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性的“广撒网”追求策略会让女性如此反感?

[复制链接]
查看8530 | 回复5 | 2023-1-24 22: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男性的“广撒网”追求策略会让女性如此反感?
等待你Return | 2023-1-25 08: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男性广撒网策略的盛行,本质上是由于年轻一代男性偶像剧爱情观在亲密关系实践中的破产所致。% v. X% r# L( P' D' I: l3 N
大学时见过丑女配帅男,也见过美女配丑男,见过情商低的追到情商高的,也见过男女风评差的又穷的男生追到单纯的女生。实际上从绝大多数的年轻男女亲密关系的确定来看,男女关系的确定既不需要漫长专一的追求过程,也不需要双方都对彼此有清晰的认知或患难与共的经历,甚至可能不需要双方特定的硬性条件,只需特定时期双方旺盛分泌的激素起效即可。而这个过程往往不会超过一个月,甚至一周。6 O( t: T$ v; p+ y
你也别看这问题下的女答主抨击“广撒网”如何破坏了爱情的纯洁性和唯一性。3 `; k0 _5 X$ B8 \# ]( `
其实基本谈过的都知道,一段恋情的开始,从双方频繁接触,到女方说出我“我愿意”确定关系,往往就不需要两周时间,而且这个时间随着女性感情经历的不断增加,还会进一步缩短。两周时间,两个相互不知根不知底的人,就有基于价值观、世界观契合的基础上的爱情了?! N' h0 t" L( {
拜托,演偶像剧也不带这么演的吧?
% E( J8 K. I) C5 ]/ B$ L) ~<hr/>而且亲密关系的稳定性,往往与你在确定关系中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没有正相关性。
+ y4 _: c" h/ o2 {( d比如你追你的女神五年,但这段亲密关系未必就能维系五年,甚至可能连备胎都当不上;而你的朋友从高中就开始试图找女朋友,平均每两周表白一次,不行就马上下一个,然而他这样的不符合传统爱情道德观的策略,却依然有可能找到在毕业后很快就和他滚完了床单生完了孩子领了证的女朋友( |5 ?6 Z4 ?$ F( l& ^% C0 ?
而更狗血的剧情也可能是:你追了你的女神五年,而她在认识一个不比你帅不比你学历高也不比你经济条件好的男性朋友两个月后,就和他滚完了床单确立了稳定的亲密关系。5 j6 U8 N: X. _
<hr/>所以最终大家会发现一个很有挫败感的现实,偶像剧式的爱情观,往往提倡男性进行持之以恒的专一追求。但是男性在专一追求的过程中,却不得不将自己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动权主动地让渡给那个心仪的女性,成为被挑选的被动个体。而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是“被动”的个体,却在拥有彻底而无可争议的主动权。而现实中,特定的一个女性的择偶标准往往又是极度主观,难以揣测的。
$ T9 q( J! F1 q8 ]# I$ o那么,当基于感情的亲密关系确定条件不明朗时,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在追求过程对特定一位女性的投入,选择用性价比更高的广撒网策略。
* H- e+ ^$ ~6 A! n1 W而广撒网之所以被女性厌恶,是因为广撒网的男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专一追求过程中的被动。被广撒网的女性既无法从被选择中获取优势地位和自信,也无法通过拒绝确立亲密关系,给男性造成任何思想上的波动。这种主导权与自信的丧失会让女性感受到不重视感和不安全感。7 y4 g* A+ N6 P
<hr/>说到底,当代两性关系现实是性激情叙事。
# F2 E% _# @# L9 X对于自身硬件好的人来说,每次追求唤起对方好感(或者我们赤裸一点,唤起对方性激素的作用)的概率可能是60%-90%,而对于条件一般的人来说,可能只有10%-20%。那你只有不断地扩大样本数,你才能找到那个低概率被你唤起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飞星溅玉 | 2023-1-25 11: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撒网的本质其实还是「当对方没有认可确立要约前,投多份简历,以试图获得更高的录取率」。
* Q" q0 h8 a+ }& |! J: N实际上,但凡广撒网的目标女性中,有一家愿意主动回应,正式确定关系,对于正常的靠谱男性来说,这个广撒网关系往往也就会结束了。  M* J: k6 j! {8 f% J
女性为什么反感?因为广撒网策略会降低备胎质量(备胎不能再一心一意对自己了)。而且还使得备胎随时被其他竞争者截胡。
' W: r' w0 q0 i<hr/>个人觉得这个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你正式跟对方确立关系,那对方确实不应该多条船,对方要是广撒网那么怎么骂都行,大家都帮你骂。
