M  ?2 ]( Z
一个朋友曾经分享他儿时的经历。妈妈曾答应他,写完作业就可以出去玩,但每每写完作业,便会被以“检查了吗”“预习了吗”各种理由阻止。无数次碰壁以后,他终于摸清了妈妈的真实规则——你成绩不好我就焦虑,我一焦虑就不许你出门玩。那成绩多好才算好呢?逆水行舟嘛,就算考第一也不能松懈哦,我会一直保持焦虑的,加油。
8 v7 v- z9 V! N0 D# ^" z: s$ T4 ~! n. U
为什么说一套规则却执行另一套规则?为什么不能明说?我猜,大概是因为:
# o6 H# {8 X& y

    5 p5 K; }, A# J. i
  • 心虚:我心里也清楚,这些不公平、不合理、上不得台面。
    7 E$ O1 t/ k# U& i
  • 贪婪:如果白纸黑字了,还有谁来揣摩上意,我还如何掌控最终解释权,得以进退自如?法治必然淡化人治,人际之间的边界清晰了,我还如何肆意侵占你的心理资源?
    " f. \6 G/ ^$ f% `& e2 k. e' e
  • 傲慢:这些都是常识,你怎么连这些都不知道?!
    0 L/ q% n5 _( v: z5 W" x# X! p+ M
  • 霸道:我就是想找个下家输出负面情绪而已,你怎么做都只能是错!具体摆什么规则,我临时想想。; ?; r, U6 ?3 s+ `5 {

" A8 Y9 U/ J- L不能明说的规则俗称“潜规则”,而数不清的家长正在潜规则自己的孩子。这比“5座以上车型禁入”还可怕。
% w* a: \; Z# F! D; V2 b
% C, ?8 O" J. e  P对弱势的一方,孩子、下属、乙方,明确的规则既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如果合理,它便于遵守,规则之内皆是自由;如果不合理,它便于商榷,各抒己见不断完善。与之相反,潜规则就像地雷迷阵,看似毫无约束,其实毫无自由。
2 f# \! H: Q/ J
0 o0 X8 O, q. C- A5 f7 I" X* y. ]二、不解释% U2 P3 Q- P& r
% J& J8 g/ o% M
曾经,某图书馆门口挂了一个告示——禁止携带饮料进入图书馆。但很多人还是偷偷把饮料藏在包里带进去。后来,图书馆用很低的成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并没有去加强安检,而仅仅是在告示后面增加了一行字——以防不小心泼洒饮料污染图书。此后,偷偷夹带饮料的人就少多了。8 J& {4 G2 Z# e* t$ A* d8 d' @" g
8 |4 \$ _; r- q# r4 d4 N, `$ @
简单的一句解释就解决了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去做呢?可能还是因为心虚、贪婪、傲慢、霸道吧。' u) l* o; E5 s* ]# k

* w* J3 Z5 n9 ~# @如果真是孩子太小理解不了,解释不清怎么办?" t8 k7 U( j$ @# B5 J4 h& h

+ h' B0 B( {" O2 D" B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其实解释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意去解释的态度。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插队实验。只要在“我可以插一下队吗”后面简单补充一句毫无信息量的“因为我赶时间”,被同意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9 t; [# n' d% ?/ r5 e1 s( o
/ G, s) M5 N5 o# [/ S# G不加解释的约束其实就是暴政,没人会主动去理解和配合暴政。
/ u1 S/ b; ]) b7 C, x! z( `7 U5 p: B7 `0 L
三、不自知
$ c7 }% _0 {, F# }! e) E8 L
; C' c1 M9 L$ O2 ^* v. `人人都讨厌熊孩子、喜欢规规矩矩的孩子。殊不知,后者有可能带着严重的内伤。
# s0 a1 M. f4 n, J; b
3 `4 n* Q  K, m- ]一个孩子,她坐公交车会提前三站就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车门边,只为到站以后能立即下车,生怕麻烦别人多等几秒。她这一路的紧张感,你可能体会?
2 ?$ G" C3 w, d& ~! C( @$ B7 [# r( S5 N$ }" F
在自杀率遥遥领先的日本,人们最常把“给您添麻烦了”挂在嘴边。
1 |, n& D2 e! c. d* t* |" E5 L  U
“讲文明,懂礼貌”或许是我们人生中最早被教育的几条规则之一。然而,因为文化或创伤的影响,某些家长下意识会把不礼貌=被他人讨厌=被族群遗弃=生死无依。这种人际关系的焦虑,很快就会被孩子习得(年幼的孩子通过观察父母日常反应来学习的能力简直无与伦比)。“讲文明,懂礼貌”这条规矩的级别,在他们心中就自然被归入“生死攸关”那一档。闯红灯该判死刑吗?对别人不会,对自己还真说不定。
; `" N/ X' M% W0 }3 z' k
# ~/ U! ^! d6 B家长也是凡人,凡人的成长过程从来都不是风调雨顺的,人人身上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结(创伤),并随之伴生出不必要的灾难化联想(内心戏)和超前、过度的心理防线. l4 U9 k6 f  W. v& w8 G

0 x$ D1 i8 ?* A' r: z! `# o前段时间,我曾对孩子给课本包书皮的行为生出巨大的厌恶感,并试图阻止她。直到我发现,这背后其实是我自己的心结。小时候,我曾经有一个自认为重要的“发现”——课本邋遢、笔记随意的同学(嗯,当然包括我自己)学习都不错,笔记工整、课本整洁的同学往往成绩反而不太好。我将此归因于注意力安放的差异上,把“内容”与“表观”完全对立了起来。即便多年以后,我的心结依然可以直接接管我的大脑,替我做出完整的灾难化推演——包书皮=注意力被表观占满=学习不好; a; g4 U7 n2 b' n0 l: h2 e

" k1 o, w# o9 u0 {: u5 f+ Z

    8 t( g& k+ W- a% X" `- S
  • 寒凉的东西一点都不能吃。' A( ^2 W' T3 u$ D" B* m
  • 权威说的话一定要听。
    ; |, g1 ?& a- I* p* @. ]/ H5 b6 e, m- D
  • 要广泛性友好,要以德报怨。
    5 {2 f2 T6 a$ y8 v
  • ……. _9 S1 B" p% u  \

1 _+ m0 D& T9 C5 d- A由家长心结衍生出的规则,其深层原因往往自己都难以理清,对孩子来说更是莫名其妙、无法理解。更可怕的是,这些规则往往还附带家长的非理性情绪加成。地雷迷阵已经很吓人了,更别说这次埋的是核地雷,然后埋雷的人自己都忘记埋哪了。
1 g2 U+ |, i- j& M& y' m; N% U8 R& z; \6 P6 H' o  i; C1 f4 V
<hr/>物理规律构建了自然,社会规则构建了文明。本质上,两者都有因可依、有迹可循,可以被观察、研究、总结。: D5 k( Z* e5 d

* W. _+ {+ `2 B# q  @' e/ J如果在孩子的视野中注入过多无形的、无理的的规则,就如同三体人用智子扰乱地球的自然科学实验、阻碍地球人发掘自然规律,会极大妨碍孩子对真实社会规则的探寻。0 K9 t9 @' t$ d# T
- c% s) Y* ]$ Q) e* i0 ^4 o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对社会规则的第一印象,需要放下身段、付出耐心、提高觉知,帮助孩子了解自然、认识社会,让潜规则显形,让明规则生根。这不容易,但非常值得。# F: u) \0 O: |* V+ [, x
( k9 Z( o/ N+ W1 n: M
因为,唯有内在的秩序,才能孕育出真正的自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