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缺什么?" K7 c" ]3 U( y" M1 B
当然是底气。
! o- ~' f0 V$ h! n0 n( u$ H( U还记得去年,武汉理工大学的陶同学在导师的压迫下自杀了么?2 u; U* E9 t" ]/ }/ C$ u
当时,有很多人质疑他为什么在面对导师压迫的时候那么怂,为什么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就这么想不开?
( ^3 e0 F% q' [: V o o: Q7 u是啊,心眼太小了,情绪太敏感了,格局太低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一个导师而已,还能管得了你一辈子?
; l- @5 z4 ^* R0 E- I但这样说的人不知道,一个贫寒家庭的子弟,在背负全家期望的求学道路上究竟要面对多大的压力。
$ }. q% h5 `3 n. J# K不敢懈怠、不敢出错、不敢顶撞、不敢出格、不敢退步,一个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3 A8 x. j& r3 }& U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家庭可以提供帮助,而且根本不敢告诉家里,因为害怕让本就艰辛的父母再承担更多压力。
& ?1 k1 K/ ~5 T$ }0 f. ]; s7 \# O; Z他们不是不想挥洒自如,不是不想从容淡定,不是不想拍案而起。
. \( G1 O+ d! f8 N% a. s5 S$ k1 o+ P欠缺的,只是那份天然的底气。
! ~/ L/ |' h( B而那些家境优越的人,他们的家庭带给他们的教育,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予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已经让他们在初入社会时,就站在了比其他人更高的起点之上。
( z: J8 D0 J5 h; a5 ]7 C% Q7 b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其家庭以及这种家庭所织就的关系网,也能带给他们足够的应对底气。: @8 l/ h7 X% P
比如我们公司新入职的一个男生,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做事极有主见,如果工作安排不合理一定会据理力争,而不会默默忍受;有时候工作出现了失误,也会大方承认。) R; n( ]) e7 x$ O9 T9 E& y1 S2 \
从一开始,他就从来没有为房子、车子、女朋友之类的事情发愁过,和他交流时,聊得最多的除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美景,就是北京政商圈的各种传闻轶事。
& b* a; m8 o o去年年底,我和他一起出差到外地。- }# _8 c/ O/ h% @# E- ~) _9 o! y
很偏远,我们在那里没有分公司,接待什么都很成问题。* N8 F4 S7 h" u; \2 X$ r% V' r- ]
结果到了之后,他把一切都安排得紧紧有条,不仅下了飞机有公车接,住宿吃饭以及任务行程的衔接都特别好,各种游刃有余。9 c8 K5 v. P2 ~7 j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才知道,他的一个直系亲属正好在那个市里挂职当副手,于是小小地提供了下帮助。3 P+ e9 ]8 D. M) w) N
我在看到他亲戚身上那种中层实权领导特有的从容、大度和威严感时,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他刚参加工作,就是一副见惯世面、波澜不惊的样子。
/ k9 Z* i+ \! [* {而他之所以有这么优秀的亲戚,是因为他们家也属于中上阶层。1 W* b2 [! e/ ^( T* u
对比我刚参加工作时的战战兢兢、谨小慎微,那种遇到问题就焦虑紧张到失眠的状态,真的是第一次,深深地感觉到了巨大的差距。* g; ^5 I* f; k: n/ v4 L% [
很多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即使已经工作多年了,也难以摆脱那些因贫穷带来的自卑、狭隘、偏执、懦弱……
# P/ s, p6 z) Q. [) R3 u根本的,都在于没有底气。3 C/ ]0 V2 ?5 c
什么是底气?
# F: {: {" }2 t. C' e就是打仗的时候所谓的战略纵深,怎么作、怎么折腾都不要紧,还有坚强有力的大后方可以依靠。6 X+ T$ V: T6 Y2 U
但对好不容易靠出农村的大学生而言,什么是后方?他们自己才是父母最大的依靠,最大的后方!