& t: G( k1 _. a: o但很多女生,本来就不想给对方任何名分,只想享受舔狗,那你凭什么要求对方专一呢?人家可没义务只舔你一个。
9 Q  Z' J# _6 N; E$ D<hr/>实际上,广撒网是对喜欢玩暧昧的绿茶的完美反击。女不认可也不拒绝?那男就广撒网。9 A: p: M; r: R$ m) b0 Z; Q. a0 b& y/ z$ A
如果女性直接认可关系,那不需要进入广撒网。如果女性直接拒绝,那也不存在广撒网的情况,毕竟直接换目标了。6 \  m: X- _4 E/ \! h7 o2 D2 X
只有女性选择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这种暧昧的玩法。才会造就了男性广撒网的行为应对模式,因为只有广撒网才能最高效的从中筛选出愿意回应与提供要约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苹果树虫 | 2023-1-25 13: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很多女性自己也这么干
" `; Z9 K, W* d我以前因为相亲和工作原因有很多女生的微信。其中有相当部分的女性,她们经常出去旅行,发的都是单人照——明显是有人专门给她拍的那种。然后聊起来,问起来那必须是单身,约个饭看个电影那是随时都行,或者说给她介绍好小伙子也是满口答应赶忙着要把微信推给她。
3 d, k2 G' {" P这类姑娘,有省检察院,有省卫健委公安厅,有小初高大学老师,有省属事业也有一般公司职员。我哥们让我参谋相亲对象,我直接翻朋友圈,但凡出去旅游有上面那种照片,却没有出现闺蜜或者男友的,我一律让他们慎重,这类姑娘不仅绿茶而且脑子不好使,把别人当傻子以为其他人看不出来,以后要是结婚了指不定出多少奇奇怪怪的事。
9 ?/ S& |- F4 @' X还有一类姑娘,出去开房每次都不带身份证,都是男方刷身份证开好以后她偷摸的到房间。这种心态很好理解,怕以后嫁人被男方查出一堆开房记录。这种姑娘以后百分百会把未婚夫查个底朝天,指不定有多少屁事在等着男方一家。
. K7 A8 o4 E9 B9 [, C所以说同行是冤家,诚哉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暴脾气391 | 2023-1-26 00: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经典的博弈问题,. e& W& K  M& q9 h4 ]) O: X% y( s
但这博弈不单单是男女之间,「反感广撒网」还是一个典型的「内部博弈手段」。
( {8 x7 t2 `& `+ [' d. K9 t不光是用来PUA男性的,也是一部分女性用来PUA其他女性的。
7 F7 s& B4 i1 \9 K其实婚恋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逼近完全竞争市场了。
1 V1 P- J5 j7 x4 z! Z8 g# S: |1 y8 K完全竞争市场有这么几个特性。) d) D/ B6 w% i5 l* O
第一个,市场上有巨量庞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7 i; ]2 M& L- s6 o在婚恋市场里面,不论男女,数量都是管够的。* z9 P0 Z5 P4 _* l2 Q( c4 j
尽管存在局域的男女不平衡,比如一线城市适婚年龄段女多男少,经济不太发达的县城男多女少,但体量还是在那里。
6 h6 m5 }1 r2 e) a2 N换句话说,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决定产量和定价,也就是男女关系中的强弱势地位,只有跟着大风向走。
+ z  ~# l2 }9 d: b6 @& C% D7 l第二个,大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同质的。
% V/ q+ q/ G) E  A' A1 m" V同质并不等于完全相同,而是你能做的事情别人也能做。/ |: S& e9 ]# \1 S1 q! I3 x
提供情绪价值,提供经济价值,提供性价值,这些常见的婚恋要求,大家都可以做到。
) q! f; s# h. s6 S5 v: l可能有人会说,那有的男的就是颜值高、身材好、体力强、收入高、家产厚,有的女的就是长得漂亮、性格超好、教育给力、工作厉害。- y0 d0 `% V, {: `* ]! Z" m
但当说出「有的」的时候,潜意识里面也知道这是指的一个群体。
- y5 d/ \1 R3 T2 u" Q  ~虽然有门槛,但这个群体的数量也是巨大的,没有谁具有完全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7 e" i: c7 q  \6 ?7 ]$ y' ^" m第三个,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2 |6 l& `- n# q6 I8 t
