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5年后全部淘汰,这肯定不现实。' j9 G$ N$ q4 z* P
新能源车在消费者接受度、补能基础设施、技术迭代发展等多个方面均面临一定挑战,未来五年很难将新车渗透率提高到100%的高度。( V+ ]; k0 r. e
更进一步说,无论电动汽车新车渗透率有多高,仅仅现存燃油车的保有量就是极为庞大的数字。) n. i: ]' J2 @4 h8 i
考虑到汽车产品平均使用寿命较长,智能电动车取代燃油车必然是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五年内迅速完成。
" {! K# m( `' X国家补贴年年都在退坡,各地政策支持力度总体上也在收缩,仅从政策出发也不支持燃油车彻底淘汰的结论。( Q, E* U- f8 g O! S* e! u) u- _
; K- r0 ]4 {; m0 n% P4 W: O
燃油车五年内不可能被彻底淘汰,这点很多回答都分析的很到位了。1 C* E" o% R: d V0 @' y2 J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这个阶段对纯电车续航和补能持有疑虑的人数仍然很多,汽车智能化与自动驾驶方面可能也谈不上达成质变。
9 s* J, j3 [5 ^6 c' n但相应的,这个问题下诸多回答充斥着对智能电动车发展的悲观论调。% D' i' N2 Y9 p; ~
更进一步说,不乏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
O, p9 J j) E3 \$ R新能源车在中国新车销售市场的渗透率可能卡在30%左右,后续几年都将是缓慢增长。
6 b# w7 F! ?/ W作为新能源汽车坚定支持者,我始终认为:
) }/ e, W$ E. H! Y看问题不仅要看现状,更要看现状背后的发展趋势。
% L- y3 _9 \: F) _. R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两条赛道上都在飞速进步,将燃油车彻底甩开只是时间问题。/ O. B$ e- S3 q3 h$ X6 {) R, G
我个人的预测是,五年后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新车销售的渗透率很可能突破50%大关,彻底逆转与燃油车的销售规模对比。
$ q0 X- X0 G% n' p9 A& B5 {<hr/>从电动化层面看,近些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极为迅猛:% X. z* a9 Y) N/ N9 @, k* d+ B
电芯层面,磷酸铁锂不断优化,三元锂电池更是从522、623再到811;
* M) F- n7 j5 i/ R电池包层面,CTP技术早已得到广泛应用,CTC技术也已经投入量产;# v. i9 m! A; u% B# a9 J+ ?
最终呈现的结果是,国内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从早期的80~100wh/kg增长到现在超过200wh/kg,明年甚至可能达到250wh/kg。
8 |0 T) e% R: w0 K$ k尽管比不了半导体领域的摩尔定律,但数年下来,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增幅仍然极为可观。6 K, m+ d; L6 d1 K+ }
与电池组能量密度增长对应的,是自主品牌纯电车工况续航的飞速提升。% [' i8 V( j4 T# U: `9 ~
这方面大家有目共睹,不需要我多说。; ^# N2 D, k/ K+ Y9 W
8 |; @' k: e6 O! m* O
技术进步是一方面,更关键的因素是成本。
6 x. M2 I8 S1 T! X! i' F1 {6 X作为电动汽车的坚定支持者,我在2018年就曾预测2020~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爆发的拐点。, b& y* N7 n/ x. j: y; N
彼时我就判断,动力电池成本不断下降,全周期成本逐渐低于燃油车完全是明牌。9 I: m, S% F7 _- f3 q% x2 ^
现在看,新冠疫情以及碳酸锂价格上涨导致实际发展可能有一定延迟,但大趋势不会变。6 v- @1 X4 \! f L0 v
上游锂矿价格固然受到产业周期和地缘政治的影响,预计2025年前碳酸锂供应都偏紧。
' r; p2 O- ~9 H$ g, F但随着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逐步产业化,以及钠电池在中低端市场逐步崛起,长期看对锂矿价格会有一定压制作用。& N; f, J. q* j. M
近两年国家补贴迅速退坡,并没有影响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加速提升,这也是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力逐步成熟的明证。( H0 I B# i% b& {
春江水暖鸭先知,网约车司机是最先察觉到纯电车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的群体。
) q8 L- O9 j6 P0 [3 ^, k( J) A" Q为什么普遍认为新能源车不好,网约车司机还是普遍开新能源车?前两年我积累了近200个网约车主访谈,使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
4 R9 B8 U9 i0 _4 L9 h1 H7 D动力电池成本不断下降,电动汽车相比燃油车全生命周期将逐渐显露出巨大成本优势,这是电动汽车最硬、最根本的逻辑之一。4 J* z/ L+ L' }' _. a
更进一步说,目前纯电动车之所以没完全展露出成本优势,很大程度上源于规模效应。8 B2 G$ ~5 M7 b" j0 F6 s! k
汽车产业规模效应相当显著,目前新能源车总销量与燃油车还有差距,毛利自然会有一定压力。1 C! l- [- n) c& U3 M1 c
目前已经完成产能跨越、规模效应比较显著的特斯拉,近期财报毛利率高达30%上下,远远甩开一众传统车企。
8 p# W/ J9 A$ n5 n即使将特斯拉视作特例,但随着智能电动车渗透率提升,规模效应的差距迟早会被拉平甚至逆转。
5 E4 ]- Z' M- U2 h- v3 ~* i. v8 U# H: M2 x
