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 I+ y: G1 C8 E. V" _- O" @
这种小小的动物,毒性可以和箱水母媲美,一只蓝环章鱼所具有的毒素可以杀死26名成年人。
! d4 V. R: w9 b但其流入食材市场的可能性极低,不过,宠物市场的存在也会增加一定的风险。
& _7 A- P$ @( a- T. z5 s+ E/ j; Z3 f4 G8 O
我们经常看到的蓝环章鱼形象下图这种,身和爪上的环发出显著的蓝光。但其实这并不是蓝环章鱼的日常形态,而是遇到危险时出现的应激反应,用于警告猎食者。
- _. T0 y: m! ]! C
, S7 ~9 @2 H2 I" P. x
5 x0 U7 ?8 V7 u而在平常,除了具有环以外,样子和普通食用小章鱼差异不大,再加上只有15cm的个体,的确有可能被当做普通章鱼,误认为食材。) T8 L7 P8 d V3 ^2 C. ]
蓝环章鱼具有什么样的毒素,才能有着如此大的威力?
}8 Q6 c1 W1 k; c: T- Y蓝环章鱼的毒素,其实含有多种成分,例如胺基对乙酚、组织胺、透明质酸酶、色胺酸、羟苯乙醇胺、牛磺酸等等,甚至还含有神经递质血清素、乙酰胆碱、多巴胺。
9 q3 I+ i+ S' k7 o1 m但最主要的成分还是另外一种叫做maculotoxin(环蛸毒素)的神经毒素,这种物质本质上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河豚毒素。. w7 F1 B/ l$ H
) Y3 Q3 I: h/ L! |/ U( E) X! l
. ]# R+ O- }9 Q* F; ?4 p& g
其实不仅仅河豚和蓝环章鱼具有河豚毒素,自然界中具有河豚毒素的动物并没有那么罕见,例如,在一些蠕虫、蜗牛、螺、螃蟹、海星、海鞘等无脊椎动物。一些鱼类、加州渍螈、中美洲丑角蛙等脊椎动物。
5 P7 @% ]# ~# ~; q* c* k& E7 n/ I* Q( {' W/ \. [
( g* T& N- `5 G8 w- p
蓝环章鱼具有特殊的膨大后唾液腺,位于大脑后的前体腔内。8 f2 E6 F L5 \4 j
每个腺体的导管汇合形成一个共同的导管,然后向下穿过大脑,通向口腔[1]。
0 y+ V; c- q8 ]0 V, f: E, M. N3 n. O8 Z, t2 K
) l; }# |) b/ O: l
9 z6 x+ @4 b# Z$ ~/ L/ V* D
河豚毒素在蓝环章鱼体内分布(左上)9 Q: l* k T0 }% C, B, {6 O
; P: Z2 M4 @" Z$ R7 t& T3 P \
河豚毒素的真正来源不是蓝环章鱼等相关动物本身,起源尚未完全弄清楚,可能是由某些感染或共生细菌产生的,如假交替单胞菌、假单胞菌、弧菌,以及其它的一些细菌(虽然也有内因说,但迄今没有证据)[2] [3]。蓝环章鱼的唾液腺中,存在大量的共生细菌,这些细菌群落十分的密集,可以产生大量的河豚毒素[4]。
! g7 C$ \, \8 Y- Y, z$ f河豚毒素作为一种神经毒素,主要通过带正电的胍盐部分在细胞膜外发挥毒性作用,它是一种强力的钠离子通道抑制剂[5] [6]。
3 s0 Y8 W8 E; I3 v) j9 W胍盐离子能够渗透钠+通道,从而让河豚毒素分子的其它部分堵住整个通道,导致钠+通道的关闭。/ n$ D d/ o. d! q0 H; I
& }) Q3 B/ y3 Q! `0 X+ G, F
7 ~+ r7 m3 C0 S0 A$ s6 W我们知道,动物的神经系统传递信号,是通过钠钾离子的膜电位变化传递的。
& C9 X" ?$ e! F r% M钠离子通道被河豚毒素关闭后,整个神经通路自然就断掉了。
) C# r' V3 n8 h; N9 h, w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 是河豚毒素毒性大,发挥作用快的原因。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000倍,仅仅0.5mg便能致命。% ^% e+ ^; ?+ Z7 J/ Y" H! i+ q
但河豚毒素的另外一个特性,增加了中毒者的死亡痛苦[7]。& P% Q1 V* k" h) ~8 Y
由于河豚毒素分子量相对较大,无法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主要作用于大脑以下的外周神经系统。
% V9 S4 ?+ O0 m% \: U- s* A, H而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心肌神经元和痛觉神经元的Na+通道对河豚毒素并不敏感。- @5 p: _6 r% V
也就是说,河豚毒素中毒之后,它会迅速进入神经系统,入侵运动、呼吸相关的各类肌肉。
* D4 ^; \. g" g S, n最短可在5~10分钟内,患者就会出现感觉异常和麻木、肌肉无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视觉障碍、说话困难等症状。
7 s6 N; z$ X5 h W严重情况会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和呼吸衰竭。
Z9 k# W' P5 d* L! F' @中毒者的心脏跳动会越来越激烈,随着氧气的减少,出现极度痛苦的窒息。然而中毒者的大脑却十分的清晰,再加上痛觉神经没有受到抑制,会感受到极致的痛苦。. v! M5 C) k0 t% I. Q# ^
也就是说,被蓝环章鱼毒死的人,很有可能会是一种被困在肉身中,一步步感受死亡的过程。) a! \, h- ^, ?2 \, Z
甚至有很多人,是在肌肉麻痹后,被海水所淹死。
8 d$ M# n# t- V, K8 F- i" L从死亡时间来看,其实被海水淹死可能痛苦还更短暂一些。虽然剂量足够高时,河豚中毒可在数分钟内死亡,但大多数剂量并没有那么高,平均生效时间39分钟,可能会持续数个小时,最长可达3~6个小时[8]。- K8 R/ t/ a( H0 s
长达六个小时的时间,恍如被人扼住咽喉,一步步走向窒息死亡,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体验这样的死亡过程。+ l7 l3 A) j2 D; i
你可能会有疑问,河豚毒素毒性这么强,为什么蓝环章鱼自己没有事?