现代婚恋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家都是自由匹配的,没有父母指腹为婚或者不能远嫁他乡的硬性要求,选择范围理论上,是所有的异性。# K* O! I) p  |  H  R  Z
对方看不看得上,那是另说,但不会有觉得禁区,所以匹配是非常广袤的。: r- v2 a, f" [0 h+ }) O/ b& l' Q; k
第四个,最关键也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6 Q7 E7 ^5 D; \& P1 Y
只要不是恋爱小白,不分男女,那对于自己有几斤几两,在各自的性别里面属于哪个梯队,都会有清晰的认知。
7 ^8 |9 |: a2 f$ m3 s6 v3 \  ~' L同时,对于什么样的异性在对方的性别里面属于哪个梯队,也会有感知。
5 X1 U: [- i# r* g2 O% T不排除会有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人,比如找男生就一定要吴彦祖的长相,彭于晏的身材,王思聪的家室,丁真的Buff,但毕竟是少数。
) ~" v/ s$ ]$ D) G$ S8 ~因为多经历几次追求和拒绝以后,就知道自己和眼前的异性是个什么水平了。9 h0 Y0 h' m9 J/ x
市场是很诚实的,只要积极参与其中,就能通过匹配的成功和失败,以及观察别人匹配的成功和失败,给参与者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反馈。. w2 d  Z5 l0 c7 i1 b/ b
有人可能还会说,我认识的人里面就有高低配的啊,你看那个舔狗居然成功了,你看那个妹子嫁入豪门了。
# ~  s5 p2 g2 D  E1 s: ?1 L但舔狗付出的情绪价值,也是不能忽略的,妹子嫁入豪门也是自己有本事,背后也可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和付出。
9 p* m+ _: ?$ f, U7 o0 J( b$ y只要多参与,多匹配,就会在波动中趋于自身的真实价值,同时找到对应这个价值的另一半。" `" c  ^( E( U. b2 `" V3 x
所以唯一限制信息自由流动的,就是一些社会认知。" a' s3 p/ G/ x; S: U/ k0 h; S
比如,感情经历不能太丰富,比如不能广撒网,这些都是反流动,反市场反馈的。# w! O$ w8 U1 J. v& J! G8 b
机智的大佬肯定这时候已经反应过来了。
! x. ?+ b4 ?/ [1 V5 a广撒网追求策略会让女性反感,本质上是一个群体在试图破坏掉完全竞争市场里面咱们唯一能控制的点:市场信息畅通准确。& n/ l, _; f7 O
首先要说市场信息通畅准确的宏观好处是什么。
2 I( A; _2 T0 K# Y4 i' @) Q+ C( R8 N因为现代婚恋有一个固定认知,就是男性要主动。) m/ M2 M+ j. l" e' r7 L
我们不讨论这认知好不好,只是说这个现象是广泛存在的。* j  u. r8 l; N, C: B! i* `
站在男性的角度,如果意识到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就不会在投入过度的资源来试图匹配到看不上自己的群体。. s/ m* e/ L/ Z6 I' `
心态,从追求,变成了匹配;精力,从追和舔,变成了寻找。
' D  Z" R0 K. b* U# y9 J& l' o6 n这不光是最高效的模式,也是最持久的模式。5 Q# g3 F- ]! P
注意这个持久,会牵引出到底谁是构建信息不顺畅的最大获益者。; Y8 _. Y- V% f; y" j* U
如果恋爱的目标是冲着结婚等长期关系去的,那本质上就不应该有太过艰难的追求过程。+ q( G$ E) r& |/ T# R, G7 O
因为在这个过程里面不论是包装还是跪舔,都是在试图打造不属于自己的价值,也抬高对方不切实际的期待。# x2 {/ y$ N# s6 |2 [
哪怕最后走到一起,要么苦苦支撑,要么原形毕露,对男方女方都是伤害。
" Z' ~, X$ @# M: y% S) F( R还是那句话,核心在于匹配,不是单恋一枝花,也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哪一位。
. I- @$ J+ ]" x+ r既然要匹配,就要求不论男女,都要「广撒网」,都要多接触。" |; q9 l5 C" z
不欺骗,不强求,不为难,不折磨,更容易把恋爱变成婚姻,而且是长久幸福的婚姻。2 ^9 D4 m# J5 y: x7 p
而现在的格局是,女性多接触是很正常的,因为宏观上说,是在被动的被追,被动的多匹配;而男性如果多接触,就如同这个问题的标题一样,就会落下「不专一」「见人就撩」「追两下就放弃是个渣男」的称号。1 L4 B% _7 ?$ r
懂了么?是要拦住男性享有「市场信息畅通准确」的权利。' |6 \; q% o9 y$ h* i
那问题就来了,在微观层面上,谁最希望,并且有能力维护这样的格局呢?