从智能化的层面看,近两年造车新势力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算力平台等方面更是突飞猛进。( W! m0 X4 c7 W; K7 x/ T% }
传统燃油车的电子电气架构是分布式的,对整车智能化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
% u" @. e1 ]- g哪吒汽车2022年11月发布了技术品牌浩智,大家觉得智能汽车时代,新势力车企除了谈智能,还能谈什么?当然我也知道有部分人坚持认为燃油车也能更新电子电气架构,支持更高等级的智能化。3 l) u( H6 K; c* S0 [9 c
我无意争论具体细节,但行业内的变化摆在眼前。
8 ?0 \) L( A/ \哪怕是在看似技术含量不那么高的智能座舱领域,相比小鹏、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的跟进仍然不是很及时。6 l6 Y1 d/ q" L9 D
跟华为达成深度合作的问界,更是将平行世界、应用流转等数码圈耳熟能详的功能全都搬上了车,鸿蒙智能座舱的体验堪称业界顶级。3 S: n/ w. C: c, g2 G0 S' z8 n) v7 Z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座舱和车机没少受用户吐槽。
2 g% u7 `/ Z% r6 X比如我家长辈买了广汽传祺GE3,我也跟着开过很多次。
: ]. L4 m6 n4 `) g( g5 V这款车的的车机是跟腾讯合作的,相比一众传统车企中表现已经是相当不错,语音指令也达到了“可用”的级别。
7 t3 y( h, W6 T但我跟长辈一起去看过小鹏P7后,都感觉广汽的车机和语音控制与小鹏有一定差距,家中长辈更是对小鹏的语音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Z" H8 M5 Q/ W% [1 I4 o* c( w0 r
3 D( h2 Z1 B7 w
而在辅助驾驶层面,差距更是一目了然。
% x' x) n5 l% Q2 B算力平台方面,造车新势力自动驾驶芯片算力一路飞涨,从早期的捉襟见肘到现在数百Tops算力已经不罕见。# U" m0 f; k5 O
传感器方面,各类高清摄像头逐步普及,甚至连激光雷达都开始量产装车。
* | v8 n u2 Y& ~8 ?" J8 r目前高阶辅助驾驶仍算不上成熟,这确实是是事实。. `' u8 |/ ~' R% O* u/ G
但造车新势力已经在加速落地高阶辅助驾驶能力,个人认为下一步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很可能成为推动消费者观念转变的关键抓手。" ~% n9 [/ g: M+ m" Y
前阵子,小鹏和华为先后推送了城区高阶辅助驾驶。) ?9 O3 ]3 L& ~4 j7 J' ]- j
华为是在深圳全量推送,小鹏是在广州分批推送,目前看两家的效果都相当惊艳。
3 d/ \* ?/ K2 G( n* ~两家都是在各自大本营推送的城区高阶辅助驾驶,但能跑通整套流程,说明技术和政策上都没有硬性障碍了。
% {9 f. j( T( e4 p4 w$ Y& ~量产车在城区日常驾驶场景下不断积累数据,长期价值不用我多说。
' m8 u- @4 V1 _: W2 _所以下一步要做的就很明确:让城区辅助驾驶支持更多城市。- ~9 P. |9 Z& O) Y& W; D5 U& o6 q" h
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绝大多数里程都是日常城区驾驶,只要尽早完成主要城市覆盖,消费者感知和体验就会有极大提升。1 L. I2 e$ F1 V3 Y, B$ \
所以继高速辅助驾驶之后,城区辅助驾驶无疑是各家新势力拼杀的重点。$ T& G/ v3 J w* w$ p' ~/ P3 {
率先行动的企业能收集更多数据训练算法,逐步加强既有高阶辅助驾驶的泛化能力,从而占据先手优势。" G# K( l% M0 `( m4 T+ L, ~
* }3 I' f( v" |- ]& C2 y g反观一众传统车企,个人认为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 d, q+ w/ ?5 H7 K) n( ]& _成熟可靠的软件团队需要不菲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如果不能大规模应用,摊在单台车上的成本可能难以承受。
# k$ {0 x; @. \% S$ p造车新势力在软件层面投入很坚决,旗下车型普遍搭载自家的车机乃至辅助驾驶,逐渐上量后有利于均摊成本。( H& P" y; @* r+ X. r) ?4 J. E
而传统车企目前销售仍然以燃油车为主,软件投入不坚决的同时,出货量也没有多少优势。6 O4 W9 O6 `. Y) l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各家养自己的软件团队,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既不经济也没效率。
0 E# G) ~0 }1 ]- @* C/ w& ^所以我认为,未来不少传统车企即使不情愿,也很可能走向外部采购车机系统、自动驾驶芯片和算法。* {* D" v, l! @; M! D0 S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整车厂可能更倾向于多家采购(比如采购A家的芯片+B家的算法),以此保证自身的话语权。
4 E& ?4 m$ F b& Z: t' M2 o) E- O: X/ Z2 k t
上文我提到的种种预想情况,未必会在短期内完全变成现实。+ h$ U f, l/ l( s
但我想有一点,传统燃油车的拥趸也是承认的:
/ i: z- F- i3 L, ~内燃机相关技术已经高度成熟,未来发展潜力已经不大,近期业界的一些进步往往也是混动相关。
1 _: P1 j& u/ L9 Y) u而新能源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两方面都在飞速进步,此消彼长,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8 M! `0 p1 f; l我不否认短期内智能电动车使用上仍面临一些瓶颈,是否选购需要看个人需求。" }" z6 o6 c7 G6 _
但是时代变化比很多人预想中更快,再过三五年甚至两三年,一切可能都会不同。 |