1 w, z( F" [8 V1 W: u他们将来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父母未来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7 T R$ }% @# d U, u1 h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有了不错的工作,好不容易在城市站稳脚跟,最怕的,是一下子被打回原形,回到起点!) A% U' ?. u/ r: S- D- Z
因为没有底气,所以在面对重大选择时往往犹犹豫豫,抓不住机会;因为没有底气,所以在可能得到什么时容易患得患失,焦虑成疾;因为没有底气,所以在遇到喜欢的女孩时,只能默默藏在心底,话都不敢多说一句;因为没有底气,所以在遇到压迫和欺负时,也只能忍气吞声……# X2 W. R6 h2 S. Q
时间越长,见得人越多,我也就越来越发现: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划定了起点,确定了下限。6 @5 @( {; o5 @2 P- }! r4 {( s
但这并非意味着,完全没有逆袭的可能,只是要走的路要难得多,长得多。
" y" l" D/ v9 [& S6 Y9 J! B+ B, c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自我设限。" ~2 P; Y8 [: G, ~
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大学之前眼界天然受限,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就是家庭,周围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书本。
0 M: B: F# n ^4 u. Q+ s- z但问题是,家庭和周围环境本身就无法提供优质信息,多年的教育又多是在满足应试。% o. | J1 b9 H$ A% x o
所以大部分寒门学子,要想开拓眼界,提升思维层次,多半只能通过读书这条路。0 F- Q& c. X$ H- ]) Z4 F1 S. ~5 d' M6 u
但书本的信息是滞后的、间接的,从一知半解到指导实践,再到总结归纳为自己的思维体系,需要时间。: D# S# ~/ L: T, d
这段漫长的时间,就是多少寒门子弟最难熬的成长期。) Q. ?! u$ Z; V' ^
但只要熬过了这个必要的成长期,就会迎来自己从思维到人生境遇的新蜕变。
; S* s% }2 K1 O6 }6 O2 C这种信息资源上的天然差距我们必须要看到,更应该去承认,而不是避而不谈,假装看不见。
1 w+ T: Z$ Q9 }3 b3 h/ R网上曾经有一句挺流行的话:有的人18岁已经死了,只是80岁才埋而已。 N& g# T( A( T% M8 z/ h
很多人从初高中的时候,初步建立起了对人对事的一些基本思维的模式,然后多少年就再也听不进去别的道理了。
! W( c$ o, D! k; q% }+ G& x他们可能到了七八十岁,但思维的层次和模式还是和青春期的时候差不多,简单、直白、粗暴。- b5 @4 Y0 H) D I' N
他们会觉得任正非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背景有关系,马云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有背景有关系;
: W0 s: A3 Q/ i p2 p那个新闻后来被官方辟谣了肯定有黑幕,这个新闻后来没报道了也肯定是因为有黑幕……3 y6 ^' [+ z( y3 h9 v4 u
为什么那些水氢汽车、空气动力汽车,什么酸碱体质理论,什么“机密项目”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L5 m: W6 V" `0 h& M1 }: u* T1 G
就是因为符合了很多人的单线的、浅显的思维模式。' i. ?1 M) k6 \) Z- e
水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氧气燃烧后可以变成水,当然就能造出水氢汽车;水有酸碱度,人体大部分都是水,肯定也分酸碱,酸碱不平衡人就会生病……6 J9 S7 T% r: h' p. w, y
你看,多简单,多容易理解。* { G4 G" K/ r4 c4 d3 d) O
我估计,哪怕是任正非、马云或者中科院的院士亲自到他们面前,苦口婆心发自肺腑地告诉他们:你们这样想不对,其实应该这样去看待这些问题……& l$ n$ i( P7 u% w
他们也不会相信,更不会接受。
9 Z. L* V$ I, c' D9 V( a- O# S思维一旦固化,一旦拒绝输入,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也就停止进步了。
: o( r7 {4 M* U; t* [这就像一台机器,硬件在慢慢老化,软件却一直不更新,就肯定会被淘汰一样。: X( j7 a' e! j4 R3 W
而如果将这种固化和封闭的思维传导给了下一代,那才是真正的代际固化。
7 W7 g0 o: K: o, y, y) b# J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维方式的改变,一切变化都无从谈起。- {% C2 [7 o2 a! `% l( B$ a& v
最后用很喜欢的一段话结尾吧:
9 ?& R& s6 A; J) g( W, h2 Z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关于如何避免思维固化,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我再来继续写吧。/ f5 D# K8 \) E( ?. w
——
; t8 ~( [. o( u( Q- ^0 T有很多人质疑里面有些内容似曾相识,那是因为这些问题我很早就已经在自己的公号“栩先生”上开始写作了!3 ]" D, K) J, l5 n
不用怀疑,你看到的,就是我的原创。除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以及现象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和原因,这几年我也在不断总结反思,面对阶层固化,想要逆袭的年轻人,可以做些什么,有什么可以突破的方法。3 D3 N1 s( |2 B6 p4 f
微信公众号搜索“栩先生”,职场/干货/历史/时评/情绪管理。关注并回复关键词,给你更多深度思考和独享原创。
: ]7 n z u5 X: k5 w后台回复“成长干货”,送你高效学习、情绪管理、时间规划、公开演讲等纯干货;
# _! ^$ L' E, A% u后台回复“职场心得”,分享我两年从实习生到部门领导的职场成长经历与独家心得;
. u" @$ P! t! k) E5 p3 b( @1 j后台回复“犀利时评”,看我多篇全网阅读过百万、视角独特的扎心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