; G) j9 A7 c7 O& \, _顶尖女性。
* T; O0 G0 Y" \  L3 ~顶尖的女性,身边会有很多的追求者,而她们也最能在过程中收获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收益。
1 O* i2 q! l. d$ g  H& A4 j; _0 R: M所以她们希望,多位男性对自己专一,从而最大化这样的收益。
) q1 Z' |' o7 R0 I尤其是这样的「追求」过程,越长越好,一方面拉长收益期,一方面她们心中还有一个目标,就是遇到更好的。
) w- a9 M3 G6 u2 P可能有大佬又会说了,这貌似是所有女性的想法。: i$ }' h8 I) t) k7 h2 H4 L; Y
对,是所有女性的想法,但不是所有女性都有能力享受这样的收益的。
& F5 }! Z; I1 d咱们国家虽然男女比例失调,江湖上传言多了3000万男性,但哪怕是5000万,面对14亿的人口,也不构成市场匹配的大幅度失效。  s- N7 S! O: b- _
如果,所有女性,都在试婚年龄同时接触好几个甚至十几个「专一」的男性,问题就来了,其中一部分女性是能享受到这个待遇了,那剩下的女性呢?
  R2 w8 u+ w+ e! _这就是想法和能力的区别。
8 z* a! @$ u5 K# ~$ I  e我们可以来个简化模型。
5 }  a* {& @% C. t$ f一个办公室里,有8个女孩,10个男孩,这性别失衡比率绝对是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了。
) \& s7 s+ y7 m3 ^( G) H  N5 y( b8个女孩里面有2个,是所谓的顶尖女孩,各方面条件都优秀,剩下的6个是普通女孩。+ S5 C- ^. B# M9 ~) f; ]* v) R. m
好,2个女孩就能同时和6个男生接触。3 u/ e4 h  u0 s* Z" a7 W' m
剩下4个男生,自认为没办法追到,不做梦了,放弃了。
; C% C  I) ^' X- x  W- I/ q而顶尖女孩,从理性的角度,就很希望男性不要广撒网,把资源都投入在自己身上。
9 Y& |. ]% g( }3 V7 n8 _甚至会带头引导一股舆论风潮:广撒网策略会让女性反感哟。" v; k5 j7 l( R; y9 V/ w. [3 k
这既是说给这6个围绕自己的男生听得,也是用来忽悠剩下的6个女孩的。; M% M  V5 m; |+ Q: `- ]
最后的格局就是,6个男孩围绕2个顶尖女孩转圈圈,又帮忙分担工作又送礼物还陪聊天的。
1 q$ D+ ?* \9 j剩下的6个普通女孩看着剩下的4个男孩,大眼瞪小眼。& [) J0 c% ]4 \4 e. d
当然,模型是极端的,但可以很明显的展现出来,其中的利益格局。: t) h7 F  E8 G* C9 K
谁会维护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话语:: T* h6 U& `- A/ d$ R

    ) W4 K7 r, P8 u# g7 n
  • 广撒网策略会让女性反感。
    % ]% _8 F8 d5 X0 V& @8 Z+ v/ N
  • 男性在追求的时候就要专一,不能同时接触很多女孩。* \, \. S, @) V( f7 N+ w  s7 T5 G
  • 追女生要努力要持久,可以用真心来感动女孩。
    ( H$ r  \# h1 t& J
  • 秋天第一杯奶茶,送礼就要送贵的。4 }& B' r2 H" [% k% _- J
这些话语如果细品,就知道是在隔断市场信息畅通准确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精神和物质利益。
# U6 O9 v% q  C3 p0 o( u% T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格局和风尚,让所有的女性都保持「男性广撒网让人反感」的认知。
9 [* x: }. i2 t0 z2 {& w  I% X1 ]因为,才能更长时间的圈住那些围绕自己的男性,并且,敲黑板了:
8 p7 M( F: x* ~# w+ S: t2 g6 W- U% z断掉他们的后路。
! W0 d# J0 R6 s+ o1 G+ p! C哪怕围绕身边的一部分男性觉醒了,认识到自己围绕所谓的顶尖女性转圈成功率不一定高,更理性的抉择应该是多接触其他女生,从而知道自己最适合匹配什么类型。3 k4 ~+ W1 w: I8 k
这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来自其他女性的抵制,因为你「广撒网」了。/ x4 |& \' [1 s! J+ v( N+ Z
退路没了,那没办法,就只有继续奔着从概率上说希望不大,但由顶尖女性释放出来的「努努力说不定就有戏」的幻象继续困住,继续舔。
! \2 w- `( Y2 @( U( s所以直到为什么那六个男性要围绕2个顶尖女性转圈圈了吧?