, _& S* z1 L7 r因为,蓝环章鱼自身的神经系统具有特殊的钠离子通道,可以免疫河豚毒素[9]。毕竟人体内也有免疫河豚毒素钠离子通道,对于蓝环章鱼来说,并不需要太大的进化成本。
" _0 z: r# u1 r也就是说,蓝环进化出了与细菌共生的关系,它为细菌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而细菌则产生毒素来帮助它制服猎物,同时成为它专属防御的一部分。- h9 e* G9 U2 F3 m% ?6 k0 R& z
大多数生物体产生的毒素,往往通过加热就会失活,那烹煮蓝环章鱼,其毒素有可能失活吗?
0 _6 g5 K. e6 o3 M# Q* ^) v对于一般性的烹煮,是无法让河鲀毒素失活的。4 h0 o& \$ b, q1 m& Q2 }4 ^% S/ T
因为河豚毒素一种生物碱,并不是蛋白质。
1 ?( Q1 i7 b \- I" y) M它没有蛋白质加热容易失活的特性,无论化学性质还是热性质都很稳定,100℃的温度不足以破坏其结构。需要在碱性条件下,220℃以上的高温加热,才能让它在20~60分钟范围内全部被破坏掉。
; N$ Y. l8 d* R0 q, P5 y X f而人类对于大多数食材的烹煮,温度都在100℃上下,即便是煎炒,食材内部温度也很难达到220℃。8 R5 n6 c1 ~- `4 L/ U) W: {! c
如果误食蓝环章鱼,河鲀毒素可被胃肠迅速吸收,然后作用于神经系统。; S5 p& {8 q% _% I
误食蓝环章鱼的危险程度,可能超过被咬伤。
! g, Z3 M. _) L2 l. c被蓝环章鱼咬伤,可能受限于咬伤的严重程度,以及中毒剂量,有可能毒液并不会转移到神经系统,或者转移量较少,有不引起生命危险的可能。由于中毒和剂量有关,所以同样的咬伤,一般未成年人和矮小的成年人,更容易中毒。
& {; G+ V5 k5 p+ [. A$ r虽然河豚毒素没有解药,但及时的人工通气,保证机体供氧,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免器官衰竭。等到河豚毒素被肝脏等器官代谢掉后,便能挽救生命。- a2 w. ~. G W: K
一般来说,只要没有因为缺氧造成大脑永久性损伤,存活24小时以上的患者往往能够完全恢复。% Y) p$ l) b8 v0 b+ V% @4 E' R( V
不过,由于蓝环章鱼个子小,被咬伤后,最多只产生一个很小的撕裂伤,很少甚至不怎么流血。被咬者不知道自己被咬了,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7 @3 q- I, m$ b A/ \
蓝环章鱼并不好斗,除非遇到危险,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大多数中毒的人群,都以为蓝环章鱼是无害的章鱼,要么捡起看,要么无意中接触到它。* W, L# I' M* B8 B
每年被蓝环章鱼毒死的人,其实很少,甚至低至个位数,远远低于其它一些动物造成的死亡。6 g S7 q* B4 ]/ N
蓝环章鱼流入食材的概率高吗?3 ~, f/ _. {% ]
通常概率是很低的,但宠物市场却增加了风险。) r: y/ N1 J8 _. P J9 M- J9 `
蓝环章鱼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日本,国内章鱼食材基本取自沿海,南海虽然有但较少,而且食材往往需要经过分拣,所以流入市场的概率很低。: z1 c5 c+ K1 ~3 {3 R8 Z* B
单纯作为食材引起中毒死亡的,中国应该没有蓝环章鱼的案例,倒是河豚不少,最高一年毒死100多人。
8 C, P; j2 v. g$ i$ W& `不过,另外有一个渠道是可能的,那就是——宠物市场。+ U% D* V" Q+ Y# N
据悉,无论个别的水族馆,还是通过网络渠道都能购买到蓝环章鱼。$ Z: i/ y! @4 Z8 G. Y
蓝环章鱼价格少则上百,多则上千。虽然价格远远高于普通食材,但因为监管的缺失,的确可能存在一些意外因素,被人误当做无毒食材的可能性。+ G) g6 t% T! F( T2 e
总之,蓝环章鱼本身成为食材的概率是很低,但作为宠物买卖,还是十分危险的。
X) X; E4 @" a' V8 X8 R珍爱生命,远离剧毒宠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