: `2 z/ ?) d; r+ }: N$ D一方面是对方会释放出希望,一方面是他们没办法多匹配。0 Z2 i3 T3 y7 ^; P  v0 a
知道为什么很多女生喜欢说,「哎呀他们就是朋友而已,有喜欢我的但都变成哥们」了吧,也是在维护这个框架。
. ]3 I+ H+ @) H8 f, S* u& X而这套认知框架,精巧的地方就在于,对中层女性也有奇效,她们虽然某种意义上是受害者,但依然是这份认知的坚定维护者。# g5 Y, U: d3 E2 e' b4 ~$ }
因为,她们虽然对博弈状态感知不明显,容易沉浸在「从小颜值中上,化妆以后有人叫小美女,工作体面稳定,月入5000能养活自己」等等幻觉中,但只要有顶层女性筛选后落下来的男性,她们也能通过输出「不能广撒网」的社会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获利。+ X! g* ^  H5 s3 e- J) F& V2 S
顶层女性,是一群羊里面薅,中层女性,是逮住一个使劲薅。4 l& P, m/ F! ?
这让她们更不敢放弃这个认知,因为落下来的男性如果还广撒网,她们的博弈状态就更糟糕了。
7 t& Z! {# n6 w毕竟人数格局,已经变成4对6了嘛。+ O& F  ]* n6 e& r+ z) k
其实大家如果经常观察身边朋友的情况就知道,在大城市里面,很多本来条件不差的女孩子,莫名其妙的到最后就剩下了。4 {% l& R! O3 D
聊起这事儿,她们总会觉得是遇不到好男人。
; K! k5 i( }: {  B# `1 l因为在她们的认知里面,选择匹配模式这样更高效,而且从根源上来说对这类女性更有利的男性,都是垃圾,都让人反感。
, n# A7 o  u) V, k$ r* T那到最后,这些没有办法进入顶尖序列的女性,要么怪男人,要么怪自己。
6 q% K$ j' b$ u+ A, x# _6 ~3 Y其实还有一群躲在幕后要怪的,就是构建这种认知,并且能从中获利的人。
% X/ @' V7 Q1 \/ W- J这种屏蔽「市场信息畅通准确」的认知构建并不需要有意识,而是从博弈和利益的角度,自然而然就形成了。0 [; G- b! F+ k( j+ ~! B4 j
问题就在于,获益者到底是谁,谁又是最大的受害者。
! _- i2 t0 [7 g3 g; W5 x. o别看着别人花团锦簇的吃香的喝辣的,就觉得自己维护这套游戏规则也能有一天享受那样的待遇,这话,不光是对女性说的,同样也是对男性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因为触动利益了,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7 A' N4 T1 O3 h* A( _9 z% r3 @; I目前主流的谈恋爱是男追女,一个女生可以同时被几个男生追求,一个男生也可以同时追求多个女生啊。这种做法会让女性极度不适,但是站在男生的角度,广撒网没错,广撒网被人知道就是你的错了。
7 w$ Y. j( ~5 _9 R男生还是太老实了,为什么要让别人感觉到你是在追呢?女生面对身边的多个追求者,对外界是怎么展现的?“玩的不错”、“关系还好”,会说这是自己的追求者吗?对应的男生策略就是,别人问起来就随机应变,都是朋友,都是同学,别人帮忙了所以请吃饭,正好顺路,这不张口就来?最后成了最好,就算相处过程中发现不合适或者发现对方不喜欢,慢慢淡化就行了,双方还能做朋友,谁也不尴尬。
0 |; C! E; M6 Y9 O" W从认识到男女朋友,从刚刚认识,到有交集,到没事聊天,到聚会一起出去玩,到单独出去玩,到逐渐暧昧,这个过程中男女双方有任何一方发现不合适都可以退出,双方都可以多线程进行,没有任何问题。
( A6 L8 V: E  A$ q主要是很多人(尤其是男生)太拘泥于身份了,觉得同学就是同学、恋人就是恋人,是忽然转变的。所有关系都是水到渠成的,都是从0逐渐变成1,而不是突变。所谓的追,就是从0变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要不变到1,或者不变到0.9(无限暧昧),你和多个女生相处,有何不可?别让她们互相接触就行了。/ W/ v! ?  r7 i1 T( x
有人说谈恋爱是同性竞争,自己的竞争者都是同性。这句话对了一半。另一半是男性和女性也有竞争,因为两个群体之间权力总是有限的,一方得利多了,另一方得利就少了,就比如彩礼,一方出的少(得利),另一方就要得的少(失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7